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人教版)古诗词分类选读60首 下载本文

友情送别诗

1(1)昏暗 吹动孤雁 (2)冬天的昏暗、寒冷、迷茫、凄清,作背景。(3)对。诗人劝朋友不要为离别而难过,在未来人生的道路上,还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因为像你这样杰出的才华,这样美好的人品,这样高尚的德行,天下谁人不识?谁人不敬重?谁人不乐于结交呢?你不要过分伤心,你还会交到好朋友的;同时也安慰自己:我也不必太难过,我的朋友这样好,他会被天下人欣赏道贺敬重的。 (4)送别诗大多难逃“黯然消魂”之意,这首诗前两句也显得十分低沉,但后两句却一扫凄凉悲伤的气氛,转以高昂豪迈的格调

2(1)以西风的哭泣哀号渲染友人的悲伤(2)合乎情理,因为友人离亲别乡,已经十分难过,如果途中再回望故乡,只能增添他的悲伤(3)以送别之地的满目荒草寄寓友人流放之地的遥远和荒凉(4)黑水 江南 牵挂担忧

3(1)雨 一夜未眠 (2) “楚山孤”是作者内在的心情物化在外的意象。 (3)既是诗人向世人自明心志,又是与朋友和亲人们的共勉之词:你到了东都以后,请告诉关心我的洛阳朋友们,我虽然身处逆境,但决不改变节操,我的心永远像玉壶冰一样纯净、晶莹、一尘不染。 (4)光明磊落、表里澄澈 4 (1)紧扣别宴(第1、2、6、7句),思前(第3、4、5句)想后(第8、9、10句) (2)不得不去又不忍即去的矛盾心理 (3)上片主要写回忆,下片主要写推想 (4)化用苏轼在扬州别秦观的《虞美人》词“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不说载“人“而说载离“恨”,而且“一船”,而且“满载”,既表现了惜别之意,又与首句“张帆欲去仍搔首”相呼应

5 (1)为了强调相隔之远、相思之深 (2)上句写昔日京城相聚之乐,下句写今日两地相思之苦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 (3)是写黄几复 是从“持家”(廉洁)、“治病”(才干)、“读书”(好学)三个方面表现黄几复的为人和处境 (4)既给全诗营造凄凉的氛围,又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

咏史怀古诗

1(1)荆轲在燕国的都市里饮酒,酒兴正浓,气概则更为不凡。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相和,甚至激动得流下眼泪,好像身边没有别的人似的。 (2)“虽” 肯定 (3)豪门势族 (4)直接 进一步抒发了自己愤激的感情(将“贵者”视若尘埃 “贱者”看得重若干钧 )

2(1)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 (2)思古 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3)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4)以“日”喻当朝皇帝,以“浮云”喻皇帝身边的小人和佞臣。联系作者此时的遭遇,因受排挤而被迫离开长安,南游金陵等地,其心头挥之不去的苦闷,自然是为小人所排挤留下的阴影和满腹才华无处施展的苦闷,这是由览古而引发的对现实的思考。 3乌(1)荒凉冷落 (2)动词(斜照) 日薄西山 烘托(渲染) (3)为诗人抒发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作载体 (4)移步换景 蕴藉含蓄

4(1)是诗人展开联想的触发点和媒介 (2)赤壁大战孙、刘联军用火攻致胜的决定因素是借助东风 (3)“二乔”即大乔和小乔,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小乔是周瑜的夫人,她们代表东吴的尊严。赤壁一战如果败于曹操,她们受到屈辱,其余的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4)诗人的角度新颖,议论异于常人,发前人所未发,联系诗人失意的一生,虽身怀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这不能不使诗人产生无“东风”可凭、良才无处施展的感叹。

5桂(1)上片写江水、山峰、酒旗、游船、白云、水鸟,为下片转入怀古抒情作铺垫。 (2)谢朓 澄江静如练。 (3)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概括陈后主荒淫误国的行为。 (4)用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夜泊秦淮》中的诗意:时至今日却还有人在唱这曲亡国之音,这是诗人深感痛心的。

