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城总体规划 - 图文 下载本文

第一章 枞阳县概况

一、地理位置

枞阳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市正东面,长江北岸,大别山之东南麓,北纬31°01′~31°38′、东经117°05′~117°43′。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市共水;西南与安庆市区毗邻;北与无为、庐江两县接壤;东南与铜陵、池州两市隔江相望。县城位于枞阳县域西南部。京台高速以及103、229、320、228、227等省道穿境而过,沿安(庆)合(肥)公路距合肥市185公里,沿长江到芜湖、南京、上海分别为204公里、300公里、692公里,到九江、武汉各为164公里、433公里。是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及规划铜池城市组群和安庆大都市区的重要成员。

二、行政区划

全县辖22个乡(镇)(14个镇、8个乡):枞阳镇、??镇、汤沟镇、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横埠镇、项铺镇、钱桥镇、麒麟镇、义津镇、浮山镇、官埠桥镇、会宫镇、铁铜乡、凤仪乡、长沙乡、钱铺乡、金社乡、白梅乡、白湖乡、雨坛乡,总面积面积为1808平方公里。根据统计年鉴数据,2010年全县总人口为969042人,其中非农人口110219人。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县常住人口为838712人,十年共增加80761人,增长10.7%,年平均增长1.02%。全县户籍人口为980249人,十年共增加22114人,增长2.3%,年平均增长0.23%。

三、自然条件

地质地貌。枞阳县位于扬(州)--铜(陵)断裂带与宿(松)--枞(阳)断裂带交汇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即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县境内断裂带纵横交错,近南北方向最为发育;火山机体(构造)密集,古火山口遍布。县城境内倚山滨江怀湖,地形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腹部低洼。自南向北呈平原-丘陵-山地三级阶地,构成五个构造地形区域,即沿江平原,西部丘陵,

中部丘陵,西北部岗地和东北部低山地。境内无高大山脉,主要山峰有三公山、柳峰山、城山、岱鳌山、浮山等,以海拔674.9米的三公山为最高。

水文条件。枞阳县属长江流域,长江流经县域78公里。主要河流有横埠河、杨市河、钱桥河、罗昌河、枞阳河。境内陈瑶湖、白荡湖、菜子湖和“两赛”(神灵赛、羹脍赛两湖)4个水系,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22公里,总水面达42000公顷。县境水文特征是:年径流量大、变幅大和侵蚀性模数较大。年平均径流量9.33亿立方米,不包括江面和江岸8.17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516毫米,丰水年为948毫米,枯水年仅244毫米,相差704毫米,比值为3.9;且冬春季较小,夏季较大,汛期占全年的60~70%。年均径流深由南向北逐渐增大,沿江地区与菜子湖畔为470毫米,中部地区为500毫米,西北部为510毫米,东北部为700毫米以上;并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大。洲圩区为431毫米,丘陵区为521毫米,低山区为698毫米。

气象气候。枞阳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月平均最高气温值为21.0℃,月平均最低气温值13.6℃。全县年平均降水量1435.5mm,降水趋势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县域主导风向以东到东南风为主,其次是西到西北风,年平均风速每秒3.2米。枞阳县的无霜期较长,全年无霜期251天。

旅游资源。 历史上浮山名鼎中外。浮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县境白荡湖畔,距县城30公里,是我国三十六洞天之一,属安徽省五大名山之列。浮山主峰海拔160.3米,山体三面环水,颇具海岛风光。浮山乃千年佛教圣地,千古大师、名流在此提诗作画、刻石留名,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浮山是座活火山,几度火山爆发,有一定的地质、地理学价值。近年来,随着浮山旅游区的建设、开发,慕名来游者日益增多,年接待旅客逾万人次。此外县内还有白云岩、青山石屋寺、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望龙庵等自然和文化景观。

农林物产资源。枞阳县气候资源优越,土地资源丰富,为多类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和生态环境。大宗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棉花、油菜和大豆。畜牧品种有牛、羊、猪、兔等数十种。水生动物近百种。野生动植物以及繁花絮草难于数计。全县已知中草药有780种,归属252科,其中有珍珠、蟾酥、穿山甲、

龙花、皖贝、灵猫等名贵(紧缺)药品20余种。南沙参、丹参、苦参、苍术、虎杖等50多种系大宗主要品种。

土地资源。枞阳县土地总面积约180800公顷。土地利用构成基本是两山、三水、四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耕地面积59610.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97%。其中水田41167.0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9.1%,旱地13257.77公顷,占22.2%。园地、牧用地面积3497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34%,主要是水果、茶园和桑园。林地面积33526.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林地中以有林地为主。牧草地面积61.34公顷,基本为天然良田。水面面积54924.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4%。建设用地19882.46公顷,占总面积 10.99%。未利用土地11400.69公顷,占总面积6.3%。全县土壤分为6个土类,13个亚类,43个土属,85个土种。土壤主要以潴育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为主;西北部为黄棕壤,沿江洲区以褐沙土、灰潮土为主。

矿产资源。枞阳县濒临长江,地处庐枞火山岩盆地及其边缘,良好的含矿地层使得县境内蕴藏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种类有铜、铁、金、铀、明矾石、重晶石、煤、泥煤、石灰石、大理石等,其中石灰石、大理石为特大型矿床。小型矿床有8个,即铜矿5个,铁矿1个,金矿1个,明矾石矿1个,其余30多处为矿点。此外,境内还蕴藏着天然气和锆石砂矿。

五、历史沿革

枞阳,夏、商属扬州之城,西周封为宗子国,春秋为群舒之地,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枞阳县,属庐江郡。东汉并入舒,隶庐江郡。三国属吴庐江郡,西晋属庐江郡,东晋属豫州晋熙郡,南朝属庐江郡。隋阴安县并入枞阳县,属熙州,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为桐城县,并沿用至中华民国。民国36年(1947年)划庐江、桐城大部分地区置桐庐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1年更名为湖东县,1955年,县府所在地从汤沟迁至枞阳镇,并更名为枞阳县。枞阳县乡镇区划调整2005年全县共调整了10个乡镇,即将原石矶镇整建制并入枞阳镇,原仪山乡整建制并入汤沟镇,原老湾乡整建制并入老洲镇,原后方乡整建制并入横埠镇,原杨湾乡整建

制并入义津镇。全县乡镇由原来的27个调整为22个(其中乡9个,镇13个),减幅为18.5%。乡镇平均面积由67平方公里扩大到82平方公里,平均人口由35427人增加到43479人,中心集镇平均人口达8.6万人。2010年8月16日,经省政府同意,安徽省民政厅批准,“会宫乡”正式改为“会宫镇”。目前全县辖14个镇8个乡。

六、社会经济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四项指标年均增长15%、15.8%、51%、39.3%。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0亿元、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12431 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140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29.8:35.9:34.3调整为“十一五”末的20.1:54.6:25.3。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速,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数由2005年72家增加到2010年217家,工业化率五年提高8个百分点,初步形成建材、造船、纺织、汽车及零配件、农副产品加工、采掘业等六大产业为主。产配套产业渐成体系,产业链条正在完善,集群特色日益显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大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经济服务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物流、商贸旅游、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新兴业态全面起步并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99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05年40.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5.01亿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科教、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事业取得较大的进步。

七、城乡建设

县城规划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十一五”以来,依据县城总体规划,陆续编制了县城近期建设规划和城市竖向规划,编制了银塘新区、蒲洲新区控规以及排水、消防、供电等专项规划。正在编制“两湖”(连城湖、羹脍赛湖)和滨江新区控规。加强了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管理,编制了莲花湖公园、幕旗山公园修建性详规并组织实施。县城按照“东进北扩,扇形发展”的建设方向,不断加

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期以来,以银塘新区为重点,新区建设全面推进。相继建成金山西路、渡江北路、银塘路、东湖路、连城路、旗山路,形成新区“ 田 ”字型道路骨架。建成了银塘东路、浮山路、城北出口路工程,县城滨江新区主干道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之中,新区内连外通的道路框架基本形成。新区给水、排水、绿化、灯饰及电力、电信等工程已初步完成配套。“十一五”期间,县城建设投入资金达3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倍,2010年底,县城建城区面积达14.1km2,常住人口达13.8万人,比“十五”末分别增加7.5km2,6万人。

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完成了乡镇总体规划修编,村庄布点规划和划定区域内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县小城镇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功能日趋完善,小城镇建设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0多亿元。在全县沿路集镇广泛开展了“一隔五化”工程,道路硬化率达80%,集镇绿化率达30%,新增路灯2000余盏,全县沿交通干线集镇都实施了亮化工程。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2010年度,全县城镇化率达36.8%,年均递增2个百分点。

