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新人教版 下载本文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

重点: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王珪的《咏汉高祖》中的诗句: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楚汉之争,楚汉之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汉朝。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内容探究】 一、西汉的建立

师:阅读课本第55页“材料研读”的内容,根据材料,说一说,西汉建立之初处于什么样的境况?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是什么?

生:(1)境况:残破荒凉,经济萧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 (2)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师:由于秦朝的暴政以及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破坏,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甚至连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有的将相只能乘牛车。

师:阅读课本第54页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面对如此萧条的状况,如果你是皇帝,你会怎么做?汉初的统治者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师过渡: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到底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又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继续往下学习。

二、休养生息政策

师:阅读教材第55页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第一,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有哪些?第二,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1)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有: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将奴婢释放为平民;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

(2)作用: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使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1

[多媒体课件展示汉代耧车(模型)]

师:这是当时的先进农具,使用这种播种农具,省工省力,播速提高,行距统一,便于锄草、收割。耧车是汉代农业恢复和进步的有力证明。

师过渡:前面我们提到汉高祖之后,他的继任者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那么汉高祖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是如何得到延续和发展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部分“文景之治”。

三、“文景之治”

师:阅读课本第55页,归纳“文景之治”的措施。

生:文帝和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师: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树立榜样。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

展示材料:

材料:文、景之际,建元之始,民朴而归来,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家福。

——《盐铁论》

教师讲解翻译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参照这则材料想一想,文帝和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有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呢?如果有,具体表现在哪里?

生:有。具体表现在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

师: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展示材料:

材料: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教师讲解翻译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联系司马迁对“文景之治”成效的描述,对比汉初残破的情景,想一想,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取得的成果对汉武帝时期的兴盛有没有起到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前后执行了六七十年,不仅巩固了西汉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所有的政策的实施,离不开良好的经济基础,正是有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使汉朝的经济得到充分的发展,才有了后来汉武帝大一统的实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西汉的建立 1.西汉的建立 2.汉初社会状况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内容 2.作用

三.“文景之治” 1.措施 2.表现

教学至此,请使用学案同步训练部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