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五调考试 下载本文

(一)必考题(6题,共135分)

【题文】B1 B2 C2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一一摘编自袁刚《国会和辛亥革命》

材料二 民主没有精确值,只有近似值:民主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民主不是一个单选题,而是一个多选题;民主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命题,民主的实现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由此而彼的过程,毋宁说,民主“是一个连续体,一段旅程,一个正在进行着的过程”。

——《“中国式民主”的现实逻辑与内在理路》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国版“光荣革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中英两国“光荣革命”的法律成果。(13分)

(2)结合近代英、法、美三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关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2分)

【知识点】近代世界 近代中国·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辛亥革命 【答案解析】 答案:

(1)特点:以议会为中心;谈判协商与法制程序相结合;结束君主专制制度而代之以民主共和政体。(9分)成果: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中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分) (2)示例一: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相似性。(3分)近代英、法、美三国逐步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治制度.议会会可以行使立法权.制约政府的行政权.司法权也相对独立;都适当遵循了人民主权原则:都经历了不断完善长期发展过程。(9分)

示例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多样性。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美国和法国实行民主共和制;英国等实行责任内阁制,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9分) (提炼材料二的其他观点并进行说明.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1)注意材料一信息“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 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 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据此分析中国版“光荣革命”的特点。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和中国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回答出中英两国“光荣革命”的法律成果是《权利法案》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结合材料二中 “民主没有精确值,只有近似值”、“ 民主不是一个单选题,而是一个多选题”,可判断出材料二的观点是民主政治具有相似性和多样性。可结合近代英、法、美三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论证民主政治的相似性和民主政治的多样性。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题文】H1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某学者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部分)。

第 5 页 共 9 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参考条目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知识点】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 【答案解析】 答案:

建议一:春秋战国时期增加“水利事业已有较大发展”内容。 (4分)理南: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同渠等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更全面展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的成就。(8分)

建议二:将“古代中国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按“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等 不同项进行重组,以专项形式.按时间进行展示。(4分)理由:以专项形式,分类进行展示, 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变迁的历史。(8分)

(可对参考条目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史变迁。) 解析: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参考条目提出修改建议。解读材料信息,可判断出材料所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中,春秋战国时期有铁器牛耕、生产技术等,但缺少“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可结合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技术史上的地位,说明增加这一条目的理由。

解读材料“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的呈现方式,还可以将材料所列的时间呈现方式,修改为已专项形式,按时间展示,这样可以更直观的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变迁的演变过程。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二)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处的方框涂黑。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

第 6 页 共 9 页

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处的方框涂黑。 【题文】T1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武则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对于贪赃枉法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镇压反对势力,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发展科举制。……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地增长。

—一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概括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统治时期对唐代社会发展的影响。(9分) 【知识点】古代中国·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答案解析】 答案:

(1)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官吏;发展科举制,选拔贤能人仕;休养生息,发展社会生产。(6分)

(2)进一步打击了贵族政治,促进了“平民政治”的发展;有利于政治清明,为后世政治的稳定 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唐玄宗前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9分) 解析:(1)提炼材料信息“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对于贪赃枉法官吏,一律严惩不贷”、“ 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发展科举制”、“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概括出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官吏;发展科举制,选拔贤能人仕;休养生息,发展社会生产。

(2)武则天统治时期对唐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可根据材料中“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吏治清明,政局稳定”、“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地增长”并结合武则天统治的相关史实分析作答。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题文】T2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独立宣言》最重要的功能不在于提出了新的政治思想或政府理论,而是标志着美洲和人类历史上一种新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开端。学者王希在《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 实践》一文中说,这部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宣言.充满了革命精神。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原则。他宣布的人人生而平等、人人享有不可转让的权利、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等原则,成为美国人的理想和信条,对美国政治生活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学者李道揆也在《美国政府与政治》中认为,《独立宣言》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推动了欧洲的反封建革命,直接影响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也给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以巨大推动力。

——搞编自《美国历史文献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种新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开端”的含义。(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两位学者观点的看法。(9分) 【知识点】近代世界·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答案解析】 答案:

(1)含义:《独立宣言》是这样一个开端,即将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产生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 思想转化为现实政治的原则。(6分)

(2)看法:王希主要从民族独立和将启蒙思想付诸实践的角度,肯定了《独立直言》代表了

第 7 页 共 9 页

由 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的近代化潮流;李道揆主要从《独立宣言》的世界影响角度阐述了其反封建和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二者都充分肯定了《独立宜言》的进步意义。(9分)