第二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修编的背景

(一)国家及区域格局重组对枞阳县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历程呈现出精彩的空间布局步骤。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温饱问题、小康水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在已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正在向第三步目标迈进。随着国家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的变化,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及布局格局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十七大报告提出: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城市群凭借其集聚效应、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成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成为全国和区域性的经济核心地区和增长极。区域经济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已经出现了从“单极突进”

到几大区域“多轮驱动”转变的新局面,已经实施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四大战略。2009年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崛起规划,要求围绕“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产业定位,即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高技术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国家加大对中部地区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支持力度。全国传统三驾马车的城镇体系发展格局逐步向四极演化。形成市场主导下的四大经济板块,即华北板块、华东板块、华南板块和西南板块。在在四大板块中,华东板块具有面向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双重竞争力,安徽正逐渐融入华东经济板块,泛长三角分工协作将进一步加强,并可能成为华东板块中重要的产业基地。2010年国务院批准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省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10〕10号),这些政策促进了示范区规划的实施。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成员,枞阳县市应积极利用相关政策,加强泛长三角分工协作,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提升城市功能。

(二)国家、省、县“十二五”规划给枞阳县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认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挥扩大内需的带动作用。《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枞阳县“十二五”提出以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升级为主线,围绕“争先安庆,崛起皖江,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的奋斗目标,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积极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兴县、文化育县、生态立县”战略,坚持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经济发达、社会繁荣、城乡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新枞阳。根据国家、安徽省、安庆市乃至枞阳县的“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如何在空间上更好的

加以应对,是本轮总体规划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成为枞阳县新时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强化“双轮驱动”、坚持“四个发展”、走出“六条新路”、建设“三个强省”等新理念、新部署。报告认为未来五年,安徽将“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走出人口大省素质提升、科教兴皖的新路子,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等“六条新路”,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等“三个强省”。枞阳县有较好的产业基础,环境优美和文化氛围浓厚,本轮规划应在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的政策指引下,落实党代会提出的发展战略部署,着力实施建设美好枞阳战略。

(四)相关上位规划对枞阳未来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1、安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的要求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提出全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近期“一圈一带一群”,远期“两圈两带一群”的城镇空间结构。 沿江城市带规划指引:形成以芜马都市圈为核心,安庆都市区、铜池城市组群和滁州增长极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镇空间结构,依托沿江城镇轴推动沿江城镇空间的连绵发展,支持沿江七市集中示范园区建设,推进现有开发园区扩区升级,筹建一批省级开发区,鼓励园区合作共建。加快建设综合运输通道,有序开发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加强港口建设。

枞阳县主要位于沿江城市带地区。位于安庆都市区与铜池城市组群的之间,区位优势明显。枞阳城市人口规模:人口20-50万人,属于安庆人口快速增长地区。枞阳规划指引:枞阳县应重点关注与安庆中心城区的功能关系,关注浮山风景名胜区以及沿江区域空间保护与管制要求,加强与铜陵、池州的跨江联动发展。

2 安庆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要求

安庆市编制的总体规划,对枞阳县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主要体现为以下内容: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一圈两带一轴”。以安庆城区为核心的大安庆中心都市

区(大宜城),包括安庆中心城区、枞阳县城、怀宁县城、海口镇、皖河农场和月山镇等。

枞阳城市发展定位:大安庆中心都市区东部的工业扩散基地,合铜高速公路上新的区域增长中心;依托安庆,互动发展;加快产业开发园区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与官埠桥镇的空间整合和协调。

人口及城镇化水平:安庆市区的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70%。县域人口86万人,城镇化水平人口10-30万人,约27万人,城镇化水平55%。 (五)城乡统筹和和谐发展成为新时期枞阳发展的重要要求

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应是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统筹各类重大关系”中,统筹城乡发展居于首位。中国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而在这方面我国正面临着最大的体制性障碍,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减少城乡矛盾,促进城乡优势互补统筹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更加强调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枞阳既处在空间规模快速变化时期,也面临城乡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要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关注民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是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具体体现,因此,需要规划通过发展单元的组织划分将这些政策和理念充分贯彻落实到规划各项内容中。

(六)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将带来枞阳县空间布局带动较大影响。 随着江北高速、枞阳至池州高速公路的建设(池枞长江大桥2011年开工建设,北段接线尚需统筹协调),同时九华山机场2007年正式启动,预计2012年年底实现通航,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对枞阳县域城镇体系和中心城区的发展、用地布局带来重大影响,区域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之间的联系以及市域空间格局需进一步统筹考虑。

二、现行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一)前版本规划回顾

枞阳县城总体规划曾于1983年和1993年分别编制,两版本规划在城市建设与管理历史发展中均起了重要的作用,基本形成了一定的城市框架雏形。

1、1983年版本总规要点回顾 规划简介:

规划期限为近期1983-1990年;远期1990-2000年。

城市性质:枞阳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浮山风景旅游区的服务基地,以地方性的船舶制造业和农副渔加工工业为主的经济活跃、风景秀丽的县城。

城市规模:近期人口3万人,用地2.77平方公里;远期人口4.5万人,用地3.86平方公里。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以向东、向北为主,在莲花湖北岸形成新区。

用地组织:

镇中心外移至莲花湖新区,在枞阳中学以北地区形成新的镇中心。规划四个工业区:柴油机厂区、内河港口区、下枞阳工业区、幕旗山北坡工业区;居住用地在老城基础上,新规划月儿湖、镇中心、小桥圩三个居住区;文教卫用地基本就地扩建,远期在镇中心新建大会堂和体育场各一座;商贸服务利用正大街的原有基础,城市发展后,在陆家湾附近集中安排一些商业网点和文化福利设施,形成面向下枞阳地区、沿江码头区的服务中心。

城市道路:

规划将北街、环城北路、环城西路、正大街、枞川堤、江堤、幕旗路(远期)作为城市交通性外环干道;南街、湖滨西路联系环的南北、兼有贯通交通作用,形成以两个小环组成一个大环的环状道路网结构。远期改枞阳南街、湖滨西路、东环路为生活性干道。

2、1993年版总体规划 规划简介:

规划期限为近期1993-2000年;远期2001-2010年。

城市性质:枞阳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综合性工贸城市,浮山风景旅游区的休疗养服务基地。

城市规模:近期人口7万人,用地6.3平方公里;远期人口11-12万人,用地9.8平方公里。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为下枞阳,向东及沿江为主,上枞阳向北发展部分用地。远景用地发展方向为上枞阳向西的团结圩。

用地组织:

县城的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下枞阳的向阳工业小区和沿江工业小区,上枞阳发展无污染且能为休疗养基地的职能服务的工业;旧城内居住用地统一改造,上枞阳向北发展新居住用地,下枞阳居住用地以为生产配套为主;迁建县委、县政府至湖滨路中段路北;文教卫用地基本保留,在下枞阳开辟一块教育、科研、医疗用地;在县政府新址以北和下枞阳各开辟体育设施用地;规划九处集贸市场;上枞阳商贸服务用地主要位于湖滨路、正大街、渡江路南段,凤凰山路两侧;下枞阳商业服务用地集中在长江路两侧,形成下枞阳组团中心。

城市道路:

规划建设以通宜路、渡江路、羹脍赛路和石龙路组成的外环路连接各条公路,在渡江路和连城路交口东北处设客车汽车站,辟凤凰山路为商业步行街;老汽车站改建为县城中心市场。

(二)2002版总体规划要点

1.城市发展目标

以面向新世纪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发展经济为重点,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逐步把枞阳这个桐城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地区建设成

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皖西南二级中心城市、皖西南的建材工业基地和风景璀璨的现代化工贸旅游城市。

2、城镇体系规划

(1)县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2002版总体规划的期限为近期2002--2005年,县域人口规模为9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3%;中期2005--2010年,人口规模为99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9%。远期2010-2020年,人口规模为103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0%。

(2)城镇等级、规模及空间结构。

规划到2020年,县域城镇体系分为三级。第一级:中心城区一个(枞阳县城),人口15-20万人。第二级:县域中心镇3个(横埠镇、浮山镇、汤沟镇),平均人口3.5-5万人。第三级:一般中心镇6个(陈瑶湖镇、麒麟镇、官埠桥镇、钱桥镇、白梅镇、老洲镇),平均人口1.5-2万人。

