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无常实修法 下载本文

寿命无常实修法

一、想到寿命无常的好处

用三个比喻说明:

(一)比如到一个地方居住,知道在该地只是暂时停留几日,就对居住条件等不会怎么在乎。

我们想到自己在今生今世生存的时间不多,就会对眼前一切事物的执著心变得淡化。

这种执著淡化,就会免去许多亲仇爱恨,是是非非之类的无端烦恼,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比如人们知道不久要到别的地方去住,就必然会为搬走作打算。

同样,我们若意识到今生结束,要去后世,就会为后世作打算,为后世的利益创造条件,步入长远幸福的道路就会从今生开始。

(三)比如追杀自己的仇敌步步逼近自己时,哪还有逍遥自在吃喝玩乐的心思呢?同样,明知死神临近,就不会骄慢放荡,而会虚心做个符合标准的修行者。 二、不想寿命无常的坏处

也有三个比喻说明:

(一)比如虽登临宝岛,若想不到马上要离开,就不会收集珠宝,因而就会空着手离去。

同样,我们虽然获得了殊胜人身,若意识不到人生无常,很快会离开人世进入另外的去处,就不会想到修法行善,若不修法行善,死亡时就会两手空空。

(二)比如居住在一个地方,把自己居住的家园看作是永久的住所,就会对它产生爱执,恋恋不舍。

同样,如果把今生看作牢固长久,就会产生相应的爱执而陷入毫无意义的事物圈子。

(1)比如走向屠宰场的牛羊,因不知死亡就在眼前,所以才悠然自得。

人们虽然在步步逼近死亡,但若毫无死亡将临的感觉,而耽于

1

无益之事,在临死时就会悔恨地顿足捶胸。

总之,能不能进入永久幸福快乐之道,就要看能不能如法修行。能不能如法修行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意识到人生无常。

在佛经续部中所讲的事理,没有比觉悟人生无常更重要的事情,因此认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正文:修死亡无常。谓由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断门中修习。

三种根本:即决定死、死无定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每一根本皆以三种因相成立。

九种因相见下:

●决定死:以三种因相成立。即①思惟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

缘能令却退者;②思惟寿无可添,无间有减;③思惟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当死。

●死无定期:以三种因相成立。①思惟南赡部洲寿量无定;②

思惟死缘极多活缘极少;③思惟身体极微弱故死无定期。

●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以三种因相成立。①死时除法而

外,以财富无益。②死时除法而外,以亲友无益。③死时除法而外,以身体无益。

每一根本皆以三种因相成立,共九种。三种根本每一个都思惟到量时,心中即会发起决断——我必须修行正法。修法重点在思惟,思惟结果是内心发起决断。

●第一根本、思决定死

以三条理由证明决定死:

一、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 二、寿无可添,无间有减;

三、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当死; 最后,决断必须修行正法。(此第一决断) 一、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

即死亡必定来临,无任何办法改变这个规律。有四条理由证明: 1、任受何身,定皆死亡; 2、任住何境,定皆死亡;

2

3、任处何时,定皆死亡; 4、无缘遮止死亡。

1.思惟任受何身,定皆死亡;

人必定是要死的,如《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诸世间,生者皆归死,寿命虽无量,要必当有尽。”

不论受生为何种身体,决定皆有死亡,《无常集》云:“获得自在之佛陀、独觉、诸佛之声闻,尚须舍弃此身,何况毫无自在的凡夫,岂能避免死亡?”

《法集要颂经》云:“诸佛与菩萨,缘觉及声闻,尚舍有为身,何况诸有情。”

天界大梵天、帝释、遍入天等虽具神通,身体坚固且具光明,寿命长达多劫,然而天身皆会坏灭,色界之身在引业穷尽时,无不坏灭,欲天之身亦皆显现五衰相而死亡。人间福报最圆满者(即转轮王),然而诸转轮王或代代帝王,无有一人能长生不死,周遭之人类,身体形相、势力、寿命等虽有差异,但平等皆为业惑所感有漏身,无法超越坏灭本性,终将如水泡般幻灭。

所有诸佛菩萨、阿罗汉在因缘尽时,亦无不示现涅槃。此世界曾出世贤劫七佛,每一佛尊皆有不可思议的声闻弟子,而今无一留存。在释尊教法中,五百罗汉皆现涅槃,其后印度二圣六庄严等亦皆离此世界,而今唯见其论典留存于世。此后佛法传至汉藏二地,一千多年中,前后出现过无数成就者,譬如,西藏前弘期的二十五位大成就者,后弘期的米勒日巴尊者、宗喀巴大师等,汉地六祖大师、智者大师等,此等高僧大德,亦唯留名于史册,活在后人记忆中。