解析:(1)注意材料信息“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原则”,据此解读出“一种新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开端”的含义主要是将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产生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 思想转化为现实政治的原则。

(2)根据材料信息,学者王希认为:《独立宣言》“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原则”,这主要从民族独立和将启蒙思想付诸实践的角度,肯定《独立宣言》代表了的近代化潮流。学者李道揆认为:《独立宣言》“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推动了欧洲的反封建革命”,这就从世界影响角度强调了其反封建和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题文】T3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的政治问题一向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德意志帝国是在以武力建立的新的国际结构中最强大和最显赫的国家,但所有欧洲国家都得出了结论:大 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从来没有像20世纪 初期那样保持如此庞大的军队。如今,在全体青年人中实行一年、二年甚至三年的义务兵役制 已经习以为常。1914年,欧洲大陆上每一个强势国家不仅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在公民中间拥有数百万经过训练的后备军。几乎没有什么人渴望战争。除了少数几个爱采用耸人听 闻手法的作家以外,所有的人都希望欧洲和平。然而,每个人都认识到,战争总有一天会到来。 在1914年以前的那几年里,战争迟早要爆发的想法,可能使得一些国家里的某些政治家更决心去发动战争。不管怎样,民众对未来战争的预期,连同大规模的常备军,促成了这场1914年爆发的横跨欧洲的大战。不过,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的原因,包括国际同盟的连锁体系, 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望(这对英国早先形成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在法国则 引起民族主义忧虑)以及巴尔干半岛上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

——《国际上的无政府状态》

(1)根据材料,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众在战争爆发中的作用”的看法。(6分) 【知识点】近代世界·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答案解析】 答案:

(1)原因: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形成了以武力解决问题的传统;多个国家扩张常备军,人们尽管不渴望战争,仍照常服兵役;积极备战思想助长了政治家发动战争的野心。同时.对一些有战争隐患的国家(如德国)缺乏警惕,对一些局部冲突没有有效遏制。(9分)

(2)看法:一战爆发的事实说明,民众意愿客观上也推动了战争的爆发,尽管有时候民意是被政治局势或者政治家所左右的;民众在国际局势紧张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狭隘 民族主义的宣传蒙蔽;在今天信息更公开的时代,民意对政治的影响更加明显。(6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提炼材料中“重大的政治问题一向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 民众对未来战争的预期,连同大规模的常备军,促成了这场1914年 爆发的横跨欧洲的大战。”、“国际同盟的连锁体系”、“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望”等信息,多角度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在材料中,欧洲的民众“每个人都认识到,战争总有一天会到来”,“ 在1914年以前的那几年里,战争迟早要爆发的想法,可能使得一些国家里的某些政治家更决心去发动战争”,这就说明尽管有时候民意是被政治局势或者政治家所左右,民众意愿在客观上也推动

第 8 页 共 9 页

了战争的爆发。这也告诫我们,在国际局势紧张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狭隘民族主义的宣传蒙蔽,造成战争悲剧上演。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题文】T4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 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梁启超《曾文正公嘉言钞〃序》

材料二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在维持满清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下,一方面他要革新,即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即要恢复我们民族的固有美德。这是曾国藩对我国近代史的伟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两位作者肯定了曾国藩的哪些优秀品质。(6分)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位作者分别是从何种角度肯定曾国藩的,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9分)

【知识点】近代中国·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答案解析】 答案:

(1)梁启超肯定了他谦虚谨慎、知难而进、不断进取等优秀品质;蒋廷黻肯定了他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致力于改革的精神。(6分)

(2)不同角度:梁启超从传统知识分子“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对曾国藩进行了评价,蒋廷 黻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对曾国藩进行评价。认识:二者对曾国藩的评价都有道理,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曾国藩对近代中国的贡献;这说明,评价者的角度和立场不一样,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9分)

解析:(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曾国藩 “受之以虚,将之以勤”, “勇猛精进,坚苦卓绝”,肯定了曾国藩他谦虚谨慎、知难而进、不断进取等优秀品质;材料二中蒋廷黻认为曾国藩“一方面他要革新,即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他要守旧,即要恢复我们民族的固有美德”, 肯定了曾国藩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致力于改革的精神。

(2)结合材料一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可判断梁启超从传统知识分子“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对曾国藩进行了评价;结合材料二中“这是曾国藩对我国近代史的伟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判断出蒋廷黻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对曾国藩进行评价。并据此得出,评价者的角度和立场不一样,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的认识。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