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题库加答案 下载本文

气势相连,内外合一:气势相连,是一招一势均须贯穿一气,须做到势短劲连,既有名快节奏,又有断而又连,绵绵不断的气势.内外合一,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心气一发,四肢皆动\以首领身\以要催胯,以跨催膝,以膝催足,以肩催肘,以肘催指\形与意,内与外,周身上下无处不合.这样,形意拳方能\内外六合\形意合一\浑然一体.

3,答:八卦掌中的三形三势:八卦掌讲究具三形备三势.所谓三形即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势似鹰,所谓三势,即步如趟泥,手如拧绳,转如磨磨.他要求下盘腿脚的稳健,轻飘,终盘深遥的柔韧,灵活,上盘掌臂的劲遒,敏捷.而三盘又必须是:身随步动,掌随身变,步随掌转,上下相随,形成一个整体.三空三扣,三空是手心涵空,脚心涵空,胸心涵空.八卦掌的出掌,必须使掌心内凹涵空,八卦掌的踩步,必须五趾踩地,使脚心在感觉上有向内凹涵的意思,八卦掌的身法,必须紧背,裹臂,涵胸,使胸部也微凹涵空.三扣,是两肩要扣,手心脚心要扣,牙齿要扣,三扣与三空有密切关联,两肩扣拢有助于胸部的涵空,手心脚心扣拢,有助于掌心和脚心的涵空.肩扣胸空,内气到肘,手扣掌空,内气到手,脚扣低空,桩步劲厚.扣齿,则筋骨紧缩.三空,三扣的目的,主要在于使上下肢和身躯的肌群处在张力状况下,使八卦掌在运动的轻灵之中含蓄着沉重有力,外若优柔而中实钢劲.这样,八卦掌才能票而不浮,柔而有骨.

4,答:四坠,是肩坠腰,腰坠胯,胯坠膝,膝坠脚.八卦掌讲究两肩要有沉劲,腰部要有塌劲,胯部要有坐劲,膝部要有剪劲,脚下要有踩劲.两肩向下沉,使肩的沉劲下坠到腰,与塌劲相衔接,腰向下塌,臀向下垂,腹部充实,使腰的塌劲下坠到胯,于坐劲相衔接,胯向下御并向里裹,使胯的坐劲下坠到膝,于剪劲相衔接,两膝随着摆扣步的屈蹲相扣为剪子股,使膝的剪劲下坠到脚,与脚的踩劲相衔接.这样,伸屈于四肢的周身劲力便通过追的衔接而上下贯通一气,达到尽力完整的地步.

四敏,是眼敏,手敏,身敏,步敏.八卦掌掌谱说,心是帅,眼为锋,眼有检查之明,因之眼睛必须敏锐,始终注视着手掌.掌是兵刃,手有拨转之功,因之出手换势也必须掌法敏捷身似弓弦,有运转之神,因之身法的反转也必须敏快活波.脚似战马,有快速之力,因之步法的走转也必须敏捷快速度.

