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加气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下载本文

天然气加气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

目录

1 总则 ............................................................................................................................ 5

1.1 编制目的 .......................................................................................................... 5 1.2 编制依据 .......................................................................................................... 5 1.3 适用范围 .......................................................................................................... 6 1.4 应急预案体系 .................................................................................................. 6 1.5 工作原则 .......................................................................................................... 7 2 基本情况 .................................................................................................................... 7

2.1企业基本情况 ................................................................................................... 7 2.2环境风险源基本情况 ....................................................................................... 7 2.3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 ....................................................................... 7 3 环境风险源与环境风险评价 .................................................................................... 8

3.1环境风险源识别 ............................................................................................... 8 3.2 重大环境风险源识别 ...................................................................................... 9 3.3 环境污染隐患的危害及对周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 10

3.3.1 天然气罐区主要危险、有害性分析: .............................................. 10 3.3.2 相关公用工程危险性识别 ................................................................. 11 3.3.3 危险识别结果 ....................................................................................... 11

4应急救援组织 ........................................................................................................... 12

4.1 组织体系 ....................................................................................................... 12 4.2 指挥机构组成及职责 .................................................................................... 12

4.2.1 指挥机构组成 ...................................................................................... 13 4.2.2 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 .......................................................................... 13 4.2.3 指挥机构分工及主要职责 .................................................................. 14

5 预防与预警 .............................................................................................................. 16

5.1 预防措施 ....................................................................................................... 16

5.1.1 环境风险源监控 .................................................................................. 16 5.1.2 防范措施 .............................................................................................. 17 5.2 预警 ............................................................................................................... 17

5.2.1预警的条件 ........................................................................................... 17 5.2.2预警的分级 ........................................................................................... 18 5.2.3预警的方法 ........................................................................................... 18

2

5.3 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 19

5.3.1 24小时有效报警装置 .......................................................................... 19 5.3.2 24小时内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 20

6 信息报告与通报 ...................................................................................................... 21

6.1 内部报告 ........................................................................................................ 21 6.2信息上报 ......................................................................................................... 21 6.3信息通报 ......................................................................................................... 21 6.4事件报告内容 ................................................................................................ 21 6.5相关部门、单位联系方式 ............................................................................ 22 7 应急响应与措施 ...................................................................................................... 22

7.1 分级响应机制 ............................................................................................... 22 7.2 应急措施 ....................................................................................................... 23

7.2.1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措施 ............................................................... 23 7.2.2 大气污染事件保护目标的应急措施 .................................................. 28 7.2.3 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 .............................................. 32 7.3 应急监测 ........................................................................................................ 33

7.3.1 应急监测方案的确定 .......................................................................... 33 7.3.2 主要污染物现场以及实验室应急监测方法 ...................................... 34 7.3.3 仪器与药剂 .......................................................................................... 34 7.3.4 监测布点与频次 .................................................................................. 34 7.3.5 应急监测人员安全防护措施 .............................................................. 36 7.3.6 应急监测分工 ...................................................................................... 36 7.4 应急终止 ........................................................................................................ 38

7.4.1 应急终止的条件 .................................................................................. 38 7.4.2 应急终止的程序 .................................................................................. 38 7.5 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 38 8后期处置 ................................................................................................................... 39

8.1善后处置 ......................................................................................................... 39 8.2 保险 ................................................................................................................ 39 9 应急培训和演练 ...................................................................................................... 40

9.1 培训 ................................................................................................................ 40 9.2 演练 ................................................................................................................ 41

9.2.1演练方式 ............................................................................................... 41

3

9.2.2演练组织与级别 ................................................................................... 41 9.2.3演练准备 ............................................................................................... 42 9.2.4演练频次与范围 ................................................................................... 42 9.2.5 演练内容 .............................................................................................. 42

10 奖惩 ........................................................................................................................ 43 11 保障措施 ................................................................................................................ 44

11.1经费及其他保障 ........................................................................................... 44 11.2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 44 11.3应急队伍保障 ............................................................................................... 44 11.4通讯与信息保障措施 ................................................................................... 44 11.5医疗急救保障 ............................................................................................... 45 12 预案的评审、备案、发布和更新 ........................................................................ 45

12.1预案评审 ....................................................................................................... 45 12.2预案备案 ....................................................................................................... 45 12.3预案发布与发放 ........................................................................................... 45 12.4应急预案的修订 ........................................................................................... 46 13 预案的实施和生效时间 ........................................................................................ 46 14 附件 ........................................................................................................................ 47

附件F1 企业地理位置 ........................................................................................ 47 附件F2 周边环境示意图 .................................................................................... 47 附件F3 厂区平面布置 ........................................................................................ 47 附件F4 风险源图 ................................................................................................ 47 附件F5 内部联系方式 ........................................................................................ 47 附件F6 外部联系方式 ........................................................................................ 47 附件F7 消防设施清单 ........................................................................................ 47 附件F8 设备及用途表 ........................................................................................ 47

4

1 总则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我公司为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或由安全生产次生、衍生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预案的制定施行规范了我公司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机制,提出了我公司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程序和应对措施,完善了政府相关部门和我公司救援抢险队伍的衔接和联动体系,为我公司有效、快速应对环境污染,保障区域环境安全提供科学的应急机制和措施。

1.1 编制目的

为提高我站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快速、科学、有效地组织事故抢险、救援的应急机制,控制事件的蔓延,减少环境危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针对可能造成突发环境事件的重大环境因素,依据国家、自治区政府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有关行业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和标准等编制本预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10)《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5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2)《国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13)《宁夏回族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4)《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1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 (1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 (17)《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

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以上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用于指导本单位范围内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他突发事件次生、衍生重特大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救援。

1.4 应急预案体系

本单位应急预案体系由加气站突发环境事件综合预案、关键岗位的应急处置措施组成。加气站应急预案包括总则、加气站基本情况、环境风险源与环境风险评价、应急救援机构及职责、预防与预警、信息报告与通报、应急响应与措施、后期处置、应急培训与演练、奖惩、保障措施、预案的评审备案发布和更新、应急预案实施、附录组成。

1.5 工作原则

⑴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环境危害。

⑵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环境安全,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各项预备工作。

⑶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

6

⑷科学预防,高效处置。鼓励环境应急相关科研工作,加大投入,重视专家在环境应急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等日常准备工作,强化预防、预警工作,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

2 基本情况

2.1企业基本情况

某市新南天然气加气站位于某市利通区,该加气站建于 年,占地面积平方米,现有职工人。

2.2环境风险源基本情况

2.3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

周边环境具体为,周围500米区域内敏感保护目标有————。

3 环境风险源与环境风险评价

3.1环境风险源识别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属一级可燃气体,甲类火灾危险性,爆炸极限为5%~15%。点火能量小,燃烧速度快,燃烧热值高,极易燃烧、爆炸,并且扩散能力强,火势蔓延迅速,一旦发生火灾,难以扑救。另外,与空气相比,天然气密度较小,一旦发生泄露,会很快在空气中扩散。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内工艺过程处于高压状态,工艺设备容易造成泄漏。当压缩天然气管道被拉脱或加气车辆意外失控而撞毁加气机时也会造成天然气大量泄漏,泄漏气体一旦遇引火源,就会发生火灾和爆炸。

