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诊全书重点 下载本文

正常舌象:淡红舌 (1)强硬:热入心包 痰浊内阻 中风先 病理舌象:舌色变浅—淡白舌 兆 (2)痿软:气血两虚 阴液枯竭 舌色加深—红绛舌、青紫舌 (3)震颤:气血亏虚 肝风内动 (4)吐弄:心脾有热 动风先兆 (1)察舌神 (5)歪斜:肝风内动 痰瘀阻络 (二)望舌色 (6)短缩:寒凝经脉 热灼筋痿 二、望舌苔 (1)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气不足 舌苔为胃气上蒸所形成。 (2)红舌:主热证 正常为薄白苔 实热 虚热(阴虚) (3)绛舌 舌苔的变化 苔色的变化 (4)紫舌 苔质的变化 淡紫舌:为气虚寒凝,温运无力所致 绛紫舌:热盛伤津,血凝所致 (1)白苔:主表证、寒证 淡红瘀点:气滞血瘀所致 白而干裂如积粉--内热伤津,瘟疫暴注意点:青紫舌主病的两重性 起 绛紫舌色红,干枯少津--热盛血瘀 (2)黄苔:主里证、热证 淡紫舌色白,湿润多津--寒凝血瘀 黄色有浅黄与焦黄的不同 望舌形 黄色越深则表示热越深 (1)老嫩 (3)灰苔:主热证、寒湿证 老: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 灰而干燥--热甚伤津 -- 主实证 灰而滑润--内有寒湿 嫩:纹理细腻,舌色浅多津; -- 主虚证 (4)黑苔:主里证(热极或寒极) 多由灰苔发展而来 (2)肿胀:舌体较正常大而厚 黑而干燥--热极津枯 淡白而胖大--气虚、阳虚; 黑而滑润--寒湿内盛 红肿而胖大--心脾积热; (3)瘦小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 (2)润燥:反映津液状况 淡白而瘦小--气血两虚; 润苔--为津液未伤,过润则为水湿内 红绛而瘦小,少苔或无苔--阴虚火停; 旺; 燥苔--为津液已伤,主热盛; (4)裂纹舌 舌表面有各种形状的裂纹 由润变燥--病情加重; 红而干燥有裂--热盛伤津; 由燥变润--病情好转; 淡白有裂--阴血不足; 多津而有裂纹——湿盛 (3)腐腻: (5)芒剌 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剌, 腐苔--如豆腐渣 主胃气衰败; 邪热亢盛; 腻苔--如油状物 主湿浊内盛; 舌尖--心火亢盛 舌中--胃火亢盛 (4)望舌态 (4)剥脱苔:主胃阴大伤、正气受损

5

全部脱落--镜面舌、猪腰舌 部分脱落--地图舌

第二节 闻 诊 概念:听声音、嗅气味

正 常 声 音

发 声 自 然 声 调 和 谐 柔 和 圆 润 言 与 意 符 宿痰内伏,复感外邪

(四) 咳 嗽

咳——有声无痰;嗽——有痰无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实证—咳声重浊

虚证—咳声无力,声低气怯

咳 嗽 咳声重浊紧闷——寒痰湿浊停聚 咳声不扬,痰稠而黄——热证

燥咳—干咳无力,痰少而粘 病 变 声 音 湿痰咳嗽——痰白量多而易咳 (一)语声 顿咳—阵发,气急,连声不断,终止作 1、语声重浊:外感风寒,肺气失宣 鹭鸶叫百日咳 2、 嘶哑 音哑——发音困难 白喉—咳声如犬吠(白喉) 失音——完全不能发音 实证:肺气不宣,清肃失职(金实不鸣) (五)呕吐 实热—声大、势猛、黄绿苦水 虚证:肺肾阴虚,虚火灼金(金破不 虚寒—声小、势缓、清水 鸣)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妊娠:胞胎阻碍经脉,肾精不能上荣 (六)呃逆 实热—呃声频作、声高有力 虚寒—呃声低沉、气弱无力 痫病-口中如作猪羊声 (七)嗳气 食滞胃脘—嗳气酸腐, (二)语 言 肝气犯胃—嗳气频作与情绪相关 (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 脾胃虚弱—嗳声低沉,纳呆乏力 力 ---热扰神明(实证) (八)太息:又称叹息 肝气不舒 (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九)喷嚏:新病为风寒侵袭,阳气无所发续,声音低弱 越 ---心气大伤(虚证) 久病突发喷嚏为阳气回复之证 (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首尾不(十)鼻鼾:肥胖气道不利,痰湿内停 续, 见人则止 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 ——气郁痰结(癫(十一)肠鸣: 症) 第二节 嗅 气 味 一、病体之气 (三)呼 吸 (一)口气 秽臭----胃热

酸臭气---胃有宿食

?喘:呼吸困难,气促,甚则张口抬肩,不

腐臭---牙疳或内痈

能平卧 (二)汗气 汗出腥膻---湿热久蕴 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 汗出臭秽---热毒内盛 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 腋下汗气膻臊---狐臭