5,答: 通背拳,又称通臂拳,是流传在我国北方的主要拳种之一.明末学者黄宗义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的流路歌诀中既有\佑神通臂最为高\一语,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作了注释,\通臂\长拳也\说明此拳明代已有流传.清朝中后叶浙江人祁信在河北固安首传此拳,始称祁家门,后称通背.祁信之子太昌在多年研习的基础上又有所改进和发展,从此又老祁,少祁之别,老派动作古朴劲遒,少派动作精巧主柔.目前流传的通背拳也大体以此分为两大支脉/后来,在沿革发展中衍化出众多技术流派,都白猿通背,通背猿猴,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挂通背,两翼通背,二十四式通背等.陕西的\洪洞通背\技术上自成风格.近代通背拳家修剑痴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先后编写出《五行掌穴》和《势,法,理》等书稿,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 6,答:通背拳的运动特点是腰背发力,放长击远,摔腰抖腕,立论成圆,吞吐虚胸,拧腰切髋,大开密合,击拍响亮,沾衣发力,柔进冷弹,步内涵腿,点到为拳,猿目鹰神,气势贯穿.1)通背拳基本技法中的眼法要敏捷,\观察阅览,顾盼窥视\是通背拳眼法八要.观察是观测,判断对方的真假虚实和刚柔急缓,阅览室综观全局一览无遗.顾盼窥视是在审时度势,观察阅览的基础上,进一步详察对方所处的位置,状态等,目光所及,顾盼左右,窥视前后,扑捉战机,以求一逞.2)心法慧勇,拳论中对心法慧勇的解释是\晓悟思慎,参详略策,精气意力.\其晓其理,悟其法,思其便,慎重从事,讲求策略,注重从实战中培养聪慧的才智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建立起精气神意力的协调关系,以勇为气,以气为诀,\临敌致胜有余智,血肉之拨有余勇,\智勇双全方为心法慧勇.3)手法精巧,通背拳的五种基本掌法:摔,拍,穿,劈,攒,尤如弹,电,星,雷,箭.其他招式变化也都是由此五掌生化而来的,而且强调练时有定规,用时无定法,奇出巧入,伸缩往来,精巧善变.

7,答:螳螂拳发源于山东,据传为山东即墨人王郎所创.据拳谱《入门全解》中记载:\昔者王郎老师,做为分身八肘,乱接,秘手,但论虚实刚柔,其妙无穷.\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山东牟平人

刘汝芬在其所著拳谱中开始记载了\分身八肘\乱接,崩补\拳的套路名称.据传系推论,螳螂全党创于明末清初之际.

螳螂拳在其发展的进程中,经过历代拳师的不断宗旧融新,逐渐形成了\起兴\六合\梅花\三大流派.1)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基本架势以\七星步\作基础.其劲力刚脆,横裹,直闯.2)梅花螳螂拳,因拳势中有\螳螂体\太极手\的要求,故又名梅花太极螳螂,讲究出手成撮,招招相连.一招三变,以活为上,迂回为主.3)六合螳螂拳又名马猴螳螂拳,劲法更倾向于柔,因此有\软螳螂\之称.强调以意变异形变,意会身随,以人之劲为劲,引进落空.

8,答:螳螂拳的运动特点是象形取意,朴实无华,弧中求直,刚柔直法,出招叫手,接势应变,靠身短打,组合连发.其螳螂拳的基本技法是1)阴阳要转,转即变化.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和转化,为螳螂拳\短打之手形手纲目\螳螂拳要求虚者实之,逢虚则入,实者虚之,逢实则避,虚虚实实,其技乃成.2)拳法规整,螳螂全对手,肘,步,推的方法都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手法有:提,拿,封,闭,粘,沾,帮,帖,采,叫,顺,送十二字总法.总体的要求是两手要曲,小动作多以腕关节的旋转缠绕而发滚圈力,大动作则立圆,平圆相替,整圆半圆互用.即使是直垂,其劲路也与长拳不同,形直而劲旋,直而复曲.肘法有顿,点,盘,格,挑袍,滚龙,双碘连环等诸多方法.步法以寒鸡玉环步为主,前腿是直而非直,后腿宜曲而非曲,便于起动,利于发放,穿跳出入,横竖选用.腿法的总体要求是不发高腿,脚打中下路横蹬踩跺踹随步而起,挂扣截踏顺势暗递.

9,答:原始社会的石刀,骨刀等,作为生产工具,具有割,削,刮等功能.\曹倒必割\《贾子新书》就是皇帝时期的记载.后来\造立兵仗,刀,戟,大弩\《龙鱼河图》,刀器被运用于战争,对推动刀术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春秋战国实际,战场上刀剑相交,要求人们赴火蹈刀,死不旋踵.汉代,短兵相搏也使用刀术.西晋时,挑刀走戟则是流民造反的情景.晋代的刘安有左手运刀右手持矛的本领.唐代杜维善用陌刀,一挥杀数人,历史上,刀术不仅有技击方面的记载,还有饮酒舞刀,以为娱乐的叙述.唐代还兴\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从军行》)的配乐刀舞.这些都说明刀术是丰富多彩的.晋以来,刀术论著多,其中还总结吸取外来刀法的\戚继光演的倭寇刀法\日本阴流刀法(《武备志》),对刀的认识和见解更趋成熟.于是,发展中的刀术形成了搏杀的技击姓,舞练的表演性,授受刀术具有理论的统一多样性趋势.

