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导学》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以某种形式来提供,这是由其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的。非排他性指一产品为某人消费的同时,无法排斥别人也来消费这一物品。这和一件衣服,一磅面包之类私人物品不同。对于私人物品来说,购买者支付了价格就取得了该物品的所有权,就可轻易排斥别人来消费这一物品,而像国防之类的公共物品则不同,该国每一居民不管是否纳税,都享受到了国防保护。非竞争性指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消费,增加一名消费者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即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可供别人消费的量,如多一位消费者打开电视机不会给电视台带来任何增加的成本,这也和私人物品不同。一件衣服具有给你穿了就不能同时给他穿的特性。

公共物品使用之所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因为公共物品生产上具有不可分性,如国防、警务等提供的服务,不可能像面包、衣服那样可分割为许多细小单位,而只能作为一个整体供全体社会成员使用。当物品可像私人物品那样细分时,消费者就可按一定价格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独自享用,排斥他人分享。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物品的偏好程度可通过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表现,使自己的消费达到最大满足,从而市场价格可对资源配置起到支配作用。公共物品由于不能细分,因而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价格机制无法将社会对公共物品的供需情况如实反映出来。这样,公共物品就只能由政府根据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来提供。如果要人们根据用价格所表现的偏好来生产这些物品,则谁都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偏好,只希望别人来生产这些物品,自己则坐享其成,这样,公共物品就无法生产出来的了,因此,在公共物品生产上,市场是失灵了。 第九章 国民经济核算 一、名词解释题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本国(或地区)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它以地域为统计标准。

2.支出法:也叫最终产品法,从使用角度考察G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居民、厂商、政府和国外部门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总额。其计算公式:GDP=C+I+G+(X-M) 3.收入法:又叫生产要素法,从分配角度考察G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报酬总和。其计算公式:国内生产总值=生产要素收入总和+折旧+间接税净额=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折旧+(间接税-政府补贴)

4.生产法:也叫部门法。从生产角度考察G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各部门的增值的总和。其计算公式: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增值的总和=农业和采矿业的增值+建筑业和制造业的增值+交通和公用事业、批发和零售商业、金融保险和不动产、劳务、政府的增值 5.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用公式表示为:

6.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年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其计算公式:某年人均(GDP)=某年全国GDP/某年平均人口数

8.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新增加的产值。

9.国民收入(N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要得到的实际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扣除间接税净额和对企业转移支付后的余额。

10.个人收入(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全部收入的总和。 11.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

1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本国公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

13.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名义GDP中扣除各种自然资本消耗之后,再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其计算公式:绿色GDP=GDP-GDP1-GDP2-GDP3 二、单项选择题

1.A 9.A

2.C 10.B

3.A 11.C

4.B 12.A

5.C 13.D

6.B 14.B

7.C 15.D

8.D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E 6.ABCE 四、判断分析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ACD 7.ABCD

3.ABCDE 8.ABC

4.ABCDE 9.ACDE

5.ABDE 10.AC

五、计算题

1.(1)国民收入=雇员佣金+企业支付的利息+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2856.3+274.9+43.2+184.5+98.3 =3457.2(10亿人民币) (2)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 =3457.2+365.3 =3822.5(10亿人民币)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 =3822.5+256.4 =4078.9(10亿人民币)

(4)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金)+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转移支付+红利 =3457.2-(184.5+242.0)+111.4+245.6+55.5 =3443.2(10亿人民币) (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 =3443.2-442.2 =3001(10亿人民币)

(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个人消费支出 =3001-43.2-2334.6 =623.2(10亿人民币) 2.(1)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总值=C+I+G+(X-M)

=1832.3+403.8+667.9+(339.6-286.3) =2957.3(100亿人民币)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2957.3-302.3 =2655(100亿人民币)

(2)用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折旧+(间接税-政府补贴) =2002.8+135.7+38.3+168.9+689.1+302.3 =2681.3(100亿人民币)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2681.3-302.3

=2379(亿人民币)

3.(1)2000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3.5×28+8.0×46+6.6×40+4.8×72+3.0×55 +7.4×30 =98+368+264+345.6+165+222 =1130.6

2002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3.8×32+9.4×54+7.8×48+5.6×86+3.5×60+8.0×38 =121.6+507.6+374.4+481.6+210+304 =1999.2

(2)2002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3.5×32+8.0×54+6.6×48+4.8×86+3.0×60 +7.4×38 =112+432+316.8+412.8+180+281.2 =1734.8 六、问答题

1.简述两部门经济正常循环的假设条件 经济是封闭型的,不存在对外贸易; 政府和经济活动没有关系。

在两部门经济中,家庭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从企业得到生产要素的报酬,包括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厂商运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商品和劳务提供给居民,家庭用所得的收入购买厂商生产的商品和劳务。 2.简述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答: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个国家在本国(或地区)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理解这一概念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GDP只包括最终产品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价值。

计入GDP的最终产品中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非生产性劳务。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非生产性劳务在现代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日益增加。非生产性劳务虽然不同于物质生产,但能够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属于现代的综合性生产。

国内生产总值中包含折旧费。折旧是对原有资本存量消耗的补偿。折旧可以反映资本设备的更新速度,国民生产总值中包含折旧费,可以反映技术进步的程度。

计入一定时期的GDP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必须是该期所生产的。 3.简述三种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