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黄亚平控规课程复习思考题(新版!) 下载本文

a. 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减少规划间的冲突,实现规划战略、目标、内容的融合。

b.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利 用的三大主要规划,以及其他部门行业规划对各自领域进行专业安排,并最终落实到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上 。

c. 通过使多个规划整合互通、无缝对接,能够使各类资源要素在各个规划系统中相互融 合,解决规划之间互不统一、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问题。

d. 实质上是构建“三规主导、多规支撑”的规划编制体系和技术方法,分清各个规划的 职能,明确各个规划的重点,避免规划内容重叠,充分发挥各个规划的专长和作用。

复习思考题:

试述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程序及其特点

这一规划编制体系特点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①完善了规划的体系和层次

使规划上有依据、中有衔接、下有对应。 ②完善了规划深化的手段

③完善了法制化的手段,以保障规划实施的需要 ④形成了规划与管理衔接的对应关系

复习思考题

①城市规划主要目标的类型

①经济类目标包括:经济发展速度及规模目标;发展动力目标;就业目标;税收入目标;流动性目标;高新技术发展目标

②社会类目标 包括:多种选择性目标;公平目标;人口目标;教育、文化目标 ;福利目标;传统保护目标 ③空间环境类目标

包括:城市空间结构目标;交通目标;公共基础设施目标;商业服务设施目标;居住目标;卫生健康目标;游憩目标;景观目标

④防灾目标 包括防震、防洪、防火、人防

②规划目标体系的特征 1、层次性

①宏观目标、 ②中观目标、③微观目标 2、整体性

●功能的整体性:将经济、社会、文化、空间、技术等要素综合研究 ●时间的整体性:近期、中期、远期

3、预期性 目标——一种追求的理想状态

③试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城市规划目标体系的内容及特征。

1、特征:

1).目标时限集中在2010年和2020年

2).规划成果中,目标类型较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城市建设目标、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发展战略、发展主题),公众理解困难。

3).目标力求全面,规划目标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是目标重点和城市特色不明显。(例如发达、生态、宜居、国际、中心等是屡见的规划目标)

4).目标表述来看,部分城市的总体目标指向和重点不够明确。

④试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其他各类目标的关系。 1.经济建设目标与可持续发展:

健康稳定的经济增长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最大推动力,只有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构筑具有活力的产业链条是可持续发展经济规划的关键。

2.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的日趋破坏是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最根本原因

2015年新加入的复习思考题:

1何谓增长主义?

政府偏离公共服务的核心属性,以行政手段与市场联盟,大力推动单纯的GDP数量扩张,如“企业”一样追求短期的增长绩效,而忽视发展品质、民生福祉、生态环境等综合目标的一种功利观和行为模式。 增长主义城市模式的逻辑体系

GDP竞赛、工业化、外需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半城市化、土地财政等在逻辑上相互嵌套, 是增长主义内在关联的基本方面。

2新常态的内涵?

新常态:不仅仅是经济领域,也是社会、政治领域的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增长减速、结构调整 社会新常态:城镇化减速,民生为本

政治新常态:将政府权力关进笼子、依法治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新常态进步到“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新改革路线之下,城市增长的规划环境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增长主义的制度根基将全面动摇。

3城市规划如何应对增长主义的终结,适应新常态? 促进增长主义的终结,化解增长主义带来的种种问题。

a寻找促进城市经济繁荣持久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文化多元、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友好)

b “集约型+更新型”规划——城市规划的新主导范式;

存量规划:从扩张规划思维,向零增长(甚至减量)规划思维转变; c空间与社会修复:城市规划的重点任务;

d以低碳、生态的城市—智慧城市缓解环境、空间压力; e规划实施:由主动实施向受理申请转变; f.探索中国国情的规划治理体系。

4新常态下中国城乡规划转型的方向?(石松ppt规划年会) 中国的城乡规划发展到今天就是到了这样一个不转不行的关口,对于城乡规划的从业人员而言,一是要在大趋势上吃透基本面、政策面、资金面、技术面这“四碗面”,二是要在工作中打开空间、社会、经济、环境、资金、政策的“六扇窗”。合在一起形成自己对当前发展新常态下中国城乡规划转型的十点思考。

1基本面:从增量规划到存量规划

知名地理学家大卫·哈维有一个时空压缩的论断可以视作是对中国过去30多年快速城镇化的最佳注解。在这样一个时空压缩的过程中,我们在获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消耗了环境和土地资源。以上海为例,目前全市建设用地已经近3000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的近一半。因此,2014年,上海推出了“五量调控”的土地新政,明确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升的五条基本原则,其核心就是以国土资源部批复的2020年建设用地总量作为上海今后长期严守的用地“天花板”,这也标志着继深圳之后,上海也正式告别增量规划时代,步入存量规划的新阶段。可以判断,在今后的五到十年间,

中国将有一大批城市也将逐步步入这一全新的发展阶段。这就引发一个有趣的议题,就是对已经熟练掌握增量规划的中国规划师而言,无论是技术方法、抑或政策环境,其实都没有做好应对已经或者即将到来的存量规划时代的准备。

2政策面:法制化+社会治理

基本面讲的是城乡规划自身的变革大势,政策面则侧重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政策环境。自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政策层面有两个必须正视的变化趋势:法制化和社会治理。

一方面,2014年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核心文件的出台以及2015年“四个全面”总体布局的提出,都将法制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前不久住建部公布了九起规划违规事件的披露,大部分都是没有遵守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印象中以往少有类似的举措。这可以视为是住建部在呼应中央法制化导向下释放的信号,规划师必须要正视这一趋势。

另一方面,无论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都将社会治理纳入政治话语体系,这也对地方政府提出新的要求。上海在2014年已经将基层社会治理纳入市委一号课题,并在今年陆续出台一系列推进社会治理的政策举措,这对于今后规划实施的政策环境其实是有根本性影响的。能否适应自上而下的法制化要求和自下而上的社会治理趋势,其实是每一位规划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为对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规划从业者而言,在自身知识结构的版图中,都缺乏法律和社会学的基本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