因此,历史上获得超生死金刚体的一切佛陀都要示寂而抛弃肉体身,更何况我们凡夫之辈,无论获得怎样高贵殊胜之躯体,也难免一死。《解忧书》云:“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虚空,然而却不能,诣于无死处”。

阿那律古佛示现涅槃时,留下一首偈颂:“有为法如云,智者不应信,无常金刚来,摧圣主山王。”一切有为法皆如浮云般无有坚实,所以智者不应对其信赖,一旦无常金刚到来时,即使是诸佛圣尊的色身、坚固的须弥山王亦会被摧毁无余。

3

《阿含经》中记载:某日,阿难尊者来到佛陀面前,以头顶礼世尊莲足后说:“世尊,您的身肉为何变得如此松缓?”

佛说:“阿难,正如你所见般,如来身体皮肉已经松缓,不如以前。此色身为病所缠、为死所迫,如来已经衰老,年龄已过八十矣。”

阿难闻佛所说,便悲伤哭泣,自言自语地说:“苦哉!到了老年,竟是这般光景。”

此时佛陀教诲说:“诸比丘,世间无一法可依靠,应当舍弃世间,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无有恩爱别离的寂灭涅槃,汝等应常念无常迁变之理。”

又有颂云:“大地须弥海洋出七日,烧为灰烬如此坚固物,灭后微尘尚且难留存,何况极其微弱之人类。”那些庞大坚固的山河大地也会化为灰烬,脆弱如水泡的生命有何战胜死亡的能耐?因此,绝不能执著于永恒常住。

2、思惟任住何境,定皆死亡;

《无常集》云:“居住何处可遮止死亡进入?如是处所决定无有,空中无有,海中亦无,诸山林间亦不会有。”

《法句譬喻经》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就是说在天上地下任何地方都没有躲避死亡之处,到处都要死亡。

《法句譬喻经》记载:昔日,佛在王舍城竹园中说法。当时有梵志兄弟四人,各自都获得了五种神通,通过神通观察,知道七日后他们都会命尽身亡。

于是大家共同商量逃避死亡的办法。

他们说:“依靠五种神通的力量,我们可以令天地倒臵,日月无光,移山倒海,无所不能。怎么可能无法逃避死亡?”

一个人说:“我潜入大海,上不出海面,下不至海底,一直浮在

中间,无常鬼怎会知道我在哪里?”

一个人说:“我入须弥山中,合上山的表面,令其无有丝毫缝隙,无常鬼怎会知道我在哪里?”

一个人说:“我隐藏于虚空中,无常鬼怎会知道我在哪里?” 一个人说:“我当藏入喧闹的大集市中,无常鬼随便找一个人好

4

了,又何必非找我不可?”

四人商量好以后,按照各自的想法藏了起来。结果七日之后,藏在空中的,自然堕地而死,犹如果熟从树上落下;藏在山中的,在山中丧亡;藏在大海中的,当即死亡,被鱼鳖所食;藏入集市中的,在众人堆里自然死去。

佛知道这件事后,就对比丘们说,这四人愚昧,不通达生命的真相,古往今来,有谁逃脱了死亡。人们欲求不死,终不可得。

当年琉璃王诛杀释迦族时,世尊为向世人显示业力不可思议,而藏匿释迦族几个孩子,其中二子被臵于月亮上,二子被藏入大海中,又有二子被纳入钵内。屠杀结束后,数子皆死,无一免难。故大限到来,不论住在何处,逃往何方,死亡决定降临,纵使佛陀亦无法改变业力。

此三有世间,下至无间地狱,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决无死主不到之处。

不论亚洲或欧洲,不论中国或美国,不论城市或乡村,不论在家中或旅途中……,死亡随处发生,死主之阴影笼罩全世界。不论空中或海上,不论江河或草原,不论山崖或沙滩,不论农田或工厂……,死亡随处发生,死主之势力渗透三界每一处所,无处可逃。

即使躲入无有缝隙坚固的城堡中,试图以十万勇士护卫,然而死主魔掌仍会伸入城堡,将我等带走,终究无法在人间停留片刻。因此,不论安住何处,死亡决定会来临。

3、思惟任处何时,定皆死亡;