规划到2010年县域城镇体系为“一心三点三轴四片区”的空间结构。核心:县域经济发展核心为中心城区(县城)。三点:县域经济发展副中心为以二级城镇群为主的区域中心镇,即:汤沟镇、浮山镇和横埠镇。三轴线:即沿安铜公路的主要发展轴和沿合铜公路和桐枞公路的两条次发展轴。安铜公路轴线:安庆市-枞阳镇-官埠桥镇-白梅镇-横埠镇-铜陵市。合铜公路轴线:无为县-横埠镇-陈瑶湖镇-老洲镇-铜陵市。桐枞公路轴线:桐城市-麒麟镇-浮山镇-官埠桥镇-枞阳镇。四片区:西南部城镇群:以枞阳镇为中心,包括原枞阳镇、铁铜乡、石矶镇、藕山镇和官埠桥镇。中部城镇群:以汤沟镇为中心,包括仪山、长沙、凤仪、金社、后方、项铺。东部城镇群:以横埠镇为中心东部城镇群,包括老洲、陈瑶湖、周潭、钱铺。西北部城镇群:以浮山镇为中心,包括义津、麒麟、白湖、雨潭。

3.城市性质

皖西南的二级中心城市;风景旖旎的工贸型旅游城市。 4.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近期2005年9万,其中枞阳片区8万人,藕山片区1万人。 远期2020年18万,其中枞阳片区15.5万人,藕山片区2.5万人。 (2)用地规模

近期2005年8.52 km2,其中枞阳片区7.6 km2,藕山片区0.9 km2。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4.68m2。

远期2020年17.98 km2,其中枞阳片区15.5 km2,藕山片区2.5 km2。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87m2。

02版总规远期(2020年)用地布局规划图

5.城市发展方向

规划中心城区呈“东进北扩、呈扇形发展”的用地发展态势。 6.城市结构

在对老城区的路网进行改善调整的基础上向东发展,以森林公园、羹脍赛湖、湖滨路为界分为四个组团,形成“一心、三轴、四组团”的格局。

(1)一心

一个政务、商业金融中心。 (2)三轴

湖滨路以北的行政商业文化一体的人文景观轴、莲花湖--幕旗山--羹脍赛湖绿化景观轴以及沿羹脍赛湖东岸南北走向的生态绿化景观次轴。

(3)四组团

以森林公园、羹脍赛湖、湖滨路为界分为四个组团(城西、中心、城东北、城东南)。

7.规划用地平衡表

枞阳县城(枞阳片+藕山片)规划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序号 用地代号 1 R R1 R2 2 C C1 C2 C3-6 3 M M1 M2 M3 4 W 5 T 6 S 7 U 8 G G1 G2 其 中 其 中 其 中 用地名称 居住用地 一类居住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行政办公 商业金融(除市场) 市场用地 文教体卫 工业用地 一类工业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 三类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 公共绿地 面积(万m) 百分比 574.0 2人均(m/人) 31.89 231.93% 95.8 5.33% 5.32 478.2 26.60% 26.57 262.3 14.59% 14.57 38.4 2.14% 2.13 76.4 4.25% 4.24 35.8 1.99% 1.99 111.7 6.21% 6.21 329.7 18.34% 77.2 236.8 15.7 4.29% 13.17% 4.29 13.16 1.68 0.78 13.30 2.07 其 中 18.32 0.87% 0.87 30.3 1.69% 14.0 239.4 37.3 0.78% 13.32% 2.07% 310.6 17.28% 17.26 209.8 11.67% 11.66 100.8 5.61% 5.60 1797.6 100.00% 99.87 生产防护绿地 合计 城市建设用地 注:2020年城市远期规划人口按18万人计。 (三)2002版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

1、总体评价

02版城市总体规划资料调查详实,分析论证较充分,规划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针对93版总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了很好的解决,提出了相对比较合理的城市发展方向和规划布局结构,对城市各项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指导

作用,为城市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将藕山片区纳入枞阳县城中心城区来统筹考虑,明确提出了中心城区发展思路,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带动了枞阳县经济快速发展。

(1)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大部分提前实现

2010年现行总规关于枞阳县主要经济社会指标与发展现状对比

对比项目 2010(现状指标) 2010(02版总规预实施情况 测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20.5 人均GDP(元) 县域总人口(万人) 城镇化水平(%) 12431 96.9 36.8% 118.6 11983 99 29% 提前完成 提前完成 基本实现 提前完成 从枞阳县近5年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对比分析看,2006至2010年枞阳县各项社会经济数据均呈现大幅增长,GDP总量、人均GDP以及增长速度均超过总规预测目标。

近5年枞阳县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对比表

GDP总量(亿元) 人均GDP(元)/全县总人口 (万财政总支出(亿财政总收入(亿年度 /增长率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57.71 68.78 81.5 93 120.5 增长率 人)/增长率 0.1% 元)/增长率 元)/增长率 19.9% 5990 13.5% 7126 11.9% 8423 14.9% 9607 24.0% 96.3 18.9% 96.5 18.2% 96.7 14.1% 96.9 7.45 53.29% 3.33 69.89% 0.2% 10.31 38.39% 4.72 41.74% 0.2% 12.43 20.56% 3.97 -15.89% 0.2% 15.52 24.86% 4.96 24.93% 0 17.02 9.66% 5.09 2.62% 14.5% 12431 29.4% 96.9 资料来源:《2006~2011年安徽省统计年鉴》。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6~2010年枞阳县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逐步优化,由 2006 年的 28.3:40.2:31.5调整为 2010 年的 20.1:54.6:25.3,其三

产结构呈现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下降,二产比重逐步增加的趋势,这与枞阳县“十一五”时期,全县全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无关系。

(2)城镇化继续快速推进,已进入加速发展期 2010年枞阳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7.3%,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超过现行总规预测指标29%。

中心城区职能与作用明显增强,其他乡镇职能不断提升。随着中心城区集聚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加速;片区中心镇如

2010年城镇体系现状图 汤沟镇、横埠镇、浮山镇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规模逐步增长,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绩。

(3)中心城区发展方向明确,形成了初步的发展框架。中心城区规模扩张较

快。现状2010年枞阳中心城区138567人,建设用地14.12 k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1.9m2,人口、用地指标已超出现行总规预测目标。总体上中心城区是按照总规东进北扩、呈扇形发展的空间设想逐步发展起来的。现状老城区发展迅速,填空补缺和老城改造同步进行,基本达到总规近期预期目标;东部新区发展迅速,部分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已具备开工条件或正在建设,用地布局与总规有一定差异。枞阳县中心城区的建设基本是按照“一心、三轴、四组团”的空间格局发展的,但由于城区东部、南部发展较慢,空间结构尚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在新一轮总规中需结合用地布局重新统筹考虑。

2、存在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及外部宏观环境的改变,该轮总体规划的一些不足之处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有:

(1)对区域发展分析需进一步把握枞阳县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优势及发展重点,战略定位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新时期枞阳县如何融入区域发展,针对新

形势下皖江示范区、安庆大都市中心区的发展战略如何找准自身的区域定位、如何参与区域合作与竞争等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性问题需要作出更为明确的回答。

(2)城镇体系规划的等级、规模结构不尽合理。随着枞阳县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部分乡镇城镇等级规模均突破总规预测,需要结合新一轮十二五规划重新统筹考虑,最大化发挥其产业优势和交通优势。

(3)规划城市规模预测偏小。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预测分析已无法满足枞阳县城市发展建设的现状需求。现状2010年枞阳中心城区138567人,建设用地14.12 km,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1.9m,人口、用地指标已超出现行总规预测目标,需要重新调整。

(4)对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空间拓展考虑不足,对工业用地发展预测不足。由于地理条件限制,总规中虽然确定对东进北扩的发展思路,但向东、向北发展的动力和潜力还需继续深入分析。对城市工业发展方向和工业用地空间判断不足,一方面没有体现工业用的集约化和集中化原则,另一方面,工业用地的规模不能满足枞阳县工业发展对用地的需求。随着枞阳县十二五提出重点建设三大园区、着力构建四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六大主导产业,更需要修编新一轮总体规划来统筹考虑用地空间。

(5)原规划对铁路、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的超前性发展考虑不足。随着江北高速、枞阳至池州高速公路线型的确定,已具备开工条件,池枞长江大桥2011年开工建设,北段接线尚需统筹协调,同时九华山机场2007年正式启动,预计2012年年底实现通航,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对中心城区的发展、用地布局带来重大影响。原规划的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之间的联系须进一步统筹考虑。

(6)需明确城市规划区范围,严格控制城郊建设。02版总规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枞阳镇、铁铜乡及石矶镇、藕山镇、官埠桥镇等3个乡镇的部分地区,面积约为150km2,并提出城镇建设分区及开发管制要求。新一轮总规中应根据建成区用地布局、远期发展用地的范围以及区域重大项目重新统筹考虑城市规划区。

