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历年考试真题中内答案 - 图文 下载本文

肺之宣肃影响胃气和降,且膈居肺胃之间,胃中寒气内蕴,胃失和降;肝失疏泄,气机不顺,津液失布,痰浊内生,影响肺胃时,使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呃逆作。 呃逆病机以胃气失降,上逆动膈,治疗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主,选用柿蒂、丁香、制半夏、竹茹、旋覆花等。肺气宣通有助于胃气的和降,故宣通肺气也是胃气得以和降得保证,遣方时可加入桔梗、枇杷叶、杏仁之品。

注意:顽固性的呃逆注意理气活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久病呃逆,气机不畅日久,久病入络,当配伍理气活血之品,调理气血,血行气顺,呃逆自止。可血府逐瘀汤加减,加祛风通络之品地龙、全蝎,适合中风合并呃逆。

2003-2、结合腹痛的病机,谈谈痛证的治疗大法。

腹痛的病机:由多种病因引起,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 脏腑经络失养,气血运行无力,不荣则痛

治疗原则:李东垣强调“通则不痛”的病理学说,治疗上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古今医鉴》针对不同病因提出“是寒则温之,是热则清之,是痰则化之,是血则散之,是虫则杀之。” 以“通”字立法。不能拘泥于狭义的通法,要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的症候、辨寒热轻重、虚实多少,气血深浅,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即叶天士所谓“通字需讲求气血阴阳。”。

具体:实证当以祛邪疏导,寒凝者,散寒即谓通,血瘀者,化瘀即谓通气滞者,理气即谓通,热郁者,泄热即谓通。食滞者,消食即谓通。 虚证:当以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烂下。

久痛者,虚实夹杂,以虚为主,气血瘀滞日久,当可辛润活血通络之法。具体临证时病机复杂,当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温通散寒可配伍理气药,如良附丸。温里药与清热通腑药共用治疗寒积便秘,如大黄附子汤。活血祛瘀药可配伍小茴香、干姜、细辛桂枝等温通之药。虚证气血虚弱时,补气药配伍温中药,如附子理中丸;补气药配伍攻下药如调味承气汤。养阴补血药与温通行气之品配伍,如当归四逆汤中桂枝与当归、白芍,灵活遣方用药,方可切中病机。

2007-10、 因虚致痛如何理解。

人体的脏腑经络依赖气血精津液的滋养才能维持其生理功能,内经讲营气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府;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营气主要生理功能为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卫气有防卫、温养、调控腠理的功能。血主濡之,灵枢云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取。血的生理功能为濡养和化神。三焦出气,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津为汗走腠理为阳液注骨而补脑髓,属阴。津液共同濡养五脏、空窍,充养血脉。夫精者,身之本也,有濡养、化气、化血、化神的功能。

这些营养物质亏损虚耗的情况下,人体的脏腑失于濡养,经气空虚,络道枯涩,气机运行无力,精血无法濡养脏腑,这就可以变生百病。而疼痛的症状也随时可以出现。如 《素问 · 脏气法时论》 曰 “肾病者……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素问· 举痛论》曰 “脉泣则血

虚, 血虚则痛”,《灵枢 · 五邪》 曰 “阳气不足, 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曰 “足太阳之下……血气皆少, 则喜转筋、 踵下痛”。《医宗金鉴》 亦说:“伤损之证,血虚作痛。” 此等痛证称为“不荣则痛”,也谓“失荣则痛”。各种内外因素导致的气、血、阴、阳虚损,使脏腑、经脉、四肢百骸失于温煦、濡润、荣养、舒畅而发生的疼痛,其痛证可发于机体各个部位,上至头目、胸腹,下至腰背、足膝。像这类情况所致痛,就绝非用“通法”所能治愈,而必须采用养营、扶卫、益气、补血,或填精髓,使脉络得养, 荣则不痛。

2009-5、《丹溪心法》腹痛有寒、积、热、死血、食积、湿痰,如何理解?

