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县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 图文 下载本文

第一章 现状概况及规划背景

一、区位关系与行政区划 1、区位关系

南昌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紧邻省会城市南昌,地处东经115°49-116°19′,北纬28°16′-28°98′之间,东邻进贤,南接丰城,东北濒鄱阳湖,西和北与新建县隔江相望,中西部与南昌市呈抱合之势。县境内东西宽36km,南北长77km,国土面积为1861.7 km2。南昌县城驻地莲塘镇,位居县域中部,距南昌市区仅15km,是南昌市的“南大门”,城区有南高路、南莲路、京九铁路与南昌市区相连,南昌县城城区与南昌市区已基本连为一体。

2、行政区划与人口

至2000年底南昌县共辖11个镇,12个乡(2001年撤并5个乡镇,保留11镇7乡),311个村委会,2517个村民小组。

2000年全县总人口为101.5万人,人口密度为545人/平方公里,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

南昌县城人口包括莲塘镇,原莲西乡,原小兰乡、八一乡等乡镇的城镇人口,合计12.0万人,其中莲塘为6.9万人,莲西为0.5万人,小兰为2.2万人,八一为0.36万人。

二、自然与资源条件 1、自然条件

南昌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全年平均气温为17.45°C,平均日照时间为1934.7小时,年均降雨量为1520.9毫米,全县冬春季盛行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秋季多东北风。

南昌县属鄱阳湖平原地区,地势南高北低,呈缓慢倾斜状,大部分为海拔50米以下的堆积平原,地势平坦,山地较小,山地面积不足全县总面积的3%。

2、资源条件

南昌县土地资源较丰富,土地面积为186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为72048ha,人均耕地为1.04亩,占38.7%,林地占1.41%,园地占0.61%,草地占2.01%,水面占40.14%,未利用土地占7.13%。

南昌县境内有赣江、抚河两大干流,此外,尚有清丰山河及76条河港,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分布较广,含水层厚度为5.1-62米,水位埋深小于5米,易开采,水质好,矿化度低,有利于满足城乡居民及工农业用水的需要。

南昌县境内旅游资源较多,主要有瑶湖景区,广福康永王李磷墓、千年古刹,幽兰岘山禅寺,白虎岭九峰奇山怪石,武阳曹雪芹故居等。

但是境内矿产资源非常缺乏,仅有石灰岩矿、瓷土等,属资源缺乏型地区,同时林业资源也比较缺乏。

三、社会经济条件

南昌县劳动力资源较丰富,2000年底全县共有劳动力46.27万个,其中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分别为30.14万个、3.88万个、12.26万个,劳均耕地为3.59亩,如按劳均耕地6亩计算,则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对较多,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

2000年底南昌县国内生产总值为59.8亿元,人均为5968元,GDP位于全省市县的第4位,县及县级市的第1位,一、二、三产业分别为20.27亿元、18.41亿元和21.50亿元,三产比例为31.77:30.78:37.45,呈现“三、一、二”的产业结构。

2000年全县财政收入为2.6亿元,人均财政收入为259元,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0.06亿元,金融系统存款余额为34.07亿元,城乡居民存款达到26.7亿元。对外经济较为活跃,引进资金较多,2000年全县引进县外资金为3.8亿元。

四、城市建设沿革

自1926年设立南昌市,南昌市与南昌县从此分治,南昌县城先后搬迁至谢埠、万舍、三江,解放后,县政府迁址莲塘至今。

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建设,南昌县城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区内现有南莲路、南高路、向阳路、五一路、湖西路、湖东路、府前东路、府前西路等道路,呈方格状向周边拓展,尤其是向阳路、五一路、南莲路成为南昌县城的主要商业街道,带动城镇加速集聚。此外,受南昌市的辐射影响,南昌县城逐步沿南莲路、南高路向北与南昌市对接。莲西紧邻莲塘,与莲塘镇联为一体,加上小兰工业园区的迅速发展,莲塘、莲西、小兰三者基本上成为一体,使南昌县城发展呈现松散组团式布局,尤其是2001年莲西、小兰与莲塘镇合并,成为一体,没有行政区划的限制,对未来南昌县城城区的发展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五、上一轮总体规划回顾

上一轮南昌县城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是由南昌县城乡建设局组织编制,确定城市性质为:南昌市卫星城,全省农业科研基地,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高科技信息中心。人口规模:2000年为12万人,2010年为25万人。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为向北部拓展,与南昌市区形成对接。城市空间结构为城东铁路区、老城区、澄碧湖商贸中心区、城市综合区、城北高新技术区、横岗铁路区六大功能区。

该规划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尤其是道路主框架、城市功能的分区基本上是按规划来进行建设的,此外,市政设施配套、居住区建设均按此来实施,使城市建设有章可循,起到很好的先导作用。

六、总体规划修订背景

进入21世纪后,南昌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构思中提出到2010年南昌市区人口达到260万左右,2020年达到350万左右,城市空间结构为“一核五片”,莲塘为其重要的一个组团,而原来南昌县城城市总体规划没有考虑到此点,存在较大的缺限。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小兰工业园区、富山工业园区的建设正在进行,为使工业园区建设有序发展,要求工业园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同时南昌市区日益扩散,尤其是到2010年后南昌市区向南昌县城外迁扩散人口会更多,城区人口的快速增长相应要求规划布局重新调整。此外,浙赣高速铁路于2015年左右建设,而近期即将开工建设向塘-乐化段,其线路走向对南昌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影响较大。加上原规划期限仅为16年,近期已过去一年多,

远期不能指导2010年后的城市建设,综合考虑以上内外因素,重新编制南昌县城城市总体规划是非常有必要,以便更好地与南昌市区衔接。

第二章 规划依据、原则、目标及年限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标准强制性条文》 5、《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总报告 6、《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0)规划构思 7、《南昌市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规划纲要 8、《南昌县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9、《南昌县土地利用规划》(1997-2010) 10、《南昌县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二、规划原则

1、规划从南昌县在南昌市域、全省范围所处的实际地位出发,充分考虑南昌县城及城镇体系发展的可能性,合理确定城市的空间发展形态,做到与南昌市区很好衔接。

2、规划充分注重城市特色和城市风貌的建设,协调现代化城市建设、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的关系,创建现代化的园林城市。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各项资源条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4、以建设现代化城市为目标,合理确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协调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提升生活环境质量。

5、从实际出发,重点解决城市中现存的问题,协调近、中、远期及远景规划,使城市的用地布局结构保持完整、协调性。

三、规划目标

充分利用毗邻南昌市区的区位优势,积极接受其经济辐射,加速南昌市区与南昌县城区的对接,经过20年的建设,建设成为经济发达、交通便捷、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园林城市(区),成为南昌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规划期限

近期 5年 2001-2005年 中期 5年 2006-2010年 远期 10年 2011-2020年 远景 30年 2021-2050年 五、规划区范围

考虑未来南昌县城区用地包括莲塘(含莲西、小兰)、八一、东新、富山四个乡镇,为便于南昌县城区规划建设的协调统一管理,规划将莲塘镇、八一乡、东新乡、富山乡四个乡镇范围内的用地划作为城市规划区控制范围,城市规划区面积为203.8平方公里,规划区内2000年现状人口为15.68万人。

第三章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一、社会经济现状分析

南昌县经济经历了建国五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特点有:

1、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较快,位于全省市的前列。南昌县经济总量位于全省91个市县中的第4位,位居全省80个县及县级市之首,国内生产总值1949—2000年由0.36亿元,增加到59.8亿元,年均递增10.54%,1978—2000年增长速度更快,由2.17亿元增长到长到59.8亿元,年均递增14.40%,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后,经济增长速度更快。与同类城市相比,南昌县各项指标绝大部分处于前列(见附件)。

2、产业结构渐趋合理。2000年三产比例为31.77:30.78:37.45,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24.2:35.0:40.8相比,第一产业比全省高7.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全省低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全省低3.5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发展历史来看,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产业结构历来为一、三、二,直到2000年产业结构才成为三、一、二。总体来讲第一产业比例逐年下降,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第二产业比例有待快速增长。

3、工业体系初步建成。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南昌县工业进入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目前已形成医药、食品、饲料、机械、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尤其是医药企业发展速度较大,2000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占全县工业比重为25%,成为县域工业体系的领头军。从工业结构上来看,南昌县工业是以轻型工业为主,轻重型比例

