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 判断题 辨析题题简答题 下载本文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1 —

绪论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

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

1 / 39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2 —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2)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如何才能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一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世界统一于存在。

2、错误的意识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

3、否定就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世界观就是哲学。

2、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不可知论。 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错误的思想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7、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9、假象不表现事物的本质。

10、社会规律形成于人的自觉活动中,因而社会规律不具有客观性。 1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2、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五、简答和材料题:(简要回答问题,或阅读材料,分析并简要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什么是重点论?什么是两点论?二者是什么关系?举例说明其方法论意义。 3、为什么要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

2 / 39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3 —

溶化,海平面上升,有的国家面临完全被淹没的危险。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各国应尽的责任。

中国古人说过:?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请阐述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5、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常言道:?滴水石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试阐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6、大跃进时期,人们提出过许多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胆量等于产量。??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结果大跃进成了大衰退。

永动机的设想很好,但却始终没有人将它做出来。

根据以上材料试说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以及怎样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7、试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以完全被认识的。 3、“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所有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都坚持反映论原则。 3、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4、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亲身实践。 5、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6、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7、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统一。

3 / 39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4 —

8、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关于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范畴。 9、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10、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不可知论。

11、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自发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1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五、简答和材料题:(简要回答问题,或阅读材料,分析并简要回答问题)

1、试阐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试说明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4、下列是一组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笛卡尔: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官也是这样的?。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只有清楚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他说:?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知识必须是真知识?,?真理观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

材料2: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白板,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观原因。

——摘自: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

4 / 39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5 —

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请回答:(1)材料1中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哲学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 (2)材料2中洛克和贝克莱的哲学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 (3)材料3中毛泽东是怎样评价了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 5、关于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科学家、哲学家们作出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和局限性构成人的认识的限制。

材料2:休漠主义者说,人们的全部知识都以感官所给予的材料为基础,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感觉材料是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正确反映,而不仅仅是一些感官印象呢?

材料3:费尔巴哈认为,客观世界绝不会隐藏起来,事物及其属性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就如同空气通文口、鼻和毛孔钻进我们的体内一样。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须的足够的感官。

请回答:(1)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 (2)分析材料1,指出赫尔姆霍茨的错误所在。 (3)对材料2中提出的质疑应如何回答? 三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2、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3、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5 / 39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6 —

2、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3、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4、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5、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6、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7、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8、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9、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0、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1、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12、人类历史是杰出人物创造的。

五、简答和材料题:(简要回答问题,或阅读材料,分析并简要回答问题)

1、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2、试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4、以下是有关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材料。

材料1:在经济发达的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到50-60年代上升为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以上。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机械化初级阶段是9:1,在中等机械化阶段是6:4,在自动化条件下是1:9。 ——摘自1994年12月24日《文汇报》

材料2:科学技术特别是科技革命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近代分工、蒸汽机和机器的应用,是?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但是,科学技术的滥用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

试根据以上材料说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其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5、资本主义是在欧洲而并非在封建制度高度发展完善的中国等东方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社会主义首先是在俄国、中国等而并非在欧美等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年,但在战胜封建制度后的1660年却出

6 / 39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7 —

现了旧王朝复辟。

试根据以上材料阐明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及其根源。 6、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7 / 39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 8 —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 2、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任何物质产品的生产都是商品生产。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4、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一样都是把剩余价值资本化。 5、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7、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全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8、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9、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0、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1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他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这对他是不利的。

13、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五、简答和材料题:(简要回答问题,或阅读材料,分析并简要回答问题)

1、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

材料1:?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者编,会成为废棉。或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他们由死复生,使他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

8 / 39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 9 —

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 (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2、下面是一个关于对价值规律认识的材料:

人们到市场上去买西瓜,纷纷议论,说今年吃了一夏天的贵西瓜。往年三角五角一斤的西瓜,今年为什么身价陡增?深一追问,发现了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往年的低价正是今年高价的?祸端?。往年,当地大部分农民都以种西瓜为业。但近两年来,随着西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本地西瓜市场出现了变化,西瓜价格不断下跌,瓜农的利润开始变薄。卖西瓜的一语道破了玄机:种西瓜都没有种玉米赚钱,谁还种西瓜?一句话说出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利润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瓜农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继而转产。如果不能用好价值规律往往形成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丰收了,市场价格回落,农民亏本;第二年种植面积少了,价格又猛涨,大家又回过头来种,结果又亏本。

只要市场是开放的,价格波动就永远存在。西瓜市场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如何正确应用价值规律,使农民在产业调整的过程中真正受益。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价西瓜是一道需要破解的大题目。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1)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怎样的?