咏物诗

1(1)谷风之盛 松枝之劲 (2)严冬之凄寒 松树之凛然 (3)每两句之间都运用了对比手法,风霜的

17

凌厉和松柏的贞刚,使作者所表现之物的特色更为突出,给读者的印象也更为鲜明。 (4)诗中虽然有具体的松的形貌的描摹,但这形貌并不单纯是形貌,它本身就寓含着精神在其中。比如“亭亭”一词,乍看之下的确是松的外观,但谁又能说它不是呈现出松的内在气质呢?尤其当它和“瑟瑟”相对并举时,更显出不为外境所困、独立不倚的气质。

2(1)以此引起对家园的思念 (2)卓文君 (3)“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志,“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4)诗的首句就点明托喻之物和自己的对应关系。生机将尽的秋蝉和朝不保夕的囚徒有某种相似的境遇,从而使作者对秋蝉产生惺惺相惜的情意。颔联上句写蝉,下句写己。秋蝉的生命将尽,自己又前境难料,已堪哀痛,而秋蝉声声切切的嘶鸣,更引动人无限的怅惘。颈联物我合一,表面写蝉,实则感发自己的处境。秋天阴露浓重,纵想高飞,亦有翼难振。这里暗示自己仕途的不得志。秋风狂虐多暴,淹没了蝉发出的微响,自己就算有所作为,也为当时的黑暗政局所遮屏,难以传达心声。尾联全然分不清是蝉是“我”,好象在赞美蝉的高洁,又似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冤屈和为国忠贞之志,一并宣泄而出。

3(1)正言欲反、欲夺故予 (2)隐含的意思是:辛苦归自己,甜蜜归别人。 (3)可以有多解:叹世人劳心于利禄、歌颂辛勤劳动者等 (4)略

4(1)化用王羲之“洗砚池”的故事,表达诗人以翰墨生涯为自豪的感情。 (2)自己苦苦练画,池水因洗砚而变黑,池边的梅树吸吮了池中的墨水,竟然“朵朵花开淡墨痕”了。 (3)画家直抒胸臆,说自己所画梅花素朴淡雅,不求世人夸奖,而只希望清香之气能流布到广大人间。这里的梅花被人格化了,在梅花高洁的形象中,寄托了画家自己的理想、情操和志趣。 (4)略

5(1)不是愿春久留,而只是愿春暂留,一折;春不但不能暂留,而去如飞鸟之疾,二折;不但去得疾,而且荡然无迹,三折。 (2)惜 愿春暂留 别情无极 (3)不是。这是想象蔷薇花在风雨中飘落的景象:无数蔷薇花片,已在桃蹊柳陌上乱点轻翻,可怜玉碎香消,有谁怜惜,只有蜂媒蝶使,一起忙乱了一番,屡扣窗格,算是在给倾国佳人哭泣送葬罢了。 (4)花恋人 人惜花

边塞征战诗

1(1)孤城 这两句描绘了“孤城”周边的自然环境——青海湖上空,弥漫的长云笼罩着隐隐的雪山,荒漠中只有一座孤城,与之遥遥相对的,是远隔千里的玉门关。 (2)把东西相隔数千里的“青海湖”、“雪山(祁连山)”、“玉门关”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唐代边防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3)起、承、转、合 第三句“转”:不再描写景色,而是转写士兵们的爱国情怀和战斗决心,为第四句的关合作准备 (4)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2(1)两者理解均可。前一种说法,是指在敌骑被击退之后,明月之下,战士们思乡的笛声在空中随风飘荡,被吹到每一座戍楼;后一种说法,是指傍晚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 (2)两者都是。既指《梅花落》这一首曲子,又指战士们由这一首曲子联想起故乡的梅花。双关,通感: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风吹梅花,一夜之间洒满关山。 (3)《春夜洛成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4)前二句写实景,后二句写虚景。

3(1)点出军情紧急 (2)暮夜行军图 沙地宿营图 月夜静营图 军势的凛然和庄严 军容的壮阔和整肃 军纪的森严和气氛的悲壮 (3声):鸣 萧萧 色:落日 大旗 (4)用新兵不可自抑的叹问和想象

4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3)时间 空间 (4)数字对和颜色对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

5(1)边关的月亮,要塞的西风,满天的星斗,浓厚的霜露 (2)气候条件之差劣 军人生活的艰苦 (3)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4)略

爱国怀乡诗

1(1)首联描绘边塞秋天凄凉的景色,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为“月夜“铺垫了背景,从而为下面的抒情作了准备。 (2)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感受,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3)看似与忆弟无关,实则字字忆弟,句句有情:望月怀乡写出“忆”;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出

