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申知识即美德古典主义教育的蕴含 下载本文

柏拉图在理想国要赶走诗人 ,在这个时代诗人不再是神的传言人 ,不再作为引路人引导人去见证存在的本源。柏拉图《理想国》提出的根本问题就是 ,在去神化的平民时代里 ,人类理想的生活世界如何可能 ? 那就是 ,通过哲人政治敞开对人的本源的回归。权利越大就越会膨胀人的欲望 ,误导民众 ,把城邦引向坏的方向 ,只有哲人才能重新在对本源的回归中纠正城邦的方向。理想的城邦在人间是找不到的 ,但可以在人的心中找到。引导大家在心灵的转向之中去见证理想的城邦 ,从而把理想的城邦建立在个人的内心 ,德性因而成为城邦的基础 ,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意义就是引导人去认识理想城邦 ,认识人在城邦中的使命 ,认识自我。正因为如此 ,政治的问题究其根本就成了教育的问题。

现时代的我们其实更多地局限在小我中 ,理性的算计取代生命的整体智慧成为个体行动的基本依据 ,从而使得我们无法真正超越自我 ,走向他者 ,担负个体行动的道德责任。不断地回到源头 ,回到古典 ,活化我们对原初的、本真的问题的思想与想象 ,也许可以重新敞开人类生活的可能性。我们今天的生活越来越世俗化 ,生活空间越来越紧迫。不断回到哲人时代 ,以那个时代的智慧重新激活我们今天关于存在的思考与想象,为当下生活纠偏提供种可能的路径。尼采的超人理想实际上是从另一个极端传达了这个理念 ,我们没有办法提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地上抬起来 ,世俗生活的个人没有办法解决自身存在的危机 ,无法真正从小我中超越 ,现代人是越来越聪明 ,却越来越少智慧 ,于是呼唤超人的诞生。

光在哪里? 光其实就在我们心中。我们总是急切地想援手于外 ,恰恰忘了从内心去寻找 ,从自我完善的路径去寻找。既如此 ,我们就不能不重新回到苏格拉底 ,倾听两千多年前那位智者的声音:“不管老小 ,都不要只顾个人和财产 ,首先要关心改善自己的灵魂。”

三、 知识的双重指向

2006年 2月 ,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参与。其中 ,美国的 12名高中生都是今年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 ,国内的高中生也是被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香港大学等著名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整个节目中的两个环节因为中美学生表现的强烈对比 ,令人震撼。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 ,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 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 ,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有的这样解释 ,如果我拥有智慧 ,我掌握了真理 ,相应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外 ,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 ,有的选择了财富 ,有的选择了权力。后面要求制定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首先由中国学生阐述。我们的孩子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入手 ,从歌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 ,到吟咏茶马古道 ,然后有人弹古筝 ,有人弹钢琴 ,有人吹箫 ,三个女生大合唱 ,一人一句 ,一会又是一个人深情地背诵 ,然后是大合唱。最后对非洲的援助计划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美国高中生的方案 ,则是从非洲目前的实际情况 ,从也许我们都想不到的非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包括食物、教育、饮用水、艾滋病、避孕等一些看起来很细小的实际问题入手 ,每一项 ,做什么,准备怎么做 ,甚至具体到每项的预算 ,而那些预算竟然准确到几元几分。每个人分工明确,又融成一个整体 ,整个计划拿来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

报刊上的评论提出:“当中国学生该展现出理想和精神的崇高的时候 ,他们要追逐金钱和权力;当中国学生该立足实际 ,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时候 ,他们又吟诗弄赋 ,在实际问题的外围不着边际地轻轻飘浮。” 这中间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知识的增长带给我们的究竟是真理与智慧还是权力与金钱 ,虽然从世俗的意义上而言 ,可能真理与智慧还是会导向权力与财富 ,但从个体人格发展的意义而言 ,则相去甚远。同样 ,关注非洲 ,并不是到那里

去显明自己的优越性而是真正以平等的姿态把自我融入其中。虽然对于从非洲本地人的视角而言 ,可能任何援助本身都难免会显示某种优越感,但关键的问题是对于我们自身而言 ,我们的援助本身究竟显明的是自我一种怎样的生命姿态。恰恰我们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是自我的迷失与锁闭 ,这当然不是个别现象,我们不应该简单谴责他们的观念意识 ,他们的观念不过是我们时代的症候而已 ,[3 ]更重要的是 ,我们要反省 ,我们的教育究竟指向何方 ?

