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试卷类教案类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目标]
1.掌握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演变的史实。 2.理解古代中国主要的选官制度及其特点。 3.认识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重点: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科举制等重要的政治制度。 2.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
(1)背景:汉初郡县与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
(1)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其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发展为割据势力。 (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朝
军事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措施 行政 财政 影响 4.元朝 (1)措施
①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②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2)作用
①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K12分别是小学初中高中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导致北宋“积贫积弱” 小初高试卷类教案类
(2)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
(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
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4.宋代
(1)措施: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
(1)措施: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4“学思之窗”,思考: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提示】 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实行察举制,令郡国每年举荐人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3.隋唐
(1)内容: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影响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精要 K12分别是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类教案类
1.从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汉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北宋将军权和财权收归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2.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元朝设中书省。 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3.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中央集权的发展
[史料一]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该则史料再现了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第一层的核心语句是“以私恩自
裂地,分其子弟”;第二层的关键信息是“国除”;第三层应着眼于“律令”和“限制”。
[提示] 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史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2)根据史料二,指出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对此有何看法?
本则史料主要反映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第一层介绍了各项措施对州郡
的影响;第二层分析的是对军事的影响。
[提示] 表现:军事、财政、行政。看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K12分别是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类教案类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2)地方服从于中央,中央服从于皇帝。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4)地方权力分散。
(5)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考核。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史料一]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1)史料一中的选官标准是什么?这种选官制度有哪些弊端?
史料一概括的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提取关键信息“德行”“刚毅”可以判断
其标准。其弊端主要联系其主观性回答。
[提示] 标准:品德和才能。弊端:缺乏具体标准,容易被权势家族控制,致使官场腐败,不利于政局稳定。
[史料二] 唐人沈既济说:“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隋唐五代史论集》
(2)根据史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本则史料主要阐述了科举制的作用,对个人、对官场、对社会都产生了积极影
响。第一层,可从对社会风气、官场影响的角度分析。第二层“不浃旬而周闻天下”主要是对个人的影响。
[提示] 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影响
(1)演变
(2)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K12分别是小学初中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