(7)城市与周边自然山水环境和风景名胜区统筹规划不足。针对中心城区

2

2

优秀山水资源,规划对整体环境景观系统性考虑不够,对城市生态格局的有效保护与利用不足,未能全面展示枞阳县的自然山水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

(四)新一轮规划编制解决的重点问题

1、新形势下枞阳县发展如何定位

区域越来越成为拥有自身利益和自主权的独立个体,伴随着国际国内开放度的提高,区域间的竞争与协作将会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题。由于资源和空间的有限性,为了能够在经济发展中抢占更加有利位置,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如何把握先机?如何趋利避害?在中部崛起战略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中,如何进一步抓住机遇,在国家、安徽和安庆发展战略棋盘上走好枞阳这盘棋子,明确自身定位,寻求更好途径,联动宏观区域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本次总体规划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

2、区域整体如何协调发展

规划应进一步强化枞阳县在皖江城市带、安庆大都市中心区中的区域节点地位,未来凭借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成为区域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区域协调发展应将基础设施一体化作为切入点,通过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整合区域各类资源,总体规划应重点研究体系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综合交通网络协调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等,共同推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3、如何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促进县域城乡协调发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城市建设切实提高枞阳县经济发展水平,强化城市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带领和协调区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枞阳县的产业资本急需在空间上获得重新整合,通过有序的空间分布使经济的持续发展获得潜力释放和必须的载体。在城市空间快速拓展的同时,如何合理配置增量土地,促进城乡健康高效发展,协调各方面利益,解决好城乡空间布局的调整与重构。

4、如何有效利用各类区位交通优势,合理配置各类资源要素

城市建设需要体现市场经济规律,考虑城市运行成本,防止没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盲目投资和盲目提高建设标准。

需要将研究解决交通问题与改善城市形态和布局相结合,防止城市发展成本的提高和运转效率的降低。需要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以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加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优化工业结构。需要探索有利于合理保护利用资源的政策与管理措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挖掘地方资源特色,处理好工业发展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需要在强调城市发展长远战略的同时,还需通过具体实施内容的安排强化对近期建设的综合指导。

新一轮规划应加强对城市交通的专项研究,高速公路、快速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选线、选址应避免对城市功能产生重大影响。

5、未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城市自然、文化资源,突出城市特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如何保护好具有国家性、公共性和唯一性的重要资源,弥补市场化的不足,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规划技术范畴的问题。

21世纪被称为“城市的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人口和产业向城市地区的连续性集聚,人类社会进一步面临地域特色的缺失和文化特征的趋同,进一步面临水土资源、能源交通和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接踵而来的“生态危机”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局部地区社会动荡,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己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位置,迫切需要寻求一条能够确保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枞阳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得天独厚的山水旅游资源,保护并进一步强化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职能,是符合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处理好工业发展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充分挖掘城市资源特色,是促进枞阳县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 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2 年)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年)

(5)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 号)

(7)《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的通知》(建规[2005]2 号) (8)《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 号) (9)《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建设部第119 号) (10)《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44 号) (11)《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5 号) (12)《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12)

(13)《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年规划纲要》 (14)《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

(15)《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1)

(16)《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2010-2015)》 (17)《安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8)《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19)《枞阳县城市总体规划评估报告》(2012.5) (20)《枞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1)《枞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22)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四、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全面分析枞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征以及枞阳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处理好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统筹的关系,明确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定位,对县域城镇体系和县城进行合理的空间与产业布局,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统筹协调区域社会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安排,保护好枞阳县域内的生态资源,处理好开发建设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坚持发展与控制并重,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规划原则

(1)科学发展原则。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

(2)资源保护原则

以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前提,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基本农田,集约使用土地,控制人口规模。

(3)文化传承原则

保护枞阳县丰富的山水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和传统风貌资源,继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4)城乡统筹原则

明确城乡空间界定,通过不同的政策措施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5)社会和谐原则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以提高城乡居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关注幸福指数,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

五、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一)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1-2030 年,近期为2011-2015 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城市发展远景考虑到2030 年以后。

(二)规划范围

1、县域范围

县域面积1808平方公里,范围包括:全县辖14个镇8个乡。包括枞阳镇、山镇、汤沟镇、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横埠镇、项铺镇、钱桥镇、麒麟镇、义津镇、浮山镇、官埠桥镇、铁铜乡、凤仪乡、长沙乡、钱铺乡、金社乡、白梅乡、白湖乡、会宫乡、雨坛乡。

2、城市规划区 3、中心城区

六、规划思路与重点

(一)规划基本思路

1、“强化中心城区地位,统筹协调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以“城乡融合”的理念,统筹配置各项资源,形成融合一体的城乡空间体系,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确定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城镇群体和特色突出的产业布局,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布局,建设区域、城乡一体化设施网络,实现基础设施城乡统一规划及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2、““组团模式”和 “产业园区”——打造良好的空间形态

合理选择城市建设标准与模式,调整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组织和配置各项用地。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释放新的产业发展空间。确定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方向,整合空间利益,消除体制障碍,解决整体与局部利益的冲突。

确定城市用地布局,影响城市居住、就业空间分布和居住环境品质;确定城市社会服务设施发展目标与布局;确定城市交通政策与交通服务供应;创建一种适应枞阳县城市发展、体现特色的空间结构模式。

在做强中心城区的前提之下,形成“组团”的花园式城市形态。在工业化大力发展的阶段,整合资源,通过三大产业园区的建设带动城市空间重组。 3、“和谐宜居”和“魅力之城”——提升城市品位

运用“和谐住区”理念,合理布局城市生产、生活功能区划,创造宜人的居住与生活环境,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和完善,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于一

体的城市合理区域。

融通城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继承城市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持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形成山—水—城—田交融一体的大地景观基底条件,彰显枞阳县的景观风貌特色。

强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境界,将枞阳县的山景、水景、城景作为城市特色进行保护和展示,重点做好“山水文章”,建设魅力城市。 4、“低碳节能”和“生态安全”——关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公共安全

规划要贯彻生态环保与城市发展并重原则,将城市引导到生态环境良好、低碳节能的发展轨道中来;同时注重城市综合防灾系统的规划建设,使城市能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能较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保障城市的安全,各种防灾设施要做到高效可靠,统一使用,协调一致。

(二)规划重点

确定整体发展目标和框架, 适应枞阳县产业结构调整、空间结构重构、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等要求,对规划范围的建设用地进行有效控制和积极引导。规划重点在于落实五个方面,包括区域关系、功能定位、城市规模、城镇体系和城市布局。

第三章 相关规划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相关规划解读

(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1、推进“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

沿江发展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沿江六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良好的岸线资源,发挥产业各具特色、互补性强、联系紧密的优势,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形成现代化大工业和物流业的重要集聚区域。

安庆产业组团。包括安庆市区和池州市东至县。依托石化产业基础,促进化工产业集聚,构建循环产业链,进一步增强支柱产业实力。重点承接发展轻纺、汽车零部件及船用设备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和轻纺产业基地。

铜池枞产业组团。包括铜陵市、池州市和安庆市枞阳县。发挥铜、铅锌、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重点承接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非金属材料、机械、化工、旅游等产业。

建设世界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著名佛教文化旅游胜地。

马芜巢产业组团。包括马鞍山市、芜湖市和巢湖市无为县、和县。利用沿江港口优势和深水岸线资源,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重点承接发展汽车、钢铁、化工、建材、文化创意等产业。建设全国自主品牌汽车基地和精品钢基地。

2、产业承接园区建设

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趋势,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推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重点围绕新型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及金属材料深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产业,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新兴的现代产业密集区,有力推进示范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2010-2015)

1、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一带三极两星”

形成以沿长江一线为城镇密集发展带,以合肥为“带动极”、以芜马巢为“集聚极”和以安池铜为“增长极”的三极,以滁州、宣城为两星的网络化、开放化的“132”联动发展的示范区城镇空间结构,以一带为主轴线,三极为顶点,两星为节点,促进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联动发展,构建省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2、示范园区:2个省直管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10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

3、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各类开发园区的设立、扩区和区位调整必须符合城乡规划,园区建设用地必须在所在地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内。促进开发园区转型升级。依据城市、镇总体规划,划定各类开发园区的范围,适应发展需要,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前提下,促进开发园区扩区、整合。优化布局,集约发展,着力提高现有开发园区产业聚集度,加强用地调控,节约集约用地,实现园区集约发展。

(三)安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

1、省域城镇空间结构:“两圈两带一群”

全省城镇空间结构将逐步在近期格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两圈两带一群”的远期空间格局,远景城镇空间结构展望:合芜宁大都市连绵区

