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控制重点 - 图文 下载本文

??2.2?K?2.2?30%?66%;TI?0.85TK?0.85?3?2.55min计算PID参数

??1.2?S?1.2?40%?48%;TI?0.5TS?0.5?6?3min计算PID参数

??1.7?K?1.7?30%?51%;TI?0.5TK?0.5?3?1.5min;TD?0.125TK?0.125?3?0.375min

??0.8?S?0.8?40%?32%;TI?0.3TS?0.3?6?1.8min; TD?0.1TS?0.1?6?0.6min9.某控制系统用临界比例度法确定调节器的参数,测得11.某控制系统用n?10:1衰减曲线法确定调节器的参

。试确定采用PI作用和

'作用测得?S?50%,Tr?2min?K?20%,TK?4min。试确定采用P作用、PI数,

和PID作用时的控制器参数。

解: 查表: P作用时的参数

PID作用时的控制器参数。

解:

查表:计算PI参数

??1.2?S'?1.2?50%?60%;TI?2Tr?2?2?4min计算PID参数

??2?K?40%

计算PI参数

??2.2?K?2.2?20%?44%;TI?0.85TK?0.85?4?3.4min计算PID参数

??0.8?S'?0.8?50%?40%;

TI?1.2Tr?1.2?2?2.4min; TD?0.4Tr?0.4?2?0.8min1.当对象的滞后较大,干扰比较剧烈、频繁时,采用简单控制系统往往控制质量较差,满足不了工艺上的要求,这时,

可考虑采用串级控制系统。

2.前馈控制的原理是:当系统出现扰动时,立即将其测量

??1.7?K?1.7?20%?34%;TI?0.5TK?0.5?4?2min;TD?0.125TK?0.125?4?0.5min10.某控制系统用n数,测得?S?4:1衰减曲线法确定调节器的参

?40%,TS?6min出来,通过前馈控制器,根据扰动量的大小改变控制变量,以

。试确定采用P作用、

抵消扰动对被控参数的影响。

3.大滞后过程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中,控制通道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纯滞后。一般将纯滞后时间?0与时间常数T之比大于0.3(?0 / T>0.3)的过程称之为大滞后过程。

4.比值控制系统: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几种物料的流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例如,在锅炉的燃烧系统中,要保持燃料和空气量的一定比例,以保证燃烧的经济性。

PI作用和PID作用时的控制器参数。

解: 查表: 计算P作用参数

???S?40%

计算PI参数

5.均匀控制系统 5.适用于非线性过程

6.分程控制系统:在分程控制系统中,一个控制器的输出7.1-5.串级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有: 信号被分割成几个行程段,每一段行程各控制一个调节阀,故1.对进入副回路的干扰有很强的抑制能力; 取名为分程控制系统。

7.1.串级控制系统

7.1-1.串级控制系统基本结构及工作过程 1.结构特点:

2.能改善控制通道的动态特性,提高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3.对非线性情况下的负荷或操作条件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7.1-5.主、副调节器调节规律的选择

⑴系统有两个闭合回路,形成内外环。主变量是工艺要求1.主调调节器调节规律:定值控制;副调调节器调节规律:控制的变量,副变量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主变量而选用的辅助变随动控制 量。

2.主被控参数要无静差→调节器调节规律为PI,PID调节;

⑵主、副调节器是串联工作的,主调节器的输出作为副调3.副被控参数允许有静差→调节器调节规律:P,不引入节器的给定值。

7.1-2.串级控制系统特点

PI;为保稳定,P选大时,可引入积分;不引入微分。

7.1-6.串级控制系统的参数整定

1.主环控制通道时间常数缩短,改善了系统的动态性能。1.逐步逼近整定法

2.副回路的引入,提高了系统的工作频率,也改善了系主开环、副闭环,整定副调的参数 统的动态性能。

3.串级系统特点总结:

⑴对进入副回路的干扰有很强的克服能力;

副回路等效成一个环节,闭合主回路,整定主调节器参数 观察过渡过程曲线,满足要求,所求调节器参数即为 否则,再整定副调节器参数,(此时副回路、主回路都已闭

⑵改善了被控过程的动态特性,提高了系统的工作频率;合!)记为 对进入主回路的干扰控制效果也有改善;

⑶对负荷或操作条件的变化有一定自适应能力。 7.1-3.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参数整定 7.1-4.串级控制系统的适用范围

反复进行,满意为止

该方法适用于主、副过程时间常数相差不大,主、副回路动态联系密切,需反复进行,费时较多

2.两步整定法

1.适用于容量滞后较大的过程:选容量滞后较小的辅助变主、副闭合,主调为比例,比例度为百分之一百,先用4量,减小时常,提高频率

比1衰减曲线法整定副调节器的参数,求得比例度和操作周

2.适用于纯滞后较大的过程:(图6-9, )工艺要求:过期;

滤前的压力稳定在250Pa;特点:距离长,纯滞后时间长。仿等效副回路,整定主调参数,求得主回路在4比1衰减比丝胶液压力与压力串级控制

3.适用于干扰变化剧烈、幅度大的过程: 4.适用于参数互相关联的过程:

下的比例度和操作周期;根据两种情况下的比例度和操作周期,按经验公式求出主、副调节器的积分时间和微分时间,然后再按先副后主、先比例后积分再微分的次序投入运行,观察

曲线,适当调整,满意为止。

3.一步整定法

思路:先根据副过程特性或经验确定副调节器的参数,然后一步完成主调节器的参数的整定。理论依据:主、副调节器的放大系数在0?Kc1一定时,Kc1?Kc2?0.5的条件下,主、副过程特性

7.1-7.串级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Kc2为一常数

1.副回路设计中,最重要的是选择副回路的被控参数(串

⑴ 主、副调节器均置比例控制,根据约束条件或经验确定

级系统的副参数)。副参数的选择一般应遵循下面几个原则:

Kc2

⑵ 等效副回路,按衰减曲线法整定主调节器参数;

⑴主、副变量有对应关系

⑵副参数的选择必须使副回路包含变化剧烈的主要干扰,

⑶ 观察曲线,在约束条件下,适当调整主、副调节器的参

并尽可能多包含一些干扰 数,满意为止。

7.1-6*.串级控制系统的参数整定

⑶副参数的选择应考虑主、副回路中控制过程的时间常数的匹配,以防“共振” 的发生

1.串级控制系统的参数整定有逐步逼近法、两步整定法和

⑷应注意工艺上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一步整定法

2.逐步逼近法:

⑴断开主回路,整定副回路、取得参数

2.主、副调节器调节规律的选择:主调节器通常选用PI调节,或PID调节。控制副参数是为了提高主参数的控制质量,对副参数的要求一般不严格,允许有静差。因此,副调节器一

⑵整定好的副回路作为主回路的一个环节,整定主回路、

般选P调节就可以了。 取得参数

⑶主回路、副回路闭环,再次整定副回路、取得参数 ⑷重新整定主回路、取得参数

3.主、副调节器正、反作用方式的确定

对串级控制系统来说,主、副调节器正、反作用方式的选

择原则依然是使系统构成负反馈。

⑸依次整定副回路、主回路。并循环进行,逐步接近主、

选择时的顺序是: 副回路最佳控制状态。

⑴根据工艺安全或节能要求确定调节阀的正、反作用;

3.两步整定法:系统处于串级工作状态,第一步按单回路

⑵按照副回路构成负反馈的原则确定副调节器的正、反作方法整定副调节器参数;第二步把已经整定好的副回路视为一

用; 个环节,仍按单回路对主调节器进行参数整定。

⑶依据主回路构成负反馈的原则,确定主调节器的正、反

4.一步整定法:所谓一步整定法,就是根据经验,先将副

作用。

调节器参数一次调好,不再变动,然后按一般单回路控制系统

7.1-8.某串级控制系统采用两步法整定控制器参数,测得的整定方法直接整定主调节器参数。

4:1衰减法的过程参数:

1s.静态前馈控制系统:所谓静态前馈控制,是前馈控制器?1S?8%,T1S?100s;?2S?40%,T2S?10;的补偿控制规律,只考虑静态增益补偿,不考虑速度补偿。

若已知主控制器选用PID控制规律,副控制器选用P控制规律。试求主、副控制器的参数。

解:

?1?0.8?1s?0.8?8%?6.4%T1I?0.3T1S?0.3?100?30sT1D?0.1T1S?0.1?100?10s

Y(s)?GF(s)?GB(s)?Go(s)?0F(s)

GF(s)GB(s)??Go(s)2.静态前馈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前馈控制器就是一个比例放大器。但控制过程中,动态偏差依然存在。

3.动态前馈控制系统:完全按照补偿控制规律制作控制器。 4.理论上,动态前馈控制能在每个时刻都完全补偿扰动对被控参数的影响。但补偿控制规律比较复杂,常常无法获得精确表达式,也难以精确实现。

5.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为了克服前馈控制的局限性,

?2??2S?40%

7.2.前馈控制系统

7.2-1.前馈控制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1.反馈控制的特点与不足:不论是什么干扰,只要引起被将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结合起来,组成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调参数的变化,调节器均可根据偏差进行调节。但必须被调参统。 数变化后才进行调节,调节速度难以进一步提高。

2.前馈控制的特点:

7.2-3.前馈控制的特点及局限性 1.前馈控制的特点

⑴前馈控制器是按是按照干扰的大小进行控制的, 称为开环控制;比反馈控制及时;补偿器为专用 “扰动补偿”。如果补偿精确,被调变量不会变化,能实现“不2.前馈控制的局限性:无法实现对干扰的完全补偿 变性”控制。

只能抑制可测干扰;

⑵前馈控制是开环控制,控制作用几乎与干扰同步产生,不能对每个干扰实现补偿; 是事先调节,速度快。

补偿器难以精确得到,即使得到有时物理上也难以实现

⑶前馈控制器的控制规律不是PID控制,是由对象特性决7.2-3.前馈-反馈复合控制 定的。

⑷前馈控制只对特定的干扰有控制作用,对其它干扰无效。 7.2-2.前馈控制系统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