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一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1) 下载本文

课外文言文专题

(一)对牛弹琴

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选自《理惑论》) 【注释】①昔:曾经。②公明仪:春秋时代鲁国的音乐,.善弹琴。③《清角》:古雅的曲调的名称。④操:琴曲。⑤虻(méng):吸血的苍蝇。⑥鸣:鸣叫声。作名词⑦蹀躞 (dié xiè) :迈小步来回走动。

【阅读指津】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伏食如故( ) (2)伏食如故( ) ..(3)即掉尾奋耳( ) (4)即掉尾奋耳(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为牛弹《清角》之操 B.转为蚊虻之声 C.孤犊之鸣 D.至之市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2)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4.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二)虎求百兽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于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

【注释】①荆宣王:楚宣王。②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③果诚:果真。④江乙:人名,魏国人,很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事,⑤子:你。⑥长:做??首领。⑦然:认为??正确。⑧甲:军队。

⑧⑦

【阅读指津】

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昭奚恤凭借楚宣王的强大吓唬北方诸侯。凡是凭借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是凭借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这些狡猾、奸诈的人,虽凭借外力能逞雄一时,而其本质却是最虚弱不过,不堪一击的。这个故事同时也告诉我们,凡事应开动脑筋,不能像“狐假虎威”中的老虎那样麻木信从狐狸,否则会闹出笑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北方之畏昭奚恤( ) (2)天帝使我长百兽( ) .. (3)故遂与之行( ) (4)兽见之皆走(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 B.今王之地方五千里 .. C.而专属之于昭奚恤 ..

D.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子无敢食我也!

(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4.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楚宣王问“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这个问题,表明楚宣王担心昭奚恤影响太大,

自己将会受到昭奚恤的威胁。

B.江乙在他所说的寓言故事中表达的含义是,北方是因为畏惧昭奚恤而畏惧楚宣王

的。

C.“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大王您不知道北方怕您,却认为他

们是怕昭奚恤”。

D.“犹百兽之畏虎也”是在委婉地告诉楚宣王,北方怕的是您,因而昭奚恤对您没有 威胁。

(三)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闻琅琅声,遂不禁而泣。师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选自《初潭集》) [注释】①少孤:幼时丧父②书舍:书塾。③得:能够。④亲:义母。⑤其:他们,指代书舍里的学生。⑥中心:内心里。⑦恻然:忧伤的样子。侧,忧伤⑧就书:上书塾(读书)。

就,靠近。 【阅读指津】

邴(bǐng)原,东汉末官吏,字根矩,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人。他在幼年丧父、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立志学习文化知识,最终感动了书塾里的教师,成就了一则学与教的佳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欲书可耳( ) (2)无钱资( ) ..(3)童子苟有志( ) (4)吾徒相教(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什么?

(四)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然卒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释】①说(shuì):游说。②信陵君:即魏公子无忌,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异母弟,封信陵君。③邯郸(hán dán):赵国国都。④存:存在,存活。这里是使??幸存。⑤赵王:赵孝成王,惠文王之子,名丹。⑥唐雎(jū):战国魏人,安陵君之臣,此时为信陵君食客。⑦卒:通“碎”,突然。⑧受教:接受教诲。 【阅读指津】

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年),秦军围攻赵国首都邯郸,魏王派将军晋鄙领兵救赵,接着又受秦王的威胁而令晋鄙按兵不动。信陵君使魏王宠爱的如姬从宫中窃得调兵的虎符,杀晋鄙而夺取其兵权,救赵胜秦。信陵君自知此举激怒了魏王,所以留在赵国,赵孝成王与平原君(赵国之相,信陵君的姐夫)商量,打算将五个城邑封给信陵君。信陵君听说此事,自以为有功劳而面有骄色,于是唐雎就说了这番话,劝他不要自以为有德于人而居功自傲,而应该更为谦虚谨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破秦军( ) (2)赵王自郊迎( ) .. (3)人之有德于我也( ) (4)无忌谨受教(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2)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

3.唐雎希望信陵君忘记的是什么?

4.请分别说说信陵君和唐雎的为人。

(五)鲁相嗜鱼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加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选自《初谭集·廉勤相》)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一:整个。③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④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⑤唯:正因为。⑥即:假如。⑦下人:迁就他人。⑧枉:歪曲。⑨不必:不一定。⑩给:供给。?明:明白。 【阅读指津】

公孙仪嗜鱼但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2)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 .. (3)则免于相( ) (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2)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3.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