7

压缩天然气汽车加气站进行加气时,技术要求充装站的压缩机必须加压至25MPa以上,才能将天然气压缩到钢瓶内。若钢瓶质量或加压设备不能满足基本的技术要求,稍有疏忽,便可发生爆炸或火灾事故。为保证天然气质量,有时需对天然气进行脱水处理,若脱水工序处理不净,积水中的硫化氢容易引起钢瓶腐蚀 ,造成钢瓶损坏,在给钢瓶充气时,易发生爆炸,并引起火灾。

营业性加气站绝大多数建立在车辆来往频繁的交通干道一侧,周围环境较复杂,受外部点火源的威胁较大。同时操作中也存在多种火源,加气站各种电气设备及对站内各种设备实施手动或自动控制的系统潜在着电气火花;销售系统工作时,天然气在管道中高速流动,易产生静电火源;操作中使用工具不当,或因不慎造成的摩擦、撞击火花等。

操作人员因不熟悉压缩天然气新技术或未经必要的安全技术培训就上岗操作,容易出现违章作业或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形成火灾隐患或酿成火灾。

经分析加气站主要环境风险主要有:一是加气站运营过程中泄漏造成大气环境污染;二是天然气储罐和增压塔等天然气泄漏引发火灾或爆炸;三是天然气充装台汽车加气过程中发生突发火灾。

3.2 重大环境风险源识别

(1)定义

根据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的定义,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2)辨识方法

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第一种情况: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为单一危险化学品种,若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总量,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第二种情况: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种,则按下式计算,

q1/Q1+q2/Q2+??+qn/Qn≥1

8

式中:q1、q2——每种危险品实际存在量,单位为t。 Q1、Q2——每种危险品临界存在量,单位为t。 (3)本项目重大危险源辨识

根据本项目中使用危险化学品情况,对照GB18218-2009中所列表中物质,本项目储存的天然气属于列表1中物质,辨识如下:

表3-1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临界量辨识表

序号 1 2 危化品名称 液化气 总计 qn(t) 50 Qn(t) 500 qn/Qn 10 10 备注 根据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规定的物料种类和计算方法,得出:

q1/Q1+q2/Q2+??+qn/Qn=10>1

根据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所列辨识标准,经计算,企业的危险化学品储存量和临界量的比值大于1,所以本项目天然气储罐区已构成重大危险源。

3.3 环境污染隐患的危害及对周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3.3.1 天然气罐区主要危险、有害性分析:

天然气罐区装卸料、管道软管的连接在作业过程中未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往往造成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天然气所造成的最大危害是燃烧和爆炸,存在以下危险、有害因素:

(1)天然气在加气过程中,如果加气台周围天然气浓度达到危险阈值,遇到汽车马达火花、尾气管废气火花、静电放电火花或驾驶员吸烟,天然气会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2) 天然气在管道输送过程中的流速若过快,产生静电,静电放电火花遇天然气会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3)天然气在卸车过程中存在着对作业人员毒害和火灾、爆炸的潜

9

在危险性。

(4)天然气罐区的电气设备、设施的主要危险是触电事故和超负荷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

(5)罐区排放系统(地沟)、地面若有天然气等易燃易爆物质,存在着火灾、爆炸的危险性。

(6)大风等不仅对天然气贮罐区的设备、设施会造成破坏,还会引发二次事故。

(7)天然气罐区存在着雷击的可能性。

(8)夏季高温期间如防护措施不力或冷却降温系统发生故障,易引发天然气贮罐的火灾、爆炸。

(9)贮罐基础若发生严重下降,尤其是不均匀下降,将带来重大的事故隐患。

(10)贮罐附件,如安全阀失灵、阻火器堵塞、排污孔堵塞、泄漏、压力表、液位计等不密封都会给易燃液体的安全贮存带来严重威胁,造成大量泄漏甚至爆炸事故。

(11)天然气压缩机、汽化器和混气机操作频繁,容易跑、冒、滴、漏的地方,若通风不良,电气设备不符合防爆要求,会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装置风险特征见表3-2。

表3-2 装置风险特征 风险类型 泄漏 火灾爆炸

危害 污染大气 引起池火灾 引起爆炸 财产损失 人员伤亡 10

原因简析 地震、雷击等不可预见因素 管道设备损坏、腐蚀,阀门松动等 操作失误 储存物质泄漏 存在机械、高温、电气、化学火源

污染环境 冲击波破坏作用 3.3.2 相关公用工程危险性识别

供配电系统故障,主要包括变压器爆炸着火、油开关短路和电缆着火等引发火灾爆炸事故;腐蚀造成事故;管线作业不当时,可能导致泄漏事故;明火作业时引发火灾爆炸事故;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时,产生严重的后果。 3.3.3 危险识别结果

根据以上储存物质的火灾爆炸及毒性、物质的危险性类别、重大危险源识别、罐区主要危险有害性分析和相关公用工程危险性识别,本项目的危险识别结果如表3-3所示。

表3-3 危险识别结果 序号 1 2 3 风险类别 爆炸 火灾 泄漏 评价内容 天然气储罐,天然气增压塔 天然气加气台 天然气储罐 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爆炸事故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火灾辐射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化学品进入大气环境,对环境的影响 4应急救援组织

4.1 组织体系

依据本加气站的实际情况和突发环境事件危害程度的级别,设置加气站应急救援指挥部。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抢险、疏散和后勤等小组,各小组各司其职。其组织结构图如下:

4.1 应急指挥组织结构图

应急指挥小组 应急指挥办公室

11

工程 抢险组 应急救援 组 治安组 后勤保障 组 医疗救护组 善后处理 组 现场处置领导小组 组长:安全生产负责人 组员:有关部门负责人 4.2 指挥机构组成及职责

加气站成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 “指挥领导小组”,由站长、副站长担任指挥部总指挥和副总指挥,环保、安全、设备以及各生产班组、的部门领导组成,下设应急指挥办公室(设在加气站安全环保科),由副站长任办公室主任,安全员、环境工程师等作为日常工作人员。发生突发重大事件时,以指挥领导小组为基础,即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站长任总指挥,有关副站长任副总指挥,负责全站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指挥部设在加气站会议室。 4.2.1 指挥机构组成 总指挥: (站长) 副总指挥: (副站长) 组员:

在突发环境事件的现场,最高管理人员为突发事件现场的总指挥,直至被上级政府部门接管。

组成:由加气站主要负责人担任指挥部总指挥和副总指挥,环保、安全、设备等部门组成指挥部成员单位;班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由班组负责人、安全环保员组成。

职责:现场指挥实施灭火、防污染抢险,设施、设备抢修、堵漏,

12

突击转移危险物品、抢救现场中毒、受伤人员,疏散现场人员,设立安全警戒和事故善后现场清理等。

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根据事件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可以设置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 4.2.2 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当地政府、上级有关部门关于环境安全的方针、政策及规定;

(2)组织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3)组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队伍;

(4)负责应急防范设施(备)(如堵漏器材、环境应急池、排放口应急阀门、储罐区围堰、应急监测仪器、防护器材、救援器材和应急交通工具等)的建设;以及应急救援物资,特别是处理泄漏物、消解和吸收污染物的活性炭等物资储备;

(5)检查、督促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督促、协助有关部门及时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跑、冒、滴、漏;

(6)负责组织预案的审批与更新; (7)负责组织外部评审; (8)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9)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10)协调事件现场有关工作; (11)负责应急队伍的调动和资源配置;