刀术种主要方法劈,扎,坎,撩,缠头,裹脑还有云,坎,崩,挑,点,抹等刀法.其运动特点是勇猛快速,激烈奔腾,紧密缠身,雄健彪悍.

10,答:棍术中主要方法有:抡,劈,扫,挂,截,崩,点,云,拨,格,绞,挑等其运动特点勇猛泼辣,横打一遍,密集如云,气势恢宏.

弓步劈棍:左脚向上一步,屈膝,右腿蹬直,成左弓步,同时,两手握棍随上部动作使棍身上段向前下劈,棍稍略高于肩,滚把紧贴左腰侧.目向前平视.提膝拦棍:右脚向右侧退跨一步,上体随即左转,同时左手左肩外侧提带,右手则经过腹前向前面推出.上身不动,身体重心移至右脚,上体稍右转,左腿屈膝提起,成右独立式,与此同时,右手向右后上方举起,做手则向身体左侧平伸推出,手心向上,使辊身中断向左上方架拦,棍稍指向左斜下方,目向左前平视 四,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师题库与标准答案 1,题库

(1)名词解释(每题4分)

1,少林武功2,太极拳3,行意拳4,八卦掌5,武术基本攻6,弹腿7,基本功和基本动作8,武术的本质9,对练10,桩攻11,套路12,少林拳13,通背拳14,咏春拳15,训练计划16,重复训练法17,间歇练习法18,变化训练法19,比赛法20,武术竞赛体制 (2)填空(每空1分)

(1)哲学范畴的本体论,基本内涵就是对( )的最根本的( )与说明. (2)中国武术思想的( )论,方法论,均于( )思想有直接的渊源.

(3)中国哲学的思辩方法的特色是重( ),重悟性,以形象感知来把握事物,( ),这也是武术文化思

维方式的特色.

(4)( )亦名八挂游身掌,其掌法原理,技击原则均遵循易经八卦哲学,将阴阳相合,( )八卦相荡的变化特点体现于八卦的运动之中.

(5)五行学说将( )分为五类似乎简单化;但它与阴阳学结合起来,对古代医学,( ),历数等产生了巨大作用.

(6)五行拳是劈拳属金,崩拳属( ),钻拳属水,炮拳属( ),横拳属土.

(7)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较大影响的一个拳种,它不是因具有保健,( ),陶冶性情和( )等功能.

(8)夏,高,周是中国奴隶社会三个重要的朝代,它们所创造的上古文化,不管是物质的青铜器,还是精神的三一之学—(〈〈 〉〉 ),〈〈归藏〉〉和( ),至今成为人类叹为观止的文化瑰宝. (9)太极拳具有突出的( )功能,全在练气,这与气功在( )上是相通的. (10)在古代兵法著作之中,〈〈 孙子兵法 〉〉是( ),( )的一部. (11)孙子提出的正确指导战争的最为重要的先决原则是( ),( ).

(12)武术对杂技,( )和( ),曲艺等动作的艺术有着亲如手足的血缘和相互滋养的关系.

(13)清代是中国武术全面发展成熟的时代,不管( )内家外家,软硬气功,大多在近( )来创立门户,各派创立.

(14)五行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 ),水克火,火克金,( ). (15)车巴武术中有拳法,( ),枪,棍,矛,( )等独特和对打.

(16)台湾地区近年来也极重视发掘保留( )中的乡土艺术,不少此类活动与他们称之为( )的武术结合在一起.

(17)苗族的武技内容丰富,且攻防都有绝招,( )器械,外练与内修,( )中有许多功法,是中华武学的珍贵遗产.

(18)在中华武术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 )与( )结下了不解之缘.