?哮: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时发时止

6

二、病室气味

尿臊味——水肿晚期 烂苹果味——消渴病

第三节 问 诊

《 十 问 歌》(明 · 张景岳)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寒—怕冷:

“恶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不减 ——外邪侵袭,卫阳被遏 “畏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缓解 ——阳气不足,失去温煦 热—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全身或局部自觉发热

常见的寒热症状有四个证型

(一)恶寒发热 —— 恶寒发热并见,多见于外感表证

潮热:发热象潮水一样有定时,按时而热或 按时热势增高 阳明潮热: 湿温潮热: 阴虚潮热:

(四)寒热往来 — 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 少阳病:寒热往来无定时

——外感病达半表半里阶段 疟疾: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邪伏膜原,定时而发

二、问汗 概念 “汗”阳气蒸化津液从汗孔排出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 意义

诊察津液的盈亏,阴阳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一)表证辨汗

?表证有汗--外感风邪(中风证) ?表证无汗--外感寒邪(伤寒证)

(二)里证辨汗

?机理:卫阳被遏不能达于肌表则恶寒,邪

正相争则发热

(二)但寒不热——只怕冷而不发热,有虚实之分

?自汗: ?盗汗: ?大汗: ?战汗: ?黄汗:

气虚或阳虚 阴虚或气阴两虚 里热证 亡阳证 邪正相争之转折点 湿热交争

?实寒:寒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新

病)

?虚寒: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久病)

(三)但热不寒——只发热不怕冷,见于里热证,根据发热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

但 热 不 寒 壮热:持续高热,多见于里热实证,乃阳盛热实的表现,伴面赤、汗多、口渴多饮

三、问 疼 痛 病机

实——邪气壅盛,阻滞气血、经络; “不通则痛”

虚——阴阳气血不足、脏腑经络失 于濡养;

“不荣则痛”

7

(一)问 疼 痛 性 质

胀痛——痛而有胀感,多为气滞

刺痛——疼痛如针刺锥穿,多为瘀血所致 冷痛——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邪伤阳 灼痛——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冷,多为火邪窜入经络所致

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有形实邪阻碍气机

隐痛——疼痛不剧烈,但连绵不止,多因精血不足、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重痛——疼痛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困阻气血所致

空痛——气血精血亏虚

掣痛-经脉失养,多与肝有关 酸痛——疼痛而有酸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因肾虚

1、头痛

头痛的部位与经络的关系:(从部位分) 头痛连项——太阳经 两侧头痛——少阳经 前额痛——阳明经 巅顶痛——厥阴经 2、 胸 痛

(5)真心痛——胸痛彻背如针刺刀绞,面色青紫,脉微欲绝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一)头晕:有晕眩之感,视物旋转,站立不稳

肝阳上亢—晕眩伴见头胀,耳鸣,腰膝酸软,颜面烘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气血亏虚—头晕面白,神疲体倦,每因劳累加重,舌淡,脉细 痰湿内阻—头晕且重,如物裹首,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

瘀血阻络—多见于外伤后瘀血阻滞,脉络不通;

五、问耳目 (一)问耳 1、耳鸣:

实证—突发、声大,按之不减;肝胆火炎 虚证—渐觉、声小,按之鸣减;肾精亏虚 2、耳聋:“精脱者耳聋”

实证—暴聋;实邪上壅于耳,清窍闭塞 虚证—渐聋;年老精衰气虚,脑海失充 3、重听:年老肾之精气虚衰

(二)问目 1、目痛:

红肿疼痛明显——肝火上炎,暴发火眼等 微痛并感干涩——阴虚火旺 2、目眩:眩晕症

3、目昏——视物不清(视力减退) 雀盲——每至黄昏视物不见 歧视——视一为二

七、问饮食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

1、口不渴:多见于寒证、湿证 2、口渴多饮 :

伴壮热、口渴喜冷饮——阳明经证

伴小便量多,体渐瘦——消渴病 3、口渴不多饮:阴虚、湿热、痰饮证、瘀血内停、热入营血证

渴欲饮但水入即吐 :饮停于胃 渴但欲漱水不咽: 内有瘀血 (二)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邪气困阻中焦或脾失健运 纳少—脾虚;纳呆—湿邪困脾 2、厌食:食积-“伤食必恶食”

厌油腻—湿热 妊妇—胃失和降 3、消谷善饥:胃火炽盛 4、饥不欲食:胃阴不足 5、偏嗜食物:小儿虫积等 6、除中:脾胃之气将绝

(三)问口味

1、口淡:脾胃气虚,寒证 2、口苦:热证 3、口甜:湿热蕴脾

4、口酸:消化不良,肝气犯胃 5、口涩:燥热伤津

6、口咸:肾虚及寒水上犯 7、口粘腻:湿浊,痰饮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