(12)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上报及可能受影响区域的通报工作; (13)负责应急状态下请求外部救援力量的决策;

(14)接受上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指令和调动,协助事件的处理;配合有关部门对环境进行修复、事件调查、经验教训总结;

(15)负责保护事件现场及相关数据;

(16)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的培训,根据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向周边企业、村落提供本单位有关危险物质特性、救援知识等宣传材料。

13

4.2.3 指挥机构分工及主要职责 总指挥:

(1) 负责组织指挥全站的应急救援工作; (2) 配置应急救援的人力资源、资金和应急物资; (3) 向政府各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及处置情况; (4) 配合、协助政府部门做好事故的应急救援。 副总指挥:

(1)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

(2)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置工作。 (3)负责灭火、警戒、治安保卫、疏散、道路管制工作。 (4)协助总指挥负责工程抢险、抢修的现场指挥。

(5)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中毒、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 工程抢险组 组长:副站长

副组长:安全环保值班负责人、班组长

成员:有关电气、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维修人员组成

职责:负责现场抢险救援、负责事故处置时生产系统开、停车调度工作。

应急救援抢险组 组长:副站长

副组长:安全环保负责人、班组长

成员:兼职专业组人员由部分现场部门生产操作、维修人员组成 职责:组建有专职消防队及义务消防队,负责加气站事故应急救援任务。担负加气站各类事故的救援及处置,负责现场灭火和泄漏防污染抢险及洗消。负责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工作。负责污染物的处理方案的设计,尽可能减少突发事件对环境的危害。负责事故现场及有害物质扩散区域内的洗消、监测工作及事故原因的分析,处置工作的技术问题的解决。 后勤保障组

组长:加气站办公室主任

14

成员:由综合管理、安全环保、计划财务有关人员组成 职责:

1) 负责应急值守,及时向总指挥报告现场事故信息,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接受和传达政府有关部门关于事故救援工作的批示和意见,协调各专业组有关事宜; 2) 按总指挥指示,负责与新闻媒体联系;

3) 接受现场反馈的信息,协调确定医疗、健康和安全及保安的需求; 4) 为建立应急指挥部提供保障条件;

5) 向周边单位社区划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

6) 保障紧急事伯响应时的通讯联络,定期核准对外联络电话; 7) 负责伤员生活必需品和抢险物资的供应运输。 医疗救护组

组长:加气站办公室主任

成员:由综合管理、安全环保、计划财务部等有关人员组成 职责:负责现场医疗急救,联系/通知医疗机构救援,陪送伤者,联络伤者家属。 治安组

组长:加气站办公室主任

成员:由安全管理保安人员、生产、行政部门有关人员组成 职责:负责现场治安、交通秩序维护,设置警戒,组织指导疏散、撤离与增援指引向导 善后处理组: 组长:副站长

成员:综合管理、计划财务、人事管理等相关行政人员组成 职责:负责伤亡人员的抚恤、安置及医疗救治,亲属的接待、安抚,遇难者遗体、遗物的处理。

15

5 预防与预警

本加气站的主要风险源为天然气加增压塔、天然气储罐、天然气加气充装台。

表5-1 主要风险源情况 序号 1 2 3 风险类别 爆炸 火灾 泄漏 评价内容 天然气储罐,天然气增压塔 天然气加气台 天然气储罐 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爆炸事故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火灾辐射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化学品进入大气环境,对环境的影响 5.1 预防措施

5.1.1 环境风险源监控

本加气站对环境风险源的监控采用人工监控,加气站安排专职人员进行24小时巡查,并在加气站内部安装24小时自动监控系统。 预防措施:(1) 加气站保卫部门制作各部门安全出口路线图、加气站平面图,制定紧急事件疏散预案。(2) 每天安排专职消防人员对消防器材和设施进行检查并作好相关记录确保设施的器材有效保持消防通道畅通。(3) 堆放物料时不得妨碍消防器具的使用,亦不得阻碍交通或出入口。(4) 灭火器应分别悬挂或放置于方便的明显位置,或以指示标明其位置。(5)保卫部门应对排水装置进行定期点检,保证其能正常使用。 5.1.2 防范措施

(1)本加气站采用防范措施主要为人工监控。

加气站要保持作业人员相对稳定,在作业过程中严禁污染物泄露,安全环保人员、车间负责人和公司领导进行现场监护。同时进行定期检查,消防人员24小时值班,对天然气增压塔、天然气储罐区、等重点部位每小时检查一次,记录检查情况。 对天然气储罐监控措施:

时间每一小时一次,巡检路线为值班室→供气管线→混气机→汽化器→压缩机棚→卸料管→储罐区→值班室。

16

(2)加气站制订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危险化学品储运方案等方面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并严格按要求执行。按设计规范要求配备消防、环保、监控等安全环保设备和设施,并加强维护保养,确保设备设施的完好。

5.2 预警

5.2.1预警的条件

若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证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即将发生或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环境应急小组同专家讨论后确定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级别后,及时向站领导、值班负责人通报相关情况,提出启动相应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警的建议,然后由厂领导确定预警等级,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 5.2.2预警的分级 (1)一级预警

一级预警为设备、设施严重故障,发生火灾爆炸和大面积泄漏事故,泄漏已扩散到周边社区、企业;造成的泄漏加气站已无能力进行控制,以及恐怖袭击已发生的事故或事件。 (2)二级预警

二级预警为已发生火灾和泄漏,在极短时间内可处置控制,未对周边企业、社区产生影响的事故以及获悉恐怖袭击事件即将发生信息时。

(3)三级预警

① 现场发现存在泄漏或火灾迹象将会导致泄漏、火灾爆炸等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

② 可燃气体检测系统发出警报;

③ 遇雷雨、强台风、极端高温、汛涝等恶劣气候; ④ 接到恐怖袭击恐吓电话或政府发面预防恐怖袭击通知时; ⑤ 其他异常现象。

17

5.2.3预警的方法

在确认进入预警状态之后,根据预警相应级别环境应急小组按照相关程序可采取以下行动:

① 立即启动相应事件的应急预案。

② 按照环境污染事故发布预警的等级,向加气站、加气客户以及附近居民发布预警等级。一级预警:现场人员报告值班调度,调度核实情况后立即报告加气站站长,加气站应急指挥中心依据现场情况决定是否通知相关机构协助应急救援。若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严重,应当及时向县、市政府部门报告,由县、市领导决定后发布预警等级。二级预警:现场人员或调度向安全或环保部门报告,由安全或环保部门负责上报事故情况,加气站应急指挥中心宣布启动预案。三级预警:现场人员立即报告部门负责人和值班调度并通知安全或环保部门,部门负责人或调度视现场情况组织现场处置,安全或环保部门视情况协调相关部门进行现场处置,落实巡查、监控措施;如隐患未消除,应通知相关应急部门、人员作好应急准备。遇非工作日时,通知值班调度和总值班人员,并及时报告应急指挥中心总指挥和有关人员。

③ 根据预警级别准备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④ 指令各应急专业队伍进入应急状态,环境监测人员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⑤ 针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⑥ 调集应急处置所需物资和设备,做好其他应急保障工作。

5.3 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5.3.1 24小时有效报警装置 (1)报警装置

本加气站内突发环境事件报警方式采用外部电话(包括手机等无绳电话)路线进行报警,由应急救援办公室根据事态情况通过外部电

18

话(包括手机)向本公司内部发布事故消息,做出紧急疏散和撤离等指令。需要向社会和周边发布报警时,由应急救援办公室人员向政府以及周边单位发送报警消息。事态严重紧急时,通过应急救援办公室直接联系政府以及周边单位负责人,由应急救援办公室亲自向政府或负责人发布消息,提出要求组织撤离疏散或者请求援助,随时保持电话联系。 (2)报警方式

应急救援报警方式见图5.1.