“两圈”为合肥都市圈和芜马都市圈,实现合肥、芜湖两个中心城市率先发展,并带动其它地区发展。

“两带”为沿江城市带和淮合芜宣发展(轴)带,以加快中心城市发展为主,是全省城镇化拓展的重要空间。

“一群”为皖北城市群,培育县城快速发展,实现以点带面、多极并举的城镇空间格局,带动皖北崛起。

安徽省近远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 2、沿江城镇带规划

规划形成以芜马都市圈为核心,安庆都市区、铜池城市组群和滁州增长极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镇空间结构,依托沿江城镇轴推动沿江城镇空间的连绵发展,依托合芜宣城镇轴、合安城镇轴加强与合肥都市圈的联系,引导城镇空间沿东、南轴向的延伸。

规划要求推动沿江城市带各城市间的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芜马宣同城化、铜池一体化、安庆都市区的发展和跨江联动,与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共同构建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努力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

城市群。在沿江城市带的东西两端形成安庆都市区和滁州增长极。

铜池城市组群,包括池州市、铜陵市、江南产业集中区及枞阳县沿江地区。铜陵市,打造世界铜都和国家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创新、绿色、幸福的现代化滨江工业城市。池州市,打造重要的新材料、新型化工基地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加快铜池一体化,共同建设世界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基地和以佛教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旅游胜地。江南产业集中区以建设江南产业新城为目标,发挥空港、岸线、生态、文化等综合优势,通过错位融合、创新发展,促进与铜陵市、池州市合作发展,打造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山水魅力文化新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安庆都市区,包括安庆市区、枞阳县、怀宁县以及池州市东至县。打造全国重要的石化和轻纺产业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远景促进形成安池铜城市组合体。

(四)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1、市域城镇呈“一圈两带一轴”的空间结构

(1)“一圈”:安庆中心城区与枞阳、怀宁县城及周边海口、月山、茶岭等城镇共同组成圈状的大安庆中心都市区。

(2)“两带”:依托长江水运和规划江北高速公路形成沿江城镇发展带;沿沪渝高速、合九铁路的山前平原城镇发展带。

(3)“一轴”:安庆至怀宁、潜山、岳西的沿206国道和318国道纵向延伸的“安怀潜岳”城镇发展轴。

安庆市域分区规划指引与城镇空间结构

2、次区域发展引导 (1)大安庆中心都市区

包括安庆市辖三区和皖河农场,枞阳县城、怀宁县城及官埠桥、月山、茶岭等乡镇。

采取中心城市带动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加速安庆市区的产业升级,加快中心城市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综合实力,辐射外围城镇,带动中部次区域的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2)桐潜重点发展区

包括桐城市区及东南部的孔城、新港、金神等乡镇、潜山市区及东南部的源潭、黄铺等乡镇,怀宁西北部黄墩、黄龙等乡镇和枞阳北部的浮山、横埠、汤沟等乡镇。

该区域应加强省内协调,发挥区位优势,在壮大地方优势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兴和接续产业,优先发展桐城、潜山两个中心城市和横埠、汤沟等中心镇,辐射带动沿线城镇,构筑分工协作的城镇密集带。同时桐城、潜山和枞阳东部区域与安庆大都市中心区之间形成互动,共同发展。

(3)西南沿江发展区

包括望江全县域,太湖县城及新仓、徐桥等乡镇,宿松县城及复兴、凉亭等乡镇,怀宁县的腊树、石牌等乡镇。

应充分利用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和长江岸线,采用外向型的城镇化战略,

承接长三角,发展面向湖北、江西等相邻地区的加工业和商贸、旅游产业。西南沿江发展区城镇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地区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主要城镇应有较大发展。

(4)西北生态发展区

包括岳西全县域,太湖县的北中、百里等乡镇,宿松县的隘口、二郎等乡镇,潜山县的黄柏、水吼等乡镇,桐城市的唐湾、黄甲等乡镇。

宜立足当地资源禀赋,采取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主的发展模式,引导区域人口向大安庆中心都市区集聚,以区域整体发展为重点实现城乡统筹。充分利用天柱山、司空山、花亭湖等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引导发展生态农业和相关产业。加强林业建设,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搞好农林副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

(五)铜陵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规划形成“一带两翼,城镇两级”的城乡发展空间布局。

(1)“一带” 即城市发展带,也是区域协调发展轴,强化城市沿江发展、产业集聚、区域协调、交通支撑的发展格局,是市域产业和城镇建设空间集约化发展走廊。

(2)“两翼” 即城市发展带的南北两翼, 是市域范围内主要发展腹地和联动周边乡镇和体现城乡统筹的主要功能区。

(3)“城镇两级”

即中心城区和外围乡镇,体现铜陵“大城市、小郊区”的地域分布特点,强化中心城市功能集聚、统筹市域发展的作用,确立“中心城区+专业乡镇”的两级发展结构。形成以城带乡、 两级联动、 多元发展的城乡统筹格局。

(六)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市域空间结构采用“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 ,形成“一轴一带三片区”的空间结构。其中一轴:指沿江发展轴,是市域产业、城镇发展的核心区域。这个片区以交通流线为基础,主要发展新材料产业、制造业等城镇主要

产业,发展带上贯穿池州市发展的三个重点片区和若干重点城镇。

二、区域协调发展

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划对经济要素流动和统一市场的体制性障碍,以互惠互利、双赢发展为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错位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与周边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产业快速集聚,资源优化配置,构建产业协作、资源共享的 。

(一)皖江城市带层面

依托长江、江北高速等交通廊道,重点加强枞阳沿江地区发展,支撑皖江城镇带发展轴线和跨江联动发展。发挥枞阳县在安庆市东向发展桥头堡作用,重点加强与泛长三角的分工协作,构筑合理的空间载体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与铜陵、池州分工协作,促进跨江联动发展,东部沿江地区融入铜池城市组群,发挥枞阳县在安庆大都市区与铜池城市组群融合发展的纽带作用。另外需进一步加强芜马都市圈,加强产业分工协作。

(二)安庆大都市区

安庆大都市区范围包括安庆市规划区,包括安庆市市辖三区和皖河农场;枞阳县城所在地(枞阳镇)、官埠桥镇、铁铜乡;怀宁县城所在地(高河镇)、洪铺镇、月山镇、凉亭乡、茶岭镇、石镜乡;桐城的鲟鱼镇。大安庆中心都市区采用中心城市带动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加速安庆市区的产业升级,加快中心城市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综合实力,辐射外围城镇,带动中部次区域的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都市区内城镇应以县城加快发展为核心,加强与安庆市中心城区的联系,重点加强基础设施的对接,接受安庆市中心城区的带动和辐射,提高自身产业水平,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三)桐城及合肥都市圈

桐潜重点发展区包括桐城市和枞阳县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潜山县和怀宁县的一部分地区。桐潜重点发展区城镇密集、基础较好,用地条件较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该区域应加强省内协调,发挥区位优势,在壮大地方优势产业

集群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兴和接续产业,优先发展桐城、潜山两个中心城市和横埠、汤沟等中心镇,辐射带动沿线城镇,构筑分工协作的城镇密集带。由于整个桐潜重点发展区是从东到西的一个大的带状区域,我们又可以把它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主要是枞阳地区,可以横埠、汤沟等中心镇为节点城镇带动周边乡镇发展;中部以桐城市区为中心;西部以潜山县城区为中心。这三个节点与大宜城中心都市区之间形成互动,共同发展。按照安庆市总体规划要求,在县域西北方向,加强与桐城市的协调发展,重点加强产业协调,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特色文化旅游区。加强与合肥都市圈的协调,发挥自身长江岸线及港口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加强与合肥市产业分工和协作。

第四章 枞阳城市发展总体目标与战略

一、枞阳县区域中地位比较分析

(一)在全省社会经济地位——人口大县,经济偏弱,增速较快

2010年安徽省的GDP总量达到12359亿元,排名全国第14位,比2009年增长约14.6%。从2006年到2010年,全省GDP总量从6112亿元增长到12359亿元,约翻一番。特别是近年来,安徽省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有所上升,从2006年的2.63%上升到2010年的2.83%。安徽省GDP总量在全国的排名基本保持不变,略微有所上升,从全国2005第15位上升到2010年14位。但自2008年开始,安徽省的GDP年增长率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增长率排名有很大提升,排名从2007年的第21位上升至全国第12位。但从人均指标情况看,各项指标普遍偏低。2010年全省人均GDP仅为20888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5575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地区)中仅排名第26位。

从枞阳县在全省的地位看(巢湖市行政区划调整前,全省共61个县),2010年人口在全省县级市中排18位,经济总量(GDP120.5)排14位,人均GDP(12431元)排33位,财政收入(50936万元)排第24位,人均工业增加值3966元(2007年数据)排28位,农民人均纯收入(4399元)排52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99元)排45位。总体发展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近年来增速较快,“十一五”期间GDP平均增速为15%,高于全省GDP平均增速(13.5%)。

