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 下载本文

后两者为用字法,不产生新字

(二)现代汉字的结构方式

1,会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旁合在一起表示一定的事理,这样构成的字是会意字,如取、森、尘、

歪、泪

2,形声:形旁+声旁 2.1形声字的类型

(1) 直接有形声两旁组成,如氦 ,镭 (2) 独体字基础上添加声旁而成,如 鸡

(3) 独体或合体字基础上添加形旁 如 娶 趾

2.2形旁和声旁的作用

(1) 声旁表示字音 也叫声符

(2) 形旁表示字的意义类属,也叫意符

2.3形声字常见形旁及其所表字义的类属 2.4形旁和声旁的局限性

(1) 形旁在表义方面仍有局限性:

A:只能表示一种笼统之义,形旁只可标示出某一类事物的共性,难以显示个性,不能提供具体的意义信息。

B:由于词义的演变和假借的广泛使用等原因,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的形旁有的已难准确提示该字的意义类别了。如“镜”的形旁是“金”字,因古代以铜这种金属制镜,所以从“金”旁,而今天的镜子多用玻璃制成,以“金”作形旁已不能提示意义类别。

C:形旁的选择不够科学,从而导致表义不确切。如“鲸”之所以 用“鱼”旁,是因为前人误认为它是一种鱼,而今天人们已认识到, “鲸”虽生活在水中,但属哺乳动物,不同于一般的鱼类,采用“鱼”旁是受当时人们认识的局限所致。这是形旁局限性的又一表现。

(2)声旁局限:主要是表音不大准确,如“贡一扛、格一客、箱一霜、固一估、伦一轮”这五组字中,

“工、各、相、古、仑”分别作为声旁,提示这些字的读音,但其现代读音中只有“伦一轮”一组是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其他各组的声韵调都有一项或一项以上不相同。(语音演变,字形演变,造字初选择不准确)

三、汉字的演变与构造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 (二)汉字的构造

1,笔画:汉字书写最小单位,分单笔画与复合笔画,

分五种:横、竖、撇、点、折 笔画组合方式:相接、相离、相交

2,部件:合体字的结构单位叫部件,它大于笔画而小于合体字 3,整字:形旁+声旁+记号

(三) 汉字的书写规则:笔顺(8大规则)

横竖、撇捺、上下、左右、外内、外内-封口、中间-两边、中-加框 (四) 繁体字与简化字

21[21]

简化字特指《汉字简化方案》(1956,515个)《简化字总表》(1964,2235个)中规定的简体字

22[22]23[23]

(五) 异体字与异读字

1,异体字的读音 2,异读字的读音

四、常用汉语字典、字表及检字法 (一)常用汉语字典、字表 1,字典

2,字表《简化字总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65; (二)检字法

1,部首检字法 许慎创立,他分540部,明代梅膺〈字汇〉分214部;1983年 〈统一汉字部首表〉(征求意见稿)201部 〈新华字典〉189部

汉字部首检字法的理论基础是:汉字由若干部件构成,其中的某个部件可以担当部首功能,利用这个部首就 21[21]22[22]

汉字简化方案的具体化和完善化,1986年重新颁布发表,2235个字 音义相同,但形体不同 23[23]

一个汉字有两个或几个读音,但既不能区别意义,也不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传统读法

25

可以在字典中检索到相关的汉字。 2,笔画检字法

3,汉语拼音字母检字法 五、汉字的规范

(一)汉字规范的基本任务 1,定量:

1988《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覆盖率99.48% 1965《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6196,1988《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7000个

2,定形: 3,定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 4,定序:部首、壁画、四角、音序 (二)规范汉字 1,传承字:

传承字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传承关系的汉字,可以说它们是不同时期、不同构形系统中的同一个字。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沿用至今,未加整理简化或不需要整理简化的字,古今通用的汉字。如:日、月、灌 2,整理字

(三)汉字的简化(草书楷化[马]、采用古体[云]、部分保留[爱]、简化偏旁[粮]、符号代替[鸡]、同音代替[丑])

(四)异体字的整理 六、修辞

一、什么是修辞

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有力。 二、常用修辞格(修辞手法就是修辞格)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双关、仿词(美丽冻人、草木皆冰)、反语、设问、反问、反

复等

【古代汉语部分】 一 汉 字

一、汉字的形体结构 (一)六书

(二)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

24[24]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

25[25]26[26]

甲骨文(契文、卜辞、龟甲文学、殷墟文字)、金文(钟鼎文)、籀文(石鼓文、大篆)、篆文、

27[27]28[28]

隶书、楷书(真书、正书) 三、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情况

(一)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古今字:就汉字的时代性而言的,写古字时今字尚未产生,与本有其字而借用它字的通假不同,

如反——返昏——婚 道——导 2,异体字:

异体字间差异类型:(1)造字方法不同(2)义符不同(3)声符不同 如 裤 衣夸 3,繁简字:

(二)假借字,通假字 1,假借字

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

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

2,通假字

(1) 定义: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24[24]

汉字演变规律:(1)笔画线条化(2)字形符号化(3)结构规范化(4)字符集标准化《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 25[25]

广义上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在六国通行的文字,狭义专指籀文,因著录于《史籀篇》而得名。 26[26]

小篆=秦篆,汉字历史上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笔画均匀,笔形圆转勾连,笔势舒展;形体长圆,大小一致;结构成分和方式统一;异体字大量消失 27[27]

分秦隶和汉隶(古、今隶),隶变是汉字结构体制的根本变化 28[28]

和隶书比,笔形不同,没有波磔,字形方正,便于书写

26

(2) 特点: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所谓同音,

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假借字与通假字的关系:

(1) 联系: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

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

(2) 区别:

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而

临时偶尔地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假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

A: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如“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芸”通“耘”。“芸”是通假字,“耘”是本字,两者同时存在。 B: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上面所举“东”,字虽仍是一个,意思却是两个了:口袋,东(方位词)。又如“自”,本义指鼻子(《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产生了新义。通假字则没有这种功能。 二 音韵

一、古音基本常识 (一)双声与叠韵

(1) 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 参差、凛冽 (2) 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 窈窕 须臾 (二)中古声调的“四声”:平、上、去、入, 后三类归于“仄”,平声高扬平缓,仄声曲折低抑,音感不同。 二、古音通假

三、古代的注音方法

(一)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 (二)反切法:

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

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三 词 汇

一、古代汉语词汇的构词特点

单音词、复音词(叠音词、连绵词、复合词)、偏义复词

(1) 叠音词:两个相同的汉字重叠而成。

(2) 连绵词:双音节单纯词,两个字连缀在一起表示一个意思不能拆开,如仿佛,犹豫 (3) 复合词:两个语素按一定构词法组合而成,如江山、社稷

(4) 偏义复词:两个字组合以后,偏重于其中一个字的意义,另一个字只起陪衬作用,如,作息,缓急

二、古今词义的变化发展

(一) 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山、水、牛、羊。。。 (二)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如该(古:完备)

(三) 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如 劝(古:鼓励) (今:规劝)

三、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

(一) 本义:一个词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史料可证的意义。 (二) 引申义:

(三) 假借义和比喻义

1, 假借义:有时,一个词有些义项与本义毫无相干,只是由于同音的缘故,被

借作他用而产生,我们称这种义项为假借义。如河畔,桥畔等;“叛”与“畔”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叛”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2, 比喻义:也属于由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

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词的比喻义与修辞中的比喻句有本质的区别。如里程碑、大锅饭

27

四、同义词和反义词

(一)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

(二)同义词 (三)反义词

四 语 法

一、古代汉语实词 (一)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主使宾动

2,意动用法:谓语动词表示得动作不是实际发生得,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主观上的看法

(二)名词作状语 (三)称数法 二、古代汉语常用虚词

三、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次序和省略

(一) 宾语前置

1, 疑问代词做宾语一般放在谓语动词前,如沛公安在?

2, 在有否定词:不、莫、未、无的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在谓语动词前 3, 为了强调宾语,用‘是’‘之’复指宾语,宾语与复指成分放在谓语前,如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

(二) 介词结构后置

在古汉语的学习中,因为翻译上的关系,一些由介词结构充当的句子成分,在古汉语中处于动词之后,而翻译成现代汉语,则要放在动词之前,它们对动词是修饰或限定的关系,所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状语后置”。严格地说,古汉语中没有“状语后置”一说。但翻译成现代汉语后,有些原来充当补语的介词结构要放到动词前,才符合现代人说话的习惯。如:吾尝疑乎是。(“乎是”翻译成“对此”);赵氏求救于齐。(“于齐”翻译成“向齐国”) (三) 句子成分的省略

1、 主语的省略:在复句里,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

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承上省略。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 “邴夏曰:‘射其御者,( 御者 )君子也。”

2、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所带宾语只要其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不再出现也能

使人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就可以省略。例如

四、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1,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有时与判断句十分相似。例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夫执舆者为谁?”

这两句中的“为”似乎都可以译成“是”,因此有人把这样的句子

理解成判断句。这是一种误解。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用“为”的句子属于叙述句。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断句的“为”字句,如上面所列例句,其实都还是叙述句。 2,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3,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 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

(二)被动句

被动句式:

1,“于”字句,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乎”),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 “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的被动句式。 “(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为”字句,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w?i)”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见”字句,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助动词“见”,构成“见+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人皆以见侮为辱。” 4,、“为??所??”句,这是一种较后起的句式,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动词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