图5.1 应急救援报警方式

5.3.2 24小时内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本公司应急救援人员之间采用外部电话(包括手机、小灵通等无绳电话)线路进行联系,应急救援小组的电话必须24小时开机,禁止随意更换电话号码的行为。特殊情况下,电话号码发生变更,必须在变更之日起48小时内向应急救援办公室报告。应急救援办公室必须在24小时内向各成员和部门发布变更通知。 (1)公司应急救援办公室成员联络表

表5-3 应急救援办公室成员联络表

序号 1 2 3 4 5 6 职务 站长 副站长 安全环保负责人 班组长 班组长 班组长 姓名 手机 备注 (2)紧急事件外部可利用资源表

表5-4 紧急事件外部可利用资源表

19

序号 1 2 3 4 5 6 紧急事件 火灾、爆炸 人员受伤 人员中毒 公安治安 环境保护 电力损坏 外部资源 消防大队 医院 (某市人民医院) 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中心 公安局(某某派出所) 某市环境监察支队 电力抢修 报警电话 119 120 120 110 12369 联系电话 到达时间

6 信息报告与通报

6.1 内部报告

加气站发生一般泄露,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处置。操作人员必须认真填写记录,每日上报加气站生产班组。生产班组进行统计汇总后报告加气站安全环保办公室。

一旦发生环境事故,当事人员应向加气站值班领导报告,加气站24小时应急值班电话为0953-----。加气站领导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启动实施应急措施。

6.2信息上报

加气站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应在1小时内向利通区消防大队、安监局、某市环保局、利通区人民政府报告。报告内容必须包括:

泄漏物名称、数量、化学特性、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火灾、爆炸等需要报告具体事故名称,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6.3信息通报

加气站内部由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负责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对外统一发布工作,外部由负责处理该事件的相关专业主管部门负责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对外统一发布工作。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20

6.4事件报告内容

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从发现事件后起1小时内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

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事件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等初步情况。

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件等详细情况。

6.5相关部门、单位联系方式

表6-1 相关部门联系电话

被报告人及相关部门、单位 公司应急救援办公室 加气站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利通区人民政府 某市人民政府 某市环保局 联系电话 2125215,12369

7 应急响应与措施

7.1 分级响应机制

紧急情况是指:(1)加气站供应的物料和公用工程等因不可抗拒的原因发生安全事故,如周围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地震、洪水等。(2)

21

装置发生大面积泄露。(3)现场发生火灾、爆炸、人身伤亡、重大设备等事故。

针对突发环境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公司内部(生产工段、车间)控制事态的能力以及需要调动的应急资源,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不同的等级。等级依次为Ⅲ级(一般环境污染事件)、Ⅱ级(较大环境污染事件)、Ⅰ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对于Ⅲ级(一般环境污染事件),事故的有害影响局限在各生产班组之内,并且可被现场的操作者遏制和控制在班组生产操作局部区域内,启动三级响应:由该班组班组长负责应急指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急处置。

对于Ⅱ级(较大环境污染事件),事故的有害影响超出班组范围,但局限在加气站的界区之内并且可被遏制和控制在加气站区域内。启动二级响应:由加气站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指挥,组织相关应急小组开展应急工作。

对于Ⅰ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事故影响超出工加气站控制范围的,启动一级应急响:由加气站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总指挥执行;应当根据严重的程度,通报县,市、省或者国家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决定启动相关预案、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遇政府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时,移交政府指挥部人员指挥并介绍事故情况和已采取的应急措施,配合协助应急指挥与处置。

7.2 应急措施

7.2.1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措施

(一)天然气紧急应变计划 (1)天然气一般情况应变计划

1)天然气管线、阀门、设备、仪表出现故障,应停止故障线路运行。开启另一路管道运行后将故障线路上下游阀门关闭,将剩余天然气安全放散后进行维修。

2)无法自行维修的应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公司安全消防等)到

22

现场进行维修作业及安全保障。

3)天然气相对密度比空气轻,泄漏后会立即向上扩散。应保持维修现场的通风良好,并利用可燃气体报警仪进行检测。

4)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维修现场,维修人员必须配备安全防护用品。穿着全棉作业服或防静电服、安全帽、安全鞋,带手套。

5)维修过程中涉及到明火作业的,必须严格按照加气站《动火工作管制办法》的规定处理。维修过程中,必须使用防爆工具,现场必须有熟悉天然气特性的人员进行安全监护和技术指导。必要时通知工安课消防队人员和消防车辆现场待命。

6)相关部门维修人员进入现场前,由加气站站值班人员向其说明故障部位、故障原因,并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和防爆工具。燃气站操作人员负责紧急维修现场的安全技术指导和可燃气体检测工作。

7)天然气控制系统进行维修时,必须先将设备切换好,操作人员加强现场巡查工作。在维修完成前确保天然气的运行正常。

(2)维修过程中发生泄漏、火灾、爆炸,针对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按照以下“天然气重大紧急情况通用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1) 天然气管道、阀门及设备发生严重泄漏,现场可燃气体浓度急剧上升,随时都有着火和爆炸的可能。

① 发现泄漏后,应立即通知所有工作人员,设立警戒区。消除现场可能引发燃烧和爆炸的危险源,疏散现场无关人员。组织人员穿戴防护用品进入现场抢修。

② 迅速判明泄漏部位和原因,立即关闭泄漏部位的上、下游阀门。必要时利用倒罐和将泄漏部位残留液化气倒入残液罐等方法来减少泄漏量。

③ 立即向利通区消防队(电话:119)报警并通知相关部门人员到现场协助抢修,现场落实专人负责通讯联络工作。

2)已经发生了火灾或爆炸,且未能控制,还在延续。 ① 立即向某市消防支队(电话:0953119)报警。通知组织义务消防队员利用现场灭火器材进行扑救,争取在火灾事故的初发阶段控

23

制火势或扑灭火灾。

② 取灭火措施的同时,应采用有效措施消除泄漏或减少泄漏量。 ③ 势无法控制,一时无法扑灭,应迅速采取措施控制火势稳定燃烧。

④ 火灾是由于天然气大量泄漏造成,尤其是储罐根部阀门泄漏时,在无法确定可以消除泄漏前不能盲目扑灭火灾。防止可燃气体泄漏造成浓度增加后,引起大面积爆燃,造成更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3)必须根据加气站《消防应变计划》规定组成火场指挥、组织网络,统一指挥,防止混乱。所有人员必须听从指挥,并保持通讯畅通。

4)如果事故现场无法控制,需对现场人员进行紧急疏散时,按照紧急疏散路线图和《紧急疏散应变计划》处理。

5)生重大事故时,向某市安全管理局、某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报备。

(3)混气机紧急应变计划 1)混气机一般情况应变计划

①混气机管线、阀门、设备、仪表出现故障,应停止故障线路运行。开启另一路管道运行后将故障线路上下游阀门关闭,将剩余混合气安全放散后进行维修。

②无法自行维修的应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公司安全消防等)到现场进行维修作业及安全保障。

