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下载本文

庄子

一、生平简介

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祖上系出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迁至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惠子结识。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代表作品为《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擗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代表作《庄子》(《庄子》是庄子和其弟子所著)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样版,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二、教育思想及其评价

1、庄子所认为的教育

道家强调人是自然人,因此道家认为教育不应是一个在人身上施加人类文明影响的过程,而应是把得之于社会的影响逐渐损弃的过程。因此,庄周认为仁义与人情是相背离的、对人的塑造是对人性的摧残。在《马蹄》篇中,庄周通过伯乐养马的故事说明不顺应自然必将受到惩罚的道理;还以伯乐为象征,批评在教育中类似伯乐那样自以为“我善治马”而实际上大批摧残马致死的人和事,指出了教育可能存在着另一面。

庄周的这一主张一方面有其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其片面性。 价值的一面表现在它提醒我们重新审视教育,全面认识教育。我们从自然人到社会的人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有时候往往会因为不能够适度的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不断地使人远离自然甚至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来促进人发展为社会人。所以,庄子主张我们不应该人为的去背弃自然,改变自然。我们教育不应该在人身上施加太多社会的影响,有其存在的道理。它的片面性表现在庄子无条件的赞美自然,认为只要是天生的都是美善的,反之则是罪恶。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人类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2、庄子的理想人格

庄周在谈论理想人格和教育目标时,主张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应当造就特立独行的逍遥人格。所以在教育目的方面庄周主张教育应该培养“至人”,“神人”,“圣人”,这是庄子在《逍遥游》中描绘的一种理想人格。鉴于庄子的理想人格,庄子提出对于圣贤标准的衡量应该以其对自然天性的遵循为标准。在此标准下对于君子小人的理解就不同于世俗中的君子小人,不同于儒家、墨家对于君子小人的标榜。

庄子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既有其摆脱仁义束缚、要求个性自由的一面,又有不愿意承担任何妨碍个人自由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一面。庄子的君子小人之分对于我们现今的教育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要寻找正确且合理的教育价值标准去确立我们的教育目标。但是,理想始终是理想中的,它有时候是与社会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虽然他强调的是一种个人价

值的实现,但是它是建立在对社会价值的否认基础之上的,这就是他的局限性了。人有时候需要实现个性自由,需要摆脱社会的束缚,但是我们也是生存在社会中的人。所以我们的教育在教育人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3、庄子的认识的自然无为

认识的自然无为意味着排除一切主观、人为的影响,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

以此,庄子鄙弃学习和认识中的主观,提出“虚而待物“的”心斋“主张。所谓的”心斋“,并不是要弃心、耳于不顾,而是能够在学习中抛弃任何主观成见。庄周指出,我们在学习中常常难以避免的受主观成见的影响,因此见到的事物往往只是事物的一面而已。所以,庄子提出我们在学习中要把握住道,客观的求知,全面的看问题。 庄子的这一主张,一方面认识到主观偏见对我们学习存在的不利影响,所以要求我们不建立在主观成见上去学习、看待事物,这对我们客观的、全面的去看待事物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是,另一方面,庄子一味主张抛弃主观,太绝对,太片面。因为,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属于人的一种活动行为,它离不开人的思想,有人的思想就有人的主观意愿。所以我们需要在主观基础上客观地去看待事物,去学习,不能一味的抛弃主观。

4、庄子的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是庄子所认为的关于知识与人的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庄子认为面对无边无际的自然和宇宙,人的认识能力显得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所以人不能也不应以”有涯“的人生去追求无涯的知识世界。

庄子这一主张,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边的,而人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智的去把握知识和我们的学习之间的关系,要求我们不能无限制的一味的去追随知识的世界,而不考虑自身的因素。它为我们展示的是一种“知止“的态度,即不去强求学习的态度。但是,我们也需看到是庄子的这一主张有其弊端,他让我们认识到知识的无边无际,我们学习能力的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我们积极的去追求知识的学习。

5、庄子的怀疑精神

在《大宗师》中,庄周叙述了治学闻道的过程,告诉人们,学习固然须从书本和已有

的知识、法则入手,但最终还是要对已有的书本知识本身提出疑问,甚至对事物的根本提出疑问。这就是庄子的怀疑精神。不管是对于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还是认得意识,还是所谓的高深学问,还是根深蒂固的社会尊卑贵贱,我们应该持一种怀疑态度。

庄子的这一主张无疑是在告诉我们,在学习中不应该固步自封、不应该存在僵硬的思想,这给了我们自由想象发展的空间,让我们不再局限于一个点一个层面去学习去看待俨然已经存在的事实,我们需要从看起来合理的东西中去寻找不合理的东西,保持这种怀疑的态度才能不断地促进我们去学习。不过,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怀疑是好的,但是不能过分的强调怀疑,只注重于去挖掘事物中不合理的地方,那样会失去我们学习的初衷,扭曲我们学习的本质。

三、总结

总的来说,庄子的教育思想既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合理的一面。但是不管怎么样,庄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对于他合理的一面我们加以引用、改造、借鉴、学习。对于他不合理的一面我们引以为戒,从中吸取教训。一句话就是“吸其精华,剔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