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题 下载本文

格柜于外,破坏了阴阳正常的依存互根关系,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寒等复杂的病理现象。 4、什么是虚实真假?

在虚实病理变化中,虚证可表现出假实的现象,为真虚假实证;实证可表现出假虚的现象,为真实假虚证。真虚假实是由于运化无力,气血不足见胀满、喘逆等假实现象。真实假虚是由邪气壅结,阻滞经脉气血,气血阴阳不能畅行外达而见形寒肢体劂冷等假虚现象。 5、简析血瘀与瘀血的联系。

血瘀是指血液的循环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瘀血是多种病因导致的病理产物,这种瘀血又可作为病因,影响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瘀血的血瘀的病理产物,而在瘀血形成之后,又可阻于脉络,而成为血瘀的一种病因。 四、问答题

1、实证2、虚证3、真热假寒4、亡阴5、阴胜则阳病6、气滞7、气闭8、血瘀9、病机 10、阴阳失调

1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的病机有哪些内容。

邪正盛衰的邪,代表致病的邪气,正,代表人体的正气。邪气作用于人体,正气则奋起抗邪,正邪双方在斗争过程中,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从而形成那感病证的虚实变化。 实,指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发病后,邪气亢盛,正气未衰,邪正相争剧烈,临床表现为亢盛有余的实证,故说“邪气盛则实”。常见于外感六淫的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的饿病证。临床上痰涎壅盛,食积停滞,水湿泛滥、淤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气粗、癫痫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虚,是指以正气不足,抗病力减退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常见于体质素虚,或疾病后期,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不足,伤阴损阳,正气虚弱,抗病力低下临床表现为神疲体倦,心悸、气短、自汗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或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嫩红,脉细数等,都属虚症。

虚实错杂:在疾病过程中还可以出现虚实错杂的病理变化。或虚中夹实,或实中夹虚。 虚实转化:即原为邪气盛的实证,或因误治或失治,病情迁延日久,虽邪气渐去,但正气受伤,疾病的性质由实转虚。也由本为虚症,因脏腑功能衰减,导致气滞、痰饮、水邪、淤血等证,则为由虚转实。

虚实真假:由本质是虚症,又出现“实”的假象,称为真实假虚证。也有本质是虚证,却出现“虚”的现象,称为真实假虚证。

12、简析脏腑病机中脏腑生理功能的阴阳、气血失调间的联系。 脏腑病机,是根据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和阴阳气血两个方面来分析和归纳脏腑病变发展规律的。脏腑病机认为,脏腑的病变是由于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导致各脏腑生理功能太过或不及,以及各脏腑生理功能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失调。当然,各脏腑功能失调也必然导致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因而,在研究脏腑生理功能失调过程中,总伴随着该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

13、试述邪正斗争与虚实病理变化的关系。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气这两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正邪双方在其斗争过程中,力量对比上发生着消长盛衰的变化,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从而形成了病机的虚实变化。

那么邪正盛衰与虚实间是什么联系呢?虚实是机体对体内发生的正邪斗争、力量对比变化的的反应性,是体内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的输出信息和表现形式。机体内邪正斗争状态是疾病的本质,而虚实证候是疾病表现于外的征象。机体对体内邪正斗争状态的反应性是有规律可寻的,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由虚。”

14、试析出血发生的机制。

导致出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外伤,使血脉破损,导致出血;

血热迫血妄行,可见于外邪化热,入于血分,还可见心肝火旺或胃火亢盛,热扰于血分,使血热妄行而出血;

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即气不摄血、血不循经而出血; 瘀血阻滞脉络,导致出血。 病因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

A、致病广泛,变化迅速 B、病势缠绵 C、阻滞气机 D、易扰乱神明 E、多见滑腻舌苔 A 2、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A、内经 B、难经 C、陈无择 D、张仲景 E、李东垣 C 3、病势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 A、湿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A 4、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E、火邪 E 5、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E、火邪 A

6、疠气致病途径:

A、侵犯肌表 B、空气传染,从口鼻而入 C、经络 D、脏 E、腑 B 7、以下哪项不属于疫疠:

A、大头瘟 B、虾蟆瘟 C、疫痢 D、烂喉痧 E、感冒 E 8、不属于疠气致病特点的是:

A、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B、发病急骤 C、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D、病情危重 E、有明显的季节性 E 9、思则:

A、气结 B、气逆 C、气下 D、气乱 E、气脱 A 10、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A、痰 B、饮 C、水 D、瘀血 E、疫疠 D 11、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

A、痰 B、饮 C、水 D、瘀血 E、疫疠 A

12、痰饮的形成,与何脏腑有关:

A、心肺脾肾 B、肺脾肾三焦 C、心肝脾肾 D、心肺肝肾 E、心肝脾肺 B 13、结石多发于何部位:

A、皮肤 B、六腑 C、五脏 D、奇恒之腑 E、经络 B 14、以下与瘀血形成无关的是:

A、气虚 B、气滞 C、血寒 D、气脱 E、外伤 D 15、“百病多由痰作祟”说明了痰饮的哪一项致病特点?