18

思念之情。 (4)“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

2(1)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2)反衬 (3)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4)杜荀鹤:“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韦应物:“邻家孀妇抱儿泣,我独展转为何情”;朱敦儒:“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范仲淹:“春光无限好,犹道不如归”;杨万里:“自出锦江归未得,至今犹劝别人归”

3(1)第一句中的“晨起”;第三句“鸡声茅店月”: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第四句“人迹板桥霜”:旅人在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算得上是“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了,可见还有更早的人!(2)末二句。“因思杜陵梦”:因思念故乡而在客店里做梦;“凫雁满回塘”:这是在梦中见到的故乡的景色,春回水暖,鸭群在糖中嬉戏玩乐。 (3)鸡声:谁听?是我已听见,我正在听,还是你在听见,你或正在听见?茅店月,是我看见茅店上空的将落下的月,还是读者我现在看见的茅店上空快降落的月?人迹,何人的印迹?诗人的印迹?更早行人的印迹?谁看印迹?诗人看见的,还是读者看见的?抑或诗人或更早行人留下的?板桥霜,人迹在板桥上,还是引向板桥?若更早行人的脚印便是已然状态,若人迹走向板桥则是即将进行的时态。(4)黎明即起,车马摇动铃儿轻响,游子踏上征途,不由思念故乡。鸡鸣声呼唤着月光下的村野客店,行人足迹留在板桥上的清霜。经冬的槲树叶铺落在山路上,白色的枳子花使店墙明光。旅途中不由得想起昨夜回长安的梦况,许多野鸭大雁在堤岸曲折的湖塘。(木斋译)

4(1)写 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通“邀” (2)商朝亡了,伯夷、叔齐二人不食周粟,采薇来吃,终于饿死。说明宋朝即使亡了,自己也不投降。这不投降,是“人臣自尽其心”,心里认为不能投降,至于历史上写不写,完全没关系。 (3)因投降而导致声名败坏 (4)略

5(1)震响千百声的铁檐铃,经过雨横风狂后,暂时停一下。这是指经过了戊戌政变与庚子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雨横风狂以后,形势稍趋缓和。 (2)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声天下白。” (3)清朝政府好像是将要落下去的残月和几颗疏星,没有什么希望了 (4)戊戌政变后,当时的维新志士,有的被杀,有的逃亡,只有自己茕茕孑立了。看看全国同胞,还在万家酣梦中,有几人清醒呢?这首诗,虽看到政治环境的阴沉,但还在希望“鸡鸣天下白”,希望同胞醒来。

爱民悯农诗 1(1)“大”,是饱食官仓粮食的结果;“勇”,是无人去整治它们,所以见人而不遁逃。 (2)是谁把官仓里的粮食日复一日地供奉到你们(老鼠)嘴里去的? 最高统治者 (3)夸张(开头两句 ) 对比(官仓老鼠与健儿、百姓) 设问(末句) (4)略

2(1) 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2)夸张 (3)C (4)蓬莱

是神仙乐园,不受尘世一切约束,包括赋税的苛扰,那里的紫芝,自然也可任凭仙家享用,无须纳税。但在诗人看来,这些都不过是天真的幻想。蓬莱仙境之所以还没有税吏的足迹,仅仅是由于烟涛微茫,仙凡路隔;如果有路让人可到,那么官家想必也要年年去收那里的紫芝税呢。

3(1)诗句用一“暗”字,集中地渲染了战地天日无光的阴暗场面 (2)承上启下:既然“岐阳西望无来信”,诗人又怎么能知道“野蔓”二句所述的那些情况呢?用了“陇水东流闻哭声”使上面所述成了传来的“哭声”所显示的内容。 (3)分别描写战死者的暴骨郊野和平民的大量被杀和逃亡 借“野蔓”的有情斥责元兵的残暴,问残阳“何意”是说空城的情景已经惨不忍睹,残阳为什么还要照射它? (4)在呼天抢地中,把一切归罪于蚩尤

4(1)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在恭维皇帝,但与上句连起来读,揶揄之意便十分明显了。 (2)对比 惺惺作态地薄夜焚香 巧立名目横征暴敛 (3)雨畏抽税 搜括民脂民膏 (4)皇帝