为57.75:42.25。从所有制结构上来看,国有企业工业产值为1.56亿元,所占比重为2.57%,非国有企业为97.43%。

二、社会经济优势条件分析 1、较好的区位优势

南昌县紧邻省会城市南昌市,与南昌市同属鄱阳湖平原,一脉相承,历史悠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至1926年南昌市成立,市县从此分治。南昌县从东北至西南对南昌市形成抱合之势,是南昌市的“南大门”和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最易得到南昌市的辐射影响,接受其产业的转移,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南昌市区加速向东部及南部拓展,向南将使南昌市区与南昌县城连为一体,成为南昌市区的拓展部分,向东与昌东镇连为一体,加速瑶湖及昌东大学城的建设,促进南昌县域东部城镇的发展,因而南昌县的城镇发展与南昌市的做大做强始终是紧密相连的。

2、适时的发展机遇

江西毗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后方基地,江西利用“三低一高”的优势,积极吸引资金和技术,加速全省工业化进程,促进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近期努力将江西省建成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人民群众休闲旅游的后花园,远期全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成为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强省。目前全省正全力开放开发,大力吸引资金和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制订优惠

政策,促进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3、优越的交通条件

南昌县境内有温厚、南高高速公路,浙赣、京九铁路,105、320国道,同时还有赣江可资水运。未来随着南昌市的绕城高速公路(乐化-温圳)的建设,连接北京――福州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同时南昌――景德镇二级公路于2004年建成通车,并力争规划期末建成高速公路,加上浙赣高速铁路的建设,将使南昌县的交通条件更为便捷,通达性大大增强。

此外,南昌县紧邻南昌市区,未来南昌县撤县设区,成为南昌市区的组成部分,市区道路网与县域路网连为一体,可充分利用昌北机场、京九、浙赣铁路、昌九、昌樟等高速公路,为南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

4、良好的经济基础

2000年南昌县国内生产总值为59.80元,在全省91个市县中位于第4位,为全省80个县和县级市的首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968元,居全省的第十位,财政收入为2600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为259元。从1990-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9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6.93%,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结构正在调整,第一产业的比例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比例逐年上升,农业由粮食作物、饲料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三元结构转变,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小兰工业园区和向塘工业开发区正在快速发展,工业已初步形成医药、食品、饲料、机械、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尤其是汇仁制药的

迅速发展,促使南昌县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工业强县转变,一个城郊型、外向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5、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2000年全县共有劳动力46.27万个,其中农村劳动力为40.72万个,从事第一产业的有30.14万个,全县耕地面积为72053公顷,如按劳均耕地6亩计算,则农村只需要18.01万个劳动力,有12.13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转化为城镇人口,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储备了充足了充足的后备力量。

6、较好的人才优势

至2000年底,南昌县具有大专以上人员1728人,占总人口比重的0.17%,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人员为807人,具有初级职称人员为2239人,占总人口比重为0.30%。2000年全县高考录取率为80.71%,此外,南昌县有许多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落户,如江西省农科院、南昌市第二师范学校、江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校等院校和二七O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为南昌县人才培育及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三、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南昌县域经济发展历来不平衡,北部以农业为主,是南昌县的产粮地区,南部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达,是南昌县域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北部7个乡镇工农业总产值为24.54亿元,经济密度为261万元/km2,南部11个乡镇工农业总产值为55.82亿元,经济密度为751.3万元/km2,为北部的2.9倍。而南部经济密度最高的区域为莲塘――向塘――广福国道

沿线,充分说明交通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县域内基础设施不完善,“瓶颈”现象尚严重。南部交通条件较好,有南高、温厚高速公路、105、320国道及县乡道,但北部交通条件较差,路线曲折,部分路面尚未硬化,同时县域北部与南部之间道路联系不畅,缺乏高等级公路。

北部紧邻鄱阳湖,防洪堤坝尚未建设完全,洪水危害对县域经济和城镇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3、自然资源条件较为贫乏

南昌县境内矿藏资源贫乏,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不大,无法形成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型产业,不能利用资源型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及城镇体系的发展,只有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可为城镇的生产及生活用水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四、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社会经济发展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解放思想,实行大开放战略,把扩大需求、加快调整、开拓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方针,贯彻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工业化为核心,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和全面进步。

2、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围绕“建设城郊型、开放型综合实力强县”的目标,抓住一个中心,突出三片开发,着力三个突破,做好四篇文章,培育五大产业,完善六大网络。

抓住县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突出莲塘、向塘和昌东的建设,带动全县的城镇建设,着力在市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放开搞活个体私营经济,全面深化企业改革,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壮大食品、饲料加工、医药、机械、建材五大支柱产业,完善交通、市场、供电、电信、广播电视、小城镇六大网络,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战略目标 (1)总体目标

全县经济继续保持持续、高效、快速的健康发展,经济总量继续保持位于全省十强市县的前列,到202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7-283亿元,人均为20796-22900元,折合为2518-2770美元,成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基本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分项目标

A、经济总量: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59.80亿元,预测2005年达到93-96亿元,年均递增9.0-9.5%,人均为8560元-8836元,2010年争取达到137-144亿元,年均递增为8.0-8.5%,人均为12025-12640

元,2020年争取达到257-283亿元,年均递增6.5-7.0%,人均为20796-22900元,拆合为2518-2770美元。

B、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降低一产比重,加快二产发展,提高三产质量,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三产比例为31.77:30.78:37.45,2005年调整为26-27:34-35:36-37,2010年调整为23-24:36-37:39-40,2020年调整为16-17:38-39:43-44,实现产业结构的“三、二、一”转变。

C、财政收入: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达4.15亿元,年递增10%,2010年财政收入为6.10亿元,年递增8%,2020年财政收入为12.0亿元,年递增7%。

D、人民生活水平:2005年城镇职工人均年工资为8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00元,2010年城镇职工工资人均为1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500元,2020年城镇职工工资人均为2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000元。

五、产业发展重点

1、第二产业要调整优化结构,壮大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南昌县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工业已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现状工业行业已形成医药、食品、饲料、机械、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尤其是汇仁制药近几年发展迅速,已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经营,2000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利税1.5亿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军,但其它行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分散化,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经营特点。

加入WTO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是深远的,未来中国必将成为发达国家的生产装配基地,从而也更有利于推动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南昌市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南昌县紧邻南昌市,南昌市工业发展对南昌县工业发展影响较大,随着南昌市“一江两岸”城市格局的逐步形成,昌南片向东向南拓展,将莲塘、昌东逐步发展成片,成为一体。产业上南昌市区实行“退二进三”的发展战略,第二产业逐步向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南工业园、小兰工业园等工业园区发展,南昌市第二产业的外迁将对南昌县工业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加速南昌县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工业体系结构的形成。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未来新兴产业的发展,南昌县的工业发展应以医药、食品饲料、建材、机械、纺织等骨干企业为主体,实行资产重组,组建汇仁集团等企业集团,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经营,继续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精细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强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研究开发和工艺技术的变革,从整体上提高工业的发展水平,加速工业化进程。从第二产业布局来看,南昌县应重点建设小兰工业园区、向塘开发区,建成县域两个大型的工业基地,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昌东、武阳、广福、蒋巷等城镇结合工业的发展,选择合适的支柱产业,加速镇区工业小区的形成,各行政村原则上不兴办工业小区。

2、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优化结构,扩大就业,提高服务业水平。

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行住房货币化政策,规范房地产业、装饰业、物业管理市场,促进房地产的良性发展,以房地产业带动土地的升值,增强土地效益。

进一步发展商贸、餐饮、社区服务等传统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新型流通、文化体育、科技教育等现代化服务业,尤其是抓住教育产业,形成多层次的商业服务体系,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金融业要重点拓展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合作,建立现代化银行业机制,保险业要扩大服务种类和覆盖面,提高服务效率。

积极引进新型业态和技术,推行连锁经济、物流配送、代理制,改造提高传统流通业、运输业和邮政服务业。

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咨询和数据库服务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改善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3、第一产业向高效、优质都市型农业发展

