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申知识即美德古典主义教育的蕴含 下载本文

熟、健全的心智 ,在拓展人的现实行动的力量与空间的同时 ,培育个人鲜活、完整的德性 ,提升现代知识与个体人生的亲缘性 ,增进个体与世界之间活泼亲近、充满血肉温情的联系 ,启迪和谐、美好的心性 ,保持个体心灵与世俗世界之间必要的张力 ,促成个体存在凭借本原性知识所通达的德性与个体凭借技术型知识获得的世俗生活权力和谐一致 ,从而发育完整、丰盈、活泼、健全的现代人格。

湖南湘西 ,偏远、贫困。假设这个地方没有给中国社会做出任何贡献 ,但因为它养育了沈从文和他的两个外甥黄永玉、黄永厚 ,它就应该成为中国大地上的文化沃土。沈从文和黄氏兄弟 ,都不是科班出身 ,正因为如此 ,他们身上更多地保留着湘西自然风土所孕育出来的淳朴生命姿态 ,生命的活力没有被过多地规训 ,天性的率真 ,悠远、 至美的沉思中不乏自然野趣 ,在充满诗意的理性探索中彰显出人性的丰盈 ,这些都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随意而充分地流露出来。他们自身的生命实践中 ,以及由他们的生命品质延展开来的艺术实践中 ,充分地显现出一种古典的韵味。沈从文终其一生 ,怀抱对现代性的忐忑不安的认同与拒斥之中所遭遇的内心无法排遣的紧张 ,倔强地守护着他自小烙下的这种古典意味的“乡下人”的生命气质 ,[9]让人们“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 ,发现一种燃烧的热情 ,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的倾心 ,康健诚实的赞颂 ,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刺激人们 ,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 ,对当前一切的怀疑 ”,[10]“让正直和热情 ??保留些本质在年青人的血里或梦里 ”,并“重新燃起年青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11]维柯在《新科学 》中这样说到:“在世界的童年时期 ,人们按本性就是些崇高的诗人。”随着理智的累积性发展 ,人类的成熟乃是必然 ,但我们怎样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不断地回望童年 ,以保持人类智慧不至于僵化 ,实际上也就是保持人类生命姿态的健全与丰盈 ,与对人性基本尊严的守护。重温古典教育哲学 ,

就是要在教育的诗性智慧与理性智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让我们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保持一份必要的童真。

古典教育哲学智慧正在于其尚未被后来的理智化所遮蔽的鲜活人性的绽放 ,是对源自神性的人性之卓越追求的礼赞。古典教育精神正是体现了一种诗性智慧与理性智慧的和谐。刘再复在《红楼梦悟 》中这样就歌德而谈及人性:

荷尔德林在致黑格尔的信中这样礼赞歌德:“我和歌德谈过话 ,兄弟:发现如此丰富的人性蕴藏 ,这是我们生活的最美的享受 !”歌德是大文学家 ,他被荷尔德林所仰慕的不是思辨的头脑 ,而是“人性的蕴藏 ”。作家诗人可引为自豪的正是这种蕴藏 ,而像歌德的蕴藏如此丰富 ,却是极为罕见的。在中国 ,能让我们借用荷尔德林的语言作衷心礼赞的作家 ,只有一个 ,就是曹雪芹。我们要对曹雪芹的亡灵说 ,你在《红楼梦 》中提供如此丰富的人性蕴藏 ,这是我们生活的最美享受。还要补充说 ,我们活着 ,曾受尽折磨 ,但因为有《红楼梦 》在 ,我们活得很好。[12]

经典作家 ,正是因为其身上无比丰富的“人性的蕴藏 ”,才使得他们足以穿越时间与空间 ,把精神之光传递到每个亲近他们的人们。套用刘再复先生的语式:我们活着 ,曾受尽折磨 ,但因为有经典的存在 ,我们活得很好。古典智慧在昭示我们人性的空间与生命的路径之时 ,极大地丰富、 拓展我们存在的可能。

“对我们来说 ,古老的哲学已经不再触手可得 ,因为我们总是通过一种传统去看待它 ,这种传统的主张并不恪守真理。必须作出努力去恢复古老的哲学 ,这样的努力已经十分艰难 ,因为我们不再拥有这样的武备 ,有了它 ,我们就能用前辈哲人们的眼睛来观看我们自己 ,而非用我们的眼睛去看他们。”[8]回归古典教育哲学 ,就是提示我们 ,要不断地去亲近那些古典的教育智慧 ,敞开教育的人性空间 ,让我们寻找到在面对当下人的生存处境或者说困

