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高速发展的经济使得日本很快实现了国家工业现代化。于此同时也给日本带来难以处理的社会问题---“公害”。自然环境被破坏、生态平衡被破坏,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当代国民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到下一代,增加那一代人的经济负担,威胁到他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安全。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能源的危机这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对环境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
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在高速增长过程中追求生产第一,没有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公害问题日趋严重。1953年,工厂废液中的有机水银导致熊本县水俣湾发生了水俣病。60年代前期,继新泻县阿贺野川流域发生第二水俣病,三重县四日市和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由于硫化物和镉的排放引起了哮喘病和疼痛病,成为60年后期日本轰动一时的“四大公害案”。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环境污染已非常严重,1972年日本全国共发生了87 764件公害纠纷。这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日本政府在1967年--1973年7年间制定了16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明确了企业的公害责任。
日本政府又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对大气和水质保护制定了“环境标准”,对企业排水、排气实施了“浓度限制”。在大气污染特别严重的地区,根据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止
法》,1974 和1981年又分别实施了硫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的总量限制。地方政府也根据国家的公害对策和环境标准,制定了地方环境标准,这些标准比国家的更加严格,这些也成了企业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
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迅速提高,1995年曾经一度超过了美国。日本国民生活也出现了多样化、高档化的趋势。生活奢侈和浪费这又导致了能源需求增加,生活垃圾增大。环境负荷就随之增加。这也给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很大的财政压力。出现了东京地价暴涨,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了泡沫经济。而日本国民在物质生活日渐富裕的同时,随着闲暇和旅游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都希望回归大自然,迫切希望建立一个环境舒适、充分体现人与大自然协调的社会。这样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20实际90年代,随着能源消耗由涨到落变化,企业环境保护压力相应减小,这使得环保投资大大减少。1990年企业环境保护投资为3 054亿日元,而1975年9 645亿日元的。1996年环保投资为4 449亿日元,1998年又减少为2 605亿日元。同时经济的发展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呈现日本产品高附加价值化、产业高新技术化、经营多样化和信息化。而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价值产品生产却带来各种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企业原材料利用方式和废弃物形态都
发生了新的变化。环保投资的减少,新的污染出现,环境改善停滞不前了。企业的环保需要新的内容新的动力。
在这样的前提下日本提出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这种线性经济发展虽然使日本实现了数量型的经济增长,但持续不断地把资源变成垃圾的运动和反向增长的自然代价,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与背道而驰,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成了世界公害大国。严重的公害不仅给日本带来了难以处理的社会问题,而且使环境成为制约日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日本政府虽然对公害问题,采取了相应的环境对策,日本政府的政策措施是在公害产生之后对污染及废弃物进行治理,这属于环境末端治理,环境遭到破坏后的治理。
面临环境问题的新特点,当时日本政府根据1993年制定的《环境基本法》,于1994年12月制订《环境基本计划》,提出了“建设以循环为基调的经济社会体制”的新思路和环境保护的四个基本方针:第一,以环境负荷小的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构筑环保型经济社会体系;第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长期共存;第三,在公平负担环保费用的前提下,由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个人共同参加环境保护;第四,推进国际环境合作。《环境基本法》和《环境基本计划》大大提高了国民的环境意识,日本政府也开始酝酿“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少废弃”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时提出了循
环经济的理念,强调要在经济运行方面开创出一种全新的反馈式流程,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从而实现了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的二次转变。
日本的通商省(现在的经济产业省)产业结构协会在1997年7月,提出了一份题为《循环经济构想》的报告。《循环经济构想》其主要内容是:第一,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使资源和能源的输入与输出之差最小化,从而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促使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第二,建立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通力合作的经济系统;第三,促进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建立一个减少环境负荷的新的技术系统;第四,大力发展环境产业。靠环境产业振兴地方经济,形成环境协调的地方经济和先进的环境城市,创建资源循环型社会。《循环经济构想》也成为了日本政府的决策。日本政府又制定“生态城市”工程,决定堵住废弃物源头,推进废弃物利用,靠环境产业振兴地方经济,形成环境协调的地方经济和先进的环境城市,创建资源循环型社会。把废弃物零排放作为建设区域环境协调型社会的基本思路,开始了循环经济的区域实践。
1998年,日本政府制订《新千年计划》,正式把循环经济作为21世纪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同年提出了“环境立国战略”。1999年,通商产业省设计了一个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以废弃物零排放为目标的技术系统,其内容包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