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步法(杜威)
杜威强调试验和探索的作用,他的方法论通常被称为探索方法或试验—探索方法,这接近皮尔士的怀疑—信念的探索理论。思想五步说,即探索的五个阶段,是这一方法的集中表现。 这五步是:感觉到困难;困难的所在和定义;对不同的解决办法的设想;运用推理对设想的意义所作的发挥;进一步的观察和试验,它引导到否定或肯定,得出可信或不可信的结论。胡适将之概括为:细心搜求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心求证。 2.工具理性(霍克海默)
霍克海默将理性区分为“客观理性”和“主观理性”。前者以人的解放和自由为最高目标,对现实采取一种批判的、超越的态度,是“批判理性”、“解放理性”。后者以程序化的方式来测量目的,目的对它来说仅仅具有主观上的意义,直接地服务于现存的秩序,它突出手段并强调手段与目的有可能调和,它又称为“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它把世界理解为工具。它关心的是实用的目的。数的原则、技术合理化和文化工业是在“工具理性”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三大因素。
“工具理性”对人造成的最大危害就是使其思维程式化。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这意味着人丧失自我,而自我的丧失也就等于自由的丧失。理性的工具化会导致政治上的极权主义。 3.民主先于哲学(罗蒂)
在罗蒂看来,社会制度根本与哲学无关,“民主先于哲学”,现行的民主社会并不以任何共同的信仰和普遍的哲学为基础。在如何理解民主制度的根源上,罗蒂更同意罗尔斯看法:“现代民主社会的社会历史条件源于宗教改革和宽容原则提出后的宗教战争、源于立宪政府和大市场经济的成果。”这种多元化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一个民主社会必须容纳多元思想和多元学说。而民主社会是“文化左派”的生存条件和精神保障。但罗蒂认为,除了哈贝马斯这类哲学家以外,“大陆”哲学家普遍对此熟视无睹,不承认“社会民主政治与哲学思考之间的关系”。
4.至善(鲍恩,人格主义)
鲍恩将个人的各自独立的经验世界统属于一个至高无上的上帝之下,并以此使各个个人的世界相通,这种观点起源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不过他是通过洛采来接受这种影响的。他的思想由此具有洛采的伦理学唯心主义特色。这具体表现在他把以无限人格为主宰的人格的世界体系当做伦理秩序,人格作为一种精神实体是一种道德实体。上帝就是最高的道德价值,即所谓“至善”。 5.知识型(福柯)
1
分类原则就是福柯所说的知识型。知识型类似于库恩的范式,是决定知识形式和方法的框架和判断真假的一般标准。
人是通过语言来把握事物的,因此,知识型作为一般性的分类原则,涉及两种关系:一是词语与事物的关系,而是词语之间的、以及因此而决定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按照时间顺序,福柯分析了四个知识型的特征和主要内容。知识型之间没有连续性,从一个到另一个的转变不是进步,不能用一个的标准去判断另外的知识型的真假是非。生活在一个知识型中的人只会忽视和忘记另一个知识型,只有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才能看到各个知识型的特征和它们的变化。 内容 时期 基本 特征 知识 形式 生命 知识领域 劳动 语言 比喻 哲学 形式 神学 文艺复兴 相似 神秘科学 1500-1660 巫术和博学 古典时期 表象 自然科学 自然史 财富分析 普通语法 理性主义 1660-1800 现代 自我 经验科学 生物学 人文科学 心理学 经济学 社会学 语文学 人类中心主义 文学 语言学 考古学 1800-1950 表象 当代 1950- 下意识 反人文科学 精神分析 人类学 6.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
他把人的心理垂直地划为三个组成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结构。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性和常识。超我是一个根据社会行为标准和要求而在人的内部世界中起作用、由父母和师长的指示所形成的结构。它以理性和良知的形式,严格支配着自我,鼓励和指导自我去压抑本我。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相互关系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致的。整个社会是一个禁令和限制系统,它总是从外部对人的根据快乐原则支配其活动的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冲动施加压力。被压抑的本能、欲望总是力图通过迂回的道路得到满足。途径之一就是根据升华原则,以社会所能接受和赞许的活动形式(例如文艺创造、科技发明)表现出来。 7.视界融合(伽达默尔)
2
效果历史预先决定了什么是值得研究的,什么是研究的对象。对效果历史的意识就是效果历史意识,它使我们意识到我们的释义学处境。处境概念的本质部分就是视界,视界主要指人的前判断,即对意义和真理的预期,视界是开放的、不断变化的。视界是我们悠游于其中,随我们而移动的东西。
理解一开始,理解者的视界就进入了它所要理解的那个视界,随着理解的进展不断地扩大、拓宽和丰富自己。我们的视界是同过去的视界相接触而不断形成的,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的视界与传统的视界不断融合的过程,即“视界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同一或均化,而只是部分重叠,它包含着差异和交互作用。新的视界成为我们置身于其中的新的传统,给了我们新的经验和新的理解的可能性。 8.力比多(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用力比多表示性本能的力量,他认为,人的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他的心理能量就是力比多。在大多数场合,他把力比多等同于以性爱为目标的爱欲。力比多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核心。