南昌县是农业大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应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在稳定发展粮食、畜禽、水产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面向国内外市场,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提高单产质量,减少播种面积,逐步由大田农业向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加快发展畜禽、水产养殖业,培育果林业;同时积极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

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创汇农业,促进农业经济的合理发展。县域北部及中部地区紧邻南昌市区,为鄱阳湖滨湖地区,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行大田农业、订单农业,加快水产、畜牧养殖业发展,发展观光农业;县域南部为平原及低丘岗地,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并适当发展林业,实行退耕还林。

六、产业布局

南昌县的产业布局呈现“三片、二轴”的形态。

“三片”指东、南、西三片产业布局,“二轴”指沿交通干线产业聚集形成的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态。

“三片”:(1)东片,是指蒋巷、南新、幽兰、塘南(含泾口)、塔城等乡镇所形成的片区,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主要建设优质稻米基地、蔬菜基地、水产养殖地,适量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等轻型工业。

(2)南片,包括向塘、三江、广福、冈上、黄马等乡镇,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基础较好,是以一、二、三产业综合协调发展的区域,第一产业积极发展水稻种植、禽畜水产养殖,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第二产业发展医药、化工、食品、建材等支柱产业,向塘、三江尤其是向塘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服务业。

(3)西片是指包括莲塘、八一、富山、东新、武阳、冈上、昌东、麻丘等乡镇,毗邻南昌市,是南昌市实施退二进三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重点发展二、三产业,第一产业以经济作物、特色养殖为主,第二产业主要发展医药、食品、建材、电子等产业,尤其是要继续做到扶强医药

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信息咨询、旅游等产业。

“二轴”:(1)是沿京九铁路、320、105国道等交通干线布置的产业发展轴带。该轴是南昌县重要的产业发展轴,积极发展医药、化工、食品、建材等支柱产业,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综合服务能力。(2)是指以昌峡公路为轴线布置的产业发展轴带。该轴是南昌县的产业发展次轴,继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适当发展食品加工、建材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教育产业、商贸业,接受南昌大都市区的辐射,服务于南昌大都市区。

第四章 城镇体系规划

解放后,人民生活安定,各类城镇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已初步形成以莲塘、向塘为中心,三江、武阳、蒋巷、昌东、麻丘等乡镇为骨干的城镇体系框架。

一、城镇体系现状 1、等级规模小、数量少

2000年底全县共有11个建制镇,其中5万人以上的建制镇有2个,0.5-1.0万人的城镇有3个,小于0.5万人的城镇有6个,缺乏1.0-2.0万人和2.0-5.0万人两个层次的中心城镇,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呈断档状态。

各城镇规模等级情况详见下表:

表一 城镇规模等级表(2000年)

城镇规模 5万人以上 2-5万人 1-2万人 0.5-1.0万人 <0.5万人 合 计 城镇个数 城镇常住人口数(人) 2个 0个 0个 3个 6个 11个 189220 0 0 21515 25024 235759 建制镇名称 莲塘(120220含莲塘69035、莲西5014、小兰22475、八一3600、暂住人口20000)、向塘(69000) 麻丘(5810)、蒋巷(8100)、 三江(7605) 塘南(3810)、幽兰(4040)、 武阳(4700)、涂槎(4374) 广福(3600)、冈上(4500) 此外11个乡集镇镇区人口分别为南新(2780人),富山(4250人),渡头(2300人),东新(3200人),尤口(3260人),泾口(4006人),塔城(2750人),黄马(2570人),新联(2100人),集镇城镇人口为27516人。

2、城镇空间分布不均衡

城镇发展与经济是紧密相连的,县域南部经济明显优于北部,相应南部城镇发展较快,而北部发展较缓慢。

县域南部城镇以京九铁路、浙赣铁路、105、320国道为轴线,串接莲塘、向塘、广福、三江、黄马等乡镇,形成以莲塘、向塘为两个中心的布局形态,城镇较多、规模较大,呈轴线与点状相结合的态势,为全县城镇发展的核心区域。北部城镇稀少、规模小,主要由蒋巷、滁槎、尤口、麻丘、塘南、幽兰等乡镇组成,呈松散点状布局的形态。

3、城镇化水平低

2000年底南昌县建制镇常住人口为23.5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3.2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48%约3.3个百分点,与南昌市周边四县

相对比城镇化水平也处于下游。以非农人口计算,2000年非农业人口为14.5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14.34%。

4、多数城镇具有城郊镇功能

本县为南昌市近郊区,一方面可直接受其经济、技术、信息等辐射;另一方面,又可为其提供大量农副产品,并可为城市工业提供协作与配套,两者关系密切,相得益彰,多数城镇具有城郊镇的功能。

二、总人口预测 1、户籍常住人口预测

南昌县域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机械增长相对较少,从1990-2000年机械增长净人口为4187人,年均机械增长约为400人,人口增长呈现相对动态平衡。县域总人口预测采用时间序列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P=P0(1+K)n

K:自然增长率,近期取9.0‰,中期8.0‰,远期取6.5‰。 P0:现状人口为101.5万人,通过预测至2005年、2010年、2020年全县域户籍常住总人口分别为106.2万人、110.52万人、117.92万人。

2、暂住人口预测

据公安部门不完全统计,1997、1998、1999、2000年的县外外来暂住人口分别为5348人、3579人、4584人和4657人,外来暂住人口增长趋势趋于平和,但县内人口相互流动变化较快,2000年莲塘镇区就有2.0万外来人口,其中绝大部分为县域内部人口。未来随着南昌县的经济发展,南昌市“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向外快速延伸,加上未来小兰工业园区、向塘工业开发区和昌东大学城的建设,必将吸引

外来人员和学生在此做工、落户、求学,同时“贵族学校”纷纷抢滩南昌县,所以规划人暂住人口会快速增长,人口迁入大于人口迁出,人口机械增长呈现正增长。

近期由于昌东大学城的建设,远期南昌市区加速与莲塘对接,因此预测外来暂住人口近期为55000人(其中昌东3.5万人,莲塘0.5万人,向塘1.0万人,其它乡镇0.5万人),中期为110000人(其中昌东5.0万人,莲塘2-3万人,向塘2.0万人,其它乡镇1.0万人),远期为200000人(其中昌东6万人,莲塘8-10万人,向塘2.8万人,其它乡镇1.2万人)。

通过对县域户籍常住人口和外来暂住人口的预测,至2005年、2010年、2020年县域总人口分别为112.0万人、122.0万人、138.0万人。

三、城镇化水平预测 1、城镇人口预测

本次预测城镇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没有包括暂住人口。

全县城镇人口预测采用三种方法预测 (1)趋势外推法 公式:R=R0(1+K)t

R0――基准年城镇人口数,2000年城镇人口为23.57万人。 K――城镇人口增长率,考虑南昌县邻近南昌市区,且未来将撤县设区,中心城市加速向外扩散,则确定全县城镇人口增长率水平高于全省城镇人口增长水平,根据《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所确定的全省城镇

人口增长率平均为3.9%,则南昌县人口增长率2005年采用4.9%,2010年采用5.3%,2020年采用4.9%。

则2005年全县城镇人口为29.94万人,2010年为38.76万人,2020年为62.54万人。

(2)非农业人口比重法 公式R=R0(1+K)t÷M

R0――基准年城镇人口数,2000年城镇人口为14.56万人。 K――城镇人口增长率,90-2000年年均递增率为3.56%,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非农业人口会持续增长,预测规划期内非农业人口增长率近期为4.0%,中期为3.8%,远期为3.5%。

M――非农业人口所占城镇人口比例,一般老镇非农业人口比重较高,而新镇所占比重较低,经加权求平均值,近期确定为0.54,中期为0.52,远期为0.48。

则2005年全县城镇人口为33.43万人,2010年为41.56万人,2020年为63.68万人。

(3)剩余劳动力转移法

根据《南昌县土地利用规划》(1997-2010),确定2005年、2010年全县耕地面积分别为80300公顷、80603公顷,结合未来的发展,预测2020年全县耕地面积为79580公顷。根据劳动力耕作生产的效率,确定2005年、2010年劳均耕地为6亩,2020年劳均耕地为7亩,则2005、2010年、2020年需要农村劳动力分别为20.80万人、20.15万人、17.05万人,农村带眷系数取2.2,则2005年、2010年、2020年最理想状态的

