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电题库 下载本文

- 29 -

+ Vo -

11、在如图所示OCL电路中,已知三极管的饱和管压降和基极-发射极之间的动态电压均可忽略不计,输入电压ui为正弦波,试问:1. 由电源电压所限,Pom可能达到的最大值为多少?此时电源提供的功率PV、两只三极管的总管耗以及效率?各为多少?2. 三极管的最大耗散功率PCM以及所能承受的最大反向电压

UBR(CEO)多少?

R1+VCC(+24V)VT1VDuiR2VT2R3RL80?uoVCC(-24V)

12.下图所示电路中,设三极管的导通电压和饱和压降均可忽略不计,当输入信号u1?sin2?fSt(V)时,u3足够大使RL上得到最大不失真功率Pom。试:

(1) 计算Pom;

(2) 写出u2、u3、u4的正弦函数表达式; (3) 求电路Ⅱ的电压放大倍数Au2=u3/u2。

- 30 -

ⅠⅡ+18VV1+u1-电压跟随器+u2-单级阻容耦合共射放大器+u3-V2-18VRL+u48Ω-

六、

(一)

1、在两边完全对称的差分放大电路中,若两输入端电压ui1=ui2,差模电压增益Avd=-40,则双端输出电压uo= V。

2、在完全对称的差分放大电路中,若Vi1=18mV,Vi2=10mV,则输入差模电压Vid = mV;若空载时双端输出的差模电压增益Avd=-100,则差分放大电路的两输出端的空载电压Vo= mV。

3,差分放大器的基本特点是放大 、抑制 。 4,甲、乙、丙三个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甲电路的放大倍数为1000,乙电路的放大倍数为50,丙电路的放大倍数是20,当温度从20℃升到25℃时,甲电路的输出电压漂移了10V,乙电路的输出电压漂移了1V,丙电路的输出电压漂移了0.5V,哪个 电路的温漂参数最小。

5、在两边完全对称的理想差分放大电路中,共模抑制比KCMR= ;若uI1=2.5mV,uI2=1.5mV,则差分放大电路的差模输入电压uId= mV。 6、由于电流源具有直流电阻 而交流电阻很 的特点,在模拟电路中,广泛地把它作为负载使用,称为有源负载。

7、在相同条件下阻容耦合放大电路的零点漂移比直接耦合放大电

- 31 -

路 。

8、在两边完全对称的差分放大电路中, 若两输入端电压uI1=uI2,则双端输出电压uO= V;若uI1=1.5mV,uI2=0.5mV,则差分放大电路的差模输入电压uId= mV,共模输入信号uIc= mV。

9、在多级放大电路中,后级的输入电阻是前级的 ,而前级的输出电阻可视为后级的 。

10、表征差动放大电路抑制零点漂移能力的参数是_______________。

11、差分放大电路的等效差模输入信号ud等于两个输入信号u1和u2的 , 等效共模输入信号uc是两个输入u1和u2的 。

12、共模抑制比是差分放大电路的一个主要技术指标,它反映放大电路 的

能力。

A. 放大差模抑制共模 B. 输入电阻高 C. 输出电阻低

13、在单端输出差动放大电路中,差模电压增益AVD2=50,共模电压增益AVC=-0.5,若输入电压VS1=80mV,VS2=60mV,输出电压VO2=_______________。

A. -1.035V B. -0.965V C.0.965V D.

1.035V

14、差动放大器由双端输入变为单端输入,差模电压增益是( )。

(A)增加一倍 (B)为双端输入时的1/2 (C)不变 (D)不确定

15、电流源电路具有交流电阻 的特点,常作为放大电路的有源负载和各级Q点的偏置电路。

(A.很大, B.很小, C.恒定)

16、集成运放一般由 、 、 和偏置电路四部分

组成。差动放大器主要在集成运放组成中的 级中。 17、双端输入,双端输出,差分式放大电路如图。

- 32 -

已知:静态时,Vc1=Vc2=10V,Vo=Vc1-Vc2=0,|Avd|=100,

Avc=0,Vi1=10mV, Vi2=5mV.

则|Vo|为

A、125mV B、200mV C、250mV D、500mV

+Vcc?

vi1RbRC_+uoRbRCT1T2vi2Re-VEE18、一个性能良好的差动放大电路,对__________信号应有很高的放大倍数,对__________信号应有足够的抑制能力。

19、理想情况下,差动放大器的差模输入电阻为( ) A.1 B.0 C.∞ D.100

20、大小__________、相位__________的信号叫差模信号。

21.差分放大电路能够抑制 信号,放大 信号。

22.为了减小零点漂移,多级直流放大器的第一级通常采用 ( )

(A)固定偏置放大电路(B)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 (C)差动放

大电路 (D)射极跟随器

(二)

1、右图所示电路中,I=1mA,则Ic3= 。 (A.1mA, B.0.5mA, C.0.3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