枞阳县人口规模在安徽省内排名

县/市 临泉县 霍邱县 颍上县 太和县 阜南县 利辛县 涡阳县 总人口(万人) 210.23 175.83 164.57 164.48 160.95 151.60 146.95 排 名 1 2 3 4 5 6 7 无为县 萧 县 寿 县 怀远县 蒙城县 灵璧县 庐江县 肥东县 濉溪县 舒城县 枞阳县 资料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2010)

141.32 136.15 134.69 133.63 131.08 121.21 117.37 109.27 108.72 99.9 96.9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在安庆八市县地位——总量靠前,人均靠后

16000001400000120000010000008000006000004000002000000桐城怀宁枞阳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比较(单位: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较(单位:万元)450000400000350000300000250000200000150000100000500000桐城怀宁枞阳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比较(单位:万元)9000080000700006000050000400003000020000100000桐城怀宁枞阳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700000600000500000工业增加值比较(单位:万元)财政收入(地方)4000003000002000001000000桐城怀宁枞阳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工业增加值

2010年安庆市县相关指标对比图

与安庆市辖下的八个县(市)相比较,枞阳县是人口第一大县。从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总额、工业增加值等总量指标看,基本上处于前三位,工业增加值和GDP处于第二位,通过与上轮总体规划2000年数据相比,有些位次还有所前移。但人均指标偏后。

桐城市 怀宁县 枞阳县 潜山县 太湖县 宿松县 望江县 岳西县 人均GDP 17815 16236 12431 13335 9967 10970 9124 11299 人均财政收人均工业增农民人均纯人均消费品入 加值 收入 零售总额 993.45 74758 7149.31 5130.76 1143.82 79173 6345.92 4828.30 525.45 50936 4398.62 3299.49 499.08 29138 3989.14 4669.84 307.35 17343 3853.57 3351.28 330.37 27344 4489.24 3308.38 319.41 20017 4347.47 3219.53 419.11 16886 3600.00 3040.50 (三)在皖江沿线地位:与皖江东部县差距明显,处于铜陵市辐射范围

与皖江沿线GDP相比,尚不能完全显现枞阳发展较为落后。如果从人均指标看,沿江东部的县相关指标明显高于西部的县,南岸高于北岸,枞阳县与东部沿江县域社会经济差距比较明显。

枞阳县 怀宁县 宿松县 GDP (亿元) 120.5 112.38 90.80 人均GDP(元) 12431 16236 10970 人均财政收入 (元) 525.45 1143.82 330.37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4399 6346 4490 望江县 东至县 铜陵县 无为县 繁昌县 当涂县 和县 57.18 70.21 74.61 219.24 108.32 189.41 87.24 9124 12892 25628 15392 38749 29089 13180 319.41 850.6 2261.7 711 3390.13 1764.65 741.04 4347 5837 7113 6193 7996 9213 6933 (四)与全省一类先进县地位比较:综合实力偏弱,追赶任务艰巨

根据省政府《关于试行县域分类考核的通知》(皖政〔2008〕90号)要求,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了2010年度县域分类考核工作。2010年度科学发展先进县有一类县:繁昌县、肥西县、芜湖县、天长市、当涂县、宁国市、广德县。枞阳县属于全省21个先进县范畴。通过与先进县社会经济考核指标进行比较,枞阳县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超过了部分县市,但从整体综合考核指标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职工平均工资、人均财政收入等诸多方面与先进县还有一定的差距(见以下图表)。

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职工平均额(万元) 工资(元) 211112 40006 367903 33432 268653 40389 341954 31601 346460 38798 358202 39490 287130 36308 319842 29157

县名

繁昌县 肥西县 芜湖县 天长市 当涂县 宁国市 广德县 枞阳县

人均生产总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值(元)

38749 108.32

30581 274.82

29831 103

23263 147.01

29089 189.41

33728 130.14

19386 99.34

12431 120.5 人均财政收

入(元) 3390.13 1480.79 2454.87 1452.07 1764.65 3149.04 1419.17 525.45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300250200150100500繁昌县肥西县芜湖县天长市当涂县宁国市广德县枞阳县

人均工业增加值(元,2007年)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繁昌县肥西县芜湖县天长市当涂县宁国市广德县枞阳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400000350000300000250000200000150000100000500000繁昌县肥西县芜湖县天长市当涂县宁国市广德县枞阳县

职工平均工资(元)4500040000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繁昌县肥西县芜湖县天长市当涂县宁国市广德县枞阳县

二、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发展与基础

1、 区位优势明显

枞阳县地处安庆地区中南部,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区位优势特别明显。从全国看,拥有长江黄金水道,位于全国重要发展轴线上(长江发展轴线仍是我国重要的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区域),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地区。东沿长江到芜湖、南京、上海分别为204公里、300公里、692公里,西沿长江到九江、武汉市分别为164公里、433公里,与长江三角洲发达地区联系便捷,水运成本低。从全省看,属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承接的重要基地,属于全省重点发展地区,也位于全省重要发展轴线上,是铜池枞产业组团的重要组成部门和铜池城市组群的一分部,位于合肥、安庆、芜湖、铜陵、池州交汇地区。从安庆市看,是安庆大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门,是安庆市对外开放和东向发展的门户,地位十分重要。

枞阳在沿江工业产业带分析 枞阳县区位分析 2、 交通优势

由于枞阳县拥有78公里的长江岸线,水运交通发达。紧贴安庆市城区,拥有了安庆市作为交通枢纽的一些优势条件。通过安合公路、桐枞公路、合铜公路等数条省道,加强了县域乡镇与全省各市的联系。随着砀祁高速、北沿江高速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强枞阳县与江南地区、长三角等周边地区联系,与江南的区域交通连为一体。随着交通条件不断改善,长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对枞阳县的辐射和影响作用会进一步加强。

3、资源资源优势 (1)农副产品资源丰富

本区农业较发达,粮、棉、菜、渔等业在安徽省占有重要的地位。区域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应农作物生长,为农业的高产稳产特别是棉花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盛产粮、棉、油、蔬菜等经济作物。区域内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较多,水产养殖享誉大江南北。

(2)丰富的旅游资源

枞阳县的自然地形地貌的形态差异明显。既有山峦景观资源,也拥有滨江的浅滩的生态湿地资源。有安徽省内五大名山之一的浮山,县城区内的莲花湖也是“全国少有,安徽独有”的景观资源。西面与天柱山共同构成皖西南旅游圈,而往南与拥有九华山风景旅游区的池州地区隔江相望。通过合铜黄高速等便捷交

通,枞阳把皖西南的旅游资源与皖东南的旅游资源串联在一起,成为大皖南文化旅游区和皖江、皖中地区旅游文化区联系的纽带。 (3)丰富的矿产资源。

枞阳县濒临长江,地处庐枞火山岩盆地及其边缘,良好的含矿地层使得县境内蕴藏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种类有铜、铁、金、铀、明矾石、重晶石、煤、泥煤、石灰石、大理石等,其中石灰石、大理石为特大型矿床。石灰岩、铜金矿、泥炭三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分布集中,极有开发价值。 (4)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县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980249人,全县常住人口为838712人,拥有25万在外务工人员。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47523人,占17.59%;15-64岁人口为610517人,占72.79%;65岁及以上人口为80672人,占9.6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2.1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9.9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16个百分点。劳动人口比重上升较快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5)生态环境优势

枞阳县生态环境良好。枞阳县城滨江环湖,规划区湖泊众多,基本的湖滨有菜子湖、莲花湖、月儿湖、 两赛湖等,而且各个湖泊以通江为特征。由于枞阳是“桐城派”的发源地,地域文化发育都与“山水”有关,如枞阳县目前兴建的莲花湖公园、旗山公园、浮山国家地质公园非常成功,政府主导、园林化布局、高起点实施、民生化消费,带动了枞阳旅游业和园林建设的步伐,山水园林建设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枞阳县城建设以“山水园林”内涵来展开,如莲花湖、月儿湖、菜子湖、双赛湖、金鸡山、旗山、达观山、凤凰山、白鹤峰、金字山等山水是枞阳独特的山水资源禀赋,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枞阳的县城建设以“山水园林”将在全国独具特色,成为生态宜居城市的开放品牌。在滨江环湖之间,各类主题园林星罗其布,枞阳山水城市的文化个性就彰显出来了。

