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知识梳理 下载本文

琵琶、三弦

器乐合奏 歌曲

少数民族歌舞音乐

说唱音乐

工尺谱

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很广泛。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其记写格式一般竖行从右至左记写,节拍符号位于谱字右边。工尺谱的历史悠久,其前身为唐代的燕乐半字谱、宋代的俗字谱,到明、清时期成为工尺谱。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出现一种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弦索十三套》 新法密率

明代乐律学家、历算学家朱载育所创,科学地解开了三分孙依法“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最早提出了“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他进行了两次开方,一次立方,将一个八度平均分为12等份,其计算过程中精确程度之高,令人惊叹,当时居于世界律学领域的领先地位,在我国乐律学研究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朱载育

明代律学家、历算学家,提出了类似十二平均律的“新法密律”,解决了三分孙依法“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以及“异径管率”著有大量乐律学专著,如《律学新说》《律吕精义》《乐学新说》《算学新说》 异径管率

明代乐律学家、历算学家朱载育所创,从吹管乐器内径找到了管乐器的管口校正方法,可以在律管上确保十二平均律运用的准确性 《神奇秘谱》

明太祖之子朱权从众多琴曲中选编而成.成为我国最早刊印的曲集。分上、中、下三卷。这些曲谱多保留早期传谱的面貌,并附题解,详尽地叙述了各首琴曲的演变过程,琴曲所表现的内容。它是研究古琴音乐的重要谱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史料价值。 《高和江东》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简称《九宫大成谱》,戏曲曲谱,清庄亲王允禄编篡。 《纳书楹曲谱》

中国戏曲曲谱。清代叶堂(编著,全书共14卷。谱中收有昆曲单折戏、部分折子戏和散去诸宫调等。另有《玉茗堂四梦》《西厢记》曲谱,是一本重要的戏曲谱集

《琵琶谱》

清华秋苹编,是我国最早正式刊印发行的琵琶谱。乐谱全称为《南北二派秘本琵琶真传》,又称《华秋苹琵琶谱》,许多名曲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鹤》《月儿高》等均被收入其中,参照古琴减字谱,创造性的编订了较为完整的琵琶指法符号,对后世收集、整理、演奏琵琶曲谱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清李芳园编,又称《李芳园琵琶谱》,其中大曲13套,小曲8套,很多曲谱是华秋苹琵琶谱中未收录的。此谱刊印推动了近代琵琶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弦索备考》

中国器乐合奏曲谱集。清代蒙古族文人荣斋编。用工尺谱记写,收有13套以弦乐器为主的合奏乐曲,故又称《弦索十三套》。曲名为《合欢令》、《将军令》、《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平韵串》、《月儿高》、《琴音月儿高》、《普庵咒》、《海青》、《阳关三叠》、《松青夜游》、《舞名马》。全书6卷 ,共10册。卷一是总谱,列《十六板》、《岔串》两曲。卷二~六是各种乐器的分谱,谱中只有指法而无谱册。所用乐器为琵琶、三弦、筝、胡琴。序言称这些乐曲为“今之古曲”,说明是18世纪前的作品。后被译为五线谱、简谱。

《谿山琴况》

明末清初著名琴家徐上瀛所著,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论述古琴表演艺术理论的美学专著,是古琴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古琴表演艺术作了相当细致而深入的论述与归纳。“琴况”指琴乐审美之况味,《谿山琴况》共总结出“和、静、清、远、古”等24况对每况都做了较详尽的阐述,通过对古琴表现艺术实践的总结以及古琴音乐的审美理论的探讨,为后人研究、借鉴与吸收雇请演奏技巧和审美思想提供了较完整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