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 下载本文

浅析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

摘要: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和使用的特殊句式,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重要句式,所谓宾语前置是指宾语不在原本应处于谓语之后的位置上, 而置于谓语之前,学好它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文言句意。本文就从否定句宾语前置、疑问句宾语前置、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等几种情况对宾语前置进行分析

关键词:宾语前置;分析;辨析方法;

汉语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 宾语在动词后, 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但是,在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宾语在动词之前的句式,这种句式被称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古汉语语序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宾语前置, 即宾语不在原本应处于谓语之后的位置上, 而置于谓语之前, 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序形式, 与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位于动词或介词之后的句式结构相比,二者在语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三种类型:否定句宾语前置、疑问句宾语前置、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 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如:

(1)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之”是代词作宾语,应放在动词“有”的后边,译为“这样却不能称王的,没有这样的情况”。这个句子是否定句,“之”在这里做代词讲,所以将宾语“之”置于动词“有”的前面。“未之有”就是“未有之”。 (2)古之人不余欺也。——《游褒禅山记》

“余”是代词作宾语,应放在动词“欺”的后边,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因为这是个否定句,“余”是代词作宾语,符合宾语前置的条件,所以将宾语“余”置于动词“欺”的前面。“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由上面两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出,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句,一般要看在否定句中

有无否定词,并且代词是否作动词的宾语。

二、疑问句宾语前置

疑问句宾语前置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代词的宾语前置,一类是介词的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有疑问代词“何”、“安”、“谁”、“执”、“胡”、“奚”、“曷”、“焉”等作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1)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疑问代词“何”作动词“如”的宾语,需前置。句意为:逃跑了五十步的人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呢?“何如”在翻译的时候就应该先转换成正常语序“如何”再译。

(2)彼且奚适也? ——《庄子·逍遥游》

疑问代词“奚”作动词“适”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为:它将要飞到哪里呢?“奚”译为“哪里”,“适”译为“往,到”。在翻译整个句子的时候就需要把句子调整为正常语序。

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就要看在疑问句中动词前的代词是否作它的宾语。如果是作宾语,则宾语前置,代词位于动词前。 (二)疑问句介词的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 介词的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 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1)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凭什么在赵国托身?

(2)何由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

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介词“由”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

(3)不然, 籍何以至此? ——《史记· 鸿门宴》

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

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就要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是否作介词的宾语。是,则宾语前置,代词位于介词前。

三、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一)“之”、“是”作为提宾的标志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句读”、“惑”前置在动词“不知”、“不解”前,表示强调。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是: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何厌”前置在动词“有”前,表示强调。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句意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要看疑问代词的定语和中心语是否一起作前置宾语,是否是动词所关照的对象。它们往往和“之”“是”配合使用,“之”“是”一般无实义。

(二)宾语前加副词“唯”,组成“唯??是”式,如我们常用的一些句子: (1)唯利是图

意思是:只讲求利益;正常语序为“唯图利” (2)唯命是听

句意为:只听从命令。正常语序为“唯听命”

从例子中可见“唯??是”已成为一种固定格式,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首先要看句子是否是“唯??是”的格式;再看“唯”后的名词是否作宾语,“是”后的动词是否作谓语。

(三)“??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句式

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格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虽可看出“之”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但“??之谓也”可以形成一种固定格式,因此在这简要谈及。如: “我之谓也。”——《秋水》

正常语序为“谓我也”,句意是:说的就是我啊!

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很简单,看其是否是“??之谓也”的固定格式,且“之”可否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特殊情况

1、无任何标志的宾语前置

(1)闻一言以自壮——《上枢密韩太尉书》

句意是: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在此句中代词“自”是动词“壮”的宾语,位于动词“壮”之前却无任何前置的标志。

(2)“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 可译为“我, 你、他( 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吾已失恩义, 会不相从许”这里的“相”译为“你” “勤心养公姥, 好自相扶将”这里的“相”译为“她”

(3)“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 可译为“我“, 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 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

“府吏见丁宁”这里的“见”译为“我”,正常语序为“府吏丁宁我”。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出现的情况并不止书上所提及的否定句宾语前置、疑问句宾语前置、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标志三种。但这三种却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我们要掌握它们的用法。其他出现的几种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我们对于宾语前置的学习才会更深入。

我们想要对宾语前置掌握得很熟练,而且能很快地把它辨别出来,这就需要一些辨别的方法。虽然前面在有些宾语前置出现的情况后面都简要地提到了辨清需注意的地方,但在这里还是讲一下大体的辨析方法: 第一,依据前置规律,掌握句式特点。

依据前面所述,课文中出现的宾语前置的情况,都有其大体上的特点。如否定句宾语前置,其必须是否定句,有否定词,而代词必须作动词的宾语,且位置在动词前;其他如“唯??是”的宾语前置,都有其一定的格式和标志。因此,只要我们掌握其规律,就能够很快地把它识别出来。 第二,与相似句子分辨清楚。

例如,在文言文里疑问句很多,其中也有疑问代词,那如何辨析它是否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呢?那就要看疑问句中的代词是否是它后面的动词或介词所关照的对象,是否作它们的宾语,除此之外还有无其他的宾语。如果没有,则判断它是宾语前置句。 第三,根据句意,以语序判断。

宾语前置句同其他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变式句一样,与现代汉语语序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翻译文言句子时,依次翻译字词也许就不一定能准确理解句意,那就要把译好的句子重新组合,然后再以语序位置来判断其正确句式了。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正确掌握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出现的几种情况及其规律,能熟练快速地把它辨别出来,对我们顺畅地阅读文言文和理解文意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62. [2]郭锡良.古代汉语[M].商务印书馆,1999.

[3]路广.古汉语宾语前置和焦点理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 [4]李禾范. 宾语前置刍议[ 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