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重要馆藏解说词 下载本文

上海博物馆重要馆藏解说词

第一节 历史文物

一、青铜器 1.夏 细腰爵

高11.7厘米,流至尾长14.1厘米,重200克。铸造于公元前16世纪以前。 爵是古代饮酒器。此爵狭流、束腰、扁体、平底,颈腹间有一阔鋬把手,流和口沿

内有陶范残留,表明它是用陶质块范法铸造的。

此爵造型原始,尚带有陶爵的特征,与1973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三期出土的一些青铜爵相同,属夏代晚期的器物,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饮酒器之一。

现藏上海博物馆。 [夏细腰爵]

2.商 兽面纹斝

高31.1厘米,口径18.4厘米,重1850克。铸造于公元前16~前14世纪。古代盛酒器,兼作祭神的裸器,是中国最早的礼器之一。

此器敞口高颈,前有双柱作帽形,后在颈、腹间有鋬,腹似鬲,下有三锥足,足部与器腹相通。袋足的作用是为了在温酒时扩大受火面积,所以斝还有温酒的作用。斝的颈、腹部各饰兽面纹,颈部兽面纹上下各有连珠纹一道,腹部兽面纹。双目特大,带有神秘感。此器形体高大,器壁匀薄,在口沿上有一周加厚的唇边,形成商代早期青铜器铸造特色。

现藏上海博物馆。 [商兽面纹斝] 3.商 兽面纹扁足鼎

高31.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4850克。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划

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足有龙形和鸟形两种,而以龙形为多;器形大小各异,而以小型居多。此鼎为较大者,立耳、方唇、浅腹、圜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的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除了重点显示龙的头部特点以外,在体躯中有鳞纹,象征着龙鳞,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

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兽目处于图案的中间,省略了头部的其它特征,前面有一个长卷鼻,后部的尾和长鼻一样,相应地向下卷曲。这种卷鼻和卷尾的对称形式,在兽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从图案的结构来看,却又相当调和,反映了设计者对图案规律的熟谙。

此鼎立耳,耳框很细而中间孔隙较大,口沿外折而较薄。腹部的长鼻兽纹,主纹和地纹的分界不甚明确,这一些都是殷墟中期青铜器的特点。这件鼎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很和谐,没有其它不必要的装饰堆砌,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

现藏上海博物馆。 [商兽面纹扁足鼎] 4.商

父乙觥

高29.5厘米,长31.5厘米,重1840克。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古代盛酒器,主要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是一件形态别致的青铜艺术品。

觥盖的前端为幻想中动物的头部,两角后各有一小蛇,中脊浮雕一条长体卷尾的小龙,两侧是凤纹。盖的后端作牛头,觥体均饰凤鸟纹,腹部为大凤纹,凤爪置于圈足,更显得凤之高大,圈足饰长尾纹。器的前端为流,后部有鋬。器及盖内各有铭文“ 父乙”三字,是为父乙所作的祭器。

现藏上海博物馆。 [商父乙觥] 5.商 戊箙卣

高33.3厘米,口纵13.7厘米,口横15厘米,底纵13.6厘米,底横16.7厘米,重6625克。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

此卣直颈、鼓腹、圈足,盖套于器口外,提梁是纵向装置,与一般横向的装法不同。盖的两侧挑出器外,器的四面皆出棱脊,增加了器的高大和稳重感。盖面饰兽面纹,提梁、盖沿及圈足各饰龙纹,颈部饰鸟纹,腹部是内卷角的大兽面,提梁两端为龙头。形

制庄丽雄奇,纹饰深峻华美,是商代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此器盖内有氏族徽记“戊箙”二字,器内壁有图形文字“辰吴辰”。商代有箙氏三个氏名铸于一器之例则未见。戊箙之器传世尚有戊箙父癸甗及戊箙父辛卣,唯无“辰吴辰”字。此器无被祭人名。

现藏上海博物馆。 [商戊箙卣] 6.西周 小臣单觯

高13.8厘米,口纵9.3厘米,口横11.6厘米,底纵8.1厘米,底横10.3厘米,重750克。西周成王时代(公元前11世纪)的青铜器。古代饮酒器,相当于现在的酒杯。此觯为椭圆形,侈口、束颈、鼓腹、圈足。颈部饰一周鸟纹。鸟纹在商代早、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尚占次要地位,自西周中期起,大量出现。西周时代的青铜器往往不以造型或纹饰取胜,而是以它所铸铭文内容的重要性而引起注意。此器内底铸铭四行22字,记周成王平灭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事。

