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 下载本文

组织的目标通常是通过各种活动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来实现的,因而目标和具体的计划通常构成为一个网络。要使一个网络具有效果,就必须使各个目标彼此协调,互相支援,互相连接。 3.目标的多样性

组织的目标具有多样性,即使是组织的主要目标一般也是多种多样的。但目标的多样性,并非越多越好,否则,计划工作就会成效不大。 4.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

这是按目标的重要程度来划分的。确定目标的优先次序是极为重要的,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以合理的方法来分配其资源。 5.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这是按目标的期限来划分的。要使计划工作收到成效,就必须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了使短期目标有助于长期目标的实现,必须制定实现每个目标的计划,并把这些计划汇合成一个总计划,以此来检查它们是否合乎逻辑,是否一致和是否现实可行。

6.定量目标与定性目标

这是按考核目标的性质来划分的。要使目标有意义就必须是可考核的。使目标能够考核的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定量化。在很多情况下,许多目标是用数量表示的。不过,也有许多目标是不宜于用数量表示的。在组织的经营活动中,定性目标也是不可缺少的。人们在管理机构中的地位越高,其定性目标就可能越多。大多数定性目标是可以考核的,一般定性目标在多数情况下是用“多好”的标准来衡量的。 (三)目标管理 

1.目标管理的由来和含义

目标管理是在泰罗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1954年,德鲁克在他所著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他认为,通过目标管理就可以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管理。之后,他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这一主张,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的各级主管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以此来达到企业的总目标。如果每个职工和主管人员都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则整个企业的总目标就有可能达到。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先驱者对目标管理也同样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目标管理制度。由于这种制度在美国应用非常广泛,而且特别适用于对主管人员的管理,所以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

目标管理是指组织的最高领导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要,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需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于每个职工根据上级制定的目标,分别制定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

我国实行目标管理始于1978年,是伴随着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而开展起来的。目前,我国各级组织中实行的计划指标层层分解、归口管理的办法,有些类似于目标管理。 2.目标管理过程

每个组织的性质不同,目标管理的步骤也不尽相同。一般地,可分为以下几步: (1)要有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实行目标管理,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组织的最高管理层首先要订出年度内组织经营活动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经过上下协商,订出下级以及个人的分目标。组织内部上下左右各自都有具体的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目标体系。目标也可由下级部门或职工自行提出,由上级批准。下级要参与上级目标的制定工作。 (2)组织实施。主管人员应放手把权力交给下级成员,而自己去抓重点的综合性管理。完成目标主要靠执行者的自主管理。上级的管理主要表现在指导、协助、提出问题、提供情报以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检验结果。对各级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取得的结果,要及时地进行检查和评价。首先定出检查时间,然后,在到达预定期限后,上下级在一起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应注意的事项是:本人完成后的结果要进行自检;对于本人的自检,上级必须同职工进行商谈;要以一定形式(如奖惩)同成绩评价结合起来。

凡按期完成目标任务、成果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鼓舞士气,为搞好下一期的目标管理而努力。对不按期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和个人,给以必要的惩罚,甚至在职务上给予降级。但在成果评价时,要根据目标的完成程度、目标的复杂程度以及工作的努力程度将结果分为四个等级。一般先由执行者自我评定等级,经过评议,最后由上级核定。

(4)新的循环。再制定新的目标,开始新的循环。

从上级主管部门开始确定目标并把它们分别分配下去的工作是很难做好的。这项工作也不应从基层开始,它需要一定程度的上下反复过程。 3.目标管理的优点

(1)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即有利于各方面的管理。

(2)有利于暴露组织机构中的缺陷。目标管理可使主管人员把组织的作用和结构搞清楚,从而尽可能地把主要目标所要取得的成果落实到对实现目标负有责任的岗位上。 (3)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心。目标管理使人们不再只是做工作、执行指导和等待指导与决策,他们都是有着明确目的的个人。

(4)有利于进行更有效地控制。管理控制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要懂得如何进行监督,而一套明确的可考核的目标就是管理者了解如何进行监督的最好指导。

总之,目标管理可以造成一种全体职工都关心组织的整体目标的局面,从而得到一种组织的活力和生机,大大改善组织的素质。 4.目标管理的缺点

(1)目标管理理论还没有得到普及和宣传。目标管理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把它付诸实施还需要对它进行大量的了解和认识。

(2)适当的目标不易确定。不能忽视真正可考核的目标是很难确定的,特别是有些定性目标难于定量化。

(3)目标一般是短期的。强调短期的目标,其弊病是显而易见的,可能会使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脱节。

(4)不灵活。计划是面向未来的,计划制定后还要不断进行调整,目标随之也要改变。而目标的改变可能导致目标前后不一致,从而给目标管理带来困难。

尽管目标管理在现代管理中还存在一些欠缺,但一旦被主管人员所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则目标管理在现代管理过程中将起到很大的作用。目标管理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人对实行目标管理的坚定信心;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结合;对目标的重视,目标一经制定,决不能放任自流和随意改动;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认真执行,不搞形式。

=====结束=====

第六章、预测

学习要点

(一)计划工作的前进条件和种类

1.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

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指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预期的内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伦理等外部环境因素,企业的现有生产技术条件等内部因素。 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搞好计划工作的重要依据。经验证明,在计划工作中出现的很多挫折是由于前提工作做得不好造成的。现代管理的特点之一是强调预见性,因此,主管人员只对现在环境作出反应是不够的。计划是在将来实施的,因而凡是有能力的主管人员都要设法去预见计划在未来实施时所处的环境,这就需要对可能影响任何既定计划的诸环境因素进行预测。显然,能预见到那些可能对既定计划发生影响的重要变化的主管人员要比那些不能预见到的主管人员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成功。 2.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的种类

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按照所涉及的范围可分为组织外部的(如政治、经济、社会、产品市场、要素市场等)和组织内部的(如组织的生产能力等);按照表现方式可分为定量的(如定额、劳动时间、劳动量等)和定性的(如信誉、职工士气、顾客满意度等);按照控制程度可分为可控的(如组织内部的政策和规划等)、部分可控的(如职工流动率、组织内的价格政策等)和不可控的(如价格水平、税收等)。 (二)预测的概念及步骤 1.预测的概念

预测是指对未来环境所做出的估计。它以过去为基础推测未来,以昨天为依据估算今后,以已知预计未知。预测是联系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部署,预测是对未来事件的陈述,是计划工作的一个环节。预测要说明的问题是:将来将会怎样,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如果不采取措施和行动,估计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预测的作用在于:第一,帮助我们认识和控制未来的不肯定性,使对未来的无知降到最低限度;第二,使计划的预期目标同可能变化的周围环境与经济条件保持一致;第三,事先了解计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结果。对于一个组织来讲,无论是制定计划,还是做出决策,都必须对未来的状况作出估计,并以这种估计作为计划和决策的依据。 2.预测的重要性

(1)预测既是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又是计划工作的结果。 (2)预测是使管理具有预见性的一种手段。

(3)预测有助于促使各级主管人员向前看,即为将来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