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笔记 下载本文

中外教育简史 课程的性质地位 性质

——是一门史实性、理论性、应用性相结合的教育专业课程 地位

——在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居于专业理论课地位 课程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初步了解教育发展史实、掌握教育发展规律、理解教育发展理论 情感目标

——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热爱教育的情感、端正工作态度 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运用教育历史经验和理论分析教育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教学方法

指导思想

——提倡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注重自学能力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基本方法

——“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合作教学”等 课程的教学模式 课前

——提出问题-提供线索-搜集资料-撰写提纲 课堂

——回答问题-质疑问难-分析讨论-教师总结 课后

——下一课题—重复课前环节 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基本内容 生产劳动经验 社会生活经验

(2)教育的基本职能

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物质) 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精神) 实现人的再生产(社会人) (3)教育的基本特征

历史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阶段性——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教育 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问题2: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1)学校产生的条件 专门的教师和学生 文字的出现

基本条件:剩余产品-私有制-第一次社会分工-出现阶级 (2)原始形态学校的雏形

“成均”为古代学校萌芽传说之一

《春秋繁露》云“成均,均为五帝之学” “庠”为古代学校萌芽传说之一

古书记载“庠”为古代养老与教育之场所 (成均、辟雍、庠序、瞽宗、泮宫等) 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孔子

孔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于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伟大的思想。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字子思),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问题1:孔孟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对象 作用:国家-“庶”、“富”、“教” 个人-“性相近、习相远” 对象:“有教无类”

(2)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培养“士”,其标准为“君子”

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3)关于教学的思想

因材施教(朱熹:“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以致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4)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立志乐道(“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自省自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身体力行(“君子耻其言过其行”)

改过迁善(“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5)关于教师的论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教育的作用、目的和内容 教育的作用-社会:“得民心” 个人:“求放心”

教育的目的-A、培养“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培养“才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的内容-《诗》、《书》、《礼》、《乐》、《春秋》

(2)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由博返约,深造自得。(“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启发引导,因材施教。(“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专心有恒,循序渐进。(“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宋人的“拔苗助长”的故事) (3)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持志养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养成“浩然之气”) 反求诸己。(“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改过迁善。(“闻过则喜”,“见善则迁”,“与人为善”) 磨炼意志。(“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董仲舒和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广川人(今河北衡水),汉族。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朱熹(生于公元1130—卒于公元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尤溪(今属福建), 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董仲舒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个人-“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社会-“兴教化、正万民”;“长治久安” (2)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思想

目的-“贤士”(“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 -“万民”(懂得“三纲五常”的被统治者) 内容-“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3)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必仁且智-“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 重义轻利-“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人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 (4)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略) 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目的-“明人伦”、“复德性” 作用-“存天理、灭人欲”

(2)关于教育阶段的划分和教育的内容 阶段-小学(8-15岁) -大学(15岁以后)

内容-小学(“学其事”:教之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大学(“明其理”:教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及《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3)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强调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 强调正面引导与规范禁防相结合

注重学术辩论,强调“知为先”、“行为重” 朱熹读书六法: A、循序渐进 B、熟读精思 C、虚心涵泳 D、切己体察 E、着紧用力

F、居敬持志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1、西周的教育制度 西周学校系统

国学:大学(成均、上庠、辟雍、东序、瞽宗、頖宫) 小学

乡学(塾、庠、序、校) 2、汉代的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