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重要馆藏解说词 下载本文

伟之气。所作脱尽明人习气,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与当时的原济(石涛)、弘仁(渐江)、髠残(石谿)并称为“四高僧”,享誉极隆。

此卷行书录西晋刘伶所作《酒德颂》,仿北宋黄庭坚书体。行次参伍错综,行多则五字,少则二字,通篇洒脱自如而极富变化,总体上显现了黄山谷书法“侧笔取势、拗崛纵横”的性格特征。卷末虽自题谓“仿山谷老人书”,然细察之,字里行间却不时透出“风樯陈马、沉着痛快”的米芾书法之风神,其落款署名为“驴”,当为54至58岁的作品。

此卷经近人霍山裴景福收藏,曾刊入《壮陶阁帖》。 1979年12月,严庆祥捐赠上海博物馆。 [清朱耷《刘伶酒德颂卷》] 四、绘画

1.唐 孙位《高逸图卷》

绢本,设色,纵45.2厘米,横168.7厘米,无作者款印。现存卷首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墨题“孙位高逸图”。

传世唐代绘画极少,孙位作品更少。据《宣和画谱》记载,宋时内府藏有26件,而流传至今,仅此1件。

孙位,一名遇,浙江绍兴人,自号会稽山人。以善画龙水、释道人物和松石墨竹著称。

“高逸”系指魏晋之际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有竹林七贤之称。此图为《竹林七贤图》残卷,图中七人,北宋时已经残缺,仅存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人。整个画面,以四个士大夫为主体,列坐于华美的花毯上,在他们旁边或身后,各有侍者一人。

图右第一人为山涛,体态丰腴,袒身披襟,倚着绮丽的花垫,抱膝凝视,一副放诞傲慢的样子。在他的身旁,摆着精美的酒具,侍者手把一琴,略带倦容。

第二人王戎,踝足趺坐,右手执如意,左腕懒洋洋地搁在右手上。凝神静观,若有所思。前置卷帙掩而未展,侍者捧卷帙立于其旁。

第三人刘伶在“七贤”中以饮酒出名,满颐髭鬚,双手捧杯,回头作欲吐之状,侍者捧唾壶,跪而相接。

第四人阮籍,手执尘尾,面带笑容,一副自得其乐、优哉悠哉的神态。侍者手托酒

器,躬身听命。

此画构图采取树石与人物相间隔,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相衬托的手法,主要人物既能突出,又将各个人物的动作情态统一于和谐的环境之中。画家通过娴熟高超的技术,出色地刻划了魏晋士大夫的精神气质。唐代人物画是历史上最有成就的时期。孙位《高逸图》卷是释道画以及唐代世俗人物画的杰出典范。

《高逸图》上钤有收藏印鉴。从印鉴中看,此画于北宋中期曾由驸马李玮庋藏,后入“宣和内府”(钤有“御书”、“宣和”“睿思东阁”)印,嗣后经清代梁清标(钤有“蕉林秘玩”、“秋碧堂”印)及清内府(钤有乾隆、嘉庆、宣统诸玺)收藏。民国11年(1922年)被溥仪以赏溥杰为名,流出宫外。1952年1月,上海博物馆从靳伯声处购得。

2.五代 董源《夏山图卷》

绢本,水墨淡设色,纵49.4厘米,横313.2厘米。为传世作品中最能说明作者“平淡天真,不装巧趣”风格特色的典型杰作。

董源,字叔达,江南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生年不详,卒于南唐建隆三年(962年)。事南唐,中主时任北苑副使,故称“董北苑”。善山水,水墨类王维,设色如李思训,多写江南风景。岚色苍郁,枝干劲挺,小树点缀而成,墨气淋漓,其小山石谓之世称“董巨”。

