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根据密度公式ρ=m/V可知
A.同一种物质,密度跟质量成正比 B.同一种物质,密度跟体积成反比 C.同一种物质,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D.不同物质,体积跟密度成反比
2.一拥铜线,质量是89 kg.铜线的横截面积是25mm2。铜的密度8.9×103 kg/m3,则这捆铜线的长度是( ) A.4m
B.40m
C.400m
D.4000m
3.如图是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下列哪种做法光屏上一定不能得到清晰的像
A.透镜不动,光屏与物体的位置对调
B.光屏和物体不动,适当移动透镜到某一位置 C.透镜不动,物体离透镜远些,光屏离透镜近些 D.透镜不动,物体和光屏都离透镜远些
4.小强看远处的某点时,光线进入眼睛的光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凹透镜做成的眼镜 B.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 C.小强的眼睛是远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 D.小强的眼睛是远视眼,应配凹透镜做成的眼镜
5.下列关于光现象及其形成原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黑板反光﹣﹣光的漫反射 B.水中倒影﹣﹣光的反射 C.树下光斑﹣﹣光沿直线传播 D.雨后彩虹﹣﹣光的折射 6.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形影不离 A.升华
B.海市蜃楼 B.汽化
C.日食月食 C.液化
D.镜花水月 D.熔化
7.夏天打开冰箱时,在冰箱门附近会出现“白气”,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8.同学们每天都在教室里上课关于教室里的声现象,正确的观点是
A.有的教室四壁做成凹凸不平或用蜂窝状的材料,是为了增强反射声音的响度 B.一个同学在上课时小声唱歌,但是老师没有发现,主要是因为响度小 C.教室里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回声,是因为墙离老师太近声音没有发生反射 D.有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会发出“吱吱”的刺耳的超声 9.下面哪一种现象属于液化 A.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B.到在地上得水一会变干了 C.深秋早晨草地的叶子上有露水 D.用久了的灯泡的钨丝比新时细
10.元旦晚会上,小琳演奏了古筝名曲《渔舟唱晚》,下列有关古筝演奏说法错误的是
A.拨动琴弦,琴弦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B.拨动粗细不同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C.琴弦停止振动,琴弦停止发声 D.古筝声通过空气传入观众耳中 二、填空题
11.一瓶纯净水包装盒上标明容量500mL,将水倒出一半以后,剩余水的密度为_____kg/m;当水全部凝固成冰后,冰的质量为_____kg,冰的体积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已知ρ冰=0.9×10kg/m)
12.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焦距可调的凸透镜。图中甲、乙分别是人眼观察远处和近处时晶状体变化情况,分析可知当物体由远处向人靠近时,晶状体的焦距将_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
3
3
13.一只小鸟从平静的湖面上方飞过已知湖里水的深度为5m,当小鸟距水面6m高时,小鸟经湖面成的像距小鸟_____m.小鸟在向湖面俯冲的过程中,像的大小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4.去年冬天雾霾天气较为严重,为消减雾霾,气象部门择机实施了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________ 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导致空气中水蒸气________ 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空气时,又吸收热量而________ 成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5.图示为甲、乙两个音叉振动产生的声音在示波器上的波形图,由图可知它们的___________不同,___________相同。(均选填“音调”或“响度”)
16.小新同学遥控重为10N的小型无人机从水平地面由静止开始经历加速、匀速、减速三个 竖直上升阶段,共用时20s,然后悬停在地面16m的高度。在整个上升阶段,无人机的重力势能______________ (选填“一直增大”、“先减小后增大”或“先增大后减小”),在整 个上升阶段无人机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__m/s。 三、计算题
17.小禹到桂林“两江四湖”去游玩,站在榕湖边的他突然想到:这么大的湖容纳了多少吨(t)水呢?为了求证,他进行了以下活动:
A.他从公园管理处得知:榕湖常规蓄水量约5?105m3。
B.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数字,他用最大容量为550cm3的饮料瓶装满湖水,并用家里的电子秤测出这瓶水的总质量为0.6kg,空瓶子的质量为0.05kg。则: (1)榕湖湖水的密度等于多少kg/m? (2)常规蓄水时,榕湖湖水的总质量约为多少t?
18.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早上7:30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火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600m的桥梁,火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3(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四、实验题
19.(2017?广东卷)小明用天平、烧杯、油性笔及足量的水测量一块鹅卵石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拨至标尺_____,发现横粱稳定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粱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往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 (2)用调好的天平分别测出鹅卵石的质量是:31.8g和空烧杯的质量是90g。
(3)如题18图甲所示,把鹅卵石轻轻放入烧杯中,往烧杯倒入适量的水,用油性笔在烧杯壁记下此时水面位置为M,然后放在天平左盘,如题18图丙所示,杯、水和鹅卵石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_g。 (4)将鹅卵石从水中取出后,再往烧杯中缓慢加水,使水面上升至记号M,如题18图乙所示,用天平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2g,此时杯中水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cm。 (5)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_g/cm3。
(6)若小明在第(4)步骤测量过程中,用镊子添加砝码并向右旋动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此错误操作将导致所测密度偏_____________。
20.小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3
(1)如图甲,凸透镜位置固定,当发光的小灯泡在40cm刻度线位置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不变的光斑,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cm.
(2)小虎用点燃的蜡烛代替原来发光的灯泡,蜡烛在图乙所示位置恰能呈清晰的像,则该像是_(填“放大”或“缩小”)的.
(3)如图乙,若把蜡烛向右移动10cm,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淸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___(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像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随着蜡烛的燃烧,蜡烛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___(填“上”或“下”)方移动.
21.小亮在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一个没有水的碗里,把碗放在桌子上并慢慢向远处推移,直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保持头部不动,缓缓地向碗中倒水,倒着、倒着,怪事出现了,小亮又重新看到碗底的硬币。
(1)刚开始看不到硬币是由于_____原因造成的。
(2)这个实验中光线传播方向是从_____(填“水进入空气”或“空气进入水中”); (3)小亮想用作图方法说明这个结论,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正确的是_____。
A. B. C. D.
22.小明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些探究:
(1)如图所示,小明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铃声逐渐变小”,这是在描述声音的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____。
(2)小明用塑料袋把一只正在响铃的小闹钟密封好放进水中后,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_____;小明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这一举措属于_______(选填减弱噪声的方法)。
2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_____cm,vAB=_____m/s。
24.在标准大气压下,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像判断:
(1)该物质在4min到9min这段时间内________(选填:“吸收”或“不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 (2)温度为51℃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态 . (选填:“固”或“液”)
(3)该物质的熔点与下表中________的熔点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