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总复习 下载本文

辅助性代词:者、所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 朕

第二人称代词:女(汝)、若、而、乃,分两类。 第三人称代词:之、其 复数表示: 谦称表示:

指示代词

此、是、斯、兹 彼 之、其 夫

若、然、尔 焉

诸=之+于

疑问代词 谁、孰 孰与

何、曷、胡、奚 安、恶、焉

或、莫

者、所

一、请说明下列句中划线的代词的用法,并加以翻译。 1.赵衰、赵盾孰贤?(《左传·文公七年》)

2.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订鬼》) 3.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5.学恶乎始,恶乎终?(《劝学》)

6.援乌号之弓,挟肃慎之矢。(《中山狼传》) 7.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左传·晋灵公不君》)

二、请指出下列各句中“者”、“所”的词性,说明其结构特点,并加以翻译。 1.人主有诱于事者,有壅于言者,二者不可不察也。 (《韩非子·南面》) 2.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淮南子·天文训》)

3.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信陵君列传》)

4.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齐策》)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 6.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

7.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荀子·不苟》) 8.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左传·隐公三年》) 9.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

一、请说明下列句中划线副词的类别和意义。 1.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2.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史记·魏公子列传》) 3.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受累仅三十口。(韩愈《与李翊书》)

5.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史记·魏公子列传》) 6.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孙膑》)

7.然盘庚之迂,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答司马谏议书》) 8.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春申君列传》)

二、请比较说明下列各句中否定词的用法,并指出其词性。 1.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学记》)

2.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崔瑗《座右铭》) 3.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上》)

4.去其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勿以为利。(《汉书·王莽传》)

三、请说明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词性和用法。 1.两服齐首,两骖如手。(《诗经,大叔于田》) 2.两释累囚以成其好。(《左传·成公二年》) 3.一再则宥,三则不赦。(《国语·齐语》)

4.及西门,使贰车反祐于西圃。(《左传·哀公十六年》)

24、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在这一节通论里,我们只选那些比较重要的,有助於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修辞手段来谈谈,目的只是帮助读者了解这些修辞手段,从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九个方面:(一)引用;(二)譬喻;(三)代称;(四)并提;(五)互文;(六)夸饰;(七)倒置;(八)委婉;(九)省略。

一、引用

引用的分类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引言、引事、引文。 引言

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如: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经·盘庚上》)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史记·季布列传》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三峡·巫山》 引事

《报任安书》

“昔卫灵公”两句:据本书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载,孔子在卫国时,有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出游,让宦官雍渠同车陪侍,让孔子乘后面的一辆车跟随,招摇过市,孔子认为是一种耻辱,于是就离开卫国,到曹国去了。这里说去卫适陈,所记不同。

“商鞅”两句:据本书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载,秦国贤者赵良认为,商鞅是通过宦官景监的推荐才见到秦孝公并被重用的,一开始名声就不好。所以这里说“赵良寒心”。

“同子”两句:据本书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载,汉文帝乘车外出,让宦官赵同在车中陪侍,袁盎伏在车前直言谏阻,文帝只好让赵同下车。赵同,原名谈,司马迁为避其父的名讳,所以称其为赵同或同子;爰丝,即袁丝,袁盎字丝,袁,《汉书》作“爰”。 引文

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如: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系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传僖公五年)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汉书·艺文志)

先秦所引的经主要只有《诗经》《尚书》和《周易》三种。除经之外,还有所谓“传”。先秦所谓传,大约是一些传说(包括历史故事和格言)。《孟子》所谓“於传有之”(《梁惠王上》),《荀子》所谓“传曰”,都属於这一类。到了汉代,所谓传则包括那些当时不属於经而又与经相表里的著作,如《论语》之类 。

战国时代,引经成为风气。《论语》引《诗》两次,引《书》两次;《孟子》引《诗》已达二十六次,此外还引《书》两次。《荀子》引经更多,引《诗》竟达七十次,另外引《书》十二次,引《易》三次,此外还有“传曰”二十次。诸子当中,引经最多的是《荀子》。《墨子》虽不是儒家的著作,也引了几次《诗》《书》。

汉代以后,引经据典不限於《诗》《书》《易》三种了,还可以引《左传》《论语》《老子》《庄子》《韩非子》《管子》,甚至引用董仲舒的作品。当然,越到后代,可引的著作就越多了。这种引

用一般著作的手法,是从“引经”发展来的。

二、譬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 譬喻的分类 明喻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隐喻(暗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博喻:很多比喻连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

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皇,报蝘蜓而嘲龟龙,不亦病乎?(扬雄解嘲) (鸱枭蝘蜓比喻卑鄙的人,凤皇龟龙比喻高尚的人。) 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同上)

(当涂比喻得志,失路比喻失志,青云比喻高位。)

若择源於泾渭之流,按辔於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文心雕龙·情采) (泾渭比喻清浊。)

三、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