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姜堰市城市总体规划前期研究报告 - 图文 下载本文

姜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专题研究报告

达到13%,与上年相比,普遍升高。

从经济运行质态来看,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益,目前经济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及高新技术产业还相对薄弱,部分市属、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城乡二元结构尚没有明显改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姜堰市城市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现代城市的要求相比仍不完善,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仍不能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姜堰未来的发展必须转变目前的增长方式,使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级

姜堰的产业结构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工业规模小、层次低、布局分散,缺乏支柱产业;服务业发展滞后。具体而言,农业方面,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仍在进一步拉大。工业方面,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缺乏自主品牌,产业发展较大程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和政策优惠形成的成本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业发展缓慢,现代物流业严重滞后,目前仅仅为客户提供运输、配送、仓储等低端服务,缺乏高附加值的现代物流体系。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姜堰的竞争力的提升,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级。

●提高经济外向性

姜堰的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内生性经济的发展道路,主要依托本地的民营企业带动经济的发展,在利用外资方面,与苏中同等级的其它城市相比,明显不足,2009年姜堰实际利用外资1.14亿美元,在苏中13个县级市中排第10名,仅比高邮、宝应和兴化稍高。由于内生性经济存在着规模小、产业层次相对较低等问题,这也成为了制约姜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高科技产业的生命在于创新,并不与基础设施、信息服务等软硬条件发生必然联系,而与许多行为主体间相互协作所产生的创新环境有直接关系。因此,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是高科技产业长远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姜堰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来看,企业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姜堰工业技术结构主要是靠80、90年代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形成的,而且对引进产品和技术的消化吸收,基本上停留在掌握已有技术、提高国产化率的低层次上,而没有上升到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的层次上来。

101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姜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专题研究报告

3.2.3 社会发展需求 ●区域协调发展

从姜堰的区域位置来看,姜堰有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枢纽区位优势;从姜堰的区域地位来看,在苏中地区13个县级市里并不占有优势,需要加快发展,越位争先;从姜堰所处的区域发展背景来看,姜堰处于江苏沿江和沿海两大战略的包围之中;因此,姜堰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协调,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关系,实现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

●城乡统筹发展

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姜堰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持续扩大,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3元,分别比2000年高出12082元和4683元,年均分别增长13.1%和10.1%。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由2000年的1.8:1扩大到2009年的2.3:1。

4、姜堰城市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 4.1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存量不足

姜堰市域面积约928平方公里,现状约有176平方公里自然水面和531平方公里基本农田,即使不考虑生态保护要求,可以提供的城乡建设用地约221平方公里,扣除现状已利用的169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实际能提供的未来城乡建设用地最多约53平方公里。根据影像解译结果,1988-2009年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增加约4.6平方公里,按照这一速度,姜堰现有存量用地将在2020年前全部用完,如果考虑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要求,那么姜堰现有存量土地资源远远不可能支持姜堰现在的发展模式。

●土地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姜堰城镇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来看,2009年姜堰市二、三产业增加值为235.52亿元,现状城镇建设用地约54.11平方公里,单位土地面积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为4.35亿元/平方公里。这一产出水平与苏南地区(8-12亿元/平方公里)和苏中沿江地区(5-8亿元/平方公里)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

从分乡镇的工业用地产出来看,各镇之间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差距较大,最高的白米镇达到11.62亿元/平方公里,最低的大伦镇仅3.09亿元/平方公里,这不仅体现出了产业空间的分布的差异,同时也反映出了大企业对乡镇经济的支

102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姜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专题研究报告

撑作用。

图4-1:姜堰市分乡镇工业用地效率比较

4.2 产业发展

●产业集群发育程度较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偏少

姜堰目前产业集群化发育程度较低,表现在产业链较短,企业分工深度有限,相关机构对产业服务水平不高等;基本上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规模企业没有在分工和协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对当地的中小企业带动有限,中小企业还没有在与规模企业的合作中走“小而专”、“小而精”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产业关联性不强

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2009年姜堰市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为19.7%,而产值比重仅为7.9%,说明其第一产业内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且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较低;二产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的商值(49.8%:56.0%)高于同期的江苏省的平均水平(35.3%:55.6%),表明第二产业更偏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产业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产业间的整体关联性不强,未能以围绕主导产业建立的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专门化生产部门、辅助性服务部门与地方性服务部门相配套的较强增长极(双登集团总产值占新能源产业的97%,苏中药业占医药行业总产值的66%,曙光集团占石油装备行业总产值的77%);第二,三次产业间的关联性不强;第三,三次产业的内部关联性不强。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

姜堰工业企业大多还停留在仿制加工制造阶段,还没有上升到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的层次上来。从工业内部行业结构来看,传统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其主要产品为配套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带动能力弱,附加值低;研发投入

103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姜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专题研究报告

低,制约企业的支自主创新能力,姜堰全部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GDP比重仅为0.62%(全国水平为0.9%),此外,姜堰工业企业的现代化程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产业的外向度有待提高

在产业外向度方面,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层次较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适应全球市场竞争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网络体系还不够完善;引进外资的规模和上市融资的能力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4.3 空间结构

●空间增长模式面临转换

2000年以后,姜堰城市经历了高速增长时期,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在这段时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增长近2倍。城市主要向西拓展,新增工业用地集中在开发区,新增居住用地主要位于旧城区边缘,新增商业用地集中在旧城中心范围内。随着旧城区土地价值的提升,部分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被逐渐蚕食,公共设施发展空间日益局促。城市新区用地增长速度较快,公共设施未能及时配套,导致新区缺乏活力。因此,需要进一步转变现有的空间增长模式,明确城市发展轴线,强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引导。

●空间结构形态的变化

现状空间结构整体呈现单中心团块状,城市中心位于人民路、东西大街、南北大街围合区域范围内。随着城市向西发展,未来城市中心将会在现有中心的基础上向西偏移;从国内其它中等城市的发展模式来看,在城市的结构转型期内,不但需要公共服务设施总量的扩张,更加重要的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结构升级和转换。即在城区向3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跃进的过程中,除了原有城市中心的扩张外,势必会形成“市级中心-片区中心”的城市格局,因此,需要对用地进行提前预控。

4.4 水资源

●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节水意识不强,用水效率较低。

●市域供水保证率不高,除城区二水厂外,乡镇水厂供水水质、水量、水压等缺乏安全可靠性,乡镇水厂的管网由于建设年代远,管材质量差,其漏损率一般在30%左右,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65%,中水回用已起用。

●现状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检测无超标外,其余地表水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质超标现象,水资源存在水质下降风险,须尽

104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