《心性休息》中云:“思维世间前后代,先前无量人已逝,如今人间多数众,百年之内定死亡。未来一切亦复然,且观老幼同辈去,吾亦不离此性故,当思定死而修法。

《无常集》中云:“过去所生乃至将来生,都要放弃此身而离去,智者悟到一切都毁灭,处于法中定要如法行。”一切过去现在已生

及未来当生之有情,皆是舍弃此身而去往后世。智者了达诸法无不坏

灭,应住正法,决定行持梵行。

曾经生存在地球上的远古人类今无有一人存在,由此可决定彼等

5

皆是以死亡告别世界。鉴往古今,便可断定现在的人类,百年之后必将化为乌有,未来世界亦复如是。 4、思惟无缘遮止死亡;

即使汝等财宝充满三界,然死主阎罗王根本不会受此贿赂;即使是以威力统慑三界之梵天与帝释,亦无法遮止死亡之路;即使身体如彩云般美丽,通达种种诱人幻术,然夺命阎罗王众威军的毫许汗毛亦不为汝所动。故死亡来临时,无任何法能回遮。

以权势、钱财、药物、咒术等能遮止死亡吗?决定不能。若不见有任何回遮之法,则必须接受必死之事实。迦摩巴说:“现在即须畏惧死亡,临终时须无所畏惧;如《抛臵岩石山经》中说:“诸佛的无比智慧神通力量也比不上无常的力量强大,对规律性无常死亡,一切佛菩萨的力量合在一起也无能为力。

因此,就医吃药和念经念咒怎救得了命尽之人,改变死亡的规律呢?

总结: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身,死亡必至,且无法遮止,如是成立决定死亡。

假使某时某处以某种身,死亡不至,亦有可能不死,或者虽然有方便回遮,亦可免一死,但不论何时、何地、以何种身,皆不能免死,又无法回遮,故决定会死。

以理归摄上述内容:以业惑牵引之凡夫(有法),死主决定当来,且无缘遮止(所立),以任受何身、任住何境、任生何种时代,皆无任何方便遮止死亡之故(能立)。

二、思惟寿命无丝毫可增,且不间断有减少;

《入行论》云:“昼夜不暂留,此生恒衰减,,额外无复增,吾命岂不亡?”,昼夜间刹那也不停留,今生寿命总是在衰减,而且也无法去额外增添,我的生命如是有减无增,难道还会不死亡吗?

浊世的寿命极其短暂,一部份已经失去,所剩也已不多,何况分分秒秒在减,一分一厘不会增加,时时刻刻在走近死亡,怎么会不死呢?人寿短短数十年,活一天便减一天寿,又无额外可增之寿,根据此点,即可断定自己必定死亡。

比喻:譬如织布,虽然每织一次仅去一缕丝,却能速疾织完;犹如决定被宰之牲畜,随其步步向前,速疾即至杀者前,诸人寿命亦

6

复如是。”

犹如瀑布之水,逝者不可再返,如是人寿已去,亦定不复回还。” 三有世间一切显现法皆在演说无常,譬如落日浮云、瀑布闪电、落花流水等,悉为显示无常生动之教言。

非但在寿命尽头,被死亡摧坏而趣往后世,即在存活中间,不论作行住卧等何事,无有不减寿量之时。首自入胎以来,即无一个刹那能够安住,唯一往后世奔驰,故在中间存活之际,完全被衰老疾病之使者牵引,唯一为死亡而被引往前行。是故不应认为存活时不趣往后世而安住欢喜。譬如从高崖堕落时,在未至地面正坠落期间,不应有何欢乐。如是从出生开始,恒时为死亡而奔驰,有情在此期间岂能获得真安乐?”如颂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人如同少水之鱼,随时光飞逝,生命日渐缩短,故离死亡极近。

总结:业惑牵引之补特伽罗(有法),决定死亡(所立,以有限寿命无可增添、无间有减故(能立)

三、思惟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当死;

修法时间,减去前面年幼无知与后面衰老无力之年;中间时间段中,又减去睡眠所占一半时间;剩余时间中,又减去散乱不安住修法之时间,如是所剩修法时间仅为少许。

《入胎经》云:“百岁之中,半数为睡眠覆盖,十年幼稚无知(无修法意乐),后二十年衰老(无修法之力),中间又以愁叹苦忧及恚恼耗去多时,以身体所生种种疾病,又耗去部分光阴。”

伽喀巴亦云:“作人六十年中,除去饮食、睡眠、疾病,其余能修法时间,尚不到五年。”