农村人口分别为45.76万人、44.33和37.51万人,而原有城镇人口按自然增长计算,则2005年、2010年、2020年原有城镇人口分别为24.38万人、25.43万人、27.27万人,可转移为城镇人口2005年、2010年、2020年分别为38.66万人、43.74万人和56.92万人,但考虑近远期劳动力耕作水平不同,工业化发展程度不同,第三产服务水平的不同,农村多余人口转移到城镇的转化率大大不同,确定2005年、2010年、2020年转化率30%、50%和75%,则2005年、2010年、2020年农村人口转化城镇人口分别为11.60万人、21.87万人、42.69万人,这样2005年、2010年、2020年城镇人口分别为35.98万人、21.87万人、69.96万人。

分别通过以上三种方法,取平均值,则2005年、2010年、2020年全县城镇人口分别为33.0万人、43.0万人、65.0万人。

此外,由于大学园区、工业园区及为南昌市服务的住宅区建设,县外外来暂住人口会越来越多,初步预测2005年、2010年、2020年县外外来暂住人口分别为5.5万人、11.0万人、20.0万人左右。

2、城市化水平预测

通过全县城镇人口的预测,则可确定全县的城市化水平。

以本地居民计算,2005年、2010年、2020年全县总人口分别为106.20万人、110.50万人、117.92万人,城镇人口2005年、2010年、2020年户籍城市化水平分别为31-32%、38-39%、55-57%。

如外来暂住人口计算在内,则2005年、2010年、2020年全县总人口分别为112.0万人、122.0万人、138.0万人,全县城镇人口2005年、2010年、2020年,分别为38.5万人、54.0万人、85.0万人,则2005年、

2010年、2020年全县城市化水平分别为34-35%、44-45%、61-63%,高于全省的城市化发展水平。

四、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1、发展战略

鉴于南昌县域城镇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首位中心城市对各乡镇的吸引力薄弱,各建制镇和乡集镇低水平均衡发展,规模小、凝聚力和辐射力弱。充分考虑南昌县域特殊的区位条件和战略地位,县域城镇体系的发展策略是:依托市区,三心带动,轴线拓展,分区发展,整体推进,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和中心镇,以产业非农化带动城镇化,走集中型、内涵发展为主之路,在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镇化双向推动下,达到城乡融合和整体优化的目的。

“依托市区”即指依托南昌市区的发展,利用自身的区位条件,积极接受南昌市的辐射,吸引南昌市区的第二、三产业向南昌县扩散,带动南昌县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又利用自身广大的腹地为南昌市区提供更好的旅游、农副产品供应等服务,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目标。

“三心带动”指莲塘、向塘、昌东三个县域中心城镇,三者迅速发展,增强集聚功能,壮大城市规模,增强城镇的综合能力,莲塘、向塘人口规模达到中等城市,昌东人口规模达到小城市,成为县域中北部、南部、北部的经济中心,更好地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

“轴线拓展”指以交通走廊为轴线,通过中心城镇的发展,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轴线上的流动,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轴

线集聚而形成新的增长极核,形成城镇发展轴线。城镇发展较快的轴线向纵深拓展,带动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

“分区发展”指根据各个区域不同的发展条件,分别对待,以不同的发展策略分类指导各个城镇的发展,避免各个片区城镇不顾客观条件,一味攀比要求做大、做强,造成城镇的无序发展,要根据客观规律,推动各级、各类城镇的发展和时空上的有序结构。

2、发展方针

本着“强化中心,点轴扩张和分区发展”的总体思路,确定县域城镇的发展方针是:加快中心城区的发展,积极培育中心镇,大力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

(1)加快中心城区的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发展区域化和集团化,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演化成区域和城市之间的竞争,区域城镇体系中首位城市的作用日益重要。一定区域的首位城市往往代表着该区域的整体形象和综合实力,其发展水平既影响着该区域在上一层次宏观区域中的地位高低和竞争力大小,又是带动该区域发展的主要中坚力量。从整个县域来看,莲塘、向塘和昌东交通条件最为优越,毗邻南昌市区,城镇建设用地条件好,因此,应积极加快三地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增强凝聚、辐射能力,使之连为一体,成为南昌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南昌市作为现代化省会城市和重要的跨省域中心城市目标的实现。

(2)积极培育中心镇

本县受市区的吸引与辐射,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核心――边缘式

圈层结构,受市区的袭夺与屏蔽,县城对各乡镇的吸引力有限,同时县域城镇体系现状不完整,缺少1-2万人和2-5万人两个规模档次,存在明显的衔接缺陷,难以使大、中、小城镇各显其能和最大限度发挥分工协作的整体优势。因此,应在加快中心城区发展的同时,积极培育塘南(泾口)、蒋巷、三江等中心城镇,促进其所在区域的产业、人口向中心镇集聚,使城镇布局不断趋向完善、合理。

(3)大力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

首先是从现状看,县域多数城镇远未达到门槛发展规模,使城镇设施建设不经济、难以配套,城市文明不能有效辐射乡村,因此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应首先从扩大规模入手。其次是加强工业小区建设和居住小区建设,以改善乡镇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促进小城镇居民充分享受城市文明。第三,为满足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应适当增加高中档服务和文化娱乐设施,优化、美化城镇环境。

五、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1、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是区域城镇空间发展战略的,而区域城镇空间发展战略是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南昌县紧邻南昌市,是南昌市的“南大门”,因区内交通条件、产业布局的不同,各类城镇发展差异非常明显,中西部紧邻国道、铁路主干线,主要城镇均分布在此,东北部均是小型城镇,城镇发展才刚刚起步。因此,规划期内要把南昌县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依托南昌市主城区,接受主城的辐射和影响,带动沿交通干线指状分布各类城镇发展,同时又根据自身的各自条件,对各类城镇发

展策略应有所不同。规划采用点轴和网络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战略,突出重点、串珠成轴、以轴促面,分片发展,形成中心突出、等级分明、分工有序的城镇体系网络,成为南昌大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南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南昌市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形态为“一核二轴三圈层”,一核指南昌市区,二轴指(1)从乐化至进贤城镇发展轴;(2)昌峡公路及320国道西段城镇发展轴;三圈层指内中外结构明显的三圈层空间结构。

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南昌县域各类城镇均在积极地规模扩张,成为增长极核,交通条件及经济优越的城镇会加速其规模的集聚,尤其是以交通轴向发展最为明显,沿交通干线形成发展轴,轴线发展的区域加速向周边拓展,与邻近城镇连为一体,形成城镇密集片区,规划期内南昌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两片三心二轴的布局形态,远景莲塘与向塘发展成片,成为一个整体,为南昌市新市区的组成部分,形成“两片二心三轴”的布局形态。

“三心”指莲塘、向塘和昌东为中心的三个中心城区,莲塘、向塘历来为南昌县的并列中心城区,其城区经济和人口规模是其它城镇无法可比的,是全县域城镇体系的核心,城镇发展的重要区域,昌东因大学城的建设,城镇规模迅速壮大,加上市区人口的外迁,使其未来必将成为南昌市区的组成部分,今后莲塘、向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成为南昌县的中心城区,南部片区的中心,带动、吸引、辐射其它城镇,而昌东也将逐步成为县域的中心城区,为北部片区的中心,带动麻丘、塘南等城镇的发展。

“两片”指南北两片,北片指蒋巷、塘南、昌东、泾口、幽兰等区域,城镇发展以点轴发展为主;南片指莲塘、向塘、三江等沿线区域,城镇发展轴线完善,并向周边纵深拓展,串珠成轴,串轴成网,发展成为城镇密集区。

“三轴”指(1)以京九铁路、105国道、320国道为轴线的京九城镇发展主轴,串接莲塘(含八一、东新)、向塘、广福、三江、黄马、冈上等乡镇,成为县域城镇发展的主轴,也成为南昌市区向南拓展的主要发展轴带。本轴规划2个中等城市,1个中心城镇及若干城镇和乡集镇,为全县城镇最为发达的区域。