教育的累积 ,知识的增长,带来的本是个体自由的扩大 ,由此而导致自我存在的去蔽 ,自我存在空间的不断疏明、敞开 ,由此而使个人获得对自我的更真切的把握 ,从而使得个体面对茫茫世界而能保持积极的尊严自我 ,并显现出自我存在的丰盈。当知识指向的并不是自我的敞开与个体存在本身的丰盈 ,而是个体在世俗生活中的力量、 权力 ,知识与教育不过是达成个体世俗生活成功的工具 ,知识再多 ,也未能导致自我存在的敞开 ,个体在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中的沉迷就成为必然。马克斯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结尾所写的“ 专家没有灵魂 ,纵欲者没有心肝 ”,正在成为失去了根本性价值支撑的教育的副产品。“ 受过高等训练的计算机专家 ,在道德、 政治或宗教方面的学识未必比最愚昧无知的人强多少。恰恰相反 ,他受过的狭隘教育伴随着偏见与傲慢 ,还有那些今天看明天扔、 不加批判地接受跟前小聪明的文献 ,切断了他与人文学识的联系 ,而那是普通民众通常从各种传统渠道就能学到的。?? 现在的教学体制除了受市场需求的左右之外 ,全然不能分辨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4]这正是我们今天物质主义、 享乐主义发达的原因 ,这实际上意味着启蒙的缺失。个体启蒙的根本意义就是如何重建自我 ,引导自我不断地去认识生命的本原 ,找到生命的本原 ,并努力使自我安居其中。单向度的启蒙 ,仅仅扩充了个体世俗生活的力量 ,导致自我在个人不断向世俗生活扩展的力量以及对力的崇拜中的迷失。正因为如此 ,成熟启蒙的重任实际上

远未在我们的生命空间中完成。

据说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一个学生 ,曾经一本正经地问过:“我学这些东西能得到些什么呢 ?” 欧几里德沉默片刻 ,叫来仆人 ,吩咐说:“给他 6个铜板 ,让他走吧 ,这是他想要得到的东西。”实际上 ,苏格拉底时代 ,知识就早已出现了双重指向。苏格拉底倡导知识即美德这一训示 ,就是要对抗知识的世俗化、 功用化。知识一方面向内指向个体对自我生命之本真使命的认同 ,促成个体德性的内在完满;另一方面又可能向外辐射 ,而成为一种世俗生活中的“(权 )力 ”,使得知识成为个体支配他人与世界的基本依据。培根“知识即美德 ”只是把这一在古典教化理念中隐在的知识路径给凸显出来 ,把知识在世俗生活中的力量合法化。福柯的知识即权力是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进一步明示 ,揭示出所有的知识都隐含着一种权力的事实 ,从而把挂在知识身上的最后一块遮羞布都扯了下来 ,知识的神圣意味彻底消解。当知识成为无所不在的权力 ,我们还有没有从知识与教化中找到自我心灵安顿的可能?

四、 现代教育在“力”的崇拜中的迷失

知识向上通向对个人存在使命的认识 ,知识向外通向个人在现实中支配他人与世界的力量。指向个体德性的知识愈丰富,则个体心灵世界就越丰富 ,心灵自我就越发达 ,个体在世界中获得的自由就越大 ,个人就越来越多地从盲目与任性之中解脱出来 ,自我存在的空间与内涵不断扩大 ,而使自我成为不断追求人性卓越的存在。相反 ,指向世俗力量的知识越多 ,不足以与指向德性相匹配 ,那么个体的心灵世界实际上就会越来越弱 ,物性就可能一步步侵蚀人性 ,个体找不到自我存在的方向 ,而容易迷失在对外在的力量的迷信之中。教育当然要关心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基本力量的获取 ,但同时教育必须要通过知识来呵护人的德性 ,把个体通过教育获得的现实生活的力予以德性的引导 ,从而使个体不至于迷失在世俗的力的崇拜之中 ,而能找到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