境时 ,能坚定地守护教育应有的人性期待 ,从而牢牢地把握教育的真谛。

七、 守护教育的形上芬芳

刘再复这样评价《红楼梦 》,“处于人间而能享受心灵的最高幸福 ,便是能闻到美丽灵魂散发出来的沁人心脾的形上芬芳。”[12]他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有意味的意象:形上的芬芳。形上的事情并不是远离人间烟火 ,恰恰是让我们在世的内在关切 ,是我们存在不可或缺的基本质素。跟花花世界所提供的眩目的享乐物品相比 ,我们置身此世的形上关切 ,就如同深秋的菊花 ,在我们身前身后 ,静静地散发出来的淡淡馨香。

教育的形上芬芳 ,意味着教育对自身存在本质的迷恋 ,对教育何以为教育的反思性坚守。置身世俗生活之中 ,媚俗是人的存在的基本境遇。但人作为心灵生活的存在必然要从物化的生活世界之中适当地超离出来 ,从而使个体人格与世俗生活保持必要的张力。一百年前有蔡元培先生倡言教育独立 ,主张教育交给教育家来办 ,正是期待通过教育家来守护教育自身存在的品格 ,保持教育对变化的社会生活的必要的张力与适当的距离 ,从而保持教育的形上的芬芳。

正由于我们实际上对人性的理解与认识还是远不充分的,我们对教育的思考与设计就有必要留出余地,那种灯光式的教育研究与设计,许多时候难免构成对生命的抑制,因为他们总想着要以强而有力的姿态来设计出让每个人的每个方面都获得充分、 高效地发展的方案。这实际上是一种科学主义的迷信,是对个人设计理性的迷信。教育研究与设计需要给人的自由发展留下必要的余地。教育学不应当成为单面的科学,教育实践所要追求的也决不是以效率为目标的单面的科学性,教育需要一种形上芬芳的呵护,教育需要适度的“魅”。正是在此意义上,教育需要的不只是晶莹透亮的现代理智主义的灯光,还需要一种带有几分迷魅的、对生命抱有几分敬畏的、散发古典幽味的烛光。

在古希腊语中,学校的含义就是“闲暇 ”,这其中隐含的意义就是教育乃是一门闲暇的艺术。所谓“闲暇出智慧 ”,正是闲暇的心态才使得教育不至于过于实在、过于媚俗化 ,而得以徜徉、荡涤自由的心灵 ,才可能有形上芬芳的绽放空间。“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坚持教育必要的形上关怀 ,乃是抵抗、超越当下教育的媚俗化、平庸化的努力。

常有人问及这样的问题 ,到底什么是终极关怀 ,什么是平民关怀 ? 在我看来 ,所谓终极关怀 ,无非就是指的对人的存在的最根本的目的 ,以及扩展而来的对人类存在本身的终极目的的思考;平民关怀当然就是关怀普通人的世俗生活。终极关怀中包含着平民关怀 ,但又不止于平民关怀 ,世俗生活的泛滥容易迷失人心灵的眼睛。人之所以需要终极关怀 ,就是这个原因,终极关怀的必要正是要敞开人的心灵之眼 ,以避免人性在物化世界中的迷失。现代教育的发生本来就是以凸显平民关怀、 弱化终极关怀为特征的,这跟现代生活跟追慕当下的享乐而疏远心灵的安顿是一致的。

教育之所以需要形上关切 ,正是因为一种教育实际上就是在塑造一种人的存在方式。当教育全然沉迷于对当下现实生活的适应 ,教育就没有办法真正地去培育从容地面对世俗生活而能积极、独立、健全的自由个体。教育本身就会在单面的社会适应中迷失自身的品格。重申知识即美德 ,就是要在以力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的强光中 ,守住当下教育的一脉古典的余韵 ,让古典教育的精神得以在逐渐物化的现代教育与现代生活中 ,散发出一瓣蕴涵着形上魅力的幽微馨香。

参考文献:

[1]王晟晖. 解开心理链条上现代死结 [J]. 书屋 , 2007(2) .

[2]埃里希 ·弗罗姆. 对自由的恐惧[M]. 许合平 ,朱士群 ,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1988:155,154,196.

[3]林茶居.作文指导:有多少可能[M]∥明日教育论坛:第 43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 .

[4]布鲁姆.美国精神的封闭[M].战旭英 ,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7 . [5]黄万盛.革命不是原罪[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6]竺乾威.人的条件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7,205.

[7]冯克利.以古典情怀针砭现代性的困局——评布鲁姆《美国精神的没落 》[N].南方周末 , 2007—02— 01 .

[8]布鲁姆.巨人与侏儒:增订版[M]. 张辉 ,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7:341,6.

[9]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2008 . [10]沈从文. 从文小说习作选[M]. 上海: 上海书店 ,1990 . [11]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 [12]刘再复.红楼梦悟[M].北京:三联书店 ,2006 :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