(2)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阅读材料并计算:

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9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公认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的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请计算:

(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有多少? (2)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五

9 / 39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 10 —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2、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与自由竞争相比,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竞争手段包括非经济方式。 2、垄断价格是由垄断组织自由制定的不受价值约束的价格。

3、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主要凭借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获得的。

4、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5、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实现方式是投资兴办企业。 6、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看是资源配置国际化。

五、简答和材料题:(简要回答问题,或阅读材料,分析并简要回答问题)

1、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比,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请客观辩证地评价资本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各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主义公司和企业,大量发行小额股票……据估计,今天在美国有6000家公司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其中包括西尔斯-罗伯克百货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随着这一计划的推行,到2000年,全美国有25%的雇员分享他们公司的所有权。

——摘自W.E.哈拉尔著:《新资本主义》

根据材料分析:(1)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缓和劳资关系,资本家及其代理人主要采取了哪些激励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于“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认识。 3、简要回答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10 / 39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2、苏东剧变的历史悲剧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空想社会主义启发了无产阶级的觉悟。

2、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4、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式和条件所决定的。

五、简答和材料题:(简要回答问题,或阅读材料,分析并简要回答问题)

1、下面是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材料。

材料1: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第777页

材料2: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请根据材料分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原因。 2、怎样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旧中国经济文化远落后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了我国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这也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更多的困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试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根源。 4、下面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材料:

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左翼力量并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

11 / 39

义理想的探求。各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和人士仍在研究和预测未来,这表明社会主义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西欧的社会主义者1990年创办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国际论坛。美国纽约的《每月评论》杂志社1990年出版的文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批斗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历史不会倒退,它将宣告社会主义——不论以什么名义——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时候不会灭亡?。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1993年以?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为总题目,发表美、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问题的文章。该杂志编辑部评论说:?如果因为苏联‘共产主义体系’的失败而将社会主义弃之如敝屣,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前社会主义还是一片小树林,但却充满生机。?

——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83页。

结合上面材料,请回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性? 七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实现共产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只要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产品极大丰富,就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2、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3、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真正统一。 4、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劳动都只是谋生的手段。 5、共产主义社会是商品充分涌流的社会。

6、只要是美好的社会理想,通过人们的努力都是可以实现的。 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

12 / 39

五、简答和材料题:(简要回答问题,或阅读材料,分析并简要回答问题)

1、阅读和分析关于共产主义认识的材料:

材料1: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页。

材料2: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材料3: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3页。

材料4: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198页。

材料5: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着重指出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作为悬案,因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页。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马克思主义在预测未来社会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怎样的? (2)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未来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的? 2、下面是一组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认识的材料:

材料1:法国前总理若斯潘认为,既然狂风暴雨的时代已经来临,人们也就不再可能否认无控制的资本主义可能带来的危害了,即使是那些最能吹捧经济自由主义、不受边界限制的全球化以及市场法则的人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资本主义最坏的敌人可能就是资本主义本身。

材料2:由于资本主义使人类屈从于经济,它腐蚀了人类关系,破坏了社会基础,产生了道德真空,在那里,除了个人的欲望外,别的什么都没有价值。人类不适应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求没完没了地提高生产率,机器和产品可以变得越来越

13 / 39

便宜,但人类本身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当效率的提高导致失业时,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绝望起来,他们只能依靠福利和犯罪生存。社会主义者就是要提醒世界,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人而不是生产。不能为了经济目的而牺牲任何人。这种对普通人的关注正是社会主义所主张和关心的。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2期。

材料3: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比过去更好的社会,而是像社会主义者一贯坚持的那样,需要的是一个与现状不同的社会,这一社会不仅能使人性从不受控制的生产制度中得到拯救,还能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有价值,不仅舒适,还有尊严。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2期。