外感时邪寒暑湿热之邪侵入腹中,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邪滞于中,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寒邪内阻,气机阻滞,可以引起腹痛;若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或湿热壅滞于中,以致传导失职,腑气不通,亦可引起腹痛。(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伤及脾胃,食滞内停;或恣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湿热积滞,蓄结肠胃;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或过食生冷,遏阻脾阳等,均可影响脾胃之健运,使气机失于调畅,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3)情志失调情志怫郁,恼怒伤肝,木失条达,气血郁滞;或肝气横逆,乘犯脾胃,以致脾胃不和,气机不畅,均可导致腹痛。(4)阳气素虚脾阳不振,健运无权,或寒湿停滞,渐致脾阳衰惫,气血不足,不能温养脏腑,遂致腹痛。阳气素虚,脏腑虚寒,其腹痛久延不愈,病程缠绵。 此外,腹部手术之后,跌仆损伤,亦可导致气滞血瘀,脉络阻塞而引起腹痛。

2007-3、久泄之治法,如何健脾、运脾? 2009-6、如何理解“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

泄泻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脏腑虚弱,但主要病机是皮病湿盛,脾胃云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失司。外湿为阴邪,性重浊,性趋下,侵犯人体,最害脾胃,因’脾恶湿,湿盛则伤脾,脾虚运化失常,所谓“湿盛则濡泄”。内湿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内湿的形成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饮食失节,饥饱不节,内伤脾胃,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暴泄以湿盛为主,因,寒湿、湿热、食滞,壅塞中焦,脾为湿困,属于实证。久泄多虚证,可脾胃自病,也可肝木克脾,或肾虚或不暖土,水谷不化。但肝肾所引起的泄泻,也多在脾虚的基础上产生。外湿发病多犯脾胃,脾失运华,湿从内生;脾失健运,又易招致外湿侵袭。故脾虚与湿盛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故脾胃虚弱、湿盛是导致本证发生的重要因素。《医宗必读泄泻》:“脾土

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得干之而为病。” 《罗氏会约医镜泄泻》:“泻由脾湿,湿由脾虚”。故脾之健运正常,则外湿可胜,内湿不生,水谷得化,水湿得运,小肠能司其分清泌浊之功,大肠能承受传导燥化之职,大便自能正常。故《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健脾化湿:脾虚失健则运化失常,湿邪内生,故当健脾以化湿,方如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

运脾化湿:脾为湿困,清浊不分,此时当应运脾胜湿为主。运脾者,燥湿之谓,即芳香化湿,燥能胜湿,如苍术,厚朴,藿香,白豆蔻等。临床上因脾虚致泄者健脾,因湿邪困脾者运脾,两者灵活运用最为关键。脾为湿困,中气下陷,则需振兴脾气,宜加入升阳药,使得气机流畅,恢复转枢。如升麻、柴胡、羌活,防风、葛根,少少予之,轻可去实,若用量大,疏泄太过反而泄泻更甚。 2011-6、如何理解泄泻“利小便以实大便”及“久泻不可利小便”。

泄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是指泄泻来势胸闷急暴,水湿聚于肠道,洞泻而下,惟有分流水湿,从前阴分利,利小便以实大便,故适用于暴泄。暴泻当祛邪为主,疏解,清化,分利随证加减。

久泄多为脾虚失运或脏腑生克所致,虽有水湿,乃久积而成,非顷刻之变,轻者宜芳香化之,重者苦温燥之,若利小便则伤正气。故久泻不可利小便”。久泄当以扶正为主,脾虚者健脾,肾虚者温肾固涩,肝旺者抑肝扶脾。 2013-5、试论述久泻治疗中“通”与“塞”的关系。

慢性泄泻发病缓慢, 病程较长, 迁延日久, 每因饮食不当、劳倦过度而复发, 由于脾胃虚弱, 运水谷、化湿浊的功能出现障碍, 以致水反成湿, 谷反成滞, 湿滞内停, 清浊不分, 混杂而下, 并走大肠则为泄泻。就生理而言, 肝主疏泄, 脾司运化, 在正常情况下,脾土得肝木之疏泄, 则运化循常道运转, 所谓土得木而达。反之, 疏泄不能, 肝气郁结, 乘侮中土, 脾受克制, 于是运化失常而出现以腹痛泄泻为主证的木横土位的疾患。脾阳根于肾阳, 肾阳不足, 不能温脾, 脾肾阳虚,清阳不化可致泄泻,病久及肾,久泻无火, 必致命门火衰,脾肾同病, 此外肾为胃关, 若肾阳不足,关闭不密,则大便下泄, 即所谓肾泄也。总之, 泄泻一证的成因很多, 但归根结底, 其病机总离不了脾胃病变。 正如张景岳氏所云: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肝肾所引起的泄泻也多在脾虚的基础上发生。