9.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克罗齐)
“绝对历史主义”。哲学和历史是统一的,历史无非就是精神活动的循环史。历史学家对他所研究的事件进行理解和估价就是从事哲学活动,从而也成了哲学家。他认为,不能有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理论,而只能有对历史事件的主观评价。
他否定历史本身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把它归结为个别的、特殊的历史事件的堆积。历史学家按照自己现有的立场观点去理解历史材料,对之作出估价,因此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现代史。
历史经常是一种艺术品,像诗和道德意识一样,没有规律。他认为,黑格尔用他的概念发展理论来解释历史,使历史融合于他的体系中是消灭历史,否认历史家的历史。他的主观主义历史观根本否认历史规律的概念。 10.差异辩证法(克罗齐)
克罗齐认为辩证法有两种:矛盾的辩证法和差异的辩证法。直觉、概念、经济、道德这四种精神活动彼此是“相异概念”,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是对立和矛盾,而是后者包含了前者,即“差异统一”。对立和矛盾只存在于相异概念内部。黑格尔的根本错误是差异概念混同于对立概念,由此把对立统一当做是普遍存在的。 11.自为存在(萨特)
3
意识是自为的存在。它的特性正好与自在的存在相反。它不是存在,而是对存在的否定,即非存在、虚无;它不是自在的,而必然超越自身;它不是其所是,而是其所不是。它作为存在的缺乏却趋向存在。它永远不是什么,但又趋向于成为什么。这种趋向性的结构是一种虚无化或者说否定运动。
自在的存在本身是充实的,没有裂缝的,因而它本身不可能分割开和虚无化。然而意识的活动可以只涉及其中一部分,将其显现出来而将其他一切隐去,而隐去就是化为虚无。意识对存在的显现过程实际上就是虚无化的过程。自为的存在无非是一种超越性、否定性。意识必然超出自身的界限,而且它不能作为现成已有的东西而存在。自为不断地追求和趋向存在使人不断地超越、否定自己和世界。萨特把人的这种不断地超越和创造说成是人的自由。自在和自为二者是统一的。自为不能独立存在,只有与自在相联系才有存在的意义;而自在如果没有自为,便是没有意义的东西。 12.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危机以及随之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它的批判浪潮中形成的。19世纪30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主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
就其基本思想路线说,实证主义可以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怀疑的休谟经验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但又根据新的形势对休谟等人的理论作了修改和补充。他们仍然把经验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否定认识(现象)经验以外的实在(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明确提出要抛弃对世界的基础、本质等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他们要求超越心物、主客、思有等二元对立,强调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运用实证科学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可能性。在方法论上,他们接受19世纪以来的科学方法,反对与黑格尔主义相关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法。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他们提倡科学、进步和改革,但不赞成革命。 13.唯意志主义
唯意志主义是在19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强调人的情感意志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批判传统理性主义对人的个性、创造性和生命本能的扼杀和压抑,以及造成人的异化,以情感、意志等活动和倾向取代传统理性主义的实体,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对此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代表是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 14.物理主义(马赫)
逻辑经验主义的一个重要主张,是试图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知识,把一切知识都建立在一种统一的、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他们认为物理语言可以成为科学的普遍语言。物理语言是指把某些可观察的特性归之于物质事物的语言,它最大的特点是它具有“主体间性”,即用这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