(2)是指以昌峡公路为依托,连接南昌市北京西路,串接昌东、麻丘、塘南、泾口等县域城镇,是南昌县域的城镇发展次轴。

(3)是指以滁槎――塘南――幽兰――武阳――莲塘――富山县域二级公路为轴线,串接沿线城镇,成为县域内重要的城镇发展次轴。

远景随着莲塘与向塘的双向加速对接,两者必将连为一体,成为南昌市新区的重要部分,同时周边城镇发展加快,壮大城镇规模,增大城镇密度,提高城镇化水平,推进协调统一整体发展,成为发达的城镇密集区,此外,其它城镇轴带继续做强、做大,仍出现轴线布置的形态。

2、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南昌县域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规划分为三级,即县域中心城区,重点(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及乡集镇三个层次。

县域中心城区:为全县的一级中心城镇、核心区域,由莲塘(含八一、东新)、向塘、昌东组成。

重点(中心)镇:蒋巷、塘南(含泾口)、三江为县域中北部、南部片区的中心城镇或副中心城镇,是全县的二级中心城镇。

一般建制镇及乡集镇:为全县的三级城镇,规划为9个,即冈上、幽兰、广福、富山、南新、黄马、麻丘、塔城、武阳。

3、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 (1)城镇规模预测

根据全县城镇化水平的预测,结合城镇人口规模及城镇发展条件评价,分析各个城镇发展的潜力,调整原有规划的人口规模,合理确定各类城镇的人口规模,详见下表:

表二 城镇规模规划一览表

名 称 莲塘(含八一、东新) 向塘 蒋巷 三江 塘南(泾口) 麻丘 冈上 幽兰 武阳 滁槎集镇 广福 富山 昌东 南新 黄马 新联集镇 渡头集镇 塔城 现状人口 (万人) 12.0 6.90 0.81 0.76 0.77 0.58 0.45 0.40 0.47 0.44 0.36 0.43 0.33 0.28 0.26 0.21 0.23 0.28 2005年 2010年原人 口 规划人口(万人) (万人) 18.0 9.5 1.25 1.10 1.20 0.9 0.8 0.6 0.6 0.55 0.50 0.57 5.5 0.337 0.32 0.30 0.45 0.43 25.0 20.0 2.0 2.0 1.0 0.5 1.0 1.0 1.0 03.6 1.3 0.8 0.4 0.4 1.0 0.7 2010年 2020年 调整规划 调整规划 人口(人) 人口(人) 25.0 13.0 1.70 1.4 1.7 1.2 1.1 0.8 0.9 0.70 0.65 0.7 8.0 0.45 0.4 0.4 0.50 0.6 43.0 20.0 2.5 2.2 2.5 1.8 1.6 1.2 1.3 0.8 0.9 1.0 11.0 0.7 0.6 0.6 0.70 1.0 备 注 仍保留集镇 新增建制镇 新增建制镇 仍保留集镇 仍保留集镇 新增建制镇

(2)规划结构评价

A、从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来看,城镇体系规划结构较为完善、合理,呈金字塔结构。2020年人口规模大于5万人的有3座,其中中等城市有2座,小城市有1座,大于2.0万人小于5.0万人有3座,大于1.0万人小于2.0万人有6座,小于1.0万人有6座,五级城镇数量之比为2:1:3:6:6,而2000年五级城镇数量之比为0:2:0:0:18(含12个乡集镇),等级规模结构有较大改善,改变了断档现象,趋于合理。

B、人口结构趋于集中,尤其是向中心城市集中,重点建制镇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一般建制镇及乡集镇城镇人口规模及功能都有较大程度的扩张和提高。

4、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南昌县现有各类城镇均是一定地域的行政中心、除莲塘、向塘、三江城镇职能比较突出外,其它城镇职能大多雷同,产业结构也大致相同,有待规划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各类城镇的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都将得到相应的发展,其功能将不断增强。中心城镇的职能应突出生产、管理和服务职能,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镇应加强生产、管理、服务功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镇及乡集镇应着力培育支柱产业和为农业生产配套的工业。根据各城镇发展的条件,有选择地确定各城镇职能的发展方向,以适应各城镇的不同发展。各城镇职能规划见下表。

表三 县域城镇职能结构表

城镇名称 莲塘 职能等级 一级县域中心 城镇职能 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工业主要发展医药、食品化工等,并逐步向高新技术、大型、外向、高效益方向发展。 铁路枢纽型城镇,南昌市陆路交通门户,县域重要的商贸中心及农副产品集散地。今后在培育壮大化工、医药等工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商贸业,加强市政配套服务设施和贸易服务设施的建设。 南昌市东大门,南昌市的教育基地、县域北部商贸中心和旅游中心。今后重点发展教育产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共享。 城郊农工贸综合型城镇,要搞好两镇合并规划,加强各项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基础和服务设施档次。 城郊综合型城镇 具有超越镇域影响力的工贸型城镇 综合型城镇 以旅游、商贸为主的综合型城镇 农贸型小城镇 向塘 一级县域副中心 昌东 一级县域副中心 塘南(含泾口) 蒋巷 三江 武阳 麻丘 富山、塔城等乡镇 二级北部地区中心 二级北部地区中心 二级南部地区中心 三级镇域中心 三级镇域中心 三级各乡镇域中心 六、基础设施规划(详见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下内容为概述) 1、综合交通规划 (1) 交通现状

南昌县域内现有京九、浙赣二条国家一级干线铁路和一条向乐地方铁路,105、320国道、温厚高速公路、南昌-峡岭省道及众多县乡道,此外尚有赣江可资水运,交通条件非常便捷。

(2)综合交通规划 A、铁路规划

服从全国铁路网规划布局,浙赣、京九铁路均已实现复线改造,规划期内完成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新建浙赣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创造条件建设京九高速铁路客运专线。

重点建设向塘车站,建成全国特等站,莲塘车站按三等车站改造。 B、公路规划

建设乐化-温圳南昌市绕城高速公路,并在武阳、昌东、蒋巷、南新设置出入口。

新建南昌-峡岭二级公路,并在规划期末建成高速公路。

新建南新-蒋巷-滁北-塘南-泾口-幽兰-塔城-荏港-向塘-岗上二级公路及塔城-武阳-莲塘-富山二级公路,形成构通县域城镇的主要交通干线。

新建莲塘、泾口等汽车站,加强与外界联系。 C、水运规划

改造疏浚航道,赣江南昌-樟树段按四级航道建设,抚河按五级航道改造。

扩建南昌县港,使之达到50万吨-100万吨级的港口。 D、航空规划

未来昌北机场由4D升为4E级机场,向塘机场为军用机场,未来可开办联运业务,更好地为南昌县服务。

2、给水规划

原则上各乡镇均要建自来水厂,但邻近南昌市区、南昌县城、向塘、昌东的乡镇可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与中心城镇(市)实现水资源共享,不需建水厂。中心城镇及建制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各乡镇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100%。

3、排水规划

南昌县城、向塘、昌东镇排水体制由雨污合流逐步过渡到雨污分流,其余乡镇均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

南昌县城、向塘、昌东镇均建设污水处理厂,其它乡镇要建设简易的污水净化系统,进行简单处理,污水处理率达到75%。

4、电力规划

规划扩建斗门220KV变电站,容量规划达到2X15万KVA,其供电电源为500KV昌西变电站。

规划保留向塘110KV变电站、塘南110KV变电站,新建莲塘县城工业区、莲一、莲二、莲三四座110KV变电站,并将莲西35KV变电站、五龙岗35KV变电站升级为110KV变电站。

5、邮政电信广播电视规划

全县现有安装电话80000门,电话普及率为8.0部/百人,规划近远期县城电话普及率分别为70部/百人,100部/百人,近远期其它乡镇电话普及率分别为50部/百人、80部/百人,则全县电信容量近远期分别为66万门、118万门。

建设高速信息网,形成覆盖全县的高速信息传输网,传播网的节点采用电缆和数字微波联通。

大力发展用户光纤网,积极推广应用宽带交换机为核心的宽综合技术,大力发展IP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帧中继筹业务。

保护县城内的京九、杭贵成、洪吉赣、南昌至向塘、南昌至进贤五条光缆。

规划保留现有邮政局、支局(所),增添设施,提高服务功能,以加

快邮件传递时限为主线,以增强自主运邮能力为重点,建成快速、高效邮运网。

在面向社会提供社会普通服务业务的同时,以发展邮递为基础,积极发展金融类业务、商品流通类业务,发展信息类业务。

有线电视规划完成模拟信号的广播、电视向数字化信号广播电视过渡,实现节目录制、编辑、播出和传输、接受的数字化,实现高清晰度的电视广播、立体声数字化广播。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

