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专业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下载本文

“项目课程”在实施中,采取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即 “认知与解读”的内容主要由教师讲授;“分析与思考”是将“认知与解读”的内容转化为问题,由学生学习小组讨论学习;“操作与体验”由学生实践操作,最后由教师进行项目讲评和归纳总结,以解决“教、学、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此,项目课程已不是被简化或被压缩的学科课程的翻版,不论是形式和内容,都意味着有了社会所需的职业性、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意义上的突破。

4.尝试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

依据“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基本特征开发《畜牧兽医职业技能训练教程》,教材。教材注重了与“家畜繁殖工”、“动物检疫检验员”、“动物疫病防治员”、“畜禽饲养员”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工作内容与技能要求的对接,遵循技能在生产中“核心”、“关键”、“运用广泛”、“操作性强”以及“有物化结果”的原则。 “教程”作为技能实训包、职业资格培训以及顶岗实习的指导书使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见图8)。

5. 突出“专业技术知识”课程的技术和应用

在“专业技术知识”类课程中开发《畜禽营养与饲料利用技术》教材(见图9)。教材实行了对原学科体系的《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的解构,根据畜禽生产技术岗位工作过程的需要并参照国家《饲料检验化验员职业资格标准》,重构了学习内容。其特点是从设计学习情境入手,引导学习者将动物营养基本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以达到会调制青粗饲料、能检测常规饲料营养成分含量、能设计畜禽配合饲料配方、会组织配合饲料加工及鉴定饲料质量的技能目标。

6. 开发模块化特色系列教材 遵循项目课程教学的要求,开发了《牛高效生产技术》、《禽高效生产技术》、《猪高效生产技术》、《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畜禽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等课程教材(见图10、图11)。教材于2012年8月由苏州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全国相关职业学校使用。

教材编写中吸收和采用了本领域的生产新技术,尤其是根据畜禽养殖的实际生产过程,重构了学习内容和编排了学习顺序,以期使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以培养学习者科学组织畜禽生产以及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知识背景、学习习惯、认知能力。理论知识的阐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技能培养贴近生产,针对性强,在重要的学习环节穿插了必要的图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全面的科学性,以及一定的先进性。

7.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与企业合作完善校级精品课程《饲料质量检验配方设计》建设。课程设计贯彻了以职业工作任务为参照点,围绕工作任务选择相关知识,使课业具有“职业”特点;围绕工作任务培养技能,使技能具有“职业”属性的设计理念。完成了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构建了习题库、课程标准、教学实录等网络学习平台。

完成了《牛高效生产技术》、《禽高效生产技术》、《动物防疫与检验技术》校级精品课程申报。构建了习题库、课程标准等学习平台。

8. 努力优化实践教学环境

按照实地考察、形成初稿、专家论证、修改完善、制定方案等步骤进行了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组织相关老师赴山东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实训基地学习考察,进行了动物养殖与畜禽医疗技能教室建设方案的初步设计(见图12)。

组织相关老师赴郑州金宏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进行动物标本制作洽谈与考察。制订了动物内脏器官、消化系统、生殖系统以及动物整体骨骼、整体解剖陈列标本的制作计划,针对教学的要求,提出来部分陈列标本着色与拉线标注组织结构的要求。

邀请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以及行业专家对动物养殖与畜禽医疗技能教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

完成了动物养殖与畜禽医疗技能教室建设方案的制定。

收集并整理和研讨现有的教学课件,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畜禽标本、教学用具等教学资源的研讨与开发。进行了“犬胃切开与吻合术”教学软件的设计开发,此课件可结合课堂实物操作+课余软件练习+临床病例应用。其教学及使用意义是:爱生命、关爱小动物,减少因实习而损伤的小动物数量。

