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重要馆藏解说词 下载本文

台”洞外的松树下,聚精会神奕棋的情景。在“天台”门额的左侧刻有“朱缨”款和“小松”印一方。画面上那深邃多孔的山石,盘旋高大的松树,倒悬攀附的长春藤,松根旁的灵芝草,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幽邃神秘的景色交相辉映,织成一幅动人的神话图景。作者采用留青、浮雕、浅刻、透雕、镶嵌等多种技法,刻制精细入微,犹若鬼斧神工。

现藏上海博物馆。

11.明 韩希孟顾绣花卉虫鱼册

绫本,纵30.3厘米,横23.9厘米,绣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

韩希孟,女,武陵(今杭州)人,自署“武陵绣史”。生卒年不详。明嘉靖进士顾名世之孙媳。能诗善画,工花卉,尤精刺绣,以针代笔,将笔墨意境融于针线之中,开文人典雅含蓄的刺绣艺术风格,世称“韩媛绣”,为明代顾绣之杰出代表。

全册共九开,绣四开,题签一开,跋四开,附题记单叶。刺绣四幅,绫地彩绣,每副均绣有“韩氏女红”朱文小印。

第一幅《湖石花蝶》,玲珑湖石一座,峙立于土坡上,拔地石竹数枝,双蝶翩翩起舞。 第二幅《络纬鸣秋》,野菊一束,杂花数丛,络纬在枝叶上振翅而鸣。

第三幅《游鱼》,碧水澄明,游鱼三尾,扬鳍摆尾,游潜回泳,池面藻荇浮动,落叶点缀其间,轻倩活泼。

第四幅《藻虾》,清澈的水池,几只正在觅食的河虾穿泳于轻轻摆动的水藻间。左上角有绣款:“辛已桂月绣于小沧洲(小沧洲在露香园内),韩希孟。”

册首有明顾寿潜、近人李葆恂题签,并钤有“顾氏家藏至宝”印。册尾四开为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陈子龙跋各一篇。另附近人谭观成题记单叶。

此册明时原为顾氏家藏,清末为端方所藏,后为近人谭观成珍藏。 现藏上海博物馆。

[明韩希孟顾绣花卉虫鱼册]

12.清 吴之璠深浮雕《二乔并读图》竹笔筒

高15.4厘米,口径12.3厘米,底径12.6厘米。取高浮雕技法,为嘉定竹刻中的瑰宝。

吴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清康熙年间人,生卒年不详。早年居于嘉定县南翔乡,

后徙居天津,晚年不知所踪。工绘人物花鸟,又擅行草,尤精竹刻。早年师法“三朱”(朱鹤、朱缨、朱稚征),多用深浮雕或透雕刻竹,首创“地阳文”,可与洛阳龙门石造像之浅浮雕相媲美,是三松(朱稚征)之后嘉定竹刻第一名手。

此竹笔筒画面书画各占其半。以曹植《铜雀台赋》为题材,乔玄的两个女儿大乔、小乔为主题,坑塌为陪衬,塌上陈设文房用具,尚有一铜觚插花点缀。大乔小乔一执纨扇,一执书卷,相对侧坐,前后层次分明。人物雕镂近乎圆雕,丰肌美姿,衣褶流畅,配以题诗:“雀台赋好重江东,车载才人拜下风。更有金闺双俊眼,齐称子建是英雄。”阳文行书款“吴之璠”,阳文双框印“鲁珍”,均取浮雕刻法,书法秀美,刀工精绝。右上方椭圆形“宝”字起首印一方,用阴刻法。此件诗画交融,构图镂刻具佳,为吴之璠的代表作品。

清初,吴之璠的作品流传绝少,识者不多,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高宗看到款镌“槎溪吴鲁珍”之贡品,赞赏之余,问及:“吴鲁珍何人”,侍臣据陆廷灿《南村随笔》所记入奏。从此,吴之璠声名大噪。嘉庆时金元钰《竹人录》、光绪七年刊行的《嘉定县志》均有记载。

现藏上海博物馆。

[清吴之璠深浮雕《二乔并读图》竹笔筒] 六、其他

1.金 贞祐宝券伍贯钞版

铜质,纵34.7厘米,横21.5厘米,高2.5厘米。呈长方形,四周花栏饰云水纹。栏外有平凉、京兆府合同印。首端横书标明宝券币值“伍贯”。花栏内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横书“贞祐宝券”,直书“伍贯八十足陌”、“字料”、“字号”、以及直读篆书“伪造者斩赏宝券三百贯”;下部分直书“奏准印造诸路通行宝券准同见钱行用,不限年月,许于京兆,平凉府官库倒换钱券”、“宝券库掐专副攒司”、“伪造者斩赏宝券叁百贯,仍给犯人家产”、“贞 年 月 日”、“印造库库子攒司”、“宝券行使 副 判官”,“印造库使 副 判官”、“尚书户部句当官 三”,共计115字,与史书所记载的金代交钞之制基本一致。《金史·食货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交钞之制,外为栏,作花纹,其上衡书贯例,左曰‘某字料’,右曰‘某字号’。料号外,篆书曰‘伪造交钞者斩,告捕者赏钱三百贯’。……”贞祐三年(1215年)五月,一度允许地方印造发行。贞祐四年发行“千钱之券仅直数钱”,贞祐五年更造新的纸币“贞祐通宝”,仅发行了二年。

金代纸币迄今尚未发现,留传及新出土的交钞钞版还略有所见,而贞祐宝券钞版则仅见于此,对研究当时币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现藏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