6、防洪排涝规划

赣江、抚河按百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堤防安全超高1.5米。 清丰山河按百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

贯彻“上蓄、中通、下泄”的原则,搞好上游水土保持,加强水库的控制运用,加快泄洪道建设,疏浚内河,建立高标准的防洪体系。

对大面积圩区及水库要重点设防,进行加固处理。 7、环卫及殡葬设施规划

规划在临银三角的西侧古塘村安排一处垃圾处理场,占地为40亩。 规划保留位于银三角的殡仪馆。

第五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

一、城市性质 1、城市性质分析

城市性质是反映一个城市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属性,是城市

主要职能的综合体现。

南昌县城的城市性质确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南昌县域中心城市职能

南昌县城迁址至莲塘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一直是南昌县的行政中心,经济相对发达,交通便捷,对周边乡镇具有一定的辐射影响,县域中心城市功能随着南昌县城人口规模的日益扩大,作用会越来越强。

(2)与南昌市区的关系

南昌县城临近南昌市区仅15公里,通过南高路、南莲路沟通两者的联系,目前沿南高路小兰工业园区已与南昌市区连为一体,未来随着墨溪立交桥、湖西路的建设,将莲塘主城区与南昌市区连为一体,中远期南昌市区向外扩张,跨越市外环路向南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建设东新组团、象湖组团,为南昌市民提供居民服务,且中期会撤县设区,使南昌县域成为市区重要的组成部分。

(3)主要产业分析

南昌县目前第二产业形成以医药、食品、饲料、机械、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且汇仁制药成为全县工业体系中的领头军,是全县工业的主导产业。随着小兰工业园区和富山工业区的建设,江铃、煌上煌等南昌市工业在此建设生产基地,南昌市工业企业的迁入将给南昌县城工业体系的形成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小兰工业园区发展方向是以电子信息、微生物、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富山工业区是以食品、建材等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工业园区,全方位开放发展,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培育新兴产业,促使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

南昌县城是全县经济中心,人口集聚程度较大,相应商贸业较为发达,莲塘综合市场位于南昌市十大市场的第七位,同时洪城汽配城、新东方大市场的建设,使其不仅仅是南昌县的批发市场,而是南昌市、全省重要的专业批发市场。根据南昌县城城市的未来发展,专业批发市场用地会更大,品种较多,成交量也会较大,将成为南昌市重要的批发市场,更好地为全市、全省服务。可见南昌县城的商贸业未来是非常发达的。

(4)生态环境建设

未来南昌县城的城市建设必定是以建设现代化的花园城市为目标,城区内充分利用澄碧湖、墨象溪湖、排渍道、雄溪河、老抚河作为城市的主要公共绿地和生态系统,以契形绿地分隔各个组团,呈现“两河四组团”的组团式格局,使城市发展避免摊大饼无限发展,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很好的控制及发展。

所以综上因素,确定南昌县城的城市性质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服务业等为主的南昌市二、三产业转移和人口扩散基地,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园林城市,未来南昌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规模 1、城市现状人口

至2000年底南昌县城区范围是由莲塘镇、八一乡、小兰乡、莲西乡组成(2001年12月小兰、莲西并入莲塘镇),城镇人口是由莲塘镇、小兰乡、八一乡、莲西乡的城镇人口及暂住人口组成,城镇常住人口为120220人,详见下表。

表四 南昌县城城区总人口及城镇人口构成

总人口(159457) 莲塘镇(69628)、莲西(6475)、小兰(25091)、八一(38263)、暂住人口(20000) 莲塘镇(69035)、莲西(5014)、小兰(22475)、八一(3600)、城镇人口(120220) 暂住人口(20000) 注:来源于2000年南昌县统计年鉴。 从1994-2000年南昌县城(莲塘、小兰、莲西、不含八一乡及暂住人口)城镇人口变化情况来看,县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平均增长辐度为5.99%,1997-2000年平均增长辐度为8.6%。

表五 近年南昌县城城镇人口情况表

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合 计 67938 69668 73093 75188 82353 84082 96315 城 镇 莲塘( 44707 )、莲西( 4241 )、小兰( 莲塘( 46332 )、莲西( 4304 )、小兰( 莲塘( 48912 )、莲西( 4366 )、小兰( 莲塘( 50564 )、莲西( 4440 )、小兰( 莲塘( 57234 )、莲西( 4491 )、小兰( 莲塘( 58400 )、莲西( 4626 )、小兰( 莲塘( 69628 )、莲西( 5014 )、小兰( 18990 ) 19032 ) 19815 ) 20184 ) 20328 ) 21056 ) 21673 ) 三、城镇人口规模预测

规划通过时间序列法、经济指标相关法来预测南昌县城城镇常住人口。

1、时间序列法 P=(P0+p1)(1+J+K)n

P0――2000年现状建成区常住人口为12.00万人。

p1――建成区扩大后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农村人口。2001年后有富山乡拍林村(2621人)及东新镇区(3200人)划入,总人口为5821人,2005年后有富山乡唐村(1338人)、霞山村(1929人)、莲塘镇塔田村(614人)划入,总人口为3881人,2010年后有富山乡玉沙村(2465人),雄

溪村(3622人)、东新乡小洲村(1865人)、大洲村(3544人)、东岳村(3205人)划入,合计人口为13700人。

J:自然增长率,近期取9.0‰,中期取8.0‰,远期取6.5‰。 K:机械增长率,从1994-2000年,南昌县城区人口综合增长率为59.9‰,扣除自然增长率8.0‰,则机械增长率为51.9‰,考虑未来南昌县城两个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兴旺发达,城市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会吸纳更多的本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外地人员进城就业、落户、经商,壮大城市规模。机械增长率近中期比较大,远期适当缓慢,确定近期为5.5%,中期为4.0%,远期为3.2%。

2005年 P2005=(12.0+0.58)(1+0.009+0.055)5=17.15万人 2010年 P2010=(17.15+0.39)(1+0.008+0.040)5=22.17万人 2020年 P2020=(22.17+1.37)(1+0.0065+0.032)10=34.34万人 2、经济指标相关法

按公式 P=p0+G·S[(1+R)n-1]/m P:规划期末建成区常住人口数。 p0:现状建成区常住人口数。 G:现状城区国内生产总值。

S: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R:预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M:每新增一城市居民所需城市基础设施费用。 N:规划年限。

近期(2001-2005)p0为12.0万人,G为14.67亿元,S为20%,

R为18%,N为5年,M为10000元/人。中期(2006-2010)p0为15.78万人,G为33.5亿元,S为20%,R为14%,N为5年,M为11500元/人。远期(2011-2020)p0为21.86万人,G为64.5亿元,S为15%,R为9%,N为10年,M为15000元/人。

则近期城区规划常住人口为15.77万人。 中期城区规划常住人口为21.86万人。 远期城区规划常住人口为31.93万人。

根据以上两种方法,确定2005年南昌县城区常住人口为17万人左右,2010年为22万人左右,2020年为33万人左右。

3、南昌市扩散人口确定

随着南昌市昌南片不断向南拓展,市区将跨越市外环路向南部发展,将南昌县城的部分用地变为市区建设用地,安置南昌市区扩散的居住人口,近期因绿地山庄等开发建设,估计约为0.5万人左右的南昌市居民在此购房居住。中期象湖组团、东新组团均有部分用地为居住用地,可吸引南昌市民在此居住,估计约有3.0万人左右。远期东新组团、象湖组团成片进行开发建设,建设高档住宅小区,估计约有8-10万南昌市民在此居住。

这样通过对南昌县城户籍常住人口及南昌市扩散人口的确定,确定到2005年、2010年、2020年南昌县城规划常住人口分别为18.0万人、25.0万人、42.0万人。

