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时优案2(含解析)新人教版 下载本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

柳永词两首

课时优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柳永在其都市词中,最爱描写汴京的民俗,正月十五的元宵、二月初二的踏青、三月的寒食清明、七月初七的乞巧、九月九日的登高等等, ,这些民俗在其都市风情词中都得到了生动再现。

元宵节始于汉代,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使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元宵夜不仅是万民赏灯的佳节,还是少男少女们的追求爱情之夜。在这狂欢的海洋中,青年男女抛开了平日的 ,寻找自由的爱情。柳永在《迎新春》这首词中,不仅描写了元宵节里千门万户的华灯、绵延十里的绛树、 的鼓声等大场面,还特别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种种“奇遇”。这些美丽的奇遇,让元宵的夜晚“景色浩闹,不觉更阑”。

对传统士大夫而言,( )。所以,在传统士大夫的笔下,记载都市风情的作品寥寥无几。而柳永的都市词第一次出色绘制了城市民俗图卷, 地描摹了那个时代的城市风貌。从这个意义上说,柳永的都市词已经不仅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而且是其所处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堪称词史上的“清明上河图”。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一而足 清规戒律 响彻云霄 淋漓尽致 B.不胜枚举 清规戒律 响遏行云 酣畅淋漓 C.不胜枚举 三纲五常 响遏行云 淋漓尽致 D.不一而足 三纲五常 响彻云霄 酣畅淋漓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不一而足”,指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不胜枚举”,指无法一个一个全部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第一处是说民俗虽然很多,但是可以列举出来,所以应选“不一而足”。②“清规戒律”,指

- 1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

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矩和戒律。“三纲五常”,指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范围比“清规戒律”更宽泛。第二处,句中是针对具体场景中的具体行为,与文后“自由”相对的是“清规戒律”,选“清规戒律”更恰当。③“响遏行云”,声音高入云宵,把浮动着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声音高昂激越。“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前者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嗓喉发出的声音,尤其指歌声;后者则可形容各种声音洪亮。第三处,句中用来形容鼓声,应选“响彻云霄”。④“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舒畅和痛快,也指文艺作品中抒发感情很充分。“淋漓尽致”侧重于意思的表达,“酣畅淋漓”侧重于感情的宣泄。第四处,根据“描摹了那个时代的城市风貌”的语境,应选“淋漓尽致”。故选A项。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元宵节始于汉代,到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元宵夜不仅是万民赏灯的佳节,还是少男少女们的追求爱情的节日。

B.元宵节始于汉代,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使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元宵夜除了是万民赏灯的佳节之夜,还是少男少女们的追求爱情之夜。

C.元宵节始于汉代,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元宵夜不仅是万民赏灯的佳节之夜,还是少男少女们的追求爱情之夜。

D.元宵节始于汉代,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元宵夜除了是万民赏灯的佳节,还是少男少女们的追求爱情的节日。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使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句式杂糅,“由于……”和“使……”杂糅,应删除“由于”或“使”,据此可排除B项;二是“元宵夜……是……佳节/节日”搭配不当,属于主宾不搭配,据此排除A、D两项。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繁华的都市生活给他们带来了享受,但其文学创作很少关注世俗生活 B.他们虽然享受着都市生活的繁华,但是世俗生活很少引起他们的关注 C.繁华的都市生活虽然给他们带来了享受,但是他们很少关注世俗生活 D.他们虽然享受着都市生活的繁华,但是其文学创作很少关注世俗生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本题中,前面说“对传统士大夫而言”,可见下面应从“士大夫”的角度来说,与之衔接最紧密的应该是以“他们”为主语的句子,故排除A、C两项;括号后的语境是“在传统士大夫的笔下,记载都市风情的作品寥寥无几”,因此括号内谈及的也应该是有关传统士大夫的文学创作问题,排除B项。故选D项。

- 2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

1.[高考源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好。“霜雪”喻浪花,正好与“怒涛”相对,“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而用“推”字显得比较平淡,力度和气势都没有“卷”字强,对波浪翻涌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字形象逼真。

2.[高考源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望海潮》一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①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②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③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④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⑤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3.[高考源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帐饮无绪”和“催”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宴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7个字完全是写实,以精练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词人的心理活动: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这寥寥11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4.[高考源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凡诗词,一般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请分析这种艺术手法在柳永的《雨霖铃》中是如何体现的?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

- 3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

答案 (1)用哀景和乐景同写悲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是以哀景写悲情;“良辰好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这种欢乐消失得无影无踪,使人陷入了无边无际的离愁之中,所以,此处是以乐景写悲情。

(2)景与情水乳交融,妙合无痕。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含蓄蕴藉。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浓情郁结于心,难以化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感达到高潮;离别之后,这种愁绪始终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此时此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木兰花 柳永

佳娘捧板化钿簇,唱出新声群艳伏。金鹅扇掩调累累,文杏梁高尘簌簌。 鸾吟凤啸清相续,管裂弦焦争可逐。何当夜召入连昌,飞上九天歌一曲。

[注] ①板:檀板,乐器名。檀木制的拍板。②掩调累累:掩不住连续不断的歌曲乐律。③连昌:唐代皇帝行宫之一,此借指皇宫。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用铺陈、夸张、比喻的笔法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拥有美妙歌喉的歌姬,她的歌声让众人为之叹服。

B.叠词“累累、簌簌”的使用,生动地描绘了佳娘歌声的连绵和高亢。

C.“鸾吟凤啸清相续”化抽象的歌声为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以实写虚,写出了佳娘歌声的清丽婉转。

D.那美妙的管弦和焦尾琴声怎可与佳娘的歌声相争,侧面衬托了佳娘歌声的动听。 答案 C

解析 “化抽象的歌声为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以实写虚”错,“鸾凤”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应是以虚写实。

2.“何当夜召入连昌,飞上九天歌一曲”这两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