年青人与老人可计算自己修法时间。譬如,已三十岁的年青人,三十岁以前未修法,六十岁以后亦不能计,中间三十年中,

若每日保证修三小时,修法时间为八分之一,仅三年零九月。在城市中,工作繁忙者,若毎天保证修一小时,修法时间仅为二十四分之一,仅一年零三月。若六十岁之老人,最多存活十年,毎日修二小时,修法时间为十二分之一,仅十个月。若再懈怠,一天修一小时,则修法时间仅剩五个月。

如是稍作计算,便知一生能修法时间极少,几乎无暇修法,决定

7

皆会速疾趣入死亡。因此,勿以为尚有几十年时间可修法。尤其老年人,即时起便应一心念佛,求生极乐。若仅能修行几个月,却仍为余事分心,死时毫无准备,则追悔莫及。因此,须于如是鲜少时间中,抓紧修行,以人身摄取心要。汉地毎天上晚殿时皆须念: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即是此意。如经云:“残酷无情死亡神,在它尚未来临前,备好一切善资粮,莫要事后自后悔。”

由以上三种因相成立第一根本——决定死亡之后,应当发起第一种决断——必须修行正法。

如是思维:现世一切圆满,临终时唯一成为忆念之境,如同醒后忆念梦中所受安乐。若死亡怨敌决定将至,无法遮止,为何仍然爱著现法欺诳?如是思惟后,心中当多发誓愿,决断必须修行正法。

第二根本、死无定期

以三条理由证明:

①南赡部洲寿量无定故,死无定期; ②死缘极多活缘极少故,死无定期; ③身体极微弱故,死无定期。

最后,决断必须修行正法。(此第二决断)

(一)、南瞻部洲众生的寿命长短无定数,尤其是浊世的生命长短不定,死无定期。

总之,北俱卢洲寿量决定为千年;西洲与东洲大多寿量亦有决定,西洲为五百年,东洲为二百五十年,唯独南赡部洲人寿极不固定,如《俱舍论》中说:“此土无定末代时,十岁原初寿无量。”意思是说瞻部洲的寿命不同于别的世界,原初寿无量,末代短至十岁。

尤其是浊世寿命更无定数,损伤寿命的逆缘磨难逐日在增多,驱病延寿的术咒药物的作用也在逐步减低消失。人在老、幼、中年何时死亡,都无定准。《因缘品》中云:“有者胎中死,有者落地亡,有仅爬行逝,有跑时夭折,有老有年幼,有些壮年人,相继而离世。”

《集法句经》云:“上日所见多人之中,便有下日不见而亡者;下日所见多人之中,便有次日上日不见者。”

8

此处关键须结合实际生活思惟,如是方能触动内心。由耳闻目睹的现实事例,引发强烈感受。

(二)、死因多生因少、死缘极多,活缘极少而死无定期。

死因、死缘多:

经中说损害生命的内因疾病种类有404种,外因有魔障8000种。

死缘,包括有心死缘与无心死缘。有心死缘即来自有情之死缘,包括王难、战争、怨敌杀害、念咒诛杀等来自人类之死缘,天龙鬼神损害、山精水怪侵扰等来自非人之死缘,毒蛇、猛兽伤害、牛马踩踏等来自旁生之死缘。无心死缘包括内外二种,即内四大种不调所引之疾病,外四大种不调所引之灾害,如地震、洪水、大火、飓风等。

观察人类战争导致的死亡情况:

以上世纪战争史而言,上世纪随着科技突飞猛进,人类战争越发残酷。短短二十年中,竟爆发两次世界大战。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历时四年零三个月,三十八个国家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参战将士多达七千三百四十余万人,死于战争者约有一千万,受伤人数约有两千万,受战祸波及者超十三亿,约占当时世界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六年之久,六十个国家卷入战争,涉战人员占世界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参战人员达一亿二千万以上,死亡人数超过五千万。

从二战结束至一九九四年为止,世界上发生大小战争有一百六十场,造成二千二百多万人死亡。其中重大战争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两伊战争、非洲种族战争。二十一世纪初,又爆发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

战争中的牺牲者,皆是在寿命未达究竟时死去,谁亦不曾预料自己何时死去,何处死去。此等皆反映南洲死期不定之事实。以战争类推,可以观察:当今人类有多少死于癌症、爱滋病、心脏病等疾病;有多少死于地震、洪水、海啸、大火等自然灾害;有多少死于政治运动、暴力谋杀;有多少死于车祸空难、饮食中毒;有多少死于心理压力、劳累过度。彼等均于寿命未达究竟时死去。如是全面观察,定会理解此世界人寿不定之含义。尤其当今时代,生存状况日益恶化,突发死亡事件比比皆是。我们生于此时代,身处此世界,不可能不受共业支配,勿幻想自己命运胜过他人。暂时安稳,不等于真正生存在太