③混合气相对密度比空气轻,泄漏后会立即向上扩散。应保持维修现场的通风良好,并利用可燃气体报警仪进行检测。

④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维修现场,维修人员必须配备安全防护用品。穿着全棉作业服或防静电服、安全帽、安全鞋,带手套。

⑤维修过程中涉及到明火作业的,必须严格按照公司《动火工作管制办法》的规定处理。维修过程中,必须使用防爆工具,现场必须有熟悉混气特性的人员进行安全监护和技术指导。必要时通知工安课消防队人员和消防车辆现场待命。

⑥相关部门维修人员进入现场前,由燃气站值班人员向其说明故障部位、故障原因,并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和防爆工具。燃燃气

24

站操作人员负责紧急维修现场的安全技术指导和可燃气体检测工作。

⑦混气机系统进行维修时,必须将设备切换为现场控制,操作人员加强现场巡查工作。在维修完成前确保天然气的运行正常。 2)维修过程中发生泄漏、火灾、爆炸,针对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执行上述“天然气重大紧急情况通用处理流程”的通用处理流程。

(4)加气站加气车辆突发泄漏和着火。

① 立即关闭加气台连接储罐和压缩机阀组的气、液相阀门。 ② 立即关闭压缩机,关闭储罐进、出天然气主管道紧急切断阀门。

③ 严禁驾驶人员启动车辆,防止车辆启动时打火引发火灾,迅速疏散加气车辆驾驶员。

④ 对加气台附近进行可燃气体浓度检测,如果积聚的天然气比较多时,可以用开花水枪驱散积聚的天然气,降低可燃气体浓度。

⑤ 燃气站人员穿戴防护用品和携带防爆维修工具进入现场紧急堵漏和维修。同时通知加气站安全消防人员及相关部门到现场协助抢修工作。

⑥ 现场可燃气体未降低到爆炸极限下限以下前,任何车辆不得启动。泄漏处理完毕,确认安全后恢复加气运营工作。

(二)事件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及安置地点 ①疏散的命令必须通过警报或通报系统迅速传达。 ②必须听从指挥官下达的命令,往泄漏源上风方向疏散。 ③疏散后集合场所,由指挥官视情况决定。

④疏散时除考虑本站员工外,还必须考虑访客、承包商及邻近居民。

⑤确定厂内疏散路线,集合地点视情况由指挥官决定。 ⑥人员清点。由保安队提供人数,其他各部门负责人提供人员去向,行政科进行汇总交由总指挥进行人数清点核对。

⑦疏散区域由初期隔离和保护行动距离图进行疏散,从离泄漏源最近开始,然后从下风处逐渐推广。

(三)安全保护措施

25

①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

②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③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④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⑤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应急药剂

应急过程中要用到大量的药剂以及工具,如下表7-1所示:

表7-1 应急药剂表

名称 围油栏 黄沙 用途 吸收吸附 吸收吸附 50米 50袋(20KG/袋) 储量

(五)危险区的隔离 1、危险区的设定: 加气站工作现场为危险区。

2、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

在发生紧急事故时,要按事故的状态进行区域管制与警戒,限制无关人员进入和无关车辆经过,以防止事故扩大或人员伤亡。 在公司主管部门未到达和接管前,将由发生事故现场主管在本装置主要路口和周围地带进行区域管制与警戒工作。 3、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危险区边界警戒线,为黄黑带,警戒哨佩带臂章,救护车鸣灯。 4、事故现场周边区域的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办法: 实行区域管制与警戒,专人进行疏导。 5、现场人员的撤离

在发生重大火灾爆炸、严重的有毒物质泄露,严重威胁现场人员生命安全条件下,事故现场最高指挥有权作出与事故处理无关人员的撤离,或全部人员撤离的命令。

26

加气站指定要求大门作为紧急集合地点,在发生严重的火灾爆炸、毒物泄露事故时,应依据当时的风向选择确定上风向的一侧作为紧急集合地点,撤离人员先在该处集合登记,等待进一步的指令,撤离的信号为警报系统发出的报警声:持续时间为30秒(预先通知的系统测试根据通知要求进行响应)

在发生事故时,加气站派专人对非工作人员(加气驾驶人员及乘客、外单位施工作业人员等)进行引导疏散并撤离至安全地带。 当经过积极的灾害急救处理后,灾情仍无法控制进,由事故应急指挥小组下达撤离命令后,装置现场所有人员按自己所处位置,选择特定路线撤离,并引导现场其他人员迅速撤离现场。对可能威胁到站区外居民安全时,指挥部应立即和地方有关部门联系,并应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协助友邻单位、厂区外过往行人在县、市指挥部指挥协调下,指挥引导居民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 (六)应急人员进入撤离现场的条件

应急人员在进入现场时应做好如下准备:一是人员准备,根据事故发生的规模,影响程度以及危险范围,确定应急救援人员的人数,并由经验丰富的或相关专业人员带队;二是救援器材、物资必须准备充足,以防出现吸附剂等救险药剂不够用的情况;三是必须弄清救援方式,救援前尽量弄清楚各类相关事故处置情况,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抢险救灾;四是思想准备要充分,救援时思想情绪保持稳定,做好救援抢险工作。

当突发事件的危害已经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由应急小组组长命令应急救援人员撤离现场。撤离时应保持秩序不混乱,不得提前脱下防护设备,待到安全区域时立即消毒,沐浴。 (七)应急救援的调度和保障供应措施

应急救援队伍由应急小组组长统一调度和指挥,突发环境事故时,由应急小组组长下达救援命令,并由事故发生车间或生产工段负责人带领展开应急救援行动。

应急救援物资由各物资保管人负责分发给各救援小组,在达到应急救援的目的同时尽量节约,不浪费。

27

7.2.2 大气污染事件保护目标的应急措施 (1)确定污染物扩散模式

大气污染事件首先应当确定污染物的性质、排放量、严重程度、可控能力、影响范围、风速风向以及大气稳定度。

本企业的大气污染事件主要是废气处理设施出现故障以及天然气发生泄漏,自动监控报警系统发出警报,应急救援小组立即通知车间紧急停车。选用针对污染物的合适预测模型,如《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推荐的多烟团模式、分段烟羽模式及重气体模式等,分析对可能受影响区域的影响程度。 天然气泄漏处置方法:

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100m。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800m。 (2)污染防治措施

对于泄露量小,容易收集或容易及时处理,能够迅速把污染控制切断在源头处的,将冲洗稀释水或者吸附后的吸附剂收集,交由污水站集中处理;对于泄露量小,但是车间无法及时收集或处理,需其他车间援助的,及时联系附近车间配合处理,冲洗水或吸附剂交由污水站集中处理;对于危险物泄露量大,不易控制,模型预测可能会超标的,应当一方面处理泄露的污染物,另一方面通知厂应急小组,由应急小组指挥应急监测小组对环境保护目标进行监测,监测计划详见下一章。若监测结果超标,再根据污染物类型确定防护措施和方法;对于泄露量大,毒性严重,根据模型预测严重超标的污染物,一方面由应急领导小组指挥各救援小队救险,另一方面通知上级相关部门,指

28

挥受保护的村舍和社区做好防范措施,同时通知应急监测小组对目标区域进行监测;若泄露或火灾爆炸事故十分严重,威胁到受保护区域人的生命安全,应当由应急监测小组组长立即通知镇或者县有关部门,根据事态的严重程度安排该区域的人员疏散,同时划定隔离区。具体应急措施如下:

1、现场应划定警戒区域,派员警戒阻止无关车辆、人员进入现场;

2、使用防爆抢险、回收设备、器具,进入现场人员需穿着防静电防护服、鞋,释放人体静电;

3、切断泄漏气体波及场所内电源,控制一切火源,现场禁止使用非防爆通讯器材;一旦发生火灾,导致化学物料燃烧,应首先明确燃烧的化学物质的种类和性质,疏散周围居民,针对燃烧的化学物料采用水或者泡沫灭火,降低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次生污染物。

4、现场人员必须配戴相应有效的呼吸防护器具; 5、现场浓度较大时,视情用喷雾水稀释;

6、有影响邻近企业时,及时通知,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7、需要时,向邻近企业请求设备、器材和技术支援; 8、必要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并请求增援; (3)基本防护措施

1.呼吸防护:在确认发生毒气泄漏或袭击后,应马上用手帕、餐巾纸、衣物等随手可及的物品捂住口鼻。手头如有水或饮料,最好把手帕、衣物等浸湿。最好能及时戴上防毒面具、防毒口罩。

2.皮肤防护:尽可能戴上手套,穿上雨衣、雨鞋等,或用床单、衣物遮住裸露的皮肤。如已备有防化服等防护装备,要及时穿戴。 3.眼睛防护: 尽可能戴上各种防毒眼镜、防护镜或游泳用的护目镜等。

4.洗消:到达安全地点后,要及时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流动的水冲洗身体,特别是曾经裸露的部分。

5.救治:迅速拨打120,将中毒人员及早送医院救治。中毒人员在等待救援时应保持平静,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肺负担致使病情

29

恶化。

6.食品检测:污染区及周边地区的食品和水源不可随便动用,须经检测无害后方可食用。

(4)受影响区域人群疏散方式

当环境事故发生后严重影响到了厂内以及受保护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时,应当组织人员疏散,疏散时,遵循以下原则: 1.保证疏散指示标志明显,应急疏散通道出口通畅,应急照明灯能正常使用

2.明确疏散计划,由应急领导小组发出疏散命令后,疏散小组按负责部位进入指定位置,立即组织人员疏散。

3. 疏散小组用最快速度通知现场人员,按疏散的方向通道进行疏散。

4.积极配合好有关部门(公安消防队)进行疏散工作,主动汇报事故现场情况。

5.事故现场有被困人员时,疏导人员应劝导被困人员,服从指挥,做到有组织、有秩序地疏散。

6.正确通报、防止混乱。疏导人员首先通知事故现场附近人员先疏散出去,然后视情况公开通报,告诉其他区域人员进行有序疏散,防止不分先后,发生拥挤影响顺利疏散。

7.口头引导疏散。疏导人员要用镇定的语气,呼喊、劝说人们消除恐惧心里,稳定情绪,使大家能够积极配合进行疏散。

8. 广播引导疏散。利用广播将发生事故的部位,需疏散人员的区域,安全的区域方向和标志告诉大家,对已被困人员告知他们救生器材的使用方法,自制救生器材的方法。

9. 事故现场直接威胁人员安全,疏散组人员采取必要的手段强制疏导,防止出现伤亡事故。在疏散通道的拐弯、叉道等容易走错方向的地方设疏导人员,提示疏散方向,防止误入死胡同或进入危险区域。 10. 对疏散出的人员,要加强脱险后的管理,防止脱险人员对财产和未撤离危险区的亲人生命担心而重新返回事故现场。必要时,在进入危险区域的关键部位配备警戒人员。

11. 专业救援队伍到达现场后,疏导人员若知晓内部被困人员,要

30

迅速报告,介绍被困人员方位、数量。 (5)紧急避难场所

1.选择合适的地区或建筑物为紧急避难场所;

2.做好宣传工作,确保人人了解紧急避难场所的地址,目的和功能; 3.紧急避难场所必须有醒目的标志牌; 4.紧急避难场所不得作为他用。 (6)交通疏导

1.发生严重环境事故时,应急领导小组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汇报事故情况,安排好交通封锁和疏通;

2.设置路障,封锁通往事故现场的道路,防治车辆或者人员再次进入事故现场;

3.配合好进入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小队,确保应急救援小队进出现场自由通畅;

4.引导需经过事故现场的车辆或行人临时绕道,确保车辆行人不受危险物质的伤害。

7.2.3 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 (一)中毒时的处置方式

1)吸入化学品气体中毒时,迅速脱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场所,松开患者衣领和裤带,冬季应注意保暖,送医院治疗; 2)沾染皮肤时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服、鞋袜等,用大量清水冲洗; 3)溅入眼睛时,用清水冲洗后,送医院治疗;

4)口服中毒时,如非腐蚀性物质,应立即用催吐方法使毒物吐出;误服强酸强碱者,不宜催吐,可服牛奶、蛋清等(误服石油类物品和失去知觉者及抽搐、呼吸困难、神志不清或吸气时有吼声的患者不能催吐),送医院治疗;

5)急性中毒时为防止虚脱,应使患者头部无枕躺下,挣扎乱闹时,按住手脚,注意不应妨碍血液循环和呼吸,送医院治疗;

6)神智不清时,应使其侧卧,注意呼吸畅通,防止气道梗阻,送医院治疗;

7)呼吸微弱或休克时,可施行心肺复苏术,恢复呼吸后,送医院

31

治疗或请求医院派员至现场急救。 8)食物中毒时 (1)立即送医院治疗;

(2)封存所食用的食物,送有关部门化验;

(3)妥善处理排泄物,不得随意处理,需要时留样送化验; (4)报医疗卫生部门消毒处理现场。 (二)外伤急救处置

1)一般外伤:脱离现场,清除污物,止血包扎,需要时送医院进一步治疗;

2)骨折时用夹板固定包扎,移动护送时应平躺,防止弯折,送医院治疗。

3)遇静脉大出血时及时绑扎或压迫止血,立即送医院救治。 4)将伤员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救治。

5)抢救受伤严重或在进行抢救伤员的同时,拨打急救中心电话,由医务人员进行现场抢救伤员,并派人接应急救车辆。

7.3 应急监测

公司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立即报告市、区环保局,由市、区环保局迅速组织监测人员赶赴事件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迅速确定检测方案(包括监测布点、频率、项目和方法),及时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用小型、便携仪器对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及可能出现的危害做出判断,以便对事件做及时、正确的处理。 7.3.1 应急监测方案的确定

(1)根据加气站应急领导小组的指示,建立全公司应急监测网络,组织制定全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

(2)通过初步现场及实验室分析,对污染物进行定性,定量以及确定污染范围。根据不同形式的环境事故,确定好监测对象、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频次、质控要求。同时做好分工,由小组组长分配好任务。

32

(3)现场采样与监测。由公司应急领导小组进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技术指导和应急监测技术研究工作。

(4)根据事态的变化,在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监测方案。

(5)应急监测终止后应当根据事故变化情况向领导汇报,并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进行追踪监测。

(6)完成公司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7.3.2 主要污染物现场以及实验室应急监测方法

检测的污染物主要根据泄漏物及其伴生次生的有毒有害物。 (1)现场监测应当优先使用试纸、气体检测管,水质速测管及便携式测定仪。

(2)对于现场无法进行监测的,应当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应急监测结束后需用精密度、准确度等指标检验其方法的适用性。