铭文中有“王后 克商才(在)成,周公易(锡)小臣單贝十朋,用乍(作)宝(尊)彝。“周公在成”,也就是成周驻扎兵旅之所,这一地方,在克商之前还没有营建成周,也没有这个名称,因此这里的“后克商”不会指武王灭商。武王灭纣后,为了表示他的仁政,封了纣的儿子武庚在殷,以便使商族不至于绝祀,还可统治殷的遗民。但是,当武王一死,成王即位后,武庚与本来监视他的管叔和蔡叔联合发动叛乱,而且选择了周初还来不及巩固政权的时候,企图把执政的周公旦打下去,从而取代成王的统治。结果,成王和周公以极大的力量平灭了武庚,铭文中“后克商”应是指这次成王消灭武庚的叛乱。这次战役必有许多武将参加,但史载主将是周公,这一点在铭文中也有所反映,在平灭武庚之乱后,周公把军旅驻在成,器主显然是参与平叛将领之一,因其军功而受到周公的赐金。全篇铭文仅是短短的22个字,把周初这一至关重要的史实点染出来,成了一篇周初立国的历史文献。这是一件众所周知的历史文物,根据史实,如果它是平叛后当年所铸,则可断定是成王二年(公元前11世纪),最迟当不会晚于平叛的次年。

1979年,李荫轩、邱辉捐赠上海博物馆。 [西周小臣单觯] 7.西周 师遽方彝

高16.4厘米,口纵7.6厘米,口横9.8厘米,底纵7.5厘米,底横9.6厘米,重1620克。西周恭王时代(公元前10世纪)的青铜器。

方彝是盛酒器。在商周时代青铜礼器都称彝器,彝器是青铜器的通名。很多古代青铜器都有自铭,如鼎、鬲、簋、盨、簠、豆、壶等,这种方形的酒器却从未有过自铭。其它各类器都有圆形或方形的,而这类器都呈方形,宋人名之为“方彝”,这一专名沿用至今。青铜方彝出现在殷墟中期,在这以前曾见过陶质的方形器物。考古发现的方彝都是成对出土的,传世尚有很多单件的方彝,是流传过程中散失所致。

方彝的盖如屋顶,整体作长方形,横长于纵,口沿下及圈足都略有收缩,腹部略鼓,两侧有耳,作高举的象鼻形,造型极为奇特。器内有中壁,分隔或为两室,可置两种不同的酒,盖的一侧沿有两个方形缺口,与器的两室相应,本当有斗可挹酒,今已遗失。陕西郿县李村出土的盠方彝,其中一件与此器形式相同,器内也有中壁。方彝的盖面及器腹部饰变形兽面纹,是此类纹饰的最后蜕变形式。兽面纹除了尚可辨认的双目外,其余部分已变形,成为非常简单而草率的线条。器和盖内都铸有相同的铭文,器6行,盖8行各铸67字。

铭文大意为:正月丁酉这一天,恭王在康宫中的寝宫举行酒宴,师遽受到王的称美,被命令在宴会中助欢,王命令宰利赏赐给师遽圭、

璋等玉器,师遽因以作器。这类

铭文属于作器记事,王举行酒宴,师遽能够参加已感到非常荣幸,在宴会上受到王的称赞又赏赐了玉器,师遽受宠若惊,将这一光荣史迹铭刻在青铜器上,他的后代子孙要永远宝用。师遽所作之器传世共二件。

1961年,丁燮柔捐赠,现藏上海博物馆。 [西周师遽方彝] 8.西周 大克鼎

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西周孝王时铸造,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任村窖藏出土。

此鼎口部微敛,方唇宽沿,大立耳,腹略鼓,腹壁厚实。蹄足,形制宏伟。口沿下饰有3组变形兽面纹,间隔以6道棱脊,腹部饰有粗宽条环带纹,口部和足上部饰兽面纹,出色地综合了当时图案与雕塑艺术的成就。

大克鼎是膳夫(官名)克用来祭祀他的祖父师华父的重器,腹内壁铸有长篇铭文,共28行,计290字。铭文字体特大,字迹端庄质朴,笔划均匀遒劲。由于铭文前半部划有整齐的长方形格子,每格一字,所以全文布局十分规整。铭文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韵文,膳夫克歌颂他的祖父师华父帮助周王室的功迹,又说靠了师华父的余荫,周孝王委派他出任膳夫这个出入王廷的重职。第二段是赐命辞,说他做官以后,孝王又赏赐他服饰、很多地区的田亩和奴隶,是研究西周奴隶制的极其重要史料。

大克鼎出土不久,即为工部尚书潘祖荫用重金购得。潘氏得此鼎后,曾镌“宝藏第一”之印。潘祖荫病逝后,其弟潘祖年将鼎由京运回故乡苏州,供放在厅堂,视为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