请回答:

(1)上述外国学者主要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什么弊病? (2)社会主义如何应对21世纪的世界性挑战? 3、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材料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起来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请谈谈你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的理解。 4、下面是关于社会理想的材料:

材料1: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

材料2:邓小平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材料4:胡锦涛提出:?注重学习和弘扬革命先辈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

14 / 39

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

阅读材料,请回答:

(1)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如何? (2)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

附录二:练习参考答案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三、辨析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答1、这一说法错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要生搬硬套、机械僵化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而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答2、这一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科学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实描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这一客观现实,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因而它又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

1~4 × √ × × 五、材料分析题

答:(1)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对待自己的理论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他们从来没有将自己的理论看作终极真理,而是主张理论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

15 / 39

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6 / 3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三、辨析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这一命题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存在”一词只有与意识相对应时才具有确定的含义,即指物质。如果笼统地说“世界统一于存在”,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错误命题。因为“存在”指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物质是一种存在,精神也是一种存在。因此,正确的说法是“世界统一于物质”。

2、错误的意识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

答:此观点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其中,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产生预期的好的效果,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错误的意识不是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只是产生的作用是消极的、不利的。

3、否定就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通过辩证否定,事物向前发展。又由于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长的,新事物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和有价值的成份,当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时,新旧事物之间仍然存在着继承性的联系,辩证否定又将新旧事物联系起来了。因此,辩证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也是联系的环节。 四、判断题

1~5 × × √ √ √ 6~10 √ √ √ × × 11~12 √ × 五、简答和材料题

1、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新生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新环境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

17 / 39

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

2、什么是重点论?什么是两点论?二者是什么关系?举例说明其方法论意义。 答:重点论与两点论是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一种方法论。

两点论是一种全面观察问题的方法沦。即在考察研究事物矛盾时,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兼顾次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兼顾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统畴兼顾,照顾一般,全面分析问题。重点论是一种有重点地观察问题的方法论。即在考察研究复杂事物的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分清主次,抓住重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重点论与两点论和辩证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等量齐观,主次不分。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只顾重点,忽视一般。辩证法要求将重点论和两点论辩证统一起来,即既要讲重点论,又要讲两点论。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在实际工作中,要求我们一定要分清主次,集中主要精力去解决主要问题,决不可平均分配力量,眉毛胡子一把抓。花钱花在刀刃上。但在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的同时,又要统畴兼顾,照顾一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要抓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反映了重点论与两点论的辩证关系。

3、为什么要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在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政治的、精神的等各种社会关系。

第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请阐述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18 / 39

答: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具体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的部分或要素不是杂乱无章的堆集,而是按照一定关系结合起来并呈现出一定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普遍联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人们在考查事物时,不能把事物孤立起来,要将事物放在联系中进行考查,即既要考查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事物的结构,又要考查该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即考查事物的条件或环境。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事物,孤立地认识事物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比如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的关系;研究动物时,不仅要考查动物的生理结构,还要研究动物的食物和环境。

5、试阐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答: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形式和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具有辩证的关系: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二,量变和质是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或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告诉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做好量的积累工作,循序渐进,才能最终达成事物质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对于不好的事情,要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6、根据以上材料试说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以及怎样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

19 / 39

能动性。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不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恰好相反,人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推动社会进步。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是形而上学;但像材料中所描述的,夸大人的意识能动性同样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那么怎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呢?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需要通过实践将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的东西,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这要求人们选择合适的物质手段并创造条件。此外,提高主体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途径。

7、试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是矛盾普遍性的一般表述。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其性质、地位、作用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都有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这就要求分析问题和解决矛盾时,既要讲一般原则,又要讲特殊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固有的共同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个性,是基本国情,是矛盾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一方面无论中国的国情如何特殊,都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有具体情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不是照搬照抄另国的经验和模式,走自己的路,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 / 39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辨析题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以完全被认识的。

答:这一说法是错误的。世界是无限的和发展的,而人的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有限的,但不能因此否定世界的可知性,得出不可知论的结论。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随着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人类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认识的。