(6)文化资源优势

枞阳漫长的文化历史凝结在丰富而经典的文学与文章上,被称为“天下文章在枞阳”。方以智《文章薪火》、钱田间《饮光先生文集》为桐城派滥觞,桐城派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在枞阳,桐城派尊奉程朱道统,承传秦汉、唐宋八大家文统,开宗立法,遍及全国。方苞师承钱田间,首倡“义法”说,为一代儒宗。刘大櫆承方苞文论,提出“神气”说,为桐城派中坚;姚鼐提出“义理、考证、辞章”三者不可编废,成为桐城派集大成者。因其桐城派发源在枞阳,桐城派先后影响清王朝200多年,且桐城派三祖都是枞阳人,故谓之曰“文章之府”。 3、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高

枞阳矿产、土地、水、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长江岸线条件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建设经营成本较低;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湿地面积广阔,具有较大的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宜业宜居。

4、良好的产业基础: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加速迈进的阶段 十一五”期间,枞阳县坚定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规模工业快速扩容,工业发展以重工业为主,以2009年为例轻工业实现产值38.88亿元,占37%;重工业实现产值65.19亿元,占63%。以建材、采掘、造船、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六大主导产业引领县域工业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46%,工业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进一步明显,工业化已经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中期加速迈进。

钱纳里的工业发展阶段指标体系 指标 人均GDP ($) 地区增加值构成 工业增加值占GDP 三产增加前工业化阶段 <1200 一产支配,二产<20% 工业化阶段 初期 1200-2400 一产>20%,二产>20% 20-40% 10~30% 中期 2400-4800 一产<20%,二产>三产,且份额最大 40-70% 30-60% 后期 后工业化 阶段 枞阳 2010年 1973美元 20.1:54.6:25.3 48% 25.3% 4800-9000 >9000 一产<10%,二产>20% 下降 上升 二产稳定下降、三产>二产 下降 上升 值占GDP 工业内部结构 以原料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化阶段 以加工为重心的高加工度化阶段 技术集约化阶段 以原材料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 (二)劣势(Weakness)—制约与不足

1、中心城市带动辐射能力不足,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枞阳县城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预测分析已无法满足枞阳县城市发展建设的现状需求。现状2010年枞阳中心城区138567人,建设用地14.12 km(包括偶山镇),仅占全县常住人口的17%,带动辐射有限,相对于全县第二大镇横埠镇人口集聚首位度不高。相对于安徽东部沿江县城来说,经济规模、人口规模都偏小。另外由于县城发展受到用地条件的限制,需要在县域范围内寻找增长极加以培育,特别是沿江地区城镇开发,例如宿松县的复兴镇、无为县的二坝镇和高沟镇,繁昌的新港镇等。

2、产业之间互动性差,尚未形成具有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工业发展与一、三产业缺乏互动性,支柱企业如枞阳海螺、东方造船等虽极大提升了工业整体规模,但没有带动物流、商贸、餐饮等相关服务业发展,支柱产业间缺乏联动优势,产业链条不完备。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新兴产业基本为空白。工业发展仍以建材、造船、纺织等六大传统产业为主,区域经济增长极与极化效应不足,现有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体制机制性等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全省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持工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亟待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城镇化滞后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互动不足。

枞阳县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较全省水平高9.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较全省水平低1.6、11.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滞后,第二产业支撑效果明显,但与全省平均水平仍有差距。而工业化又未能有效

2(

带动城镇化,城镇化滞后工业化。2010枞阳县的城镇化水平为37.3%(2010)与同一时期的安徽省的城镇化率43.7%(2010)相差较大,城镇集聚发展程度不高,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落后,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发展不足又反过来影响工业化质量的提升。

(三)机遇(Opportunities)—希望与机遇

1、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产业转移趋势明显。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迫切需要加快经济转型,推动结构升级,促进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内需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在实施扩大内需、落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下,承接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枞阳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区位优势明显;矿产、土地、水、劳动力资源丰富,长江岸线条件优越,承载空间较大;综合商务成本低,生态环境优良,为承接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从近十年的产业转移看,特征主要表现在:(1)东部三大主要经济发展地区之间的产业布局调整,体现为在三大经济区周边的中部省份布局企业以求占据市场;(2)中西部产业向东部地区的进一步集聚,表现为产业选择在更加贴近东部三大经济区的省份进行布局(3)从企业布局来看,沿海集中,逐步就近向中部辐射的态势非常明显。(4)当前的产业区域格局变化安徽省正好处在长三角向外拓展的门户位置,其产业集聚主要来自于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跨区域战略性布局,以及中西部其他省份产业向泛长三角进一步集聚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地缘性特征——区位粘性。

?

2、中部崛起战略的带动

2009年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崛起规划,要求围绕“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产业定位,即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高技术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国家加大对中部地区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支持力度。未来二十年,正逢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阶段,枞阳应紧抓机遇,结合国家对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定位和“两纵两横”的空间布局,结合枞阳自身资源、区位优势,充分利用相关政策,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将深入推进,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向皖江地区转移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枞阳作为沿江发展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安庆对外开放的门户,更有利于其充分利用独特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构筑发展平台,吸引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形成后发优势,吸引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带动广泛就业,促进产业升级,实现枞阳发展和经济的腾飞。

(四)挑战(Threats)—挑战与压力

1、区域竞争加剧:经济洼地,发展动力不足

从枞阳县所处的区域看,虽然拥有良好资源环境挑战,但与长江沿线的县相比较,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收入水平较低,可以说是沿江地区的经济洼地,面临着其他区域强有力的挑战。从区域发展动力看,桐城融入合肥经济圈,依靠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巢湖行政区划调整后,庐江依托合肥加速发展,融入合肥都市圈。无为、和县依托芜湖、马鞍山跨江发展强势崛起,铜陵、池州依托江南集中区,构筑铜池城市组群,与枞阳面临着行政区划的诸多限制。从安庆市看,虽然总体规划提出枞阳县城融入安庆大都市区,定位为大安庆中心都市区东部的工业扩散基地,合铜高速公路上新的区域增长中心,仅仅依靠安庆的带动力,枞阳县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

2、产业合理分工与升级任务艰苦

由于全县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链短,技术含量不高,还处在以原材料加工

发展阶段,且目前城镇间产业分工不明确,竞争大于联合。在构建沿江工业带的背景下,如何定位产业发展方向,错位竞争,规避风险,是枞阳县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3、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越来越高。枞阳县目前产业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中小企业占较大比重,对资源环境的约束相对较大,迫切需要转型发展,在快速发展中,努力加强环境保护,集约利用资源。

(五)小结

通过对枞阳县的SWOT分析,可以发现该地区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形势。

1、枞阳县“十一五”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工业化水平逐步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其中迈进,城镇化买入加速发展期。但从全省看、沿江地区看、一类县发展看、安庆市发展看,要实现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2、虽然枞阳县拥有区位、交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但目前制约因素也较多,主要表现工业化水平和质量都较低,以传统产业为主,增长动力不足,转型升级任务重。工业化未能有效带动城镇化,城镇化水平和质量都较低,未来如何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加速发展,水平和质量并重发展是“十二五”

乃至更长时期的核心任务。

3、目前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向安徽沿江地区产业态势明显,枞阳目前仍拥有千载难逢的产业承接机遇,如何做好承接产业平台,加强区域协作,积极应对区域竞争,发挥自身优势,减少行政区划对枞阳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束缚,是枞阳县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

三、城市发展目标

以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升级为主线,按照“争先安庆,崛起皖江,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的要求,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坚持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围绕打造滨江城市、山水园林、文章之府,实现城市发展“更蓝、更绿、更紫,更和谐”的奋斗目标。2030年努力把枞阳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城乡一体、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特色鲜明的皖江璀璨明珠。

四、城市发展战略

(一)沿江开发战略

依托枞阳优良的长江岸线资源,抢抓国家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有利时机,发挥省级开发区、筹建的省级开发区、示范园区及开发区扩区等平台优势,引导皖江产业向枞阳沿江城镇带转移,并优先发展枞阳沿江县域和城

埠镇、老洲镇等。使枞阳的主要承接

产业尽量在沿江一带密集,使产业布局集约化,避免枞阳工业布局的过度分散。要注重岸线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鼓励节约集约利用岸线资源,按照点线面的发展方式,加快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沿江经济,优化产业和城镇布局,重点构筑县城经济板块和汤沟镇、横埠镇、老洲镇金三角经济板块,将枞阳县建设成为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先行区和示范区。积极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加强与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铜陵、池州等沿江地区的合作,促进枞阳沿江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内陆乡镇以山水资源保

护为主,着力布局以农业、旅游业、创新类文化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特别要注意防止所有乡镇工业园区化,加强文化旅游资源密集地区的空间保护。

