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 图文 下载本文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

主备教师:张爱华

一 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五四爱国运动,指的是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其核心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 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和两个阶段及其特征。掌握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表现和五四运动的意义,记住五四爱国精神。

2、分析:理解五四运动爆发后取得的初步胜利以及对全国的影响。掌握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及经过。记住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和五四精神。就是指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五四精神,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中学生理解能力较差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从五四传单和口号中引导学生去分析感悟它的精神,其中关键是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分析方法。

四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文警报警告国人》一文,沉痛地说:“胶州亡矣,国将不国矣!”北京大学等学生代表知道这是法国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了,便决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应对办法。5月3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校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由《京报》主笔邵飘萍报告中国外交的失败情况,群情激奋。北大一位同学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全体学生更加激愤。第二天,五四运动爆发了。那么,五四运动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它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学习完这一课,大家就明白了。

问题一: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观看图片获取信息,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的历史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问题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问题2:在巴黎和会上,为什么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得到的却是类似战败国的待

29

遇?

(1)巴黎和会是战胜国中的大国间的分赃会议,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2)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低下。 问题3:五四运动的概况

开始: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集会。 口号:“外争强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青岛”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经过:

单纯的学生运动→全国性的爱国运动。 北洋军阀的态度:镇压→被迫让步。 问题4:五四运动的结果怎样?

释放被铺学生,撤销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问题5: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作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团结。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问题6:你所理解的“五四精神”是什么?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例题: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操纵会议,竟在对德和约上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交给( B )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变式练习: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D )

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 目标检测

1、 1919 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在 北京 爆发,学生要求拒绝在 对德和约上签字,一致要求惩办亲日派卖国贼_曹汝霖_、 陆宗祥 、 章宗舆 。6月3日以后, 工人 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 上海 。 2、阅读文字和图片: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请回答:

①材料反映哪一历史事件?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30

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 ②这一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③这一事件使中国革命进入什么新的历史时期? 五四运动使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④学习本课后你准备以哪些实际行动弘扬五四精神?

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多做贡献。

六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运动前期,青年学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运动后期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作用,为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记住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11课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主备教师:张爱华

一 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其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及诞生的经过。

二 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和中共“一大”、和“二大”的内容并能分析其缺陷。

2、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和中共“一大”、“二大”的内容和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就是指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三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二的学生分析能力比较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其中关键是要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所做的贡献。 师生活动:学生看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教师适当补充历史相关的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1:李大钊同志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了哪些工作?

31

(1)1918年,李大钊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 》和《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歌颂十月革命。

(2) 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颂扬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3) 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长篇论文《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中国共产党

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问题2: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说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要成立中国共产党?

在以前的民主革命中,中国的资产阶级虽然有自己的政党,但由于自身的软弱与妥协,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使得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到,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建立中国共产党。

问题3: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1)阶级基础: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2)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3)组织基础:五四运动后,各地共产主义组织纷纷建立。 问题4:你们想一下,这三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中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工人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使他们开始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打成一片,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这种结合又促进了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问题5:一大”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内容有哪些? (1)1921年7月,(毛泽东)等( 13 )人出席 (2)地点在( 上海 ),最后一天转移至( 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3)通过了( 党纲 ),规定了党的( 奋斗目标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最终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 (4)选举( 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问题6: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因为他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中的巨大影响,并且他是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者之一。

问题7: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分别是什么?

最高纲领: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达到最终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打到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统一的民主的共和国。

例题:以下人物中属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是 ( A ) ①毛泽东 ②董必武 ③李达 ④陈独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变式练习:中共一大确定的党的奋斗目标是 ( D ) A、 领导工人运动 B、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

C、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 问题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掌握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内容。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此目内容,教师讲述并提出问题。 问题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