四、城镇用地规模 1、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南昌县城现状建成区呈松散团状结构,建成区面积为1396 ha,人均建设用地为116.33m2/人,属IV类用地标准档次。考虑南昌县城现状公共绿地、道路交通用地、市政设施用地等用地人均指标偏低,而居住用地指标偏高,用地结构不合理,不符合国家规范标准,有待调整。随着小兰工业园区、富山工业区、象湖及东新为南昌市民服务的居住用地的开发建设,强烈要求调整用地结构,而且随着花园城市的建设发展,要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工业用地指标、公共绿地指标均要有较大比例提高,而居住用地指标作适当下降才能使城市建设做到可持续发展。根据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期末人均用地指标降低到107.45 m2/人,符合现状IV档用地可调整减幅0-10 m2/人的要求,则确定近、中、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别为111.89m2/人、109.85m2/人、107.45 m2/人。

2、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根据建成区内规划常住人口及人均用地指标,确定南昌县城近、中、远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2014.0ha、2746.3ha、4512.8ha。

第六章 城市总体结构与用地规划

一、用地评价与城市发展用地选择 1、用地评价方法及结果

城市用地评价主要考虑如下因素: (1) 防震、抗震。 (2) 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

(3) 是否遭受洪涝侵害。 (4) 尽量少占或不占良田。 (5) 考虑城市现状用地的特殊性。

用地评价分为三类四种,各类用地标准及评价如下: I类用地:

地基承载 [R]=30-50T/平方米,地形坡度小于5%,地下水位低于地面6-7米,地面标高大于23.6米(百年一遇洪水位),建设条件好,主要分布在城南城北地区。

II类用地:

地基承载[R]=20-30T/平方米,地形坡度大于5%,地下水位低于地面5-7米,地面标高大于23.6米(百年一遇洪水位),稍作工程处理后可作为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城东、城南地区。

III1类用地:

地基承载 [R]=30-50T/平方米,地形坡度大于10%,地下水位低于地面7-8米,地面标高大于23.6米(百年一遇洪水位),主要分布在城南地区。

III2类用地:

地基承载 [R]小于10T/平方米,地形坡度小于10%,地下水位低于地面3-8米,地面标高小于23.6米(百年一遇洪水位),不宜进行城市建设,但填沙处理可作建设用地,但成本高,主要分布在城西地区。

2、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选择

南昌县城区城市发展用地以现状建成区为基础,由近及远逐步拓展。

城区北部有南高路、南莲路与南昌市区对接,受南昌市的辐射影响较大,尤其是南高路小兰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加速城市近期重点发展方向为向北拓展,与南昌市区形成对接,同时北部为低丘岗地,良田较少,为I类建设用地,是城市发展的首选之地,远期随着南昌市区的扩散,市外环路以南地区逐步成为南昌市的生活居住用地。雄溪河以西的地区充分利用富山沙漠地,集中建设工业园区。城区南部已与银三角开发区紧紧相邻,向南部发展空间不大,城市东部受京九铁路的分隔,沿新莲武路、老莲武路沿线可安排部分建设用地,远景可将东部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点地区。从上分析来看,南昌县城的城市发展方向为:重点向西、北部发展,适当向东部及南部发展,西部 及东部留有城市发展余地。

3、城市总体布局结构

现状城市结构以南高路、南莲路为南北向主干道联结莲塘老城区及小兰工业园区,将两者连为一体,呈松散状结构。未来随着城市中心区的战略性北移,城市工业区、生活区向西、北部发展,城市用地结构呈现“两河四组团”的组团式布局形态,各组团之间以生态绿地相分隔,以城市主干道和外围交通干线轴线相接,形成多中心的布局形态。

“两河”:指雄溪河、老抚河,利用两河建成南昌县城区两条主要的自然风光带。

“四组团”:指莲塘主城区组团、富山组团、象湖组团、东新组团,首先重点建设好莲塘主城区组团,再建设富山组团、象湖组团、东新组团,形成一主三次、主次分明、开发有序的空间形态。

城市主要发展轴有:振兴大道、金沙大道、富山大道、南高路、澄

湖西路、南莲路、澄湖北路。

4、用地功能组织

南昌县城各个组团功能各有侧重,形成整合、互补、互动的态势。 莲塘主城区:东起八一乡,西至雄溪河,南邻银三角,北抵市气象学校、八大山人纪念馆一线,是南昌县城的中心城区,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速小兰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开发澄碧湖、墨家溪湖公园,完成县行政中心的搬迁,形成集行政办公、居住、工业、商贸于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区。

富山组团:东起金沙四路,西至金沙一路,南邻富山三路,北至富山一路,充分利用沙滩地建设富山工业园区,形成以工业为主居住为辅的富山工业组团。

象湖组团:东邻雄溪河,西至老抚河,南邻江仁大道,北抵市外环路,主要发展居住和商贸服务业,形成南昌县城区的现代化生活居住新区,服务对象绝大部分为南昌市民。

东新组团:东邻老抚河,西至赣江,北起市外环路,南至江仁大道,是以居住为主的居住新区,服务对象大部分为南昌市民。

5、组团规模

南昌县城各个组团的发展是以莲塘主城区为重点发展,其它三组团适当均衡发展,开发程序为:先建设莲塘主城区、富山组团、后建设象湖组团、东新组团。确定各组团的规模为:

莲塘主城区: 25.30 km2,居住人口为22.0万人。 富山组团: 6.52 km2,居住人口为2.9万人。

象湖组团: 6.80 km2,居住人口为9.8万人。 东新组团: 6.50 km2,居住人口为9.3万人。 表六 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

序号 1 2 类 别 名 称 城市总体规划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 水域和其它用地 水 域 耕 地 其 林 地 中 村镇建设用地 弃置地 面积(ha) 20538.0 4512.8 16025.2 3037.6 9235.0 1180.2 570.3 2002.1 比例(%) 100 21.97 78.03 14.79 44.97 5.75 2.78 9.75 3 表七 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

序号 1 用地 代码 R 用地名称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2 C 商业金融用地 其行政办公用地 中 文教体卫用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设施用地 绿地 其中:公共绿地 特殊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 面积(ha) 现状 531.0 256.0 31.0 38.0 187.0 322.0 30.0 69.0 117.0 25.0 9.0 9.0 37.0 规划 1311.8 638.8 266.4 69.8 302.6 954.1 81.6 96.6 643.5 98.6 652.2 568.5 35.6 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现状 38.04 18.34 2.22 2.72 13.40 23.07 2.15 4.94 8.38 1.79 0.64 0.64 2.65 100.00 规划 29.07 14.16 5.90 1.55 6.71 21.14 1.81 2.14 14.08 2.18 14.45 12.60 0.79 100.00 人均(m2/人) 现状 44.25 21.33 2.58 3.17 15.58 26.83 2.50 5.75 9.76 2.08 0.75 0.75 3.08 规划 31.23 15.21 6.34 1.66 7.20 22.72 1.94 1.30 15.30 2.35 15.53 13.54 0.85 3 4 5 6 7 8 9 M W T S U G D 合 计 1396.0 4512.8 116.33 107.45 备注:1、2000年末现状常住人口12万人。

2、2020年规划常住人口42万人(其中南昌市区向外扩散人口为8-10万人)。 3、生态绿地末计用地平衡。

6、城市用地指标分配

南昌县现状各项用地指标结构不合理,居住用地比例偏高,道路广场、市政设施、公共绿地指标偏低,与国家规范要求有较大差距。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相应调整各项用地指标,使之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1)居住用地

南昌县现状居住用地包含原小兰乡的村民住宅建设用地,因而人均用地指标偏高,达到44.25 m2/人。规划期内限制私人住宅建设,对小兰工业园区内的农民住宅进行整体搬迁,其它村庄进行改造,小区建设以多高层住宅为主,提高容积率,改造居住环境。远期规划居住用地为1311.8ha,人均为31.23 m2/人,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为29.04%,比现状有较大比例下调。

(2)公共设施用地

南昌县现状公共设施用地为256.0ha,其中商业金融和行政办公用地相对较少,人均指标为15.21 m2/人。规划期内大力建设商贸服务和文教体卫用地,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规划公共设施用地为638.8ha,人均指标为15.21 m2/人,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为14.16%。

(3)工业用地

南昌县现状工业用地为322.0ha,人均为26.83 m2/人,比例较大。南昌县城作为南昌市比较重要的工业园区,工业发展较快,所占城市建设用地也会持续比较大。规划期末工业用地为954.1ha,人均为22.72 m2/人,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1.4%。

