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山房地产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图文 下载本文

三、城市交通

1、主要交通概述

? ? ? ? ?

中山市9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大机场; 港珠澳大桥——2009年12月15日正式动工,预计2016年完工; 深中大道2008年立项,至今仍在论证中;

中山2009年出台一项降低外籍人口入中门槛的人口政策

中山已形成东有中山港、南有神湾港、北有小榄港的“品”字形港口布局。其中,中山港集装箱年吞吐量更是跻身全国十强、世界百强。中山港至香港的水路客运,每天有10个班次,航程仅需75分钟。

2、深中通道的意义与开建时间

珠三角的东岸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有一批产业亟须向西岸进行转移。“东岸经济发达地区亟须找到腹地,而西岸地区亟须找到龙头”,深中通道的开通将加快西岸城市的崛起,深莞惠和珠中江城市圈有望实现联动。否则,深圳只能着重向惠州方向发展,对西岸的带动作用就不那么明显。

2010年7月,广东省政府发布的《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也将深圳至中山过江通道工程(含南沙港连接线)列为重点项目。规划中,该项目作为远期规划,初定于2015年开工建设,2020年建成通车。

中山和深圳就建深中通道已进行过多次接触,当前该项目已在省发改委完成工可报告研究,正在按计划报批和推进之中。

深中通道建成后,中山将处珠三角圆心位置,半径100公里内可到达5大机场4

大港口,为中山发展带来良机。

目前,珠江口西岸的中山、江门、珠海3市与东岸城市的陆路交通主要依靠虎门大桥连接,但因虎门大桥靠近广州,西岸城市接受东岸城市的经济辐射和东西岸一体化进程都受到制约。并且,虎门大桥每年的车流量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专家预计至2013年后,车流量将达到饱和。

有专家分析,深中通道的建设恰好能够满足虎门大桥车流量饱和后的巨大运输需求,将有利于推进珠江口东西岸的战略合作,促进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实现珠江口东西岸优势互补,形成“深港和东莞,经中山、江门到粤西”的产业辐射黄金走廊。

珠三角的物流主要集中于珠江口的东岸和西岸,不是集中在珠江口上游。从节约物流成本的角度看,即使建设东莞至南沙的大桥,再建深中通道也是合理的。

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开工,若深中通道能通过论证并建成,中山将处在大“A”字交通的节点部位,其珠江口西岸的位置迅速得以转变和提升。加之通往广州、珠海等地的高速公路、铁路的进一步衔接,中山和深圳、香港、珠海、佛山、澳门、江门等很快连为一体,对经济发展将起到明显提升和拉动作用。

3、深茂铁路

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新建深圳至茂名铁路项目(以下简称“深茂铁路”),即广东西部沿海铁路。

深茂铁路项目包括了投资达77亿元的跨珠江口公铁两用大桥,该桥选址在虎门公路大桥下游沙角附近,东西连接东莞沙角和广州南沙。

广州市南沙区发改局局长翁殊武表示,南沙方面建议将公铁两用大桥的落点选址于珠江街的枢纽站点,深茂铁路南沙枢纽也在规划中。

上述公铁两用大桥将成为继虎门大桥后,连接珠江西岸和东岸出海口的又一通道。另一条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深圳与中山的深中通道也已提上议事日程,该通道旨在破解港珠澳大桥单Y方案无法连接深圳中山两地的弊端。

但是,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则认为,珠江口已经有虎门大桥和将建的东莞至南沙大桥及虎门二桥,深中通道应该至少七八年内不会上马。

深圳市一位专家表示,倘若国家发改委此项公示确定是公铁两用桥,将极大地破解珠江口东西两岸以及粤东粤西的交通障碍,也意味着已没有了在深圳和中山之间建设一条过江通道的可能性,或至少在十多年内没有了这个可能性。

4、沿海高速铁路

? 在南朗与唐家湾间将形成铁路与城际轨道间的换乘枢纽 ? 目前厦深段高速铁路将于年内动工,2011年通车

? 建成后深圳至厦门3小时,至潮州1个多小时,至惠州20分钟

5、广珠轻轨

中山、石岐、翠亨三个站场今年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并在2010年10月前完工。

? 广珠城际轨道(简称广珠轻轨)交通工程线路的主线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

的新广州火车站引出,经佛山顺德区、中山至珠海的拱北,线路长115.625公里;支线从小榄站引出,经中山古镇至新会,最后到江门,线路长26.6

09公里。主线和支线轻轨共设21个车站,其中中山境内有7个站点,分别是主线的南头、小榄、东升、石岐、中山、翠亨和支线的古镇站。

? 广珠轻轨是一条双线设计的全封闭、公交化的客运专线,采用电力机车牵

引,设计最高行车速度为200公里/小时。

第二部分 宏观经济环境

一、近五年经济发展概况

历年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经济总量排位(全省) 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 商品房销售额(亿元) 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06.01 113.5 372.13 18897 2006年 总量 1036.04 5 31.60% 34.40% 25.90% 9.50% 173.74 194.89 491.47 20317 同比增长 16.70% 2007年 总量 1210.69 5 57.90% 63.30% 25.20% 7.50% - 514 320.43 21560 同比增长 14.70% 2008年 总量 1408.52 5 - - -37.70% 6.10% 140.81 258.38 562.39 23088 同比增长 10.50% 2009年 总量 1564.43 5 - 83.50% 75.50% 7.10% 241.79 671.61 349.71 25357 同比增长 10.20% 2010年 总量 1826.32 5 25.70% 19.20% 34.80% 9.80% 同比增长 13.50%

二、“十一五”期间发展简述

1、生产总值

“十一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指2006-2010年,下同)增长13.7%,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突破7万元(按现行汇率已超1万美元)。

2、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5:60.9:35.6调整为2010年的2.8:58.7:38.5;

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23.2%提高到2010年的31%,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由2005年的61.9:38.1调整为2010年的59.8:40.2。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

3、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年均增长分别为8%和10.9%,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比由2005年的2.1:1缩小到2010年的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