9

平世界。实际作人时刻都处于死亡边缘,难有生存保障。

自身是由四大种假合而成,四大亦互相违害,四大若失去平衡,有所增减,便会引发各种疾病而夺去命根,此等违害是与自身俱生而有,故身命无有保障。四大种界平等,方能维持健康,若一大有所增减,即会导致四大不调,引发疾病。

活缘极少:

由于时代恶浊,众生内在福报下劣,饮食药果等皆无精华,少有营养,难以治病养身,从内相续而言,以平时资粮极少积集、恶行严重,故念诵长寿咒、长寿经等法事,力量极微,极难修集大福业,故活缘极为稀少。

活缘亦成死缘:

为了生存,寻求饮食、住房、朋友等,反而由此成为死亡因缘。即受用饮食本为活命,反而以食多食少或食不相宜,成为死缘;寻求住房本为御寒避暑,挡风遮雨,反而因房屋倒榻等丧命;觅亲求友,本为扶助生活、事业等,反而遭亲友欺辱等,成为死缘。甚至药物等延年益寿的东西也往往会变成致死的原因。

思惟上述道理,便可了知,内外因缘悉为致死因素,此生命唯是坏灭之本质,无丝毫保障。如是明了后,智者唯应修习正法,此是唯一可以信赖之处。

总结:所依身,死缘极多、活缘极少(所立),因为具有有心、无心极多死缘,且五浊极浓厚时,活缘极少,活缘亦无不能成为死缘之故(能立)。众多经论皆云人身速死,若究其因,即死缘极多。 (三)、身体极微弱故死无定期。

假若人的生命本身坚固有力,即使是损寿的已按原再多也没有关系。但实际情况恰巧相反,经中说:“生命如水泡”,就像水上吹起

的气泡,十分脆弱。不须大损害,即使小伤,亦能摧坏命根,故

违害命根是极容易之事。《亲友书》说:“劫末七日悬空,彼时大地、须弥及四大海皆被烧尽,不留颗尘,何况至极微弱之人身?”

总结:身体极为微弱(所立),以无须大损,仅以芒刺即可毁坏命根之故(能立),如大水所淹火星,大风所吹云雾,重压下之鸡蛋,烈火中之水滴。

如是思惟死无定期后,当想:不知死主何时决定毁坏我身命。莫以为尚有闲暇,应当反复立誓,决定从现在起修习正法。如《迦尼

10

迦书》所说:“死主与谁皆不沾亲,从不预约忽然降临,莫想明后天再修行,应当立即修法。(第二决断)

瑜伽自在吉祥胜逝友庆喜亦云:“国主!此四大假合暂借之身,在未病、未衰老、身心乐住之时,应当摄取心要,(即应摄取于病死衰时无畏之坚实),否则病、老、衰降临时,即便欲修又有何益?”

身体本自具有,为何称为所借之身?若身为己有,为何死时带不走丝毫,故身体非受我等支配,唯是随惑业而转,一旦业力成熟,不欲病须病,不欲老须老,不欲死须死,是故此身无法保有,暂时借用几十年而已。

为何须于身心乐住时摄取心要?因年轻健康时,身心堪能,精力旺盛,此时作闻思修,能取得心要,而无畏于老病死。反之,少壮未努力,一旦老病死衰降临,身心不堪能,欲修亦无力。故须于身心乐住时,取得心要。

三根本中极为重要者,即是思惟死无定期。乃因思惟死无定期,能转变自心,故应努力修习。

过去有一宁敦大师,一次,侍者汇报预备夏天用木柴之事,大师说:“夏天你我在否尚不能保证,备之何用?果能活至夏日,到时再作商量。”根本不考虑此等琐事。

喀喇共穹格西在洞中修行时,洞口长有荆棘,常刮破衣服,起初格西欲砍荆棘,忽又转念:“我或死于洞内,不知能否出去,唯修法最为紧要。”故一直未砍。格西出洞时又想:“不知能否返回洞内。”如是在洞中修行多年,直至获得成就。

死无定期有三种比喻

(1)油灯的灯油消耗迅速,不知灯中油剩多少,故不知灯能亮多久。

同样,寿数不定,不知能活多久,因此经中说:“明天与后世,不知谁先到?放弃明天事,应为后世谋。”

