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实验学校党员学于漪师德感言 下载本文

翻开这本《岁月如歌》,扉页上于漪老师的一段话赫然在目——“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寥寥二十几个字,却包含了于漪老师对从教生涯的无限感慨。

于漪老师最打动我的,首先是她的自强不息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刚改教语文时,她中文底子较薄弱,汉语的语音、语法、修辞等都没学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语文教学的“门外汉”,却拼命挤时间自我进修,花了数倍的功夫学习中文系的主要课程,用她的话说就是“天天明灯陪我过半夜”,而这还仅仅只是她奋斗的一个开始,在备课时,她对自己甚至到了有些苛刻的地步,常常花10个小时,20个小时乃至更长的时间去独立钻研文本,吃透教材,取得使用教材带领学生学好语文的主动权,还把上课的每一句话记下来,反复修改后背出来,连乘车到校的路上都在梳理上课的内容——开头、展开、发展、高潮、结尾、引导、铺垫,几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像放电影一样在她脑子里过一遍。上完课后,她还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记下“教后”,于漪老师对于教育事业的痴迷可见一斑。她的岁月何尝不是追求教育教学至高境界的奋斗之歌?

于漪老师心中有爱:首先,她热爱自己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从开始教学时的词不达意,到用语言“粘”住学生;从开始时“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都不知道,到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从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到“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至高点”等等,无不说明于老师治学的严谨、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取得辉煌成绩和诸多荣誉之后,于漪老师依然保持着谦逊豁达的本色,在她眼里,“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于老师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我,我想,正是她的不满足,“追求永无止境”,才让她的教学生涯能够青春永驻。其次,她关爱自己的学生。在教学时,她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特点,研究学生实际,研究课堂里怎样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她采用了望、问、听、阅和材料跟踪等有效方法,真正做到了目中有人。而在班主任工作上,她也追求和学生做朋友,从思想到生活到学习,无所不谈,以此来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进而实施有效地教育教学。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还从学生身上学习优秀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有效的工作方法。于漪老师已然达到了知识性教学和道德性教学的最高境界。 李春丽:

“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的这句质朴的话想来却如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般意味深长。如何做一名教师,以承继这些筑建中国教

育基础的平凡中蕴伟大的教育者们的经验与理想,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在与教育有关的方方面面值得深思与实践的。

翻开于漪老师的这本沉淀着她教育人生的自传《岁月如歌》,当很多人急切地从中寻找着能使自己在教学上突飞猛进的良方时,我却觉得还有一些东西是比之更根本实在的,我触摸到了一个善良的灵魂。

这种善良并不单指做一个好人,对于教师而言,这既要化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丰沛热情与精进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师”从一种普通的职业定位上升到事业奉献的高度;又要化为对于学生在做人上与学习上的关爱指导,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评价蔡元培校长时所说的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这一切说来是容易的,做起来却必定不是那么爽快利落,甚至会有很多难题摆在面前,但是,我们是要往这个方向毫不迟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个旁观成败的看客。在物质生活飞速膨胀,而人们内心的精神情感日趋模糊萎缩的今天,看似平静之下的一切,实则暗涌着诸如浮躁、功利之类的思想。如何从我做起,不要让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称号黯然失色,不要让人们特别是我们一代代渴求光明的学生失望,这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就拿关爱学生来说,这是教师良善之心的直接外显,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古人尝云“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主动亲近教师,源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的核心即是善良,即是对学生的一份爱。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善良,虽不是在课堂上授课,但我相信这实实在在给那些受助的学生们上了关爱这一课,在人情淡漠的冰窟里投进了一束温暖的光芒。

可能“善良”二字本不是几句话能“以小见大”的罢,而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用尽一生的真情去体验、拥抱和坚守的。在众多感受着你我善良的人们那温暖的瞩目下,我们终会走上通向美与光明的教育大道,和于漪老师一起并肩而行。

而当下,我还在路上。 李萍:

岁月如歌,往事并不如烟,看着书中于漪老师的每一个生动案例,如沐春风,真正体会到了德高为范,立人为先,求做真人的真谛,她无愧为德育工作者的典范。教师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不仅要传授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更要培养信念,要让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形成这种意识,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敢于担当、勇于承担的人,这也是作为德育工作者的

我要研习和深究的地方。 陆骅:

“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这背后,正是于漪老师永远的求索。于老师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作为一名老师,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常青的、伟大的、辉煌的教育事业,我觉得此生有幸。教师不仅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且是太阳底下永恒的事业。因此,几十年来,我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力求做到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岁月如歌》正是于漪老师这种理想追求与生命意识的真切写照。从教近六十年,至今已年过八十周岁的于漪老师仍然全身心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一年365天,于老师的日历上始终打满着参加各项活动的记号,没有一天空闲的日子,为了教育的发展,为了语文教学的进步,为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可以说,《岁月如歌》是一首永不停息的歌,承载着一位永不停息的歌者不断求索永远追求的歌。看着《岁月如歌》,感受她的教育艺术和人格魅力,于是明白:所有这些点点滴滴,在告诉我教师的职责所在,价值所在,人生幸福所在! 陈兴冶:

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于老师那种对专业的孜孜以求,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记忆犹新。于老师的成就,作为年轻一代的教师可能是无法复制的,但于老师对于教学的执着和知识的渴望是我们每一个普通教师都能够做到的。于老师 “实践+反思=成功”的教师发展“公式”也需要每个教师学习和坚持,唯有坚持不懈,才会有教育教学能力的不断成长。 陈意:

读罢于漪老师撰写的《岁月如歌》一书,让我更走近了于老师。做一个教人求真的老师,应该是于漪老师一生的追求。书中谈到了于漪老师做真学问,真情待人,一些朴素的语言却道出了为人为师的深刻道理。岁月如歌,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于漪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 陈新元: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读于漪老师的书,有这样一句话对我启示很深,“教师要用准确

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 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一定要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调动他们的情感。

姚谨:

于漪老师是教育界的楷模。她的名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反映了于老师为人非常的谦虚和一辈子在不断的学习进取。值得我们年轻党员学习。

第一次见到于漪老师是2010年在我们学校的评审会上。于老师被特邀来做为专家对我校进行评估。第一次与大师面对面,我很快被老人家的敏捷思维,丰富学识所折服。故此在脑海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次看了《岁月如歌》,更觉得于漪老师做的是真学问。于漪老师一生的追求就是做一个教人求真的老师。感谢于漪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我也要学习这种求真精神,贯彻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徐荣秀:

学校组织的党员学习,平时的看报看电视,种种渠道让我觉得,我们的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党中央的政策是正确的(尤其是仅三十年来)。但是,多种媒体报道的形形色色的腐败违纪又让我感到无比的愤慨,这些腐败违纪的人绝大多数是党员啊,很多还是担任重要职务的党员!真心希望党员队伍能纯洁起来! 唐群: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我的最高人生目标。我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员。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的世界观。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怀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积极的学习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做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从没有忘记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使命。我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努力的工作,为崇高的教育事业而努力。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关心着民事,国事,天下事.在党的队伍中出现了败类.出现了腐败.这都是事实.但这些败类不能代表我们所有的共产党员。相反的这些败类就是因丧失了共产党员的思想和宗旨而腐化堕落的。共产党员的大多数战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才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