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 下载本文

第六章 社会保障水平

一、课时分配:3课时

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知道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以及限定因素,了解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的测算和评价,理解社会保障水平是衡量社会保障“量”的特点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一)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指标: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是指为了衡量、表现社会保障水平而选取的变量。

1、计算公式: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2、社会保障的范围划分(中国):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特点: 1、制约因素: 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政治、社会结构; 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 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2、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

动态性特征;刚性特征;

社会保障水平客观存在一个“适度区域”。

(三)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通过对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可以探索出社会保障制度与其外在环境要素之间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中加以运用。

第二节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一)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社会保障水平既包含“量”的内容,又包含“质”的特征。“量”是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社会保障水平是“质”与“量”的统一。

(二)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不适度”的影响 1、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的积极作用:

(1)保障公民基本的经济生活水平,履行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保证社会的安定。 (2)在保障公民生活的基础上激励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增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有利于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周期平衡,避免出现财务危机,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

良性运转。

(4)有利于政府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调控经济活动的有力杠杆,促进储蓄、投资和生产性资金的形成,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2、社会保障水平过低和超度的含义 3、社会保障水平超度的影响

(三)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确定一个较为明确和相对稳定的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对于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与调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方法有多种,基本的方法包括实证分析的方法和理论分析的方法。

(四)社会保障预警系统:是指社会保障预测、监督机构通过建立科学、灵敏的预警系统,通过对量化资料的分析,及时发现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社会保障潜在危机,以便国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社会保障危机的发生,维持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转。

第三节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

(一)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分为两种:

1、按照社会保障内涵与外延: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 2、依据社会保障支出的承担主体:国家财政、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集体、社会团体等。

(二)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及存在的问题

1、对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建国后,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几乎是在空白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经历了十年动乱的严重破坏,1978年后进入恢复、发展和改革的时期,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不断提高。虽然对于社会保障水平的统计测算有不同的口径和方法,但绝大多数的测算都表明了社会保障水平的增长趋势。

2、存在问题:

(1)中国社会保障的绝对水平 (2)中国社会保障的相对水平 (3)对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判断 (4)中国社会保障的负担主体 (5)中国社会保障子项目分析

(6)中国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极不平衡,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7)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就业与保障相联系,造成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之间较大的待遇差异

(8)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以城市和农村为界划分为明显的两个板块 (三)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意义

1、社会保障水平呈现非常强的刚性增长特征。20世纪90年代西欧发生“福利国家危机”,美国出现“福利困境”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2、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结构不合理,这些不合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别过大,职工总收入结构不合理、国家财政价格补贴和住房补贴过多、所有制和行业间保障水平差别过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过窄。

四、习题:

1、名词解释: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指标 2、社会保障水平的含义及其制约因素是什么? 3、如何测定和评价社会保障水平?

4、述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存在的问题及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第七章 社会保障法(非重点)

一、课时分配:3课时

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保障法律的概念和原则,明确社会保险法律规范和法律关系,把握中国社会保险立法的问题和前景。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障法的概念及特征

(一)法的本质:了解法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社会保障关系:即国家社会保障经办组织、各类保险人、投保人、被投保人 及受益人之间在社会保障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

(二)社会保障法的概念:了解各项社会保障法的定义,及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的含义;其调整对象是以国家保险为主体的公共领域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社会保障法的原则、内容和形式

(一)原则:权利保障原则、社会共同责任原则、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社会公平原则、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二)内容:包括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记体和客体等。 (三)形式

第三节 社会保障法的历史发展

了解世界社会保障法的历史发展和中国社会保障法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 社会保障争议处理制度

(一)社会保障争议的概念 (二)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方式 (三)社会保障劳动争议处理方式 四、习题:

1、简述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内容。 2、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哪些行为可以提出行政复议?

第八章 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 (选讲)

一、课时分配:3课时

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对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进行系统分析,了解政府在社会保障中所负责任的合理界定是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 理论概述

(一)思想流派 (二)理论依据: 1、市场失灵说 2、公共职责说 3、国家认同说

第二节 实践分析

(一)制度模式: (二)责任种类:

第三节 国际社会保障改革中政府责任的调整及效果 第四节 中国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

四、习题:

1、试说明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理论依据。 2、列出社会保障实践中政府责任的模式及种类。 3、如何科学、合理地界定中国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

第九章 老年社会保障(上)(必讲)