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凯湖规划内容 下载本文

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通过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积极与当地政府协调,调动其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积极性。建立切实可行的社区共管机制,发动保护区内及周边居民,以及热心环保的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自然保护的责任,共同享有自然保护所带来的效益。

4.1.2.7 采用工程措施 扩大资源总量

在积极保护现有资源的同时,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湿、风沙口治理等植被恢复项目,为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人工培育和驯养,依据生态学理论和物种生物学特性,适当地调节动植物种群增长量,最大限度地保持生物多样性。 4.1.2.8 加强防火防疫 减少资源损失

与当地政府协调,建立全方位的火灾预测预报系统,健全防火机构,落实防火措施,建立有效的护林防火制度和联防体系。做好病虫害疫情监测,优先考虑生物防治措施,辅以药物防治。减少火灾和疫病给保护区森林、湿地及珍稀动植物资源造成的损失。

4.1.2.9 控制环境污染 保护自然环境

对所有工程项目,都要进行环境质量影响评价,杜绝新建有环境污染和破坏资源、景观的生产生活设施。出现水源、空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现象,危及到保护对象和环境安全的,按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及时责令污染部门限期进行治理并消除污染源。已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使保护区环境保持良好状态。 4.1.3 保护方式

兴凯湖自然保护区以森林、湿地和珍稀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应采取以保护管理站为基地的专业队伍管护和社区共建相结合的保护方式。 4.1.3.1 保护管理站规划

管护站是自然保护区的基层管护实施单元,是保护区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管护站的职能是对其管护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巡查保护,对火灾的预防和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协助实施科研、宣教、基础建设以及多种经营工作的开展。根据兴凯湖保护区的特点,保护管理局规划下设10个保护管理站,各管护站要配齐通讯、防火器材,越野车辆等巡护设备,每站设管理人员3名,

33

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其中站长1人,站员2人。

各站规划位置和面积如下:

(1)当壁镇管护站设在当壁镇政府,管护面积为2332hm2; (2)白泡子管护站设在白泡子乡湖沿村,管护面积为19698hm2; (3)湖西管护站设在湖西公路南端湖岗处,管护面积为28509hm2; (4)泄洪闸管护站设在湖岗泄洪闸处,管护面积为68700hm2; (5)龙王庙管护站设在太阳岗东8km处,管护面积为35087hm2; (6)焦家亮子管护站设在兴凯湖农场值班一连,管护面积为20931hm2; (7)荒岗管护站设在荒岗头,管护面积为15919hm2;

(8)东林子管护站设在856农场林业队,管护面积10227 hm2; (9)东岗管护站设在东北泡子二疙瘩上,管护面积为10439hm2;

(10)西岗管护站设在小湖北岸与穆兴西堤交汇处,管护面积为10646hm2; 4.1.3.2 保护管理方式

(1)根据保护区不同生态系统的物候特征,在防火期和动物繁育期以及鸟类春秋迁徙季节,保护区管护人员需定期进行野外巡护,并建立联防制度和目标责任制度,确保野生动植物资源及自然环境在重要时期免遭破坏。

(2)在保护区生境相对脆弱的湖岗及鸟类繁殖地、集中迁徙停歇地等生态重要地区设立围栏和警示牌,防止人为干扰。

(3)发动社区群众对所有资源过度利用行为进行监督,杜绝破坏资源的行为以及外来人员对珍稀动植物资源的收购活动。

(4)根据保护对象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对珍稀动植物实施就地保护为主,异地保护为辅的保护管理方式,通过人工繁育恢复和扩大野生动植物自然种群数量。

4.1.4 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 4.1.4.1 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规划

(1)加强宣传,依法管理

广泛宣传贯彻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狩猎、拾卵、烧荒、围垦等非法活动。

(2)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34

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在加强动物资源保护的同时,要保护好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减少人为干扰。采用退耕还湿还林、人工招引等措施,为野生动物增加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3)补充野生动物种源,增加种群数量

大力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救护、驯化、繁育、招引等研究工作,增加该物种在自然状态下的野生种群数量。

(4)倡导爱护野生动物的风尚,建立野生动物危害赔偿机制

加强对游人、居民的教育,充分发挥社会舆论作用,形成爱护野生动物的风尚。野生动物损害农作物,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动物危害赔偿机制,对群众受到的损失及时赔偿。

(5)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培养动物保护管理专门人才

在实施野生动物保护的过程中,不仅要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保护管理经验,而且要根据本地情况和特点,加强科学研究,探索具有兴凯湖特色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措施。同时应引进动物保护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增强技术力量。

(6)加强监测,控制引进

加强迁徙鸟和栖息动物种类、数量及分布的监测,掌握其变化规律,严格控制动物引进,防止生态入侵现象的发生。 4.1.4.2 野生植物资源保护规划

(1)积极宣传,严格执法

对列为国家保护的濒危、珍稀植物严格加以保护(如兴凯湖松等),严厉打击破坏珍稀植物及环境的行为。鉴于周边群众对保护植物方面知识的缺乏,应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2)开展植被保护工程项目建设

主要是指通过退耕还林还湿、风沙口治理、界湖界河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项目的建设,恢复湿地植被,防止生态平衡失调现象发生。

(3)进行珍稀植物繁育

建立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开展濒危珍稀植物繁育和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绿化建设尽量使用乡土树种,严格控制外来树(草)种引进。

35

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4)加强植被保护研究

保护区应加强植物种群监测,开展湿地植被专项研究,探索适合本地区植被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4.1.4.3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1)退耕还林还湿工程

规划退耕总面积15800hm2,包括区划的核心区、缓冲区,以及规划的松阿察河核心区、缓冲区内的所有耕地。其中退耕还林3345hm2,退耕还湿12455hm2。

(2)风沙口治理工程

风沙口治理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岗核心区和三个特别试验区内,总面积200hm2。主要采用工程措施,抽沙筑岗,覆土植草、造林,恢复植被。

(3)生态移民工程

为了减轻人类活动对核心区的影响,需迁出核心区居民241户,748人,拆除建筑物面积16245hm2。主要是迁移分布在湖岗核心区的兴凯湖农场27队、29队,以及水产养殖公司的鲤鱼岗分场等几个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居民点。

(4)封路改道工程

将兴凯湖农场至密山公路经湖岗核心区的35km路段封闭,改由经兴凯湖农场试验区出入保护区,这样将大大减少车辆和人员通行对保护区湖岗核心区带来的破坏和影响。

(5)保护设施和设备

为了加强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规划在龙王庙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150m2,在兴凯湖养殖公司动物养殖场东侧建珍稀动植物繁育中心,建筑面积300m2,小型温室500m2,动物笼舍1000m2,苗圃种植园10hm2。

保护区有较大的明水面,为了管理和巡护工作的需要,需建管护码头4处,分别位于新开流的大小湖两侧,以及大湖的第二闸泄洪闸小湖的兴凯湖管委会。配备巡护快艇8艘,还应配备湿地巡护气垫船2艘,巡护越野吉普车5台,巡护摩托10台。 4.1.5 防火规划

保护区内无论是湿地植被、灌丛植被、还是森林植被都具可燃性,火险等级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