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主旋律:作为我们时代社会发展的主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主旋律精神的指导下,鼓励并支持多元创作风格的健康发展。

(4)在继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文艺创新(参阅课本P58~60相关具体内容)。

(5)提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新要求。

①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

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要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来进行领导。 ②要把加强和改善文艺工作的领导,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③要把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热心服务,大力支持,不断提高领导文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6) “三贴近”的原则:

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①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②坚持群众第一、社会效益第一,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③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

一、课程主要内容

(一)文学概念的含义

★1. 从古至今,文学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

折中义文学。(简要了解)

一是广义文学。它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既包括今天所谓语言的艺术品——文学,也包括今天不称作文学的政治、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二是狭义文学。与广义文学的宽泛含义不同,它是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如诗、小说、散文等。这种狭义文学与

5

音乐、戏剧、绘画、雕塑、书法和电影一起被称为“美的艺术”。

三是折中义文学。它是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如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现代杂文、纪实文学等。 这三种文学含义分别通向三种文学观念:文化的文学观念、审美的文学观念和惯例的文学观念。

文学含义本身具有综合性,古今中外对文学含义的理解是变化发展的。 ★2. 文学的文化含义(简要了解)

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的含义指的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文学没有从政治、哲学、历史、宗教或演讲术、一切文章等一般文化形态或现象中独立出来。

文学作为文化,意味着文学被看作一般文化形态,即与政治、哲学、历史、伦理学、宗教等一样都是文化的具体样式,并没有自身专有的特殊性质。这是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以前的通行文学观念。 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文学” :

这里需要注意中国魏晋(即公元 3—6 世纪)以前的文学观念。在那时,“文学”或“文”在广义上使用,等同于现在的“学问”或“文献”即文化。

“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被列为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之一,也是用其广义,即指学问或文献,也就是文化。但狭义文学的那种特有的形象感染力量也开始受到重视,如孔子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并说“兴于诗”。 “文”的最初含义是表现于外的斑纹或图式。广义文学即文化的文学观念在这时期居于主导地位。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西方18世纪以前的文学观念。在那时,文学也主要是在广义上使用,即文学属于一般文化。例如,古希腊时代就不存在一般文学概念,而只有特定的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概念。在西方的文化语境中,“文学”一词( literature)是直到14世纪才从拉丁文引进的。狭义文学还没有同广义文学区分开来。

这表明,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初的文学观念都是广义的和文化的。

文化是人创造的,人又是文化创造的。文化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人化”。 那么文学的文化意义就必然与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的意义、人与人的交

6

往沟通境况以及人所憧憬的理想密切相关。同时。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不但与整个文化相联系,而且还必然直接或间接地成为文化意义的载体。一句话:是与人的精神关怀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的文化意义至少有以下四点:(以下四点作为一般掌握知识点)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例:宋人蒋捷词作《虞美人 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体现了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同时文学也是人生体验的审美表达。

★3. 文学的审美含义(一般掌握)

由于长期的文学实践活动及创作经验的总结,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发展,对文学含义的理解也不断深入。在中国魏晋时期、西方18世纪左右,文学特具的审美属性被共认,文学狭义的审美含义从广义的文化含义中分离与独立出来。 文学作为审美,意味着文学不再被看作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而是被看作具有特殊审美属性的文化,这就形成狭义的文学。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大致完成于中国魏晋时期( 3— 6世纪)和西方16—18世纪。

在魏晋时期,具体说是 5世纪时,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表明“文学”正式开始同广义文学大家庭中的其他文化形态相分离,独立发展,从而获得了狭义意味。

狭义文学在魏晋时期形成,同那时对文学的审美特性的确认和伸张分不开。魏文帝曹丕提出“诗赋欲丽”,把文学的语言形式之美提到了首位,而“文以气为主”则强调作家创作个性的重要性。这与范晔、萧子显、陆机、钟嵘和刘勰等的论述一同表明,文学的特殊的审美性质已经获得魏晋文学界的普遍的和明确的认可。从此以后,从审美角度看文学,文学即审美,就成为中国文学理论中占据显要地位的一个固有传统。

狭义文学的概念在西方是大约16—18世纪期间形成的。在16世纪,诗的审

7

美性质逐渐得到承认。而在1747年,法国的文艺理论家巴托把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标志性事件:文学被确认为“美的艺术”之一种,实际上意味着文学的审美性质即狭义文学在西方开始获得了普遍的和明确的认可。这种审美的文学观念的确立,既是长期的文学活动经验的总结的结果,又是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的理论成果之一部分。

★4. 文学的通行含义(重点掌握)

文学属于文化范畴,具有审美属性。文学是人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展现人生意义和精神追求的,蕴含人类文化要素的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专门承担起以语言符号形式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其中,狭义文学是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如诗、小说、散文等。这种狭义文学与音乐、戏剧、绘画、雕塑、书法和电影一起被称为“美的艺术”。

★5. 文学与非文学(粗略浏览)

凡属文学者,除具有审美属性与语言形式外,更主要是:其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世界;传达完整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哪些因素促成了文学?

①语言的特异处;②情感、体验与想象;③独特完整的意义系统;④可能出现的对社会生活的描绘

★6. 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简要了解) 首先,文学作品的题材、思想、技巧都来源于社会生活。

(1)文学作品的题材是社会生活提供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施耐庵、鲁迅、巴金、刘心武、王若宾、琼瑶等人的创作即为例证。作家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对生活有真实准确的反映。例如郑板桥画竹“胸有成竹”。

(2)文学作品的思想根源于社会生活。例:写“夕阳”的诗句,同一题材,但反映出不同的思想。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朱自清:“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叶剑英:“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3)文学技巧也是来自生活的启发。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