A、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B、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C、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D、易扰乱神明 E、多见滑腻舌苔 C

16、六淫致病,最容易引起疼痛的邪气是:

A、热邪 B、寒邪 C、火邪 D、湿邪 E、燥邪 B 17、瘀血最常见的脉象为下列中的哪一项?

A、脉弦 B、脉滑 C、脉细 D、脉涩 E、脉沉 D

18、下列易直接伤及心肝脾内脏的是哪一种病因?

A、六淫 B、疠气 C、七情 D、劳逸 E、饮食失宜 C 19、风为阳邪,是因为什么?( )

A、风性开泄 B、善行数变 C、轻扬向上向外 D、风邪致病最多 C 20、下列哪项是风性开泄所致的临床表现?( )

A、面目浮肿 B、汗出恶风 C、病变部位游走不安 D、病变变化多端 B 21、具有明显季节性的六淫邪气是什么?( ) A、风 B、寒 C、暑 D、湿 C

22、火邪使血液运行加速属于哪条致病特点?( ) A、火为阳邪 B、其性炎上 C、易扰心神 D、生风动血 D

23、火邪致病为什么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 ) A、耗气 B、生风 C、动血 D、扰及心脾 B 24、哪一邪气侵人易致出血症?( )

A、风 B、暑 C、燥 D、火 D

25、饮食所伤,主要损伤的是哪一脏腑?( )

A、心 B、肺 C、脾 D、肝 C

26、以下哪些原因可致梅核气?( )

A、痰浊了犯头 B、痰犯咽喉 C、痰迷心窍 D、痰浊犯胃 B

27、瘰疬痰核是怎样形成的?( )

A、痰浊上犯于头 B、痰迷心窍 C、痰浊犯胃 D、痰浊流窜肌肉筋骨 D

二、填空题

1、宋代 把病因分为三类,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陈无择

2、燥邪与温热邪气结合侵犯人体致病,多成病;燥邪与寒邪结合侵犯人体致病,多成病。温燥、凉燥

3、火热之邪进入,聚集在局部,腐蚀而产生痈肿疮疡。血分、血肉 4、疮疡以、、、为特征。红、肿、热、痛 5、劳逸致病,包括和两方面。过度劳累、过度安逸

6、根据水饮停留部位不同,出现的症状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别,有、、和。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7、疾病的发生主要关系和两个方面。正气、邪气

8、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9、风性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的特性。病位游移,行无定处 10、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11、疫疠致病,具有的特点。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12、怒则,喜则,悲则,恐则,惊则,思则。气上、气缓、气消、气下、气乱、气结 13、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导致。脾胃、脾胃升降失常

14、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15、痰饮的形成,多是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肺、脾、肾、三焦 三、简答题

1、简述六淫致病的特点。

与季节有关:六淫致病与季节的气候变化有一定关系,各季节有各自的多发病。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等。

与居处、工作环境有关:如久住潮湿阴暗的地方和水中作业者,易感湿邪而生湿病。

常合邪致病:六淫不仅可单独致病,而且可以两种以上的邪气同时侵入人体致病。如风寒湿痹、湿热泄泻、外感风热等。

六淫入里,性质可以转化:如寒邪可郁而化火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等。

发病途径大多数先犯什么或从皮毛而入,或从口鼻而入,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2、如何理解“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阴盛则寒”,故寒为阴邪,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阴邪所侮,故《内经》有“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所以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于温煦气化之功,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如寒邪束表,卫阳郁遏:恶寒发热无汗;寒邪直中,伤及脾胃:脘腹冷痛,吐泻清稀。 3、燥邪为什么易伤肺?

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性喜清肃濡润恶燥,称为娇脏。肺主气而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粗通,又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损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或痰中带血等。 4、火易生风的机制是什么?

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津血,使筋脉失于濡养,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临床上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等症。

5、简述疫疠的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毒邪,引起的病证多来热迅猛,病情较重。

症状相似。疫疠之气致病有明显的特异性,一种疫气引起一种病,人群中互相传播,大人小儿,患病后的症状都很相似。

传染性强,易于流性。疫疠之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可通过口鼻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 四、问答题

1、病因学说2、六淫3、六气4、善行数变5、疫疠6、痰饮7、瘀血8、内伤七情 9、五志化火10、水湿痰饮

11、试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为阴邪是说湿性类水,水属阴,故湿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如湿阻胸隔,气机不畅则胸闷;湿困脾胃,脾胃纳运升降失常则腹胀。损伤阳气是指湿为阴牙,阴盛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症。

湿性重浊:所谓“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故湿邪致病,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性。如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湿邪外袭肌表,湿浊困遏,清阳不能上升,则头昏沉重状如裹束;湿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所谓“浊”,即秽浊垢腻之意,故湿邪为患,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眦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泻,下痢脓血粘液;湿气下注,则小便混浊等。

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所谓粘是指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粘滞性,即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如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畅,分沁物粘浊和苔粘粘腻等。二是病程的缠绵性,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如湿痹、湿疹、湿湿等病。

湿性趋下:水性就下,湿类于水,其质重浊,故湿邪下有趋之势,易于伤及人休下部。其病多见下部症状,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其它如带下、小便浑浊、泄泻、下痢等亦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12、试述瘀血的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