进行了“犬猪牛全身骨骼的组成”课件开发,以解决标本施教时因角度以及学生观看距离不等所造成的学习效果不平衡。

进行了“牛4D立体模型”教学软件开发,课件有助于学生理解牛体各组织器官位置及毗邻关系,建立立体感、层次感和整体感。

9.完成职业教育课题研究

完成了淮安市11.5教育科学重点课题《职业教育特色教材开发策略研究》 结题并获优秀等级。完成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优化校内实训基地环境,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并结题。

(二)师资队伍建设

1. 推进教师“五个一”责任计划

为了促进教师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使教师在不断的教学积累中逐步成长为一个具有教育智慧的,有深厚的专业功底的、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专家型教师,动物工程系在全体专任专业教师中实施了教师“五个一”责任计划(见图16)。

“五个一”责任,即“联系一家企业、精通一门技术、申报一项课题、上好一门课程、带好一批学生”。要求教师将联系企业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将精通技术与学生技能培养结合起来,将申报课题与更新职教理念结合起来,将上好课程与改革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将带好学生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此项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

2.实施“双师”和骨干教师培养

通过科技特派员、挂县强农驻村专家、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企业实践锻炼等路径进行教师“双师型”素质培养,目前,教师队伍中担任科技特派员的有8人;担任挂县强农驻村专家有8人;具有非教师系列职称的有6人;有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有18人。教师双师素质达85%以上。

两年内选派3名骨干教师赴加拿大多伦多学习职教理论及专业技术;2人次参加省级实训基地负责人培训,1人参加了江苏联合学院专业带头人培训,14人次参加省级新课程等培训。系积极组织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全国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两年内,组织3名教师参加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办学模式和农村教育教材师资培训,3名教师参加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类专业“创新杯”教学设计与说课比赛,9名教师参加了特色教材编写培训。3名教师参加了全国小动物医疗技术学习培训。

通过培训,完成培训目标任务书,交流学习体会等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与教学水平。至2013年5月教师申报教学科研课题6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1项、省农业委员会职业教育课题1项、市级课题4项。编写出版教材10部。获国家改革创新示范教材一项,获省级教育科学精品课题一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受理一项,发表论文多篇,获全国、省市级奖多篇。

3. 建设兼职教师队伍

两年内引进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1名,聘特聘教授2名,聘淮安市农业委员会及预防控制中心专家3名。聘请企业行业专家8人开设专题讲座及承担部分课程教学,促进了课堂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教学内容与职业工作内容的联系,教师教学职业与岗位职业的联系(图19)。

4.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

通过教学方案制定、教学研究课题、日常教学管理、实训基地建设等途径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副教授何东洋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带头人称号。主编苏大出版社《牛高效生产技术》教材、参编农业出版社苏教出版社教材《畜牧兽医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各1部。

申报国家星火计划《秸秆过腹还田技术示范》2011GA690254课题;主持江苏省农业委员会课题(JSNZJ2011009);主持淮安市职业教育“125”重点课题(HAZY11014)各一项。

(三)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运行机制建设

1.扩大“契约式”合作企业的数量,满足学生实习的“工作体验” 两年内,与中粮肉食(宿迁)公司(肉禽养殖与加工业)、中粮肉食(江苏)公司(猪业)、苏州旺山耕岛宠物科技有限公司、淮安源农畜禽有限公司(肉羊养殖业)、大信饲料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安排牧高0817、0818、牧医1051班学生赴宿迁公司进行养鸡生产实习;牧高09班赴中粮江苏公司进行养猪生产实习。

2. 探索“潜在的” 校企合作模式,推进课程领域的“深度融合”

随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我们认识到将学校的知识、信息、人才资源与企业技术、设备、资金的显在的交换和依存不是校企合作的唯一模式,而应楔入到教学核心的、潜在的、深层次的领域--------课程领域,这应该是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与纵深推进的必然要求,也是融通校企两个不同的异质主体矛盾的机制和出路。

两年内我们将企业、行业的发展、信息、技能通过论坛的形式带给了专业教师与全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