5(1)略 (2)第一层(3-8句):诉说家中孤苦,没有丁壮,老父年迈无依。郡吏征集弓手,强迫老父应征。第二层(9-12句):诉说老父出征之后,在寒雨中僵冻而死,露尸在壤河边上。第三层(13-18句):叙说老父死后,尸体运到村里,也无力安葬,只好捶胸痛哭。 (3)贫女前来问讯,怀疑她父亲还在勉强撑持。 (4)质朴 兵役

19

闺情宫怨诗

1(1)望 首联写宫妃“望”君王宠幸;颔联写“望”时的周围环境;颈联写“望”时的妆饰打扮;尾联写“望”时的心情。(2)铜质门环的冰凉 深宫禁闭的冷寂 没完没了 孤寂难耐(3)盼望中叫人失望,失望中有怀着希望(4)反衬 羡慕 怨恨

2(1)先构成深闺长夜的典型环境,渲染了一位妇女情思起伏的浓烈气氛。 (2)女主人公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3)喜鹊,本来被看作是报喜的信使, 听到喜鹊叫,她是十分高兴而满怀希望的。但是,当她迎来的是一场空欢喜时,她对喜鹊也恼恨起来了。 (4)可以有多种理解:也许是一位独守空房的少妇,在期待着远方的丈夫的归来;也许是一个怀春的少女,在期待着被她爱上了的意中人早日托媒人来说亲;还可以联想得更多一点。

3(1)第三句作了回答,原来她深恐黄莺儿把她的美梦惊醒。 (2)在梦中到丈夫从军的地方——辽西与他相会,以此寻找一点安慰。 (3)第一句起得非常突兀,既非直接抒情,也没有去写景,而是写假想的动作——“打起黄莺儿”。读者一开头就想要知道个究竟,为什么她要把黄莺赶跑呢?第二句紧接着就点明原因,原来她不愿让黄莺在枝上啼。但是,这一句还没有道出事情的原委,读者还要进一步追问:春天的早晨,黄莺婉转于树梢头,令人心情舒畅,为什么这女主人公却不愿让它啼叫呢?睡觉作梦,本是常事,这位妇女如此害怕把她的梦惊醒,那一定是非同寻常的美梦了。最后一句,才算是画龙点睛,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女主人公是多么希望在梦中神驰辽西,去会见那远戍边塞的丈夫啊!这样一环扣一环而又跌宕起伏的写法,使诗的内容层层深入,感情步步深化,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使人读起来欲罢不能,非一气读完不可。 (4)诗人的巧妙之处,在于他没有赤裸裸地抒发少妇的怨尤,而是抓住少妇深切希望梦游辽西和丈夫相会这样一个心理活动,把她内心的缠绵委婉的曲折感情十分含蓄地表现出来了。诗中的少妇真正所怨的不是黄莺儿,而是把这对年轻夫妇拆散的战争,是那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4(1)入宫以后,伴着她的却只是孤苦寂寞,所以说“误”。 她正对着铜镜,本想梳妆打扮一番,但一想到美貌误人,又不免迟疑起来,懒得动手了。 (2)是说打扮没有用,起决定作用的是别的方面,例如勾心斗角、献媚邀宠等。 (3)仍然是围绕着宫女的所感(“风暖”)、所闻(“鸟声”)与所见(“花影”)来写的。临镜的宫女怨苦之极,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更唤起了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景中之情与前面所抒写的感情是一脉相承的。既写出了盛春正午的典型景象,反衬了怨情,又承上启下,由此引出了新的联想。 (4)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今日的愁苦

5(1)占卜的是诗的主人公——一位幽独的女子,而“上峡”的,从“幽恨”二字可以推断,这个角色或是女子的丈夫。那人大约是位“重利轻别离”的商贾,正从巴陵沿江上峡做生意去。 (2)淫雨大作,绵绵不绝,似乎凶卦应验了。 (3)此处活用其意,是断章取义的手法。那幽怨的女子既不能安睡,又无心织作,惟有长吁短叹,哀歌当哭。 (4)这两句写事,后两句则重在造境。