(二)工业强县战略

富民强县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在于产业的有效集聚,在于不断强化产业的规模实力。要积极营造工业大发展的浓厚氛围,依托优势资源,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建设三大园区、着力构建四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六大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三大园区,即安徽枞阳经济开发区、枞阳横埠经济开发区、产业转移集中区;着力构建四大产业集群,形成完善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汽车零配件及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造船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六大主导产业,即纺织服装产业、汽车零配件及械制造产业、新型建材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采掘业、造船产业。注重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不断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主导产业逐步由目前的传统产业向以加工为重心的高加工度化阶段发展。将集聚产业载体、承接产业转移平台的园区建设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促使工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聚的网络体系。坚持高起点统筹安排,明确产业发展优势与功能定位;坚持市场化运作,抓好载体建设;坚持项目带动,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坚持整体联动,构筑优质服务平台。

(三)城乡统筹战略

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推动产城融合战略,把加快城镇化作为城乡统筹的战略抓手,一手做大做强工业,一手做优做美城镇。让主导产业加快升级、高度加工制造业蓬勃发展、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成为全县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按照“两个板块”的思想实现产业与片区经济互动发展。首先壮大县城,不断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品位、打造亮点就,以打造既有现代气息、又具山水特色的滨江城市为目标,把县城建成“功能完善的宜居城市、特色鲜明的旅游城市、生态良好的山水园林城市”。其次要加强培育特色中心镇,支撑板块发展,支撑特色发展。另外,推动一般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特色产业不断集聚,充当服务周边乡村的功能。另外,要根据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促进城乡要素

平等交换,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坚定不移的走共同富裕道路。

(四)品质提升战略。

打造坚持文化强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大力发展文化经济。整理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圈、浮山文化圈;兴建公共文化设施,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把文化建设纳入政府和各级部门规划中;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对枞阳一些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合理开发利用。

建设生态强县。坚持保护优先,大力建设生态环境体系: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育林,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森林经营面积;组织湿地资源动态监测,加强全县湿地保护和利用;加强环境执法和环境宣传教育,推动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注重特色优先,大力建设生态经济体系: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效有机绿色农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深入开展“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活动,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生态工业建设进程。全面提升理念,大力建设生态文化体系。以培育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为重点,努力深化生态认识,提升生活品质。积极开展生态品牌创建。

第五章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县域城镇体系现状

(一)县域城镇人口分布现状分析

2005年3月实施枞阳县乡镇区划调整工作。全县共调整了10个乡镇,即将原石矶镇整建制并入枞阳镇,原仪山乡整建制并入汤沟镇,原老湾乡整建制并入老洲镇,原后方乡整建制并入横埠镇,原杨湾乡整建制并入义津镇。全县乡镇由原来的27个调整为22个(其中乡9个,镇13个)。乡镇平均面积由67平方公里扩大到82平方公里,平均人口由35427人增加到43479人,中心集镇平均人口达8.6万人。比较有利于资源合理化配置。2010年会宫乡调整为会宫镇,全县辖镇14个镇8个乡。

1、县域人口现状

2010年枞阳县域户籍人口总数为96.902万人(资料来源:县统计局),其中枞阳镇户籍总人口为9.86万人。近十年来,县域户籍总人口的增长比较稳定,增长率变化幅度较小。2010年枞阳县总户数为279562户,人口总数为96.902万人,与2001年的95.74万人相比,增长1.16万人。2000年以来,人口增长更加缓慢,从总体上看,人口增长趋势比较稳定。

枞阳县2001-2010年人口变化曲线图

2、现状人口密度分析

2011年枞阳县各乡镇人口密度分布情况表

乡镇名称 枞阳县 铁铜乡 凤仪乡 长沙乡 钱铺乡 金社乡 白梅乡 白湖乡 雨坛乡 会宫镇 枞阳镇 山山镇 汤沟镇 老洲镇 陈瑶湖镇 周潭镇 横埠镇 项铺镇 官埠桥镇 浮山镇 义津镇 钱桥镇 麒麟镇 户数 279562 3222 2588 2269 8101 12619 6921 11406 8815 12794 27927 14582 26972 19784 14628 13472 22948 8816 11387 6430 14292 18175 11414 合计(万人) 非农人口(万人) 96.9 1.14 8.00 6.54 2.94 4.35 2.34 4.04 3.03 4.54 9.86 5.03 9.20 7.37 5.02 4.53 7.56 2.90 4.13 2.12 5.33 5.70 4.33 11.02 0.04 0.03 0.03 0.14 0.17 0.11 0.17 0.12 0.23 5.97 0.48 0.83 0.39 0.22 0.24 0..50 0.20 0.17 0.10 0.36 0.30 0.28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533 479 166 221 645 545 374 837 278 514 777 583 699 514 662 392 353 424 479 711 442 612 472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县域各地区的人口分布差异性较大,县域的平均人口密度为553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高的为枞阳镇为777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低的为凤仪乡为166人/平方公里。

(二)县域城镇经济水平现状分析

根据枞阳县统计年鉴(2010年)显示,枞阳县2010 年实现地区工农业生产总值120.50亿元,从数据分析可得出,从枞阳县域地区的GDP 总额、人均GDP、地均GDP上对县域城镇社会经济进行分析。县域城镇中的GDP 总额较大的城镇依

次是枞阳镇、横埠镇、汤沟镇、官埠桥镇,人均GDP 中较大的城镇依次是枞阳镇、横埠镇、老洲镇,地均GDP中较大的依次是枞阳镇、横埠镇、周潭镇、官埠桥镇。

枞阳县域各城镇社会经济分析表

乡镇名称 钱铺乡 陈瑶湖镇 官埠桥镇 会宫镇 枞阳镇 汤沟镇 横埠镇 老洲镇 义津镇 白湖乡 周潭镇 浮山镇 OU山镇 钱桥镇 麒麟镇 项铺镇 金社乡 白梅乡 雨坛乡 长沙乡 铁铜乡 凤仪乡 总人口(万人) 2.95 5.02 4.13 4.54 9.86 9.20 7.56 7.37 5.33 4.03 4.53 2.12 5.03 5.70 4.33 2.90 4.35 2.33 3.02 0.65 1.14 0.80 土地面积(平方公里) 29.48 75.81 86.26 88.40 126.89 131.70 214.06 143.34 120.50 48.21 115.60 29.82 86.27 93.15 91.77 68.28 79.79 62.42 108.77 29.60 23.84 48.20 工农产值(万元) 110261 141621 93881 105720 53347 62710 57148 84453 51104 75085 89645 48982 38144 51966 50356 34898 50097 33196 23980 3228 2046 3345 人均产值(万元/人) 37435 28217 22720 23266 5410 6811 7562 11462 9594 18606 19780 23102 7583 9115 11625 12054 11520 14220 7930 4934 1792 4181 地均产值(万元/平方公里) 3739 1868 1088 1195 420 476 267 589 424 1557 775 1642 442 557 548 511 627 531 220 109 85 69 (三)县域城镇化水平分析

2010年县域户籍人口96.9万人。总户数279562户,人户比为3.5,其中枞阳镇户籍人口9.86万人,总户数27927,人户比3.5。全县户籍非农业人口11021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4%。2010年枞阳县城镇人口总数为35.65万人,城镇化率为37.3%。

枞阳县各镇人口状况

城镇名称 枞阳镇 汤沟镇 义津镇 麒麟镇 项铺镇 浮山镇 横埠镇 周潭镇 钱桥镇 老洲镇 陈瑶湖镇 官埠桥镇 会宫镇 2010全镇总人口(万人) 2010城镇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比例(%) 9.86 9.20 5.33 4.33 2.89 2.12 7.56 4.53 5.03 5.70 7.37 5.02 4.13 4.54

注:以上未包括一些乡的集镇人口,

8.13 3.33 1.60 1.63 1.23 0.45 3.60 1.31 2.40 1.51 2.30 1.18 0.88 1.7 84.4 36.2 30.0 37.6 42.5 22.2 47.6 28.9 45.7 26.5 31.2 23.5 22.6 37 (四)城镇体系现状特征分析

1、等级规模结构特征

枞阳县2010年城镇总人口为35.65万人。共有建制镇14个,其中规模大于5万的1个,3-5万人的2个,1-3万人的7个,1万人以下的3个。

县域首位城镇为县城,总人口为13.8万人,占县域常住人口(83万人)的17%,说明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功能还有待于加强。

城镇体系规模表

规模 5万人以上 3-5万人 1-3万人

数目 1 2 7

城镇名称 枞阳镇 汤沟镇、横埠镇

会宫镇、麒麟镇、陈瑶湖镇、老洲镇、周潭镇、钱桥镇、

义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