3、“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答:此看法是错误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真理没有阶级性,但是认识和运用真理的人在阶级社会中是有阶级性的,阶级立场往往制约着人们对真理的接受或选择。 四、判断题

1~5 √ √ √ × × 6~10 × √ √ √ × 11~12 × × 五、简答和材料题

1、试阐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社会实践的需要来确定的。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

21 / 39

的材料,也创造出必要的和越来越复杂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进行并不断发展。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联系起来并相互作用,从而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来形成认识,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2、试说明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答: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包括下列方面:第一,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客观标准,一切认识的真理都需要靠实践来检验;第二,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具体性、历史性和条件性。包括下列方面:第一,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从而任何实践都会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其局限性,都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第二,实践具有社会性。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的、历史的、群众的实践,一时、一地的个别实践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第三,实践和认识都是发展的,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过程,要不断接受新的检验。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然而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真实性的特点,能够把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从而使人的认识与认识指导下的的结果能够进行对照。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实践标准,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束缚改革的旧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闯敢干,大胆创新。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

4、请回答:(1)材料1中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哲学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

22 / 39

(2)材料2中洛克和贝克莱的哲学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

(3)材料3中毛泽东是怎样评价了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 答:(1)材料1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唯理论。笛卡尔是唯心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唯理论。

(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都属于经验论。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

(3)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他全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了“唯理论”就重视理性认识、“经验论”就重视感性认识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即它们都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分别否认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5、请回答:(1)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 (2)分析材料1,指出赫尔姆霍茨的错误所在。 (3)对材料2中提出的质疑应如何回答?

答:(1)材料1的观点带有不可知论的倾向。材料2的观点是不可知论。材料3的观点是可知论。

(2)他没有看到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没有看到人的认识能力具有无限性的一面。

(3)人的感官是把人的意识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而不是把二者分隔开来的屏障。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自己的感官,我们的知觉就能达到与知觉到的事物本质相符合。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分辨感性知觉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23 / 39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三、辨析题:

1、“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2、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如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能解决社会公正等社会问题。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否认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3、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 答:此观点是错误的。

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合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对“合力”的形成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并不否认个人意志及其活动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不论是积极的推动作用还消极的阻碍作用,而是强调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四、判断题:

1~5 √ √ √ × √ 6~10 √ × √ √ √ 11~12 √ × 五、简答和材料分析题:

1、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又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独有的发展形式规律。

24 / 39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往往超前于现实,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的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第二,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总是同以往的社会意识有着某种联系,都是在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第三,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哲学、宗教、科学等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第四,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生产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其中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能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正确的思想保证。

2、试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答: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和,其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最根本的,这个矛盾只能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不断解决。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实际状况,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广度与深度。

第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条件。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生产力标准在新时期的具体运用。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最深刻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辩证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25 / 39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我国原来的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这一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所以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十多年来,经过从农村到城市的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历史性变化。实践证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4、试根据以上材料说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其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在于科学和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技发展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第二,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如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给学习、工作带来极大便利。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第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

但要看到,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造成科技应用的消极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认识上的非至上性,人们不能准确预见科技应用的负面影响,也有技术上的不成熟,还有因人们只考虑自身利益乱用滥用科学技术造成的。要克服科技应用的消极影响,一方面要加强科技创新,用更加完善的技术取代落后的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避免人为的乱用和滥用技术造成技术应用的消极作用。

5、试根据以上材料阐明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及其根源。

答: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是指五种社会形态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但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是时常出现的。从世界历史上看,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第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最进步的社会形态,它走向成熟,取得最后胜利,必然

26 / 39

要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和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某种重大挫折甚至倒退也是难免的。但历史车轮前进的总趋势是不可改变,它所呈现的曲折,必将以社会的巨大进步来补偿。

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的根源在于,各个阶级之间、各个社会集团之间力量对比的此彼消长,推动历史发展的进步势力是在矛盾斗争中逐渐成长的,反动势力也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而且还有新的反动势力长期地阻挠和破坏,使社会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具体的偶然事件以及不确定因素也是造成社会形态更替曲折性的根源。

