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2.不矛盾。前者孔子之所以反对讲究吃穿,是对“道”的强调。他认为作为君子应该追求正道(“志于道”),即便是粗茶淡饭也能如颜回一般“安贫乐道”。后者孔子之所以对饮食极为重视,则是对“礼”的强调。(“礼”是用以区分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祭祀斋戒是重要的礼,自然要讲究相应的饮食。 二、1.以“孝”齐家(调整好自己的家族),以“孝”治国,从而推行为政以德之道,实现“仁”的理想。 2.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胸怀天下;为人子女,要孝敬父母,但不是绝对地服从,父母有过错还得要谏诤。 三、1.参考答案 历史文献(文化知识)、社会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
解析 本题涉及文、行、忠、信具体内涵的解释,分别是历史文献(文化知识)、社会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
2.参考答案 因为孔子认为出仕不应以追求个人小利为目标,而应在出仕之前先通过读书来提高自身修养,要有高远的志向。他认为子羔年轻,学识不够,宜先读书,过早出仕会害了他,所以责备子路;他认为漆雕开已具备了学识和德行,可以出仕,而漆雕开觉得自己还不够,还要学习,所以孔子满意他的回答。(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 从注释中可以看出子羔小孔子三十岁,非常年轻,而孔子主张“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所以说在自身条件不成熟之际出仕只是追求小利罢了,反而会害了他。漆雕开小孔子十岁,他的学识、修养与阅历都超过了子羔,他的出仕水到渠成,能学以致用,所以孔子才推荐他。但漆雕开觉得还应进一步提高自我修养,孔子觉得他谦虚好学,又有德行,所以满意他的回答。 四、1.中庸
2.(1)“和”,讲究原则以寻求各方的统一与平衡,如材料所言,国君认为可行之事而实则有不可行的因素,大臣应加以指出,切不可君云亦云,反之亦然。“同”,则是无原则的调和,君云亦云。(2)“和”的结果是达到整体的和谐,使可行的更加完备,而不可行的也能从中汲取积极的因素。“同”的结果,则因异口同声而趋于单调沉闷,给事业带来损害。 五、1.仁 兼
2.(1)孟子之“爱”:由己及人有差等;以血缘为基础,出于天性。(言之成理即可) (2)墨子之“爱”:视人如己无差等;以利益交换为基础,出于功利心。(言之成理即可) 六、1.众星拱北
2.为政以德。孔子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有效,既能使百姓守规守距,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但他忽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七、1.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
2.不违背。以直报怨即以自身的公正、正直来对待别人的怨,捍卫自己的尊严,它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公平正直原则。而孔子倡导的“忠恕”也绝非无原则的宽容与姑息,也是建立在公平正直基础上的“忠恕”。所以两者貌似有违,实则一致。
八、1.玩笑之余透露出孔子对子路的爱,忧虑子路过刚而易折,进而担忧其命运,劝告并警诫子路中和一下自己的性格。
2.①课程要多样(教学内容要丰富);②因材施教,注意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③品德至上,德育要高于智育;④实行国民平等教育,有教无类。(答任意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