(2)虽知灯中有油,但不知何时起风,扑灭灯火。

同样,即使是知晓寿命长短,也难以预料诸内外死因的狂风何时骤起。以油灯喻命根,以大风喻死缘。灯在风中,随时会被吹灭,命处死缘中,随时有断灭之可能。

11

因此《宝箧经》中说:死因有多种,生因却极少,一切都致死,故须常修法。

(3)灯火燃烧能力极微弱,经不起风吹,一吹即灭,故难以确定油灯的寿命。

同样,人的寿命十分脆弱,无法确定能活多久。正如龙树大师说的:“寿命害多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若此寿命有众多损害,较风吹动水泡还无常,出息入息之间,能从睡眠中有睱醒觉,最为希奇。”

《四十二章经》中记有一段对话: 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 有答: “在数日间。” 佛言:“子未能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彼答:“在饭食间。” 佛言:“子未能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彼答:“呼吸之间”。 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

因此,我等生命皆在呼吸之间,一息不来,便至后世,可见人命极其脆弱。我们能不能活过今天也没有丝毫的把握,但有人肯定今天不会死。这种理由若能成立的话,今天一定会死的理由为什么不能成立呢?

第三根本、到死时,唯有佛法能帮忙,除了佛法,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帮得了忙

以三条理由证明:

①死时除法而外,以财富无益。 ②死时除法而外,以亲友无益。

③死时除法而外,以身体无益。最后,决断必须修行正法。(此第三决断)

(1)死时除法而外,以财富无益。

死亡来临时钱财帮不了忙。如三世贡唐大师说的那样:虽有金银堆满山沟,临死时带不走分文。

12

虽然富有金山银山,死亡时赎不了生命,带不走分文,起不到任何作用。

(2)死时除法而外,以亲友无益

死亡时亲人朋友也帮不了任何忙。再心爱的人也都无法带走,亲朋好友都会抛弃,以肠断心碎的痛苦,要自己单独撒手离去。如《入菩萨行论》中说的:“生时一人单独来,死时一人单独去,痛苦无人来分担,碍事亲朋有何用?”

亲朋好友,活着时除了一块儿吃喝玩乐而外,紧要关头,死亡来临时起不到任何作用,都是一场空。 (3)死时除法而外,以身体无益。

自己的身体也帮不了任何忙。肉体犹如旅馆,客走时就扔下房子,人死时就要留下肉体,意识单独离去,和自己同生的肉体也帮不了任何忙,临死时还要扔掉,那么,还能带走什么呢?

再再思惟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观想自己处在临终弥留之际,自问:一生之中,享受的美味佳肴、换过的漂亮衣裳,此时于心何益?能带走何者?毫无利益,亦无法带走丝毫。

一生之中,住过的洋房小车,用过的家俬电器,于心有何利益?又有何者能带走?此等无情法岂能安慰内心,亦不可带走丝毫。

一生之中,曾纵情于娱乐歌舞,醉生梦死;曾沉浸于剧中人事,悲欢同息;曾疯狂为精彩球赛,高声呐喊,然曾有几何,心得慰藉?幻化声色于心无益。

一生之中,亲眷如云,朋友如梭,此时有谁,生死相随?父母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遇,无肯代受,死时苦乐,唯己独受。

日夜不离之身躯,此生曾竭力爱惜养护,精心美化,命终时,纵不情愿亦将舍去,毫发不随,故此肉身亦难挡业风,何以慰藉心灵?

人生舞台,行将落幕,此刻,一生曾拥有的权势名位,以及鲜花掌声中度过的辉煌岁月,种种荣耀,亦将随业风而去,荡然无存,何以驱我内心恐惧?

一生之中,曾拥有多少恩怨情仇,亦曾沉溺在亲友爱眷的情感

13

漩涡中,此等起伏迭荡之感情,反复无常之执著,岂能牵住业风,同赴后世?于死毕竟无甚利益。

一生之中,曾博览世学,辩才无碍,拥有高学历,然以此等世智能否说服死神网开一面?面对死神,纵练就百般武艺,亦无用武之地。

如是层层探询,不由会问:何者真能利益于我?如是追究,必将发现真正能作利益者,唯一是此善心。一生之中,若曾守持净戒,奉献身心于佛教、人类,若曾善待周遭的人们,若曾以智慧给予世界正法光明,若曾尽责任履义务,荷负如来家业,此等善行功德必定安住于心,以善业力能令内心安详宁静,且必将随自己同赴后世,成为一切安乐之源。如是明了后,心中必能发起决断,尽形寿唯以正法为归依处,以人身唯一勤修正法。