《夏山图》画一片岗峦重叠,烟树沙碛的景致,其间点缀了一、二人物桥亭,牛羊牧放的生活情景。画中用点极多,苍苍茫茫,浑厚华滋,不斤斤于细巧;画山上小树,做到“淋漓约略,简于枝柯而繁于形影”;画山,画陂岸,都不作奇峭之笔,且无雕琢习气。画中景物的高低晕淡深浅,都极自然,表现出江南山光水色的特有情趣。

卷后有董其昌长跋二则,乙亥(崇祯八年,1635年)年跋全文,叙述自己苦心搜罗董源真品及历代画家继承董源风格之得失。云:予在长安三见董源画卷,丁酉(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得藏潇湘图,甲子(天启四年,1624年)见夏口待渡图,壬申(崇祯五年,1632年)得此卷,乃贾似道物,有长字印。三卷绢素高下宽狭相等,而潇湘图最胜。

丙子年跋文记叙:“癸酉天启六年(1626年)所收三幅董源”,称“余自壬申出山,三载宦游,往返八千,所得清旷赏心之乐,惟此最胜。丙子六月廿七日阅卷识。思翁老人。”

此卷曾为南宋贾似道藏,元史崇文藏,明黄琳、袁枢、董其昌藏,清齐梅麓、徐渭仁、黄芳、沈树镛藏,近人庞元济藏。钤有“长”朱文印,“黄琳美之”朱文印,“袁枢之印”白文印,“明袁枢鉴赏书画之章”朱文印,“徐紫珊鉴藏”朱文印,“徐紫珊秘箧印”朱文印,“上海徐紫珊收藏书画金石书籍印”朱文印,有“黄芳之印”白文印,“星沙黄荷汀鉴藏书画印”朱文长方印,“咸丰丙辰后黄氏所藏”朱文印,有“庞元济书画印”白文长方印,“虚斋珍赏”朱文印,“吴兴庞氏珍藏”,“虚斋至精之品”,“庞莱臣珍赏印”,

头,

山上多云气,坡脚多碎石,乃金陵山景。着色者皴纹甚少,用色甚淡。释巨然传其衣钵,

“虚斋审定”,“虚斋墨缘”,“莱臣审藏真迹”朱文印等。

此卷见于历代重要著录的有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汪珂玉《珊瑚网》、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和近人庞元济《虚斋名画录》等。

1952年12月3日,中央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拨交上海博物馆。 [五代董源《夏山图卷》] 3.五代 《闸口盘车图卷》

绢本,水墨设色,纵53.2厘米,横119.3厘米,画身左边下部,隐约可辨残存半边楷书“卫贤恭绘”四字,五代、北宋初期名画家之佳作。

《闸口盘车图》画河旁闸口一座磨面作坊。画面左中部位是安置水磨的堂屋,堂屋两端各置望亭一座。台基前面是河道,河面上有两艘运粮引渡的蓬船。对河是坡道,木桥横亘在画面下方。坡上有六辆独轮车、太平车,或载粮前行,或息置路旁。坡道左向傍山脚逶迤而隐,右首有酒楼一所,门上悬木牌,上标“新酒”两字。门前扎有彩楼,高逾丈。楼中悬一布旌,书有“酒”字。全面描绘了四十五个人物的活动,劳动着的“民夫”人数最多:有磨面、筛面、扛粮、扬簸、净淘、挑水、引渡、赶车等各种不同的分工作业。在左边上角的望亭里,有戴硬脚幞头、着圆领袍衫装束的官吏和侍从五人,正在履行职守。再现了当时汴京的官营水磨作坊的情况。

此图岩石坡岸运用勾廓皴染法,皴法为劲锐短促的刮铁皴和小斧劈皴,接近荆浩和关仝的皴法;人物线描质实畅劲,动态描写生动;屋宇彩楼和水磨机械的描绘,精确工谨,有很高的界画功力。全图笔劲墨润,厚重质朴,具有五代、北宋初的绘画特色。

