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总复习 下载本文

六书的名称及次第: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的定义、班固的次序)

性质——六书是战国后的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出的字体分类。 (二)许慎的六书说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故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三)四体二用说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之法(体) 转注、假借——用字之法(用)

二、前“ 四 书 ”的 分 析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寸 亦 中 本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形象会意——会意字的组成部分(意符)虽然多数是由象形字充当,但该象形字一旦充当了会意字的部件后,便失去了文字的性质,只是一种形象的符号。 莫 涉 戍 逐

抽象会意——用意符的文字意义来会合成意。 少力为劣。 更生为甦。 小土为尘。 上小下大为尖。 不正为歪。 山石为岩。 四方木为楞。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字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表示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一个部分表音,叫声符。

汉字的结构和本义的探求

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汉字的本义。

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语言环境。

二、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部首 (一)左形右声:江棋诂超 (二)左声右形:攻期胡邵 (三)上形下声:空箕罟苕 (四)上声下形:汞基辜照 (五)内形外声:辩哀问闽 (六)内声外形:阁國固裏

形符和声符位置反常例 祖、祈、福——視、祁 銅、鐵、銀——錦、欽 釗、到——副、割、刈 問、悶、閩——關、閻、閭 形符和声符位置特殊例 條、修、脩、倏——攸聲 轂、穀、縠、糓—— 聲 勝、騰、滕——朕聲 旗、施、旌——從 隨——從辵,隋聲。 賴——從貝,剌聲。 省形和省声

星——从晶省,生声。

雷(靁) ——从雨,畾省声。 累(纍)——从糸,畾省声。 豪——从豕,高省声。 毫——从毛,高省声。

(1)形符和声符的位置不固定,因而难以确定哪个是形符,哪个是声符; (2)声符缺乏明显标志,因而容易和会意字混淆;

(3)有时声符只取近似的音,因而失去准确表音的作用。

下列全是象形字的一组:

A鱼女禾明B燕鸟羊水C人山马从D火日考牛 下列全是指事字的一组:

A本末刀斗B令瓜田下C刃亦寸朱D长门上斤 下列全是会意字的一组

A众若眉而B间益逐鸟C初齿网休D牧采取射 下列全是形声字的一组

A苗闻病功B领宇斧暮C颖阁辫霖D肌篱衷眉

下列全是指事字的

A上下中亦B上下本末C上亦朱及D朱刃寸甘E中肱武面 下列全是会意字的

A武受射逐B莫朝毓伐C武伐及韦D戒刃育受E逐取韦莫

汉字的部首:

《说文解字》540部 《康熙字典》214部 《新华字典》189部

部首的归并对文字检索的影响

三、汉字形体演变

书体演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现在知道的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战国文字分为两大系统:比较保持传统的西方周秦文字(籀文,大篆);变异较大的东方六国文字(《说文》古文)。

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隶变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

形体变化:一是结构,二是笔势(笔画的恣态)。

2、整字的简省或讹变 省略

3、不同部首或偏旁的混同

四、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通假字

异体字的分类

第一类是两个字并驾齐驱,都是常见的字。

第二类是一个字常见,一个字罕见。

异体字形体上分歧的几种情况: (一)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别。 (二)意符的不同。 (三)声符的不同。 (四)意符声符都不同。 (五)变换各种成分的位置。

不能认为是异体字的三种情况:p81

汉字的简化和汉字的规范的几个相关问题 关于识繁写简 关于规范汉字表 关于繁体字的申遗

古今字、通假字见另页

3、古今词义的异同 4、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词汇知识

古书中的用字: 1、异体字 2、繁简字 3、古今字 4、通假字

3、古今字:

古今字,是指为了避免一字兼职过多而造成理解上的歧义,于是就在古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表义偏旁,于是造了一些所谓的今字,用来分担古字的一些义项,这一组字就是古今字。也可以说,就是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书写,这不同的字就是古今字的关系。当然,古和今都是相对的时间概念。只是说,这一类字的产生,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方面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主要有: 1、今字与古字在形体上存在相承的关系。

就是说,今字是在所谓古字的基础上加上表义形符而创造出来的。如:竟,本来是乐曲终了的意思。但在古代文献里也常用来表示边境的意思,例如《左传·宣公二年》:“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其中的竟,用的就是边境的意思。后来,就在竟字的左边加上个土,造了个境字,这就形成了一对古今字的关系。这是古今字产生的主要途径。常见的有:禽—擒,责—债,要—腰,辟—避、譬、僻,卒—猝,其—箕,莫—暮,员—圆,韦—围,取—娶,昏—婚,州—洲,解—懈;

2、通过改换古字的义符而产生今字。如:说—悦,赴—讣,適—嫡,没—殁,振—赈;

3、古字与今字在形体上并不存在相承关系。就是说,古字与今字在形体上毫无联系。这种古今字,可能是由古音通假而形成的。如:罢—疲,身—娠,要—邀,亡—無,伯—霸,辠—罪; 4、还有一种就是稍变古字的形体而造成今字。如:大—太,不—丕,母—毋,陈—阵,閒—间。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古今字所表示的词义关系来看,主要有:

1、为本义造今字。有些字被假借作别的意思,于是又为它的本义造个所谓的今字。这种文字现象,文字学上称为加形保义。所保的,就是该字的本义。例如:队,本义是从高处坠落下来。后来假借为队列的队,于是就造坠字以保住坠落的本义。队是古字,坠是今字。 其他的如:队—坠,正—征,匡—筐,或—国,段—锻,莫—暮,须—鬚。

2、为引申义造今字。词义引申了,又为古字的本义造个所谓的今字。例如:益,本义是水漫出来,由此引申为副词多多益善的益,于是,就在益的左边加个水,以保住益的本义是水从器皿里溢出来的意思。益是古字,溢是今字。这也是加形保义的一种。 其他的如:责—债,景—影,丞—拯,閒—间,原—源,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