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19年秋) 下载本文

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看图片、赏雪梅(课件出示20)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 生答:梅花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教师板书:《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课件出示21)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22) 师: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 认读标拼音的字。 【设计意图:充分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朗读是理解诗词最有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效的方法。】 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师: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 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 指名说。 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 梅香(教师板书:雪白 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课件出示23)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 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 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 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 ,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24) 4.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 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课堂 五、作业(课件出示25) 小结及拓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展延伸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 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 )分钟 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学习课外诗句,更利于拓展延伸,开拓学生视野,积累素材。】 《题西林壁》 苏轼 横 岭 变幻莫测 侧 峰 远 近 从不同角度观察 千姿百态 高 低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雪梅》 卢钺 雪白 人各有所长 梅香 板书 内容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10 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想:

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课文,在讲解的过程中,采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也就是导思释疑的方法贯穿全文,让学生去领悟,感受文本,这样既从感性上认识到语言的形象性,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细心观察。同时插入一些背诵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今天就来猜猜老师出示的谜语吧: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过渡:丝瓜和葡萄向上爬都是靠的什么 ? 搭架子 前几天老师让你们去观察的爬山虎,你们发现爬山虎向上爬靠得是搭架子吗?不是,靠的是脚。

二、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脚写得大一点。 看了老师所写的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啊? 预设: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学生回答

三、研读第三段: 1.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3、4、5) 这三段中的哪一段能回答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2.找一名同学来读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咱们刚才提出的问题: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板书:位置:叶柄反面

形状:枝状 像蜗牛的触角,还像什么? 颜色:嫩红

作者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样子写得那么具体,是因为作者——“注意观察了”。我们一起来细细地读读这一段,体会作者的细心。三分钟后抽查。

四、研读第四段 作者还注意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