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练案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必 下载本文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时间:2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 (2018·广东佛山一模)《汉书·武帝纪》记载: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材料反映,武帝时期导学号 99522538( A )

A.地方郡国对察举孝廉不积极 B.孝廉之人往往受到国家重用 C.贤能之士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D.统治者唯才是举,求贤若渴

[解析] 材料中“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表明汉武帝加强对于地方郡国官员举荐孝廉的考核力度,对于察举不力者给予惩罚,说明当时地方郡国对察举孝廉不积极,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中央对于察举不力的地方官员监督惩罚,并不是说明孝廉之人往往受到国家重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央对于地方官员的考核,并不能说明贤能之士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中央加强对于地方官员察举孝廉的考核,不能说明统治者唯才是举,求贤若渴,故D项错误。

2. (2018·四川绵阳一模)读下表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比例 曹魏 26% 西晋 15% 东晋 4% 隋 17.2% 唐 24.5% 北宋 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 99522539( C ) 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C.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B.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 D.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 材料体现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从曹魏到东晋不断下降,隋唐到宋逐渐增加,唐宋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现象的变化与当时政治制度直接相关,且租佃关系在宋朝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曹魏到东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造成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不断下降,隋唐至宋朝实行科举制并不断发展影响其比例不断上升,故C项正确;曹魏至宋社会主流思想为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3. (2018·河南许昌、平顶山一模)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导学号 99522540( B )

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 B.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C.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解析] “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并不等于“保证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和所学可知,北宋政府被迫采取的教育政策,正是为了回应自中唐以来伴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来的文化重心南移,故B项正确;南北卷制度并不意味着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故C项错误;北宋政府这种被迫的临时考试制度,正是为了遏制而非提升南方士人日益不断攀升的政治地位,故D项错误。

4. (2018·河南许昌、平顶山一模)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导学号 99522541( D )

A.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 B.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 C.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 D.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

[解析] “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这种结论既不能通过材料图表得出,又过于绝对化,故A项错误;贵族化与皇位继承的关系并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豪富家族并不能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点,贵族化倾向在公元前160年前后急转直下,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以后,古代中国的贵族化趋势呈现出弱化直至消失的态势,故D项正确。

5. (2018·广东深圳一模)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导学号 99522542( C )

A.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2

B.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C.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D.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解析] 宋代设置通判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转运使的审计和监督体现了政府对地方财政权的控制而不是完善地方监察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宋朝始终……财赋运转的审计权,南宋还……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中央通过掌握地方财权来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即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央对地方财政权的严格控制,并没有说明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故D项错误。

6. (2018·湖北武汉调研)元朝在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尤其是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史书记载最为明晰,即东至大海,西至鄱阳湖与江西行省南康路接界,北至扬子江与河南行省扬州路接界,南与江西行省潮州路接界,东南到漳州路海岸接界,西南与江西行省建昌路接界,东北到松江府海岸,西北与河南行省安庆路接界。从材料可以得出元朝设行省主要目的导学号 99522543( B )

A.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财政需要 B.打破地理界限加强中央军事控制 C.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 D.防止武将专权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解析] 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行省的设置打破自然地理界限,让行省无险可据,无法体现满足中央财政的需要,故A项错误;让行省无险可据,其目的在于加强对行省的控制,故B项正确;这样设置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非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故C项错误;元朝设置的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并非对地方的监察机构,故D项错误。

7. (2018·山东、安徽名校联考) 汉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五尚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其职权地位本不高,后来才愈用愈大。这反映出汉代导学号 99522544( A )

A.承继秦制,“国”与“家”同构 B.制度创新,奠定三省六部制根基 C.皇权至上,缺乏有效制约体制 D.风尚变迁,影响到后世皇家生活

[解析] “尚书”本是掌管汉代皇帝文书的,后来职权越来越大,这与秦代九卿中少府等官职类似,既是皇帝私臣,又是国家官员,体现了家国同构,故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三省体制奠定了三省六部制的基础,故B项错误;尚书权力的扩大是皇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反映出汉代皇权受到相权制约,故C项错误;尚书权力的扩大不仅仅是一

3

种风尚,而是政治变革,故D项错误。

8. (2018·河南安阳一模)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导学号 99522545( A )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解析] 根据材料“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可知,在宋代随着完整的相权不断被分割,专制皇权自然是得到了不断的加强,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不难推断,这里提及的是专制主义而非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官员增多的必然后果之一就是行政效能的降低而非提升,故C项错误;多相设置,完整的相权被分割,自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而非削弱,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20分)

9. (2018·江西宜春调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导学号 99522546

材料一 中国历代王朝的监察系统都是支撑皇权的重要支柱之一,巡视制度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历代也特别重视巡视制度的建设。唐代制定的“六察法”,内容详细具体,成为历代开展巡视工作遵循的原则;宋辽金时期制定了《御史台仪制》《御史弹奏格》等;明代制定《出巡相见礼仪》《巡历事例》等制度,从巡视内容、巡视程序、巡视官台仪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巡视立法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历代巡视官员的品级一般较低,但巡视时代表皇帝和中央政府,所以权力很大。如汉代巡察郡国的刺史只是俸禄为六百石的小官,却能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长官;明代巡按御史的品级只有七品,但三品以上的布政使、按察使也对之十分敬畏。官员巡视地方时,主要有明察和暗访两种方式,但具体巡察方法非常灵活多样,注重发现问题,讲求实效。历代也特别重视巡视官员的选任。唐代时规定巡视官员要有刚正疾恶的品质,要有真才实学,要有实践经验,并规定五品以上的巡察御史由皇帝亲自选任;明朝时还对巡视官员的最低和最高年龄作了规定;清代特别规定,对于受过处罚的人员,出现降级、革职等情况者,一律不能选为巡察官,要求日趋严苛。

材料二 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着意点就是前者。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生活节奏相当缓慢,不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