(3)对于某些特殊污染事件或污染物,也可适当采用生物法进行监测。

7.3.3 仪器与药剂

当厂内仪器设备无法满足监测需求时应当向市、区监测站寻求帮助,若发生重大危险事故时应与国家相关监测部门联系进行监测。

表7-2 全厂仪器统计

仪器设备名称 大气采样器 酸度计 应急检测箱 用途及监测项目 大气采样 现场对水质进行PH值测定 现场对空气进行测定 责任部门 环保课 环保课 环保课 7.3.4 监测布点与频次

7.3.4.1 采样点位布设

首先应当根据污染源以及污染物的类型,直接测定该污染源或排放口所排污染物在空气、水环境中的浓度。其次由于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发生时,污染物的分布极不均匀,时空变化大,对各环境要素的污

33

染程度各不相同,因此采样点位的选择对于准确判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污染范围与程度等极为重要。这就需要根据事故类型,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确定采样点。

(1)大气环境污染事故

对于有毒物质,若产生挥发性气体物质的泄露,首先应当尽可能在事故发生地就近采样,并以事故地点为中心,根据事故发生地的地理特点、风向及其他自然条件,在事故发生地当日的下风向影响区域、掩体或低洼地等位置,按一定间隔的圆形布点采样,根据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确定采样点布置的范围。而且需要在不同高度采样,同时在事故点的上风向适当位置布设采样,作为对照点。在距事故发生地最近的居民住宅区或其他敏感区域应布点采样,且采样过程中应注意风向的变化,及时调整采样点位置。

对于火灾以及爆炸事故,首先应当确定事故中可能产生的衍生污染物,再根据该污染物的性质特征,按照以上的采样点布置原则进行布点。

采样时,应当确定好采样的流量和采样的时间,同时记录气温、气压、风向和风速,采样总体积应换算为标准状态下的体积。 监测因子:SO2、液化气、天然气。

大气监测布点:热电厂、柴油储罐区、天然气储罐区等环境敏感保护区域。

7.3.4.2 应急监测频次的确定

应急监测的频次根据事故发生的时间而有所变化,根据污染物的状况,在事发初期应当增加频次,不少于2小时采样一次;待摸清污染规律后可适当减少,不少于6小时一次;应急终止后可24小时一次进行取样。至影响完全消除后方可停止取样。

表7-4 环境空气监测频次表

监测点位 事故发生地 污染物浓度的最大处 事故发生地最近的 居民居住区或其他敏感区 监测频次 初始加密监测, 视污染物浓度递减 初始加密监测, 视污染物浓度递减 34

追踪监测 连续监测2次浓度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值或已接近可忽略水平为止 连续监测2次浓度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值或已接近可忽略水平为止

事故发生地的下风向 事故发生地上风向对照点 4次/天 2次/应急期间

连续监测2~3天 7.3.5 应急监测人员安全防护措施

现场应急监测分析方案的具体实施均是由应急监测工作者完成的,而每一污染事故都可能危及分析人员的人身安全。为了保护分析人员并有效地实施现场快速分析,在实施应急监测方案之前,还应该配备必要的防护器材,如隔绝式防化服、防火防化服、防毒工作服、酸碱工作服、防毒呼吸器、面部防护罩、靴套、防毒手套、头盔、头罩、口罩、气密防护眼镜以及应急灯等。 7.3.6 应急监测分工

站长:××× 应急监测总指挥,负责组织领导应急监测分队的工作,组织完成上级下达的应急监测任务。

副站长:××× 分管仪器设备组工作、后勤保障组工作、分管化验分析组工作。

协助队长做好应急监测现场指挥工作,分管现场监测组工作,并分管仪器设备组工作、后勤保障组工作。负责应急监测技术工作,分管质量保证组工作。

(1)现场调查组: 负责人:

分 工:负责应急监测现场调查、制定初步应急监测方案及提出现场处置建议。

(2)现场监测组: 负责人:

分 工:负责对应急监测现场空气、水质和土壤进行采样,对噪声进行监测。

(3)化验分析组: 负责人:

分 工:负责应急监测现场采回的空气、水质和土壤样品进行化

35

验分析。

(4)质量保证组 负责人:

分 工:负责应急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和应急监测方案审核、应急监测报告审定。

(5)仪器设备组 负责人:

分 工:负责应急监测现场电力系统和气象系统安装架设、仪器设备、通信照明器材保障工作。

(6)后勤保障组 负责人:

分 工:负责车辆后勤保障、药品后勤保障、现场救助、摄影和录像、协助安装架设电力系统和气象系统等工作。

现场调查组 水质监测小组 空气监测小组 土壤监测小组 质量保证组 现场监测组 化验分析组 仪器设备组 后勤保障组 公司应急监测领导小组 36

7.4 应急终止

7.4.1 应急终止的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1)火源已得到控制、扑灭,现场检查确认无残余火种、热源,无物料泄漏;

(2)受伤人员已得到有效的救治,失踪人员已确认查实; (3)现场事故设备、设施、建筑已检查确认无危险隐患或可能发生次生危害;

(4)泄漏物已得到控制,现场经检测无有毒有害气体。 7.4.2 应急终止的程序

(1)现场指挥部确认终止时机或由事件责任单位提出,经现场指挥部批准;

(2)现场指挥部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3)应急状态终止后,相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应急指挥部应根据政府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直至其他补救措施无须继续进行为止。

7.5 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1)通知公司各办公室,各科室及车间以及附近周边企业、村庄和社区危险事故已经得到解除;

(2)对现场中暴露的工作人员、应急行动人员和受污染设备进行清洁净化;

(3)对于此次发生的环境事故,对起因,过程和结果向有关部门做详细报告;

(4)全力配合事件调查小组,提供事故详细情况,相关情况的

37

说明以及各监测数据等;

(5)弄清事故发生的原因,调查事故造成的损失并明确各人承担的责任;

(6)对整个环境应急过程评价;

(7)对环境应急救援工作进行总结,并向厂领导汇报; (8)针对此次突发环境事件,总结经验教训,并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修订;

(9)由各负责人维护、保养应急仪器设备。

8后期处置

8.1善后处置

1.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做好事故的善后工作。 2.安置受灾人员,赔偿受灾人员损失。

3.组织专家对突发环境事件中长期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下,对受污染生态环境进行恢复。

8.2 保险

我公司为员工办理保险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环境污染责任险。发生重大环境事故后,受灾人员应当视为工伤,享受工伤保险。

为具有应急救援任务的应急救援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以防在救援时受到意外伤害,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

38

9 应急培训和演练

9.1 培训

依据对本企业单位员工、周边工厂企业、人员情况的分析结果,明确培训如下内容:本公司事故应急救援和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处理的人员培训分二个层次开展。

1、生产班组级

生产班组级是及时处理事故、紧急避险、自救互救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事故及早发现、及时上报的关键,一般危险化学品事故在这一层次上能够及时处理而避免,对班组职工开展事故急救处理培训非常重要。每季开展一次,培训内容:

(1)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加气站生产系统运行情况。 (3)加气站内应急抢救。 (4)加气站内洗消。 (5)防护指挥。