久泻多虚,常理也。脾虚者宜健脾益气,肾虚者宜温肾固涩,此为反治,予以“塞法”。但久泻原因复杂,在病程中寒热夹杂、虚实互见者常常有之,所以不轻易用补涩法。久泻虽缠绵时日,但只要湿邪未尽,或夹寒、热、痰、瘀、郁、食等病变,万万不可以久泻必虚,或急于求成,忙于补涩。若夹它邪,则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而变证接踵而至。因此治疗时遵张子和氏所云“陈莝去而肠胃洁此时应活用“通法”。

通腑与涩肠互济,通涩并施的手法, 以大黄配罂粟壳为对药。

辛开苦降、调和肝脾等法,行气降胃肠之气为通法乌梅丸、诸泻心汤、连理汤、柴芍二君汤、黄连汤等可随证选用。

肝旺脾者,如单纯治脾而不及肝, 其效必然不显。 唯有补不足, 泻有余, 泻木安土, 肝脾同治, 方克有济。泻肝为通法。

湿盛时可利小便,夹热是易可清热通腑。

临证宜于复杂多变的症状中把握辨证关键,辨明何者为标,何者为本,治疗应掌握先后缓急,攻补时机,久泻当以扶正为主,虚实相兼者以补脾祛邪并施,久泻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分利不宜太过,通法塞法相辅相成,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并用。

2008-5、麻子仁丸的适应证和组成。

主治:胃肠燥热,津液不足之便秘。大便干结,小便频数,面红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黄。今趺阳脉浮而涩,胃中燥热,脾受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得四布,

五经并行,但输膀胱,故小便数,燥热伤津,津液下流,胃肠失去濡养,故大便干。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组成:麻子仁20g 芍药9g 枳实9g 大黄12g 厚朴9g 杏仁10g

2007-5、三承气汤之方义、应用、区别。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合成“三承气汤”,是寒下法中的代表方剂。 共同点:以大黄邪热通便,主治阳明腑实证。 不同点:

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4两,厚朴8两,枳实12g 芒硝 6g。

大黄为君药,苦寒泄热,祛瘀通便,荡涤胃肠热邪积滞,芒硝咸苦而寒,泄热通便,润燥软坚,协助大黄峻下热结。厚朴亦为君药,行气消胀除满。枳实下气开痞散结,与厚朴配伍,行气导滞,消痞除满。先煎枳实、厚朴,后下芒硝大黄。大黄生用,泻下与行气并重,主治痞、满、燥、实具备之阳明腑实证。

小承气汤,组成:大黄4两,厚朴2两,枳实6g。三味药同煎,轻下热结。主治以痞、满、实为主的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大黄4两,芒硝9g 甘草2两,大黄甘草同煎取其和中调胃,下不伤正,故曰“调胃承气汤”,主治以燥实为主的阳明热结证。也可用于胃肠燥热引起的发斑、口齿喉痛、疮疡等证。

胃热偏盛,燥实不甚,“少与调胃承气汤”,缓下泄热,调胃和中。 胃中燥实者,一剂顿服,清泄燥热,顺承胃气。

2002-6、湿邪困脾的脉症特点。 1.寒湿困阻

症状:脘腹痞满作胀,或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或头重如裹,身重或肿,或腹痛,肠鸣,泄泻。苔白腻,脉濡缓。病机:寒湿内郁,困遏脾运。 2.湿热内蕴

症状:发热,倦怠,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胁痛,口苦,口黏,口渴而不欲饮水,大便泻利,小便短赤、频急、疼痛,或见目睛、肌肤黄染,周身瘙痒。舌苔黄腻,脉濡数。 3.脾虚湿困

症状:面色萎黄不华,神疲乏力,脘腹胀满,纳谷欠香,多食则胀,大便溏软,甚或濡泻,肢体困重。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濡细。

濡脉浮而细软,轻按可得,重按反不明显;湿性弥散,湿性粘滞,湿为阴邪,可以广泛的阻滞气机,使脾的清阳不升,清阳不能实四肢,即湿邪困脾,也 可导致脉管相对的气血亏虚,而致不能鼓荡固摄,而脉濡。其中的“濡脉主湿盛”,不管是主外湿还是主内湿,其形成机理在于脾虚,在于湿困, 或二者兼有;只有影响到脾的功能,脾不升清,气血生化不足或相对不足,无力鼓荡固摄血脉,才会产生濡脉。

治疗湿证的方法,有在表微汗、祛风胜湿法,上焦宣畅气机法,中焦芳化苦燥法,下焦淡渗利湿法,以及健脾运湿法等。治疗湿证的方法,有在表微汗、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