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黄亚平控规课程复习思考题(新版!) 下载本文

(3)塑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视觉景观的要求

a.新区的园林绿地系统布局应完整、高标准。既要有宽敞的绿地面积,又要有高标准的绿地质量,在布局上环境绿地的“面”、道路绿化的“带”、公园绿地的“点”,形成绿色网络,以期达到健康安全、优美宜人的环境标准。

b.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和环境,进行系统的景观设计和新区空间意向规划。要注重新区城市文化意象的创造,运用城市文化的关联,道路骨架的整体秩序,以及有特色的新区中心设计等手法,塑造出新区整体形象的个性和特点。 (4)规划布局的弹性及可操作性要求

a.新区规划结构应具一定弹性。由于新区开发受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各个时期的发展速度及规模较难把握,需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予以调整,因此,欲使新区建设能“拉得开、收得拢、变得快”,规划结构形态应具外向性、开敞、可变等方面特征。这种结构特征,一般是由若干个相对独立,但又能形成整体、富有“弹性”的组团组成。

b.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并贯彻近期集中、远期外围、由近及远的建设方针,规划布局既要便于近期投资开发,又要有利于分阶段分片开发建设,使用地规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作业与习题: 1.名词解释 旧城更新

1.旧城更新的多种英文译法:Urban renewal, regeneration, Urban renaissance 一般包括有三种含义:

①再开发或改建(redevelopment); ②整治(rehabilitation); ③保护(conservation)。

三者内容各不相同。整治是将比较完整的城市剔除其不适应的方面,开拓空间,增加新的内容以提高环境质量,如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 对于旧城历史地段,则予“保护”;

对于质量低劣者可根据其不同规模进行“再开发”。

《城市规划法》中称为“旧区改建”

其定义的城市旧区是城市在长期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进行各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居民集聚区。保护、利用、充实和更新构成了“旧区改建”的完整概念。 也有以“旧城改造”概念定义的

广义“旧城改造”概念——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涉及整个社会改造的内容,当然也包括城市物质环境的改造。 狭义“旧城改造”概念——是对城市的物质环境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部分进行改造,改善和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具体内容可包括:城市功能、用地布局和空间结构的调整,城市基础设施的改进、房屋的改造、环境的整治等等。在这些方面所进行的改善、改建、改造和整治等,都可称为旧城改造。

2.简述题

①旧城更新改造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

那必须树立综合治理,整体改造的原则。城市是一大系统,旧城是城市一个组成部分,旧城更新应从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的整体要求出发进行分析,要强调城市中心区的综合功能。

②综合效益原则

衡量旧城更新的效益,要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相协调的综合效益为标准,当前要特别反对片面强调经济效益的行为。 ③循序渐进原则

要依财力,分轻重缓急,选择不同的目标、手段、方法、措施,量力而行。 目前全面更新改造的条件是否成熟,是否在更新改造过程中要留有余地等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④协调发展的原则

首先要注意旧城内部各项机能发展平衡;其次要使旧城地上设施与地下基础设施协调发展。 把握协调发展原则,就是要在旧城更新规划中做到:

a、使旧城规划结构从根本上得到更新,既延续有特色的旧城格局,又要与总体规划结构保持协调。

b、合理调整旧城用地结构,与其功能要求相协调。 c、加强地下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地上地下协调。

② 总规阶段旧城更新规划的主要内容

③控规阶段旧城更新的主要内容

3.综述题

试述我国旧城更新中的主要矛盾及其产生的根源。 1.旧城历史遗留问题的延伸与发展 (1)土地配置低效益日益突出

一是反映在布局混乱上,工厂、机关、仓库、居住、文物古迹混杂布局。 二是用地集约化程度低,用地构成比例不合理。 (2)住宅拥挤和房屋破旧仍十分严重。(P181页)

(3)基础设施滞后与不足与日俱增,给排水、道路交通、环保环卫等领域。

(4)历史风貌和景观特色丧失有所加重,如武汉展览馆、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

2.旧城改建中面临的新问题 近几年,在原有城市结构进行整体变革和原有城市土地进行大规模转换的过程中,许多新问题已初见端倪。

(1)从全国来看,一些城市改造规模过大,带来不少隐患。

大规模拆建使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迅速解体,中心区居民大量外迁,给居民就业、上学、交通带来一系列困难,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经济实力有限的条件下,大规模拆建也造成居民回迁安置周期长、建成慢、甚至出现“粗制滥造”现象。 (2)居住搬迁不当带来社区解体 文化心理失衡、社区结构衰落 (3)开发过密带来居住环境恶化

为经济利益驱使,绿地减少,日照通风标准不能满足。 (4)容量过高带来基础设施超负荷

只注意片面提高容积率,相应城市供电、供水、通讯、供气、排水 等设施没有进行扩容改造,形成“瓶颈”。 (5)更“新”多,保护少,使城市特色丧失

在城市现代化的同时,许多历史文化古迹被轻易拆除。

(6)政策、法规不健全

政府干预和调控手段不先进,力度不够。经济利益唯上,使得应该改造的地方未得到改造,而条件尚可的地方反而被拆掉了(武展馆)政府决策成了开发商决策。 (7)旧城改建规划研究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编(规划)归编、管归管、建归建。

近年来我国旧城更新改造形成热点的深层社会经济背景:

a、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经济及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 b、为了吸引外资,改善投资环境,兴建大型市政基础设施等,带动了旧城的改造。 c、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地价级差规律作用,使旧城中心区成为开发投资热点。 d、重视耕地保护,城市增量土地供应受限,转向现状用地改造。 e、财力增强,有能力进行改造。

3.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城市发展片面地重生产、轻生活、忽视商贸、金融及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是造成旧城功能不适应新发展要求的根本原因。 (2)传统管理的条块分割,单位所有制模式 严重影响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完善和系统化。 (3)经济利益唯上

旧城优越的区位价值,为获取高额经济利益,开发商在改造中,不遗余力地追求高密度、高容量、忽视环境生态,侵占公益性设施用地,以牺牲城市的整体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取得本单位经济上的回报——中心区改造不留余地,将难以适应城市未来的结构性变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留下隐患。

(4)社会经济结构突然的变化

旧城功能、结构发生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但相应的改建配套法规、政策尚不健全。 (5)规划编制方法滞后

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矛盾前,纯“物质规划”显得苍白无力,以总规——分区——详规的分阶段编制程序,难以适应旧城更新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6)观念与认识问题

城市发展是个连续过程,旧城更新也是一个长期、持久、永不间断的过程,旧城改建必然存在着保护、修复、改造、更新的多项内容,并常常综合在一起,如果片面将旧城更新理解为拆“旧”建“新”,陶醉于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必然会忽视城市原有文脉、风貌及社会结构的保护,急功近利,大拆大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