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习题 下载本文

制氧化磷酸化过程。〔2〕放射线、细菌毒素等可损伤线粒体,引起生物氧化障碍。〔3〕维生素B1B2、PP等缺乏:使呼吸酶合成障碍,氧利用障碍。 5.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

缺氧类型 乏氧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

PaO2 ↓ N N N

SaO2 ↓ N N N

血CaO2max

N ↓或N N N

动脉血CaO2

↓ ↓或N N N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和N ↓ ↑ ↓

6.急性低张性缺氧时的代偿主要是以呼吸和循环系统为主。(1)、呼吸系统: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2)、循环系统: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静脉回流增加,使心输出量增加;血液重新分布使皮肤、腹腔脏器血管收缩,肝脾等脏器储血释放;肺血管收缩,调整通气血流比值;心脑血管扩张,血流增加。

第三章 发热

一、名词解释

1、发热 2、过热 3、发热激活物 4、内生致热原 二、填空题

1、发热的过程可分为⑴、⑵、⑶三个时相。 2、体温调节正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位于(1)。 3、常见的内生致热原有⑴、⑵、⑶、⑷、(5)。 4、发热中枢介质可分为⑴、⑵两类。

5、体温上升时,(1) 调节中枢被激活,产生 (2)调节介质,进而限制调定点上移和体温的上升。

6、发热中枢的正调节物质有⑴、⑵、⑶、⑷。 7、发热中枢的负调节物质有⑴、⑵、⑶、⑷。

8、一般认出,体温每升高1℃,心率约增加(1),基础代谢率提高(2)。 三、单选题 1、发热概念正确的是

A、体温超过37℃ B、散热障碍 C、产热异常 D、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9

2、下列情况中属于发热的体温升高是

A、流行性感冒 B、妇女月经前期 C、妇女妊娠期 D、中暑 E、饮大量热开水 3、寒战是

A、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B、全身屈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C、全身伸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D、全身皮肤立毛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E、全身皮肤立毛肌周期性的收缩 4、决定内毒素致热性的主要成份是

A、多糖体 B、蛋白质 C、脂质A D、脂质B E、脂质C 5、属于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是

A、大脑皮层 B、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C、延脑 D、桥脑 E、中脑 6、高温持续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大于散热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D、产热障碍 E、散热障碍 四、多选题

1、 以下属于正调节性介质的物质是

A、Na+/Ca2+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C、精氨酸加压素 D、环磷酸腺苷 E、前列腺素E 2、下列哪些物质属于内生致热源?

A、白细胞介素-1 B、干扰素 C、白细胞介素-6 D、本胆烷醇酮 E、肿瘤坏死因子 3、发热发生机理的基本环节有

A、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体温调定点上移的作用 C、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D、调温效应器的反应 E、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4、发热持续期的临床特点有

A、皮肤潮湿 B、寒战加重 C、皮肤发红 D、紫绀 E、口唇干燥 5、体温下降期的临床特点

A、皮肤血管扩张 B、皮肤血管收缩 C、汗腺分泌增加 D、自觉发冷或恶寒 E、皮肤潮湿 五、问答题

1、简述发热与过热的异同点。

10

2、简述体温升高与发热的区别。

3、简述发热时体温调节的方式(调定点理论)。

[附]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 2.过热:由于散热障碍、产热异常或体温调节障碍致体温不能与调定点相适应,发生被动性体温升高。

3.发热激活物: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体内外物质,又称EP诱导物。

4.内生致热源:由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所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二、填空题

1.⑴体温上升期 ⑵高峰持续期 ⑶退热期 2、⑴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3、⑴IL-1 ⑵IL-6 ⑶TNF ⑷INF (5)MIP-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4、①正调节介质 ②负调节介质 5、①负调节 ②负调节物质

6、⑴前列腺素E、 ⑵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⑶Na+/Ca2+比值 ⑷环磷酸腺苷 (5) NO

7、⑴精氨酸加压素 ⑵黑素细胞刺激素 ⑶ 脂皮质蛋白-1 8、⑴ 18次/min ⑵ 13% 三、单选题

1 E 2 A 3 A 4 C 5 B 6 C 四、多选题

1 ABDE 2 ABCE 3 BCDE 4 CE 5 ACE 五、问答题

1、相同点:①均为病理性体温升高;②体温升高均大于0.5℃。不同点:①发热是因为体温调定点上移所致,过热是因为体温调节机构功能紊乱所致,调定点未上移;②发热时体温仍在调定点水平波动,过热时体温可超过调定点水平。

2、体温升高并不都是发热。体温升高可见于生理性和病理性二类情况,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妇

11

女月经前、剧烈运动时等;病理性体温升高可有发热和过热之分,由于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体温升高大于0.5℃者为发热,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体温升高为过热。

3、第一环节是激活物的作用,来自体内外的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EP细胞,引起EP产生释放;第二环节,即共同的中介环节主要是EP,通过血液循环抵达颅内,在POAH或OVLT附近,引起发热介质释放;第三环节是中枢机制,中枢正调节介质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第四环节是调温效应器的反应。由于中心温度低于体温调定点的新水平,体温调节中枢对产热和散热进行调整,体温乃相应上升直至与调定点新高度相适应。同时,负调节中枢也激活,产生负调节介质限制调定点的上移和体温的升高。正负调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体温上升的水平。

第四章 应激

一、名词解释

1、 应激 2、全身适应综合征 3、 热休克蛋白 4、应激性溃疡 5、 应激原 6、急性期反应蛋白 二、填空题

1、全身适应综合征由三个阶段组成:⑴、⑵、⑶。 2、应激最基本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包括:⑴、⑵。 3、应激原可粗略分为⑴、⑵、⑶三类 4、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由⑴细胞合成。

5、HPA轴的基本组成位⑴、⑵、⑶,其中(4)为中枢位点。 6、应激时LC/NE系统的中枢位点是⑴。

7、与应激关系较密切的心血管疾病有:⑴、⑵、⑶。 三 、单选题

1. 应激是机体在受到各种刺激时所出现的

A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B、代偿性反应 C、特异性全身反应 D、损害性反应 E、防御性反应 2、作为应激原的是

A噪声 B、器官功能障碍 C、社会环境因素 D、精神因素 E、以上都是 3、下面有关全身适应综合征(GAS)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GAS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并可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 B、警觉期以糖皮质激素增多为主 C、抵抗期有防御贮备能力的消耗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