爱情诗

1(1)吝惜 杞树 (2)第一句写女子求告男子不要翻墙约会,第二句写女子拒绝的原因,第三句写女子对男子的安慰 (3)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一章比一章深,男子的行为由“里”而“墙”而“园”,越来越卤莽,女子害怕的范围由“父母”而“诸兄”而“人之多言”,越来越扩展,因而显得越来越急切和焦灼 (4)从女子的话中可以想象出男子的神情音容:试图逾墙约会的卤莽,被劝阻引发的不快,惟恐惊动父母、兄弟、邻居的犹豫等等

2(1)花纹,指布上经纬线的纹路 流泪 (2)不能:不押韵,与前句重复,“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它是一颗星 (3)人间夫妻或男女相恋而又不得团聚 (4)用了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3(1)思 别恨 (2)第三句侧重缠绵,第四句侧重沉痛 (3)女子和她所思念的男子 (4)别 女性 对情人刻骨镂心的思念和至死不渝的恋情

4(1)悲凉 作全诗的背景 (2)洛神赋 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 唐婉 (3)唐氏之死 柳树 自己 (4)有爱,有恨,有悔 (5)深沉哀婉,含蓄蕴藉

5(1)是自己当初“不敢逆尊者意”而终“与妻决诀”错了呢?还是对‘尊者’的压迫行为的否定呢?还是对违逆人性的婚姻制度的否定呢?词人没有明说,也不便于明说,也许都是吧? (2)下阕由往事回到

20

现实,还是那样的春日,而沈园重逢的唐氏却憔悴消瘦,而自己情如山石,永远如斯,却又如何表白呢?无以言表!“莫,莫,莫!“罢了,罢了,罢了!还说它干什么?

品艺诗

1(1)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2)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3)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4)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2(1)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琴声的音乐效果 (2)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 (3)钟声 (4)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1)昆仑、方壶、洞庭、赤岸水、银河、云气、飞龙、舟人、渔子、山木 (2)诗的意思是:我但愿得到一把并州快剪,剪下一段画来拿去珍藏。作者用这话来表示对画艺的极端羡慕。 (3)“能事不受相促迫”“咫尺应须论万里” (4)略

4(1)“神似”论 在“天工与清新”中赋咏事物之神韵。 (2)写诗(3)对理论来说是例证,对王主簿来说是对比与反衬,对本篇的行文来说又是从说理到咏画的过渡。 (4)用“一点红“寄无边春”(这幅画虽然着墨不多,但画家善于捕捉事物的精神韵态,所以更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以少胜多

5 (1)西邻少女光艳照人 西邻少女弹琴时玉洁冰清 (2)视觉、听觉,触觉 (3)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4)不仅是诗人对自身坎坷经历的喟然长叹,似乎更蕴含着诗人对当时社会的隐忧。 哲理诗

1原意:富是暂时的,贵也是暂时的,都要衰败,就好比桃李那样容易凋谢,还是随遇而安,不高不卑,有情有思,像依依向人的杨柳那样,自有黄莺来戏,好风来吹,年年如此,处处如此。这是对京城中富贵人家的提醒和警告。 现在:比喻不能在舒适的条件下贪图安逸,要经得艰苦环境的考验。

2原意:在我这曾经历览过沧海的人的眼里,除了海水,别的水都难于为水,意思是:您好比大海,我已将感情倾注于您,别的女人就像难与大海比拟的水,不能使我动情。除了巫山的云,别处的云很难说是云。意思是说,除了您这位神女,别的女子我都看不上。表现具体的男女爱情。 现在:除了借以表达爱情之外,喻指有了丰富的阅历,对于平常的事物就不以为奇了。

3原意:写高瞻远瞩的姿态,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现在:1之所以不怕艰难险阻,是因为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高度的革命精神。 2说明识破敌人的阴谋诡计和伪装。 3掌握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就不会被假象所迷惑,而能透过纷繁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4原意:渐积渐多而达到廓然贯通,借以明悟道之理。 现在:1哲学: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2文艺:创作需要积累,需要酝酿。积累既多,酝酿既久,也会由渐变到突变,产生新的 飞跃,即产生人们所说的“灵感”。 3一切真理、一切修养,都在自身,都得从自己作起,不必外求于人。

5原意:喻指仕途失意,辞官回乡,并拟以另一种方式报效国家。 现在:革命烈士或已故英雄,他们留下来的思想品德或革命业绩,却沾溉并护育着革命的后来人和后来的革命事业。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