6、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答:社会形态更替既具有客观必然性,又具有主体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在具体的社会形态或具体的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复杂性,各种矛盾、因素相互作用,为一定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究竟哪一种可能性会成为现实,则取决于这个民族的自觉选择,取决于该民族内部不同阶级或集团的力量对比。各个民族会通过不同的道路而走向高级的社会形态。

同样,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并不是对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的否定,相反,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与客观必然性是相统一的。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驱使和制约;另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27 / 39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三、辨析题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 答:该命题错误。因为,尽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但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只有当劳动产品用于交换时,劳动产品才成为商品,其中所付出的劳动才形成为价值。劳动产品直接用于劳动者个人消费,或无偿供别人使用,就不是商品,也不具有价值属性。

2、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答:观点错误。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至于劳动力是否成为商品并不是人类进行生产的必要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四、判断题:

1~5 × √ × × × 6~10 √ × √ √ √ 11~13 √ × √ 五、简答和材料分析题:

1、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 (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答:(1)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他们认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市场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28 / 39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1)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怎样的?

(2)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法则,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2)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生产同种商品的各生产者,由于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同,生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同,而商品价值是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生产者通过市场交换将获得不同的社会收入。

3、请计算:(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有多少? (2)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解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国部分构成的,即w=k+m 所以,剩余价值量:m=w—k。

每月的剩余价值量=每吨煤剩余价值量×每日产煤量×月天数

=(22.65一14.9)元/吨×1.88吨/日×30日/月=7.75×1.88×30=437.10元/月 所以,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437.10元; (2)剩余价值率:m’=m/v=437.10元/32.24元×100%=1351.58% (2)剩余价值率为1351.58%

29 / 39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辨析题

1、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答:该观点错误。垄断组织操纵价格带来的结果是抑制了市场价格的自由波动,导致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这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而正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因为,从全社会来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2、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答:该观点错误。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有的优势地位使他们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他们还可以通过经济全球化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他们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四、判断题

1~6 √ × × √ × √ 五、简答和材料分析题:

1、请客观辩证地评价资本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答: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会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这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资本主义与旧的社会相比,显示出巨大的历史进步性。具体表现在:

第一,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利用提供了基础和空间,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向生产力的转化。

第二,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家总是会想方设法增大剩余价值的生产,并由于竞争的压力,将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资本主义极大地推进了民主政治和法制的进步。资本主义在政治上推嵩自由、民主、平等,与封建社会相比,无疑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一大进步。

30 / 39

2、根据材料分析:(1)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缓和劳资关系,资本家及其代理人主要采取了哪些激励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于“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认识。

答:(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其一,职工参与决策。这一制度旨在协调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其二,终身雇用,目的是为了增强工人对企业的归属意识,从而更加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统治。其三,职工持股。该制度旨在通过使职工持有一部分本公司的股份来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2)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着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推行正是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的一种措施。这一计划,通过职工持有一部分本公司的股份来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使工人产生归属感,在生产中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剩余价值生产。但是雇员拥有股票,只是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锁链稍有放松,而且职工持股的份额是相当小的,不可能改变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地位,“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并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实质。

3、简要回答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答:(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势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事实,但要深刻分析这些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资本占有的社会性提高了,但资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支配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没有改变。

31 / 39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三、辨析题

1、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答:此观点错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必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非常强调无产阶级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这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争取自由的革命几乎都给予了无情镇压。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无产阶级争取到了合法斗争的权利。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排除无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争取统治权的可能性。

2、苏东剧变的历史悲剧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答:此观点正确。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而且,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也不会一帆风顺。所以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和曲折性。 四、判断题:

1~5 √ × √ × √ 五、简答和材料分析题:

1、请根据材料分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原因。

答: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由于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起点的生产力状况都比较落后,这就决定了各个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各个

32 / 39

民族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不同,决定了他们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自己的民族特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他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自己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植根于本国的土壤之中。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也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时代是前进的,实践也是发展的,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适时地改革和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怎样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第二,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各国国情不同,情况又在不断变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不同时间、不同国度的实际应用也是不同的。

第三,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上,反对“一条道路”、“一种模式”发展社会主义的错误做法,照抄照搬别国发展模式从来不能成功。

