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居民社区参与功能及对策研究 下载本文

论居民社区参与功能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居民社区参与是促进社区建设与发展内在动力和实现社区自治的关键。但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下的一些原因,致使居民社区参与严重不足。我国社区参与呈现出居民社区参与多是动员型、居民社区参与成本过高、参与主体不平衡、

总体参与率低、参与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非政治参与、社区参与制度供给不足等问题。由于居民社区参与在社区、政治、社会等层面上的重要功能,必须提高我国居民社区参与有效性。

关键词 社区参与, 社区自治, 社区建设 引 言

对于我们来说,社区建设不仅是一个崭新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崭新的理论研究课题。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社区建设,才使社区自治这个沉没了多年的研究课题逐步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重视,并成为研究热点问题。对于什么是城市社区自治,城市居民的社区参与在社区自治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提高居民的参与程度,这是没有解决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区是具有亲密关系和高度归属感的人群共同生活的特定区域。在此意义上,社区建设就是亲密关系和高度归属感的形成,或者说,

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增强社区活力、培育社区归属感等活动, 使居民与社区之间建立起协调发展、和谐有序的平衡关系是社区建设的最高目标诉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有社区成员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参与。十几年的社区建设,社区自治组织的自治程度没有提高,其行政负担却一天比一天重,长久下去,社区能自治吗?因此,本文将从我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现状与问题入手,分析居民社区参与的功能与作用,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描述中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模式以及对策建议,以最终实现社区自治的目标。 本文所研究的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就是指居民个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管理以及公益活动的过程和行为。

一、 我国居民社区参与的现状与问题

所谓参与,“就是在一个事物或一个过程中担当一个角色,以一种或多种形式发挥作用。”[1]如果身处事情或事物之外,而没有进入它们,成为它们中的一分子,就根本谈不上参与,因为他们没有参与的对象。就好比我们在进行足球比赛,你不是足球队员,不是裁判,教练,不是工作人员,也不是观众,如果你什么都不是,就不能说你参与了。而如果你作为一个观众,但至始至终你一直都在睡觉,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你也不算真正参与了这个比赛。

(一)我国居民社区参与的内容和类型

社区发展的理念是“发展与共享”,目的在于让落后的社区赶上来,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我国的发展与建设目标与建设目标同上述追求相一致,但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并没有准确把握这一目标,总体看来,我国居民的社区参与主要在于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管理和各种社区活动,其内容主要有: 1.政治性参与

政治性参与指与国家政治事物或本社区权力运作有关的公共性参与。[2]主要包括:第一,社区政务的参与。居民可以通过居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对街道办事处及上级政府部门的政务进行评议,发表意见和进行监督。第二,社区管理的参与。社区自治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自治,也就是说,这种自治是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选举和自我监督层面上的自治,所要达到的是居民参与民主选举促成居民委员会的产生和改组。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比较充分的居民基层民主自治。第三,社区的治安参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所以城市往往治安状况复杂,管理难度也很大。为了维护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居民自身除了提高安全意识以外,还自发参与社区治安。

2.非政治性参与

“非政治性参与是指与居民日常生活有关而且与社区权力运作不相干的事物性参与。”[1]非政治性参与包括对社区经济、文化、法制教育和法律宣传等的参与。社区是人们的生活场所,同时它也是一个消费场所。社区可以进行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有偿服务,这样居民的经济来源于社区,从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自身利益与社区利益的联系,也为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我国居民社区参与的实践与特点

近年来,随着社区自治的逐步推广,城市居民参与社区发展、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及参与能力有了一定提高,由此使社区居民的参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参与制度不断完善。随着居民自治制度不断落实,基本上实现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二是社区参与的有序化程度不断提高。有一些城市社区相继建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或社区议事会等,扩大民主参与决策的渠道。三是社区参与的空间不断拓展。一些城市在社区卫生、治安、社区服务、文化、教育等多领域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促进了社区人际关系的改善和社区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我国居民社区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居民社区参与多是动员型