最后须要将思惟三种因相融入日常行为之中,真正作串习,时时以“死”字警醒自己,当思“今日我必死去,生命仅剩一日,当如何善度?世法皆无常,了无实义,唯有正法具真实义。因此,我应珍惜最后机会,摄取坚实。”

此处修习念死,非仅作意今日必死,而是以此为方便,生起两种正念:一、世法无实义之正念;二、唯正法有益之正念。

结论

所以,死亡降临时,钱财、亲朋好友、娇艳丽色等今世的一切权势财富都对死者帮不了任何忙,同时,与自己与生俱来的躯体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唯一能起到作用的只有佛法。

然后,决断唯一以法为依处为怙主

这是第三决断。即决断唯一以法为归依,为怙主。

因此,必须要一心一意地学佛修行,没有别的出路。如米拉日巴大师所说:“终究一切要抛弃,现在抛弃更明智。”

既然现世的一切幸福生活、名利地位、财富事业都在不久的某一时刻将统统扔掉,只身离去,还不如从现在起就放下这些终究要抛弃的虚幻之物,学修佛法。

无论从哪方面想,归根结底对自己有益之事,除了修法没有别

14

的。因此,要一心寄托在学修正法上面。

如果认为纯粹修法生活问题无法解决的话,那就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讨饭上去;如果认为讨饭也解决不了生活问题的话,就下定虽死无悔的决心,这就是教戒传承中修法十宝心的部分内容。

如果下这样的决心修心,不但饿不死,反而会像鹤立鸡群似的获得与众不同的突出成就。

总的来说,要明确这样的认识:不久就要离开今世,要做到有备无患必须修法;死亡不知何时来临,修法必须从现在开始,死的时候能帮助自己的只有佛法。因此,要下定一心一意修佛法的决心。

至尊大宝法王宗喀巴大师说:“智者你若想做利己事,今生要事可得过且过,死后必定要入下一世,因此要为后世做准备。”

意思是说,真正要为自己着想的人,就不能贪恋短暂如梦的今世,要为长远的未来身世着想。

佛陀也说:“不要虚度年华,别做临死时后悔的事,这是我向你们再三教导的要事。”这是佛陀对我们这些想不到死亡、若无其事、贪图享乐的人们,出于慈悲的忠心耿耿的教导,我们要对以上这些重要教导再三深思。

众生执著现世之根源是常执,彼等视三有诸法为常住之自性,故而耽著不肯放舍,如是以耽著现世而不趣向后世,以耽著三有而不趣向解脱法。因此,须先在此处转变,能令此常执心转为念死无常之心,其“因”即是“刻勤殷重思惟三根本九因相”,“缘”为“积资净障、祈祷上师本尊”。以因缘聚合,必生起无常心。

修寿命无常,修之方式,即思惟三种根本;修之结果,即内心须发起决断,即决断修习正法,决断现在起修习正法,决断唯以正法为归依、为怙主、为救助者。

知人决定死、死无定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的要点后,一切日常行动,皆须作今生最后一次观,由此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机会,将之转为道用。

至尊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开示:“路上行走为无常,故当如理如法行;所住之处为无常,故当意念为净土;饮食受用无常故,当以禅定为食物;床上睡眠无常故,迷乱修为光明梦;财物珍宝

15

无常故,应依圣者之七财;亲友近邻无常故,当于静处修出离;名誉地位无常故,应恒处于低劣位;言谈话语无常故,当勤念咒与诵经;信心出离心无常,故应坚定立誓言;思惟分别念无常,应具贤善之人格;验相证悟无常故,当至法界之尽地。”当如是而修。

以上所言念死法门,实为佛教诸派修行皆须具足的前行法,若无此基础,任修何法皆难以趣入。

如果观想上面这些死亡道理,仍在思想上产生不了深刻的感受性的变化的话,就去死人的现场、墓地、天葬场等亲眼看看,体验体验无常环境的感受,思考思考本人和那些死人的结局有什么区别,便会产生死将临头的恐惧和紧迫感。

又:如果有自己还年轻、不会死的念头的话,就回忆自己的同龄人或比自己更年轻的人死于各种原因的先例;

如果自以为现在身体健康、无疾病为理由产生暂时还不至于死的念头的话,就多多想想逢到各种不测的死因致使突然丧生的例子,以打消侥幸的心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有许多生动的例子,不妨略举几则:

1.如已判死刑的囚犯,在赴刑场的途中每走一步都在接近死亡。同样我们从出生之时起就走向死亡,生活的分分秒秒都是向死亡的逼近。

2.一般认为大力射手射出的箭速度是很快的,称疾如飞矢,但我们的生命流失的速度比飞矢快过百倍。

3.比如手工织布,一条微细如丝的纬线从经线丛中来回穿行,看来速度很慢,似乎没有完成布匹的时候,但即使是一根线一根线地相加,过不了多久就会织出一匹布来。同样,人们即使有百年之寿,一天一天都在减少,很快就会走到尽头。

4.例如走路,虽腿短步子小,只要不断地走去,很快就会走完距离十分遥远的道路。同样,我们虽然有很长的寿命,但生命在时间中分秒不停地流失着,过不了多久就会消失得干干净净。

5.如油灯在燃烧中一刻不停地消耗着灯油,油的消耗就意味着灯的接近熄灭。同样,我们生活就意味着生命的消耗,生命消耗得越多就接近死亡越快,因此,没有一点点不死的可能性。正如夏热哇大

16

师所说的那样:“活得越久,就距离死亡越近。”

6.如主人带着仆人乘船过江一样,好像船在江心一动不动,但实际上在不停地前进。同样,我们虽然自己意识不到生命的流失,但实际上处于不停的流失之中。

7.如进入屠宰场的牛羊,一个个被屠宰,最后连一只都留不下来。同样,现在所有活着的人们,一个个都会死去,怎会留下自己单独不死呢?

8.水上的气泡,非常脆弱,虽然暂时显现出五光十色,十分好看,但一刹那就会破灭,没有保持长久的可能性。比水泡更脆弱变易无常的生命,自出生保持到现在已经是够荣幸的了,今后不可能保持多久了,也许今天就会死去。

9.犹如从万丈悬崖掉下来的人,正处在下落的途中,明知无救而恐惧地失声嚎叫着一样,我们处在从生的悬崖滑落的途中,不久就会死掉在死亡的峡谷中感受绝命的痛苦,若仔细想就无法不放悲声。

10.例如有一块与大地大小相等的巨石从天空中掉下来的话,就没有免于其灾难的可能性一样,死亡对于生命甚于从高空陨落的巨石,没有丝毫可逃避的可能性,实在可怕极了。

有关修无常的公案:

1、《开启修心门扉》中记载:秋雍瑜伽师,是一位大成就者。一位康巴的修行人向成就者供养了布匹后,便祈求传法。

一开始,成就者什么也没有传。康巴人再次殷切地请求,成就者就拉着他的手诚恳地说道:“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就这样重复了三遍,并进一步起誓:“上师的教言没有别的,我也没有修习除此之外的其他法门,你也应当好好修习此法,我发誓没有比这更殊胜的窍诀了。”

据说,康巴人听完后,也开始精进地修持此法,终于获得成就。 2、有一位修行人请求敦巴仁波切开示:仁波切回答说:“在体力充沛的青年时代,就应抓紧时机,培养锻炼自己的身心,修习上师的窍诀。什么是窍诀呢?就是多多修习死亡无常与业因果,并持守清净戒律,修持慈悲菩提心,以及由其引发的积累种种资粮、净除种种罪

17

障,这就是窍诀。”

3、耶巴瓦时常提醒自己:死亡之劫,注定难逃!所以,平时偶感小恙,就会将自己的资具赠与他人,并超然地说道:“没有资具有什么不合理?直至死亡之前都可以借债度日。”

据说,当他示现圆寂之时,天人奏响的美妙音乐响彻重重山峦,在场的人无不为之震撼。

4、有一位死于癌症的医师,临终前写道:“我必须感谢癌症,让我有一些从未有过的经验。了解生命必死后,让我变得谦卑,使我认识到自己惊人的心理力量,也重新发现自我,因为我必须在人生跑道上驻足,重新衡量,然后再前进。”

5、往昔,嘎当派诸格西临睡时常思:不知明早是否须生火?故从不盖火,且将碗扣放。当时藏人生活习惯,至晚必盖火,以便次日生火。因为格西们常忆念死期无定,死亡随时来临,故无须筹备明日之事。古德一切时分中,唯对死亡起信,故能转心。

6、印光大师早年在普陀山法雨寺时,鲜为人知。永嘉周孟由兄弟,前来普陀参访时,见印祖寮房上写有“念佛待死”四字,便知其中定有高人,二人便叩关顶礼,方知内为印光大师。后印祖在苏州报国寺闭关时,关房门上贴有警策文:“虚度七十,来日无几,如囚赴市,步步近死,谢绝一切,专修净土,倘蒙鉴愚,真是莲友。”而且印祖念佛时,在佛堂内贴一巨大“死”字,以此时时警策自己。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