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大全 下载本文

打击最为严重,工业生产持续下降达三年之久、1932年全国工业生产比危机前的1929年下降了46.3%。经济被抛回到1913年的水平。危机遍及各工业部门。重工业部门生产下降的幅度尤为惊人。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汽车工业下降了95%。危机期间,13万家以上企业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赶出工厂,流浪街头。失业人数在1993年达到将近1300万,大约为劳动人口的1/4。持续几年的危机使工业工人受尽饥寒之苦。 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入主白宫后,为了缓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所赞成的大萧条,立即开始推行“新政”。罗斯福的“新政”采纳了凯恩斯的一些主张。美国政府开始全面调节、干预经济,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对经济活动进行约束;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等机构,金融证券业进行管理。

同时,罗斯福根据凯恩斯的建议,采取政府主动增加赤字,增加对公共基础服务设计的投资,大力修建高速公路和电站,由此拉动了市场需求,刺激、带动了经济的复苏。例如在“新政”第二阶段,以工代赈,公共工程的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从1935年到1942年,为协调整个工程计划而设立的“工程进展署”花费了大约130多亿美元,雇用了约850万工人,修建了12.2万幢公共建筑、66.4万英里新道路、7.7万座新桥梁、285个新机场和2.4万英里地下水道。此外,还修好走字公园、游戏场、水库等。因为这些大规模的公共基础建设的投资,40%会转化为消费基金,所以带动了一大片产业,也带来了大量就业,同时又为日后的经济腾飞创造了基础条件。 案例分析

毫无疑问,就业始终是凯恩斯最关心的问题。因为正是20世纪30年代那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所带来的大量失业以及接踵而至的社会问题,才引发了凯恩斯对传统自由放任经济哲学的重新审视,从而形成那套主导了半个世纪经济学发展方向的宏观经济理论。如今,我们通过回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可以印证宏观经济学中的几个重要的原理。

首先,上述案例说明了失业与实际GDP之间存在负相关系,即当实际GDP增加时,失业率降低;而当实际GDP减少时,失业率上升。在宏观经济学中,失业与实际GDP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被称作“奥肯定理”,以纪念第一个研究并发现两者关系的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

其次,从上述案例中看到,罗斯福新政中所采用的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之上的。用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话来说,即:由于有效需求不足,使得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实际的经济产出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所对应的产出量,因此存在着紧缩缺口。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扩大总支出,从而刺激总需求。罗斯福根据凯恩斯的建议,采取政府主动增加赤字,增加对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的投资,大力修建高速公路和电站等举措正是依据这一原理而作出的。

33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从凯恩斯理论诞生的那天起,它和西方国家的就业政策之间的关系就像矛与盾的关系一样,前者一方面指导了政府的就业政策,另一方面又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饱受考验,有时候甚至受到批评。后者一方面在不断检验、修正前者,另一方面又从前者中寻找新的理论指导。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修正;政府对有效需求的调节也从简单的财政赤字政策,发展到更具多样化的货币、财政、贸易政策的组合。 案例讨论

罗斯福新政中体现了哪些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案例2:严峻的中国就业形势。 案例适合

就业理论与就业政策。 案例内容

作为目前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中国虽然保持了很长时间的经济增长,但是依然要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

截至2003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现存的600多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近800万登记失业人员,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按照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测算,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万左右。今后一个时期,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会明显改变。近几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98年的3.1%(571万人)上升到目前的4.2%(795万人)。预计今后几年,随着下岗向失业并轨的推进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有可能进一步上升。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加大,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就业课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村仍有上亿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的已达8200多万人。同时,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工作难度加大。截至2003年7月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7%,尚有70万人未正式就业。 总的说来,中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案例评析

本案例主要介绍了中国就业的总体情况,接下来主要是分析中国劳动要素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另外给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长期的增长,这同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低廉有直接关

34

系。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数量庞大,因此劳动力价格极为低廉。这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成本优势。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国外资本在中国投资设厂,主要是看中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至今为止,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还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然而,应该看到,出售廉价劳动力型的经济有两大缺陷,一是对廉价劳动力的购买者——发达国家的严重依赖。一旦发达国家的经济不景气,对廉价劳动力需求减少,出售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就会陷入经济困境。二是世界上廉价劳动力的供给过剩。由于廉价劳动力购买者——发达国家的经济并没有出现高速增长,所以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也没有大量增加。可是加入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国家却越来越多,竞争的结果使廉价劳动力更加便宜,这使得靠出售廉价劳动力致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从根本上讲,出售廉价劳动力不能成为国家发展的长远大计。因为国家一旦经济发展起来,人们富裕起来,劳动力的价格就会提高而不再廉价。可是这样以利用廉价劳动力为目的的外资就会纷纷撤离,而一旦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外资撤走,这些国家又没有别的收入来维持经济,只能贬值货币,降低人们生活水平,重新跌入廉价劳动力的行列。目前东南亚国家正是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也就是说,当前我国经济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增长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中国经济的特征是;人口基数大、转型时期、出口依存度越来越大,再加上入世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中国的就业问题就显得更加错综复杂。因此,我们在通过对经济生活进行调控的时候,更需要注意多层次、多角度、长短期政策和措施的组合。以下是专家为中国就业问题开出的“药方”。

(1)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失业问题是经济快速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中国的失业问题与美国和西欧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的状况存在极大的相似之处,欧美国家的这种高失业的状况从1880年出现以后,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解决失业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有赖于经济的增长。尽管中国的就业增长与GDP的增长率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但建国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极大地促进了就业人口的增加。同时还必须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协调互促,其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的增长要能促进就业的增长,就业的状况要能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二是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要能有效地带动就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要能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三是经济增长的成果能被广大的就业者所分享,就业、收入、增长三者能实现有机的契合。

(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中国当前就业状况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导致经济增长不力所致,而中国以需求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并未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国消费市场的疲软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结构性因素,必须从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调整上寻求新的思路。一是通过调整工业结构,对现有工业生产能力及工艺进

35

行改造,创新产品,创新营销方式,推进消费结构的转变与升级,从现有产业存量中挖掘新的消费热点,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的目的。二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拓展产业链,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三是加速农村城镇化的步伐,通过城镇化带动产业的拓展,扩大就业。 (3)更多地发展中小企业,使其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只占国有资产的7%,却拥有74%的就业人口,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就业潜力巨大。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多种制约因素,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创业及发展,而制约就业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中小企业信贷及担保困难,因而,必须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作为中小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

(4)推动和加速城市化步伐,调整就业结构,改善就业状况。中国就业结构畸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城市化比重太低,而促进就业结构调整最有效的政策就是推进城市化。加速城市化将有助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商品经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加速城市化也有助于刺激有效益的基建投资,并以乘数效应创造就业。因此,应将城市化作为改善就业的一个基本战略。

(5)推进教育产业化,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资本中的技术存量和人力资本的作用,因此教育和经济增长及就业之间便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提高劳动力素质,不仅不会让我们陷入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廉价劳动力竞争,还是我国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能为我们吸引更多的国外直接投资。

(6)加速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应进一步全面放开劳动力市场,打破体制性随意,规范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运行。

就业问题在中国还仅仅是个开始,与之奋斗的过程将会充满知识和勇气,虽然凯恩斯和各国的就业经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但是一切都需要实践来检验。 案例讨论

你认为中国失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如何解决?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