卷后有明王守仁庚午(正德五年,1510年)题诗,清王铎丙戍(顺治三年、1646年)、磐石甲午(顺治十一年,1654年)、方瑆嘉庆丁巳(嘉庆二年、1797年)题记。

此卷装裱,还保存着宋徽宗时期御府藏画的格式。画心两端有黄绢隔水,前隔水黄绢已佚,后隔水黄绢还保存完整。黄绢前边上下钤有“政和”、“宣和”朱印,后边中央有“政龢”连珠朱印。拖尾白宋笺,居中有“内府图书之印”,下有“晋府图书”,上有“益王之章”。前后隔水及骑缝处有“蕉林”、“雏凤楼”、“郑邸珍藏”、“清修斋主人赏”、“凌云阁书画印”等收藏章。在拖尾、卷末保存了王守仁、王铎、盘石父、成亲王(永瑆)的题识。

从钤印看,宋时藏宣和内府,元时藏天历内府,明初洪武年间为朱元璋第三子朱(晋王)所藏,成化年后转为朱见深的第六子朱祐槟(益王)所藏,清代康熙年间为曹溶(秋岳)、梁清标所藏,乾嘉年间,入郑亲王济纳府。清末又曾为倪小舫收藏。

此卷著录于《海王村所见书画录》和《无益有益斋读画诗》。

现藏上海博物馆。 [五代《闸口盘车图卷》] 4.宋 郭熙《幽谷图轴》

绢本,水墨,纵167.7厘米,横53.6厘米,为郭熙传世名迹。

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生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卒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工画山水,取法李成。早年画风工巧,晚年落笔雄壮,摅发胸臆,多所自得,以善山水寒林得名于时。所画山岭峻险,树多蟹爪,墨色酣畅,笔墨开创新体格。并深究画理,著有《林泉高致》传世。

《幽谷图》画雪后山谷景色,以深远法布局,两边崖壁陡立,峡谷幽深,谷后远峰隐现,表现出深远的空间感。丘壑用淡墨勾廓,柔和灵动的乱云皴勾皴山石,以轻淡水墨烘染底色,写出雪山虚实明暗之光感。几枝老树崛生崖壁,枝杈老硬呈蟹爪状,笔力劲健,墨色浓重,突出古木顽强之生命力。全图笔墨无多,取局部景致而表达出高旷的意境,是作者以淡墨取胜的杰作。

图上无款印。诗堂清盛铎隶书题:“北宋郭熙幽谷图真迹,安仪周墨缘汇观定为无上神品。盛铎。”接有蔡金台题识:“此幅原签题为元人寒林积雪图,余一见即决是宋非元,且树多点叶,右为山阳故皴少,亦确非积雪,稍知画理者可识其谬也。既因有安仪周印,捡其墨缘汇观考之,则确是卷一所载之郭熙幽谷图,亟录于左,以矜目力”。末署款:“宣统改元四月一日,芦山蔡金台记”。蔡并于裱绫下端再跋。

图经北宋宣和内府收藏,铃有“宣和殿宝”朱文玺,明初入内府,铃有“纪察司印”朱文半印,又经明张孝思藏,钤有“张则之”朱文印。入清由梁清标、安岐、乾隆内府等递藏,均钤有收藏印。近代由蔡金台和靳伯声收藏。著录于北宋《宣和画谱》卷一一,清安歧《墨缘汇观》画卷上。

现藏上海博物馆。 [宋郭熙《幽谷图轴》] 5.宋 王诜《烟江叠嶂图卷》

绢本,青绿设色,纵45.2厘米,横166厘米,系为好友王定国所作,为王诜传世青绿山水名作。

王诜,字晋卿,山西太原人,生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卒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宋初功臣王全彬的后裔。幼好读书,长有才誉,神宗赵顼选尚英宗女蜀国公主,官驸马都尉,定州观察使。爱好书画,家筑宝绘堂,广藏法书名画,与苏轼、王定国、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