(6)染毒空气监测与化验。 (7)急救与医疗。

(8)各种标志布设及由于危害区域的变化布设点的变更。 2、加气站领导级

由站长、安管员及义务消防队员组成,成员能够熟练使用现场装备、设施等对事故进行可靠控制。它是应急救援的指挥部与操作者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是事故得到及时可靠处理的关键。每年进行二次,培训内容:

(1)包括班组级培训所有内容。

(2)掌握应急救援预案,事故时按照预案有条不紊地组织应急救援。

(3)针对加气站特殊性和生产运营实际情况,熟悉如何有效控制事故,避免事故失控和扩大化。

(4)各部门依据应急救援的职责和分工开展工作。

39

(5)组织应急物资的调运。

(6)申请外部救援力量的报警方法,以及发布事故消息,组织周边社区、政府部门的疏散方法等;

(7)事故现场的警戒和隔离,以及事故现场的洗消方法。 3、应急培训要求

(1)针对性:针对可能的事故及承担的应急职责不同人员予以不同的培训内容;

(2)周期性:领导级的培训一般每年二次,部门与功能性的培训每季一次;

(3)真实性:培训应贴近实际应急活动。

9.2 演练

9.2.1演练方式

演练分为桌面演练、功能演练、综合演练三种。 9.2.2演练组织与级别

(1)应急演练分为班组级、加气站级演练和配合政府部门演练三级;

(2)班组级的演练由班组负责人(现场指挥)组织进行,加气站安全、环保、技术及相关部门派员观摩指导;

(3)加气站级演练由加气站应急指挥小组组织进行,各相关部门参加;

(4)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合演练,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进行,加气站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参加,相关部门人员参加配合。 9.2.3演练准备

(1)演练应制订演练方案,按演练级别报应急指挥负责人审批; (2)演练前应落实所需的各种器材装备与物资、交通车辆、防护器材的准备,以确保演练顺利进行;

40

(3)演练前应通知周边社区、企业人员,必要时与新闻媒体沟通,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9.2.4演练频次与范围

(1)班组演练(或训练)以报警、报告程序、现场应急处置、紧急疏散等熟悉应急响应和某项应急功能的单项演练,演练频次每年4次以上;

(2)加气站级演练以多个应急小组之间或某些外部应急组织之间相互协调进行的演练与公司级预案全部或部分功能的综合演练,演练频次每年2次以上。

(3)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演练,视政府组织频次情况确定,亦可结合加气站级组织的演练进行。 9.2.5 演练内容

(1)公司内应急抢险、 (2)急救与医疗。 (3)公司内洗消。

(4)事故区清点人数及人员控制、

(5)各种标志布设及由于危害区域的变化布设点的变更。 (6)交通控制及交通道口的管制。

(7)居民及无关人员的撤离以及有关撤离工作的演习。 (8)向上级报告情况及向友邻单位通报情况。 (9)事故进一步扩大所采取的措施。 (10)事故的善后处理。

10 奖惩

奖励分为三种:通告表扬;记功奖励;晋升提级;对于在抢险救援中有功的,挽救受灾人员生命的或者挽救厂内重要物资免受损失

41

的,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规定酌情给予一定奖励。奖励审批步骤:员工推荐、本人自荐或班组提名;人事部门和行政部门审核;站长签字后报公司批审。

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事迹之一的个人,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1)出色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任务,成绩显著的; (2)对防止或挽救突发环境事件有功,使集体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免受或者减少损失的;

(3)对事件应急准备与响应提出重大建议,实施效果显著的; (4)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惩罚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分为:口头警告;书面警告;通报批评;罚款;辞退等。在追查突发环境事故产生原因时,根据各情况,责任到人,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由站领导经讨论后决定给予相关人员不同力度的惩罚。

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由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不认真履行环保法律、法规,而引发环境事件的; (2)拒绝承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义务的; (3)不按规定报告、通报突发环境事件真实情况的; (4)拒不执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不服从命令和指挥,或者在事件应急响应时临阵脱逃的;

(5)盗窃、贪污、挪用环境事件应急工作资金、装备和物资的; (6)阻碍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进行破坏活动的;

(7)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8)有其他对环境事件应急工作造成危害行为的。

42

11 保障措施

11.1经费及其他保障

应急专项经费由加气站设立的专用账户提供。该账户内资金限用于突发环境事件,不得以任何理由用作他用,从而保障应急状态时应急经费的及时到位。 11.2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加气站在积极发挥现有检验、鉴定、监测力量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责要求,加强危险化学品检验、鉴定和监测设备建设。增加应急处置、快速机动和自身防护装备、物资的储备,不断提高应急监测,动态监控的能力,保证在发生环境事件时能有效防范对环境的污染和扩散。 11.3应急队伍保障

(1)加气站组建应急抢险救援小组和义务消防队,开展应急救援

培训与训练及演练,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2)各相关部门负责人都需参加应急培训,参与接受过培训的救援行动。

11.4通讯与信息保障措施

(1)综合管理部负责加气站电信设施的配备维护,保障通讯畅通,建立各部门负责人和主要应急人员通讯录,定期确认各联络电话,遇人员或通讯方式变更及时更新;

(2)各岗位、人员负责维护配备使用的电话、无线对讲机,确保完好;

(3)各应急部门主要应急负责人手机必须保持24小时开机,号码如有变更,应及时通知综合管理部。

43

11.5医疗急救保障

(1)综合管理部负责落实与地方医疗卫生、职业病防治部门的应急医疗救援协议的签订,落实急救药箱药品,急救器材的配备与更新。

(2)安全部落实组织现场应急人员与医疗急救人员定期的医疗急救知识与技术的培训。

12 预案的评审、备案、发布和更新

12.1预案评审

应急预案评审由加气站环境安全生产委员会根据演练结果及其他信息,每年组织一次评审,以确保预案的持续适宜性,评审时间和评审方式视具体情况而定。 12.2预案备案

加气站应将最新版本应急预案报当地政府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或应急管理部门备案。 12.3预案发布与发放

加气站应急预案经加气站环境安全生产委员会评审后,由站长签署发布。

安全管理部负责对应急预案的统一管理;

质量环保部负责预案的管理发放,发放应建立发放记录,并及时对已发放预案进行更新,确保各部门获得最新版本的应急预案;

应发放给应急指挥小组成员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岗位;

44

12.4应急预案的修订

应急预案评审由加气站环境安全生产委员会根据演练结果及其他信息,每年组织一次评审,以确保预案的持续适宜性,评审时间和评审方式视具体情况而定。

(1)在下列情况下,应对应急预案及时修订: 危险源发生变化(包括危险源的种类、数量、位置); 应急机构或人员发生变化; 应急装备、设施发生变化; 应急演练评价中发生存在不符合项; 法律、法规发生变化。 (2)应急预案更改、修订程序

应急预案的修订由安全管理部根据上述情况的变化和原因,向加气站领导提出申请,说明修改原因,经授权后组织修订,并将修改后的文件传递给相关部门。

(3)预案修订应建立修改记录(包括修改日期、页码、内容、修改人)。

13 预案的实施和生效时间

本预案经加气站站长会议研究批准,于2014年 7月1 日发布生效。并将本预案下发至所有有关人员。

45

14 附件

附件F1 企业地理位置 附件F2 周边环境示意图 附件F3 厂区平面布置 附件F4 风险源图 附件F5 内部联系方式 附件F6 外部联系方式 附件F7 消防设施清单 附件F8 设备及用途表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