(19)有人按地域之不同,将武术分为南,北两派,提出( ),( )之说,同样也是将武当武功,少林武功作其代表.

(20)中华武术的各个方面无不贯穿浓厚的( )思想,( )在武术中居于主导地位. (21)内家代表是( )的武功,外家则是( )为代表.

(22)从唐宋以来,即已有少林僧人习武的文字记载.有这些文字记载中,不难看出宗教协助武术的( )与( )的大致走向.

(23)道教的思想理论被明,清以来的武术家们所学习,( ),吸收并进而成为武术的( )和理论依据. (24)宗教与武术同属与文化范畴,而人类各种文化间必然会互相( )和( ). (25)宗教寺院的环境也有利与武术的( )和( ). (26)武术的作用主要是( )和( ).

(27)武术的技击,也无不主张内练气,外练形,内外兼修,以提高( ),增强( ). (28)武术是中国( )的一部分,它是一门( )学科.

(29)以武术训练的角度来考虑,也因为武术具有( )特点,才具有了各种武术动作的规格和( ),才有与此相适应的各种训练手段.

(30)民国时期,武术有中央主管机关两个,一为( ),一为教育部部长下设的( )及社会教育司三科. (3)选择(每题2分)

1.中华武术思想认识论的基础是( )

A孙子哲学 B孔子学说 C道家本体论 D周易哲学 2.不属于道家本体论一项的是( )

A道论 B神论 C气论 D天人合一论 3.构成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是( )

A反者道之动 B天人合一论 C气变而有形 D后之以发 4.关于《周易》说法错误的是( )

A《周易》为我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

B《周易》哲学思想有以阴阳代表的辨证法观念 C《易经》哲学思想有以八卦代表的万物生成观念 D《易经》是中华武术思想认识论的基础 5.关于五行拳说法错误的一项( )

A劈拳属金 B崩拳属木 C钻拳属土 D炮拳属火 6.太极拳命名中的太极二字来自( )

A道家哲学 B五行学说 C易经 D孙子哲学 7.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 )提出的战略重要思想 A周易哲学 B五行学说 C太极哲理 D孙子 8.( )为武术伦理核心

A易经 B孔孟仁学 C五行学说 D道家本体论 9.武术与传统艺术的互渗错误的一项是( )

A武术与杂技 B武术与京剧 C武术与舞蹈 D武术与戏曲艺术 10.武术流派分为三类其中错误的一项( )

A武术门类 B武术功类 C种族分类 D地域分类 11.关于民间传说各流派武术创始人错误的一项( )

A少林武功始于南北朝时期陈王廷 B形意拳创始人为山西姬际可 C八卦拳创始人为河北文安县董海川 D八极拳创始人为癞蓝天 12.不属于宗教与武术发生联系原因的一项是( )

A庞大的寺院经济是宗教信仰者习武的基础 B宗教信仰者的反压迫斗争 C宗教教义或宗教功修对武术的影响 D崇拜信仰宗教的人越来越多 13.武术技击不主张的一项( )

A内炼气 B赢为目的 C外炼形 D内外兼修 14.不属于气功对武术运动作用的一项是( ) A武术锻炼方向 B传统武术锻炼内容 C武术运动锻炼步骤 D武术运动锻炼方法 15.关于武术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武术是一种专业性学科 B武术是一种综合性学科 C武术是一种概括性学科 D武术是一种论理性学科 16.关于武术科学研究特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民族文化特点 B技击特点

C中国传统健身术特点 D娱乐观赏特点

17.关于武术科学研究方法遵循原则说法错误一项( ) A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相贯通原则

B武术科学和多种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原则

C天人合一原则 D理论研究和实践密切相结合 18.武术科研过程排序正确一项( )

A选题 搜集材料 整理分析资料 撰写论文 研究方法设计 B搜集材料 选题 整理分析材料 研究方法设计 撰写论文 C整理分析材料 选题 研究方法设计 搜集材料 撰写论文 D选题 研究方法设计 搜集材料 整理分析资料 撰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