目前社区参与也还多局限于传统上的执行性参与,即在决策之后被动员去执

行,也就是社区居民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动员、劝诱、说服下参与社区管理机构业已形成决定的事项。动员型的政治参与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的参政议政能力有关。中国有2000多年的集权主义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当家作主,但是受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制约,反映基层民主建设的社区居民政治参与也因为社区缺位而一片空白。改革开放后,基层民主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国家在城市发展社区自治。政府的推动和领导起了主要作用,一方面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促成了动员型的社区政治参与模式。 2.居民社区参与成本过高

参与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居民参与的成本究竟有多高,如何构成,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权威的统计数字和模型。但是同成熟的社区自治国家相比,我们的动员成本、运行成本、制度培育成本过大。在自由、平等、享有自治传统的国家里,居民的社区参与是一个自发形成过程;而在专制、等级、集权为历史传统的国家里,居民的参与是一个被动的形成过程,制度的催生、养育格外艰辛,成本付出自然就很大。 3.参与主体不平衡, 总体参与率低

在我国现阶段, 每一个参与者并不都能够平等、有效地进入社区决策之中。目前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是三类人群: 一是离退休老人, 二是寒暑假的学生, 三是社区内的低保居民。中青年由于工作繁忙无暇参与社区活动, 也就造成了居民总体社区参与率偏低。

4.参与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非政治参与

从居民来讲, 由于参与事项极少涉及社区公共权力的运作, 因而居民对参与的价值和作用表示怀疑, 也就失去了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 造成了社区政治参与率低。同时, 这也给大多数居民造成了一种错觉, 认为社区居委会是一级行政机构, 而没把它当作“群众性的自治组织”, 因此很容易形成参不参与都一样的思想。

5.社区参与制度供给不足

在“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下,社区必然是“行政化”的社区。体制、利益导致的制度供给动力严重不足。社区目前主要是依靠居委会组织居民参与活动, 而限于自身条件和能力居委会组织的活动往往是临时和少量的, 无法满足居民参与的需要, 对居民的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动员, 居民无法通过这一渠道广泛的参与社区活动。我国居民参与的有效性还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长期形成的由政府控制单位、单位管理社会成员的体制及观念,影响了居民对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参与。二是居民在参与中缺乏利益保障和实际诉求的动力。三是社区内公共活动场所太少和现有的居委会组织的领导人物思想工作水平不高、感召力不

强,导致许多居民不愿参与。 二、居民社区参与的功能

居民社区参与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扩大社区居民参与,加强社区管理组织的居民自治功能,不仅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 也是实现城市社区和谐的重要途径。

(一)在社区层面,推动了社区的良性发展[1]居民社区参与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基础, 积极扩大居民参与,和谐社区应以人为本, 人既是社区建设的客体, 又是社区建设的主体。没有人, 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同样的, 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 也就无所谓社区建设。第一, 居民的需要是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主导动力, 居民参与是社区管理机构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 明确工作中心内容, 科学制定管理决策的重要途径。第二, 和谐社区建设的依靠力量是社区居民。只有广泛充分的动员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和社区活动中, 把广大居民凝聚到基层社区组织里, 各项社区事业才能得到推进。

(二)在政治层面,推动了政治发展的持续深入

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大众参与政治,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社区参与是民主化和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动力和象征。因而,社区参与,尤其是社区政治参与,不仅是政治发展最具实质性的内容,是衡量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尺之一。2006年6月,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会议上的重要话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

丰富民主形式、 拓宽民主渠道、发展基层民主, 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居民参与是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实践,

要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联系在一起, 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目标联系在一起。

(三)在社会层面,推动了社会的总体变迁

社区参与作为社会参与的基础,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建立完善的居民社区参与机制,

构建参与广泛、功能完善、和谐高效的社区管理新体制, 参与标志着居民既可以对社区内的利益分享, 又能对社区的责任承担。一个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效率的社区, 都是居民参与的结果。

三、 对提高我国居民社区参与有效性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