3、试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根源。

我国是作为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国内国际形势,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其根源归结起来主要有: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我国生产力水平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着较大差距,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成这一任务,无疑需要长期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同样需要长期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军事、政治压力、有限制的经济科技合作与援助、文化渗透等手段,阻挠和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更大挑战,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3 / 39

第四,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认识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既是一个实践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要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4、结合上面材料,请回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性?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会发生曲折,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崭新形态,它的产生和成长,意味着对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否定,这就势必遭到资本主义势力的拼死反抗。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过程必然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只有尊重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时研究新情况,有效解决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发展。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效应,又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的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交往,只能是一个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曲折前进的过程。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辨析题

1、实现共产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答:此观点正确。与自然规律一样,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符合社会规律的事物必然要得到实现。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已被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它必将被更为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所替代。因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合规律的。同时,社会规律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作用的,而人们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志的,因而社会规律的实现和发挥作用又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说来,共产主义的实现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因此,实现共产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34 / 39

答:此观点正确。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以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所决定的。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和交替的过程,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另外,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当然,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并不意味着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判断题

1~5 × × √ × × 6~8 × √ × 五、简答和材料分析题:

1、请回答:(1)马克思主义在预测未来社会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怎样的? (2)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未来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的?

答:(1)马克思主义反对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主观愿望出发,详而又详地预测未来社会,他们只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社会的特点。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现在的美好愿望和关于理想社会的详尽规划都不能对未来社会有任何作用,我们现在的实践活动是通向未来世界的,但进入理想社会需要我们长期地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条件。

2、请回答:(1)上述外国学者主要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什么弊病? (2)社会主义如何应对21世纪的世界性挑战?

答:(1)上述外国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中,过分注重物质生产和经济利益,而忽略对普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弊病。

(2)21世纪,人类面临环境问题,贫富差距悬殊,普通人的权利等方面问题的挑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展开了竞争。为了迎接挑战,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应对21世纪世界性挑战的具体道路。

3、请谈谈你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的理解。

答:“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绝不会成为现

35 / 39

实。

在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过程中,“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密切联系起来的:根据“两个必然”,我们要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而根据“两个决不会”,我们要明白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离开“两个必然”来谈“两个决不会”,也不能只讲“两个决不会”而忽视“两个必然”,必须要将二者统一起来。

4、请回答:(1)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如何? (2)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

答:(1)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种共同理想,既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一祖国的社会理想内容,又包括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幸福的道德理想内容,还包括诚实劳动、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内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是绝然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具体表现;其次,远大理想决定和制约着共同理想的方向;第三,共同理想加速或制约着远大理想的实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且要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36 / 39

三、辨析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错)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错) 3.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 4. 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错)

5.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

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错)

6.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错) 7.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错)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错) 9.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错)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

三、辨析题

1. 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错) 2. 世界统一于存在。(错)

3.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错) 4. 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错) 5.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 6. 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错) 7.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

8.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错) 9.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错) 10.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错) 11. 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对)

12.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错) 13. 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错)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错)

三. 辨析题

1. 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错)

2.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错) 3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的反映。(错) 4. “人的思维是至上,又是非至上的”。(对) 5.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对) 6.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错)

7.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有其选择的特定目标,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错)

8.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的就是真理。(错) 9.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错) 10.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对) 11.规律是变化、发展的。(对)

12.错误思想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错)

13.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错)

14.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错)

三、辨析题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错)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对) 3、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对)

4、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错) 5、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错) 6、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错) 7、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错)

8、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对)

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对) 10、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错)

11、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三、辨析题

1. 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对)

2. 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错) 3.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对)

4. 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普遍建立、股权极大分散,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会发生本质变化。(错)

5. 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经济计划就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错)

6. 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错)

三、辨析题

1.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错)

2.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错)

3.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中国可以在一部分地区试验。(错) 4.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错)

5.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对) 6. 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对) 7.自由王国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由时间积累的结果。(对) 8.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的发展。(错)

9.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错) 10.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对)

11.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我们不需要去努力就可以实现。(错) 12.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区别。(错)

13.空想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对) 14.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因为这一社会理想具有客观必然性,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对) 15. 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