(4)绿化用地

南昌县城现状绿化用地比较少,仅为9.0ha,人均为0.75 m2/人,有待快速提升。规划结合两湖四河的建设,大力建设绿化系统,使人均绿地指标由0.75 m2/人提升到15.53 m2/人,其中公共绿地由0.75 m2/人提升到13.54 m2/人,争创优秀园林城市。

(5)仓储用地

南昌县城现状仓储用地为30.0ha,人均指标为2.50 m2/人。随着未来工业园区的建设,为工业区配套服务的仓储用地会增加,因而规划期末仓储用地为81.6ha,人均为1.94 m2/人,与现状人均指标相差不大。

(6)道路广场用地

南昌县城现状道路广场用地为117.0ha,人均为9.76 m2/人,为国家规范的下限。随着未来南昌县城成为南昌市区的组成部分,大都市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道路网架,因而人均道路用地指标由现状的9.78 m2/人提升到规划期末为15.30 m2/人,增长较大,使之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

(7)此外市政设施用地人均指标变化不大,特殊用地、对外交通用地总用地变化不大,因人口增加而人均用地指标有所下降。

7、主城区发展

规划期内莲塘主城区雄溪河以东、京九铁路以西所有建设用地均规划布局,用地结构呈现“两湖、三河、五轴、多中心、方格网状”的致密团状结构。

“两湖”:指澄碧湖、墨家溪湖,利用两湖广阔的水面,四周进行绿化布局,成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绿地,成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绿心”。

“三河”:指雄溪河、排渍道、总干渠两岸进行植被绿化,建设公共绿地及生态绿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绿化走廊。

“五轴”:指南高路、南莲路、澄湖西路、澄湖北路、振兴大道五条城市主干道,串接主城区各功能区,成为城市主要的公共生活和景观风貌的组织轴线,将主城区连为一体。

“多中心”:指形成多个城市公共中心,城市的市级公共中心共有4处,分别位于城南老城区、城市中心区、城北区和城西区。

“方格网状”:指城市道路基本形成方格网状,主干道形成“四纵五横”的格局。

第七章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一、城市居住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1、居住用地现状

南昌县城现状居住用地为531.0ha,占现状建设用地的38.04%,人均居住面积为44.25m2/人。现状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南莲路以西以及散布在规划区内的村民居住用地,呈松散团状布局的形态,并与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等用地相互交错。南昌县城区目前大规模开发的居住小区较少,居住用地为二、三类用地,无一类居住用地,居住环境、市政配套设施和住宅建筑质量较差,有待改造完善。

2、存在问题

(1)南昌县城区住宅拥挤,建筑质量及通风、采光条件差,建筑间距小,住宅区道路较窄,安全性较差。

(2)居住用地与其它用地混杂,布局混乱,不利于管理,缺乏成片开发建设的住宅小区。

(3)居住区内无公共绿地,居民缺乏户外活动场地,市政设施配套不足。

(4)新建住宅缺乏规划,多为见缝插针,缺乏整体规划,造成沿街一层皮。

二、规划原则及目标 1、规划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为城市居民创造优美、舒适、安全、现代化的人居环境。

(2)坚持居住用地布局集中紧凑,满足公共设施配套要求,又与城市的工业区、商贸区布局相适应,减少城市的单向交通。

(3)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新区以建设完善配套的居住区、居住小区为目标,旧城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为目标,居住水平与公共设施配置应适当提前,绿化、停车场、室外环境及照明等建设标准应提高。

(4)住宅建设应强调限制私人住宅建设,以多高层住宅形式为主。 2、规划目标

根据南昌县城现状居住用地,规划至2005年居住用地为693.0ha,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38.50m2/人,至2020年居住用地达到1311.8ha,人均用地面积为31.23m2/人。

根据南昌县城的用地条件,参照有关规划标准提供出居住水平指标。 表八 居住水平指标

居住用地特性 建筑密度 容积率 绿地率 住宅间距 人均居住面积 一类居住用地 <20% <0.5 >45% >1.2 50-80 m2 二类居住用地 <30% <1.7 >30% >0.9 25-35 m2 三、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及地形特征,规划近远期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分别为693.0ha和1311.8ha,人均用地指标分别为38.50m2/人、31.23m2/人,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分别为30.84%和29.07%。

城市居住用地结构采用“城市居住片区――居住区――居住小区”的模式,规划南昌县城居住用地分为五个城市居住片区,即莲塘居住片区、小兰居住片区、象湖居住片区、东新居住片区、富山居住片区。

(1) 莲塘居住片区:位于澄湖北路以南、雄溪河以东的老城区居 住片区,规划居住用地为306.2ha,居住人口为11.5万人,人均居住用地为26.6m2/人。它包含了莲塘县城现状的大部分居住用地。规划对于老城区内居住密度较大的居住区进行改造,通过控制合理的建筑间距,适当增加公共绿地,提高居住环境的品质,限制私人高密度住宅的建设,同时对老城区内分散布置的工业逐步搬迁置换到小兰工业园区和富山工业区。其它新规划的居住用地以发展二类居住用地为主,积极建设环境优美的居住小区。

(2)小兰居住片区:位于澄湖北路以北,雄溪河以东的地区,规划居住用地为264.0ha,居住人口为8.5万人,人均居住用地为31.06m2/人,是南昌县城开发建设的主要居住片区。该用地为一、二类居住用地,充分利用墨家溪湖良好的水体资源,沿湖周边建设居住环境优良的别墅群和高档住宅区,城北广场以南的居住用地为二类居住用地,建设环境优美的居住区。此外,对区内的村庄进行改造建设,位于小兰工业园区内的村庄全部搬迁。

(3)象湖居住片区:位于南昌市外环路以南,雄溪河、老抚河之间,

规划居住用地为346.8ha,居住人口为9.8万人,人均居住用地为35.3 m2/人,其中约有4.6万人为南昌市扩散人口。该片区规划为一、二类居住用地,利用雄溪河及象湖公园良好的公共绿地及生态绿地,建设别墅区、高档住宅区和住宅小区,力求建设成为南昌县城的高级示范生态区,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体现地。

(4)东新居住片区:位于南昌市外环路以南,老抚河以西的地区,规划居住用地为306.0ha,人均居住用地为32.9m2/人,居住人口为9.3万人,其中约有5.4万人为南昌市区扩散人口。该片区规划为一、二类居住用地,临老抚河用地规划为高档别墅区,其它居住用地为二类居住用地,同时开发建设过程中改造现有村庄,提高居住环境。

(5)富山居住片区:位于雄溪河以西的富山沙漠地,规划居住用地为99.0ha,居住人口为2.9万人,人均居住用地为34.1m2/人。该片区主要是为富山工业区配套服务,建设单身职工公寓、住宅小区和少许别墅,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

第八章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一、公共设施布局现状及存问题 1、公共设施布局现状

至2000年底南昌县城城市公共设施用地为256.0ha,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8.34%,人均用地为21.33m2/人,其中行政办公用地为38.0ha,商业金融用地为31.0ha,文教体卫用地为187.0ha,现状城市公共设施用地

主要分布在老城区的南莲路、向阳路、五一路两侧,布局相对集中。

2、存在问题

(1)公共中心布局虽相对集中,但规模小,设施不齐全,服务能力和质量均有待提高,同时缺乏城市广场,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公共中心发展要求。

(2)城市现有商业设施规模小,商业网点下店上宅的形式较多,缺乏大中型商业设施和市场,城市品质不高。

(3)体育设施比较缺乏,居民户外活动场地较小。

(4)医疗机构布置较集中,城北布点少,同时医疗设备较落后,缺乏必要的城市急救中心设施。

二、规划原则

1、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应以积极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公共设施规模、内容与布局。

2、适应城市的开发建设需要,建成行政中心、商业金融中心、文化娱乐中心等设施组成的城市新的公共中心,增加城市新区的吸引力,带动新区的发展,体现新的时代风貌。

3、分级设置各种服务设施,使各市级中心、次中心及居住片区中心形成规模不同、分工各异、层次明确的公建体系。

4、公共建筑的分布及其内容与规模的配置,应该与不同阶段城市的规模、建设速度和居民的生活条件改善相适应,合理安排好公共建筑项目的建设时序